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典型梅毒性脑树胶肿2例并影像学分析
- 2009年
- 梅毒性脑树胶肿的实质是梅毒性肉芽肿,是梅毒不同阶段的表现之一。梅毒性肉芽肿是在闭塞性动脉内膜炎和血管周同炎的基础上,局部组织发生缺血坏死和纤维化.因同时存在免疫反应,致坏死明显,病灶扩大。梅毒性脑树胶肿临床卜少见,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传播,使其出现一些不典型的表现,临床上容易漏诊、误诊。闰志华等报告本病误诊率达68%。现报告2例。
- 季孙平刘润秋施辛凌昕闫志华孙晓东
- 关键词:梅毒性影像学
- 梅毒血清固定与神经梅毒患者淋巴细胞亚群的检测被引量:16
- 2010年
- 目的探讨梅毒治疗有效、血清固定、神经梅毒与外周血淋巴细胞(PBLC)亚群的关系。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20例梅毒治疗有效患者、23例梅毒血清固定患者、16例神经梅毒患者及20例健康人群的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结果各组梅毒患者外周血CD4细胞(分别为29.79±5.47,31.79±6.72,33.84±8.81)、CD4/CD8比值(分别为1.34±0.46,1.54±0.70,1.62±0.67)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43.50±8.93,2.20±0.43)(P<0.01);治疗有效组患者B细胞(CD19,12.26±3.43)显著高于对照组(9.00±2.04)(P<0.01),NK细胞(16.81±6.95)显著低于对照组(26.35±9.93,P<0.05);血清固定组患者NK细胞(15.82±8.44)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T淋巴细胞亚群的改变和NK细胞减少与梅毒血清固定和发展成神经梅毒推断有一定关系。
- 凌昕刘润秋施辛季孙平孙晓东季江
- 关键词:梅毒淋巴细胞亚群流式细胞仪神经梅毒血清固定
- 国内二期梅毒皮疹的变迁:30年回顾性分析被引量:3
- 2010年
- 检索1979-2008年国内有关二期梅毒皮疹的文献;以1994年为界分为两组进行各种疹型发生率和总的构成比的分析比较。1979-1993年与1994-2008年二期梅毒各种类型皮疹中斑疹、丘疹、斑丘疹、黏膜疹、掌跖梅毒疹及扁平湿疣的发生率前者较后者高,而脓疱疹前者的发生率较后者低,两者间脱发的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1979-1993年与1994-2008年皮疹类型构成比不同,但两者皮疹类型构成比由大到小的顺序相同,依次为丘疹、斑疹、扁平湿疣、斑丘疹、黏膜疹、脱发、脓疱疹。近30年来国内二期显性梅毒各种类型皮疹的发生率和总的构成比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原因需要进一步探讨。
- 刘润秋凌昕施辛季孙平
- 关键词:二期梅毒皮疹回顾性分析
- 二期梅毒发生梅毒性视神经炎一例报道被引量:1
- 2012年
- 患者男.64岁,闪“双眼视力下降6月余”于2008年8月1日入院。患者原双眼裸视力均为5.1,6月前视力歼始减退,近3月加剧,伴畏光、脱发。此后患者视力进一步减退,看不清人民日报报头。至我院就诊时视力:右4.3,左4.2。既往无高血压、糖尿病、脑血管、药物中毒史,近2年来有3名婚外性伴侣。体检:神清语利,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3.0mm.直接对光反应和间接对光反应减弱.双眼调节反射正常.无眼震、斜视、上睑下垂,眼裂、眼球运动正常。眼科检查:
- 施辛凌昕刘润秋陈玲玲陈小建谢立夏唐华程丰
- 关键词:梅毒炎症视神经
- 迪赛片配合红光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78例被引量:5
- 2006年
- 凌昕
- 关键词:迪赛片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中老年人
- 肿瘤坏死因子拮抗剂治疗重症三氯乙烯药疹样皮炎被引量:12
- 2014年
