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吉长福

作品数:44 被引量:399H指数:12
供职机构: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中医科学院自主选题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5篇期刊文章
  • 9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3篇医药卫生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8篇针刺
  • 12篇针刺镇痛
  • 7篇电针
  • 6篇痛觉
  • 5篇关节
  • 5篇关节炎
  • 4篇穴位
  • 4篇糖尿
  • 4篇糖尿病
  • 4篇坐骨
  • 4篇坐骨神经
  • 4篇P物质
  • 3篇性关节炎
  • 3篇镇痛
  • 3篇神经病
  • 3篇神经病变
  • 3篇神经损伤
  • 3篇神经支
  • 3篇神经支配
  • 3篇受体

机构

  • 27篇中国中医研究...
  • 17篇中国中医科学...
  • 3篇山东中医药大...
  • 1篇北京市心肺血...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作者

  • 44篇吉长福
  • 26篇朱丽霞
  • 12篇莫孝荣
  • 8篇黎春元
  • 8篇景向红
  • 7篇叶燕燕
  • 7篇石宏
  • 6篇张金铃
  • 5篇乔丽娜
  • 5篇刘俊岭
  • 5篇高永辉
  • 5篇李文武
  • 5篇陈淑萍
  • 5篇刘长宁
  • 5篇王俊英
  • 4篇梁德勇
  • 4篇何伟
  • 3篇王晓宇
  • 3篇白万柱
  • 3篇陈丁生

传媒

  • 21篇针刺研究
  • 3篇中国疼痛医学...
  • 3篇上海针灸杂志
  • 2篇世界中医药
  • 1篇中国兽医学报
  • 1篇中国医药学报
  • 1篇中国针灸
  • 1篇神经解剖学杂...
  • 1篇中国中医基础...
  • 1篇中国比较医学...
  • 1篇中国针灸学会...