- 目的观察肿瘤坏死因子拮抗剂在重症三氯乙烯药疹样皮炎治疗中的作用。方法5例以皮疹、发热、浅表淋巴结肿大和肝、肾损害为主要表现的重症三氯乙烯药疹样皮炎患者,在判断无肿瘤、结核及重症感染后,3例采用肿瘤坏死因子拮抗剂25mg皮下注射,每周2次,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2例单独使用肿瘤坏死因子拮抗剂治疗。结果肿瘤坏死因子拮抗剂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的3例患者体温在1周内降至正常,住院期间未发生感染、急性肝功能衰竭等,出院时皮疹消退,口腔、外阴等黏膜恢复正常,肝肾功能正常,平均住院时间36d。单独使用肿瘤坏死因子拮抗剂的2例患者均治愈,临床疗效与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患者无明显差别,治疗后28周测得血清肿瘤坏死因子仪水平降至正常。结论在重症三氯乙烯药疹样皮炎的治疗过程中尽早、足量使用肿瘤坏死因子拮抗剂有益于陕速控制病情。
- 丁兰路丹丹施辛孙晓东闫志华凌昕刘润秋季孙平黎平张静陈小建陈玲玲谢立夏
- 关键词:三氯乙烯药疹肿瘤坏死因子拮抗剂
- 梅毒血清固定与神经梅毒患者淋巴细胞的检测及意义
- 2010年
- 目的分析梅毒患者的免疫功能状态及探讨梅毒治疗有效、血清固定、神经梅毒与外周血淋巴细胞(PBLC)亚群的关系。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了20例梅毒治疗有效患者、23例梅毒血清固定患者、16例神经梅毒患者的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并与20例健康人群相对照。结果各组梅毒患者外周血CD4^+细胞、CD4^+/CD8^+比值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治疗有效组患者B细胞(CD19^+)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NK细胞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血清固定组患者NK细胞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梅毒患者存在着明显的细胞免疫抑制,T淋巴细胞亚群的改变和NK细胞减少与梅毒血清固定和发展成神经梅毒有密切关系。体液免疫对梅毒螺旋体亦有一定的辅助防御作用。
- 凌昕刘润秋施辛季孙平孙晓东季江
- 关键词:梅毒淋巴细胞亚群流式细胞仪
- 红蓝光联合治疗中、重度痤疮疗效对比观察被引量:18
- 2010年
- 目的:评价红蓝光联合治疗中、重度痤疮的疗效。方法:采用红蓝光联合照射加药物治疗中度和重度痤疮,分别与单纯药物治疗的对照组比较,并观察疗效。结果:红蓝光联合照射治疗中度痤疮疗效佳,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重度痤疮无显著疗效(P>0.05)。结论:红蓝光联合照射治疗对重度痤疮疗效一般,而对中度痤疮效果佳,不良反应少,可推广应用。
- 凌昕陈玲玲季江施辛
- 国内二期显性梅毒皮疹的变迁(30年回顾性分析)
- 2010年
- 目的调查并分析近30年来国内二期显性梅毒各种类型皮疹的发生率和总的构成比。方法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重庆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lP),对1979-2008年国内有关二期梅毒皮疹的文献按1994年为界分为两组进行各种疹型发生率和总的构成比的比较分析。结果1979-1993年与1994-2008年二期梅毒各种类型皮疹发生率的比较中,斑疹、丘疹、斑丘疹、黏膜疹、掌跖梅毒疹及扁平湿疣的发生率前者较后者高,而脓疱疹前者的发生率较后者低,两者间脱发的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1979-1993年与1994-2008年皮疹类型构成比不同,但两者皮疹类型构成比由大到小的顺序相同,依次为丘疹、斑疹、扁平湿疣、斑丘疹、黏膜疹、脱发、脓疱疹,最常见的皮疹类型依次为丘疹、斑疹、扁平湿疣。结论近30年来国内二期显性梅毒各种类型皮疹的发生率和总的构成比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造成此种变化的原因可能为抗生素的广泛和不规则使用、合并HIV的感染、老年患者比例有所上升及免疫抑制剂的使用等因素。
- 刘润秋凌昕施辛季孙平
- 关键词:二期梅毒皮疹回顾性分析
- 甲氨喋呤药疹2例
- 2009年
- 施辛刘润秋凌昕季孙平
- 关键词:甲氨喋呤药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