年份

  • 3篇2013
  • 3篇2012
  • 7篇2011
  • 2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3
  • 2篇2002
  • 3篇2001
  • 2篇2000
  • 1篇1999
  • 4篇1997
  • 2篇1996
  • 2篇1995
  • 2篇1994
  • 3篇1993
  • 1篇1990
  • 2篇1989
  • 2篇1987
4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与急性胃黏膜损伤相关体表敏化穴位的动态分布观察被引量:67
2010年
目的:观察与急性胃黏膜损伤相关的体表伊文思蓝(EB)渗出点的动态分布,并和大鼠穴位的分布进行比较,分析其分布相关性,为疾病状态下穴位敏化的动态过程提供实验依据。方法:Wistar大鼠7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10只)、口服稀盐酸组(50只)和口服生理盐水组(10只)。采用空腹口服稀盐酸造成急性胃黏膜损伤模型,当天尾静脉注射EB。分别观察造模当天(口服稀盐酸5h后)以及第2、3、4、5天EB渗出点的分布。结果:急性胃黏膜损伤造成体表一些部位的神经源性炎性反应点,即EB渗出点,这些反应点的分布呈一定的节段性,分布的节段从胸2-腰4(T2-L4),主要分布在胸6-腰1(T6-L1);分布位置主要位于:"膈俞"(相关百分比为47.5%)、"脊中"(相关百分比为58.82%)、"脾俞"(相关百分比为88.23%)、"胃俞"(相关百分比为82.35%)、"中脘"(相关百分比为17.64%)、"上脘"(相关百分比为5.88%)。但这些EB渗出点在正常状态时很少或者不出现,口服稀盐酸组与正常对照组、生理盐水组相比P<0.01,P<0.05。这些渗出点和疾病的过程相关,呈现动态分布,自造模后的2~3d渗出点最多,随着疾病的自愈渗出点消退。结论:急性胃黏膜损伤可促使EB在体表渗出,渗出点呈现神经节段分布并与"脾俞""胃俞"等穴位具有高度相关性,提示在疾病状态下沉寂的穴位可以被激活。
程斌石宏吉长福李江慧陈淑莉景向红
关键词:急性胃黏膜损伤
咪唑啉受体参与痛觉调制和针刺镇痛
2001年
目的 :观察咪唑啉受体在痛觉调制和针刺镇痛中的作用。方法 :本文以辐射热照射致甩尾反射潜伏期作为测痛的指标 ,采用蛛网膜下腔注射 (ith)咪唑啉受体的激动剂和拮抗剂的方法观察咪唑啉受体对痛阈和针刺镇痛效应的影响。结果 :ith可乐宁和电针双侧“次”穴可产生明显的镇痛效应 ,均可被事先注射咪唑啉受体的拮抗剂苯恶唑 (Idazoxan)所阻断。结论 :说明激活咪唑啉受体可能是可乐宁和电针镇痛效应的共同脊髓机制 。
莫孝荣叶燕燕吉长福梁德勇朱丽霞
关键词:咪唑啉受体痛觉调制针刺镇痛
大鼠“劳宫”穴区相关初级传入、传出神经的节段性和区域性分布特征—霍乱毒素亚单位B法
目的:用霍乱毒素亚单位B(cholera toxin subunit B,CTB)神经示踪技术揭示劳宫(PC 8)穴区与周围和中枢神经系统的特异相关性。方法:实验用雄性大鼠5只,将5 11%CTB分别注入前足掌心,这一解...
白万柱吉长福石宏景向红
关键词:神经示踪
文献传递
针刺的突触前去极化效应与r-氨基丁酸、内阿片肽及P物质的关系被引量:7
1993年
本文以猫脊髓处的检验刺激所诱发的腓肠神经逆向 C 波大小作为判断初级传入 C 纤维突触前末梢兴奋性的指标。电针“环跳”及“阳陵泉”穴引起该逆向 C 波明显增大。表明初级传入 C 纤维突触前末梢发生了去极化。而荷包牡丹碱、纳络酮及 P 物质抗血清能明显地抑制此针刺效应。提示 GABA,内阿片肽及 P 物质均参与针刺突触前抑制的调节。
黎春元朱丽霞李惟明吉长福
关键词:氨基丁酸阿片肽针刺
阿片系统在针刺镇痛外周机制中的作用被引量:45
1993年
以往工作已证明内阿片系统参与关节炎大鼠针刺镇痛的中枢机制,本文拟进一步探讨其在外周镇痛中的作用。在右侧外踝注射弗氏佐剂形成急性关节炎的大鼠,电针双侧环跳穴10分钟,患侧痛阈提高明显优于健侧。全身注射纳络酮(250μg)可完全阻断针刺镇痛效应并出现更明显的痛觉过敏,局部注射20μg 纳络酮就可阻断针刺镇痛效应。全身注射吗啡可引起剂效相关的镇痛效应,且患侧镇痛效应明显优于健侧。以上结果说明内源性阿片系统也参与针刺镇痛的外周机制。针刺可能促使炎症区释放内阿片肽,作用在被炎症致敏的阿片受体,导致炎症区产生更强的针刺镇痛效应。
朱丽霞黎春元吉长福李惟明
关键词:关节炎针刺镇痛吗啡纳络酮
从中医药的文化价值看申遗的重要性被引量:1
2011年
文章通过回顾中医药3000多年的发展历程,总结现代技术研究中医药的突出成就,批驳"取缔中医"的不合理性,阐述了中医药申遗的价值及其重要性。
王昕刘振海赵明亮吉长福
功能性肠病患者敏化穴位的分布被引量:30
2013年
目的:临床验证穴位在疾病状态下是否存在痛觉敏化及穴位面积的改变。方法:采用电子Von Fray测定了正常人、功能性肠病患者与胃肠疾病相关的13个穴位及其周围1寸、2寸、同神经节段的参照点的压痛阈值,并和穴位异神经节段的参照点做比较,求得其穴位的相对压痛阈值,和正常健康志愿者的相对压痛阈值进行比较,分析功能性肠病患者体表相关敏化穴位的分布和痛敏感度变化。结果:功能性肠病患者的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穴的压痛阈值显著下降(P<0.05),其旁开1寸和2寸及其同神经节段非穴位点的压痛阈值较正常对照组显著下降(P<0.05),阴陵泉穴位及其旁开1寸的压痛阈值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下降(P<0.05)。功能性肠病便秘患者在疾病状态下,曲池及其同神经节的压痛阈值、大肠俞的压痛阈值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显著下降(P<0.05),处于痛敏感状态。结论:功能性肠病患者会出现某些穴位的痛敏和痛敏的范围增大,说明穴位处于敏化状态。敏化的穴位不只是一个点,而是一个相对敏感的功能区域,其在病理状态下反应更加敏感,反映疾病的功能增强。
漆学智吉长福石宏何伟尚红艳王晓宇景向红朱兵
关键词:功能性肠病
交感肾上腺素能神经在针刺治疗关节炎中的作用被引量:4
1995年
以诱发荧光法研究了6-OHDA引起佐剂性关节炎大鼠的自然恢复减慢和电计可以促进的机理.证明:6-OHDA可破坏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在佐剂性关节炎组1周后虽有再生,但荧光膨体仍显著减少或不见,到8周还未恢复到正常水平.电针加6-OHDA的佐剂关节炎组与非电针组比较,荧光膨体明显增多增亮,说明电针有促进交感肾上腺素能神经末稍再生的作用.这是电针促进6-OHDA注入后佐剂性关节炎恢复的原因之一.
文琛朱丽霞马慧敏蒋瑾吉长福
关键词:关节炎针刺疗法肾上腺素能神经交感神经
电针“扶突”等穴对颈部切口痛大鼠颈段脊髓5-羟色胺1A、5-羟色胺2A受体mRNA表达的影响被引量:6
2011年
目的:观察电针双侧"扶突"等穴对甲状腺区切口痛大鼠颈段脊髓中5-羟色胺(HT)受体(R)亚型5-HT 1AR和5-HT 2AR mRNA及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电针缓解颈部切口痛的可能机制。方法: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扶突组、合谷-内关组、足三里-阳陵泉颈段组、足三里-阳陵泉腰段组,每组8只。沿大鼠颈中线做长约1.5cm的纵行切口,制作切口痛模型。分别电针双侧"扶突""合谷"-"内关""足三里"-"阳陵泉"穴,各30min。用辐射热测大鼠切口部位热痛阈;用荧光定量Real-time PCR和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方法检测颈段(C1-C4)、腰段(L1-L3)脊髓5-HT 1A和5-HT 2A受体亚型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变化。结果:与颈部切口术前比较,各组的热辐射躲避潜伏期明显缩短(P<0.05);电针"扶突"穴或"合谷"-"内关"穴后,与本组术后比较其躲避潜伏期显著延长(P<0.05);电针"足三里"-"阳陵泉"与本组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颈段脊髓中5-HT 1AR mRNA的表达明显升高(P<0.05),5-HT 2AR mRNA和蛋白的表达均明显上调(P<0.05);与模型组比较,扶突组和合谷-内关组脊髓中5-HT 1AR的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下降(P<0.05),5-HT 2AR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均明显上调(P<0.05),足三里-阳陵泉组5-HT 1AR和5-HT 2AR的mRNA表达水平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扶突"和"合谷"-"内关"穴可缓解大鼠颈部急性切口痛,该作用可能与其下调颈段脊髓中5-HT 1AR mRNA表达、上调5-HT 2AR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相关。
乔丽娜杨永升王俊英高永辉韩焱晶陈淑萍吉长福刘俊岭
关键词:针刺镇痛
电针对颈部切口痛大鼠脊髓背角SP、CGRP、CaMKII和PKA的影响
术后痛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急性痛的表现形式,现在临床上很多研究者采用针药复合麻醉的方法,来研究针刺对手术切口痛的麻醉作用。本实验采用甲状腺区的颈部切口痛创伤模型来模拟甲状腺手术模型,观察电针双侧"扶突"穴对甲状腺
王俊英乔丽娜陈淑萍吉长福高永辉刘俊岭
关键词:颈部切口CAMKIIPKA
文献传递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