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高辉

作品数:5 被引量:64H指数:4
供职机构:华东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篇生物学
  • 2篇农业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4篇苦槠
  • 3篇土壤
  • 3篇菌根
  • 3篇丛枝菌根
  • 2篇岛屿
  • 2篇酸酶
  • 2篇千岛湖
  • 2篇侵染
  • 2篇侵染率
  • 2篇种群
  • 2篇磷酸酶
  • 2篇磷酸酶活性
  • 2篇酶活性
  • 2篇活性
  • 2篇根际
  • 2篇根际土
  • 2篇根际土壤
  • 1篇遗传分化
  • 1篇植被恢复
  • 1篇森林植被

机构

  • 5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上海辰山植物...

作者

  • 5篇高辉
  • 3篇顾泳洁
  • 2篇陈小勇
  • 2篇张欣
  • 1篇范旭东
  • 1篇宋丽娜
  • 1篇沈栋伟
  • 1篇蒋凯
  • 1篇冀永生
  • 1篇蔡培乾

传媒

  • 1篇生态学报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生态环境
  • 1篇生态与农村环...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08
  • 3篇2007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不同生境条件下苦槠丛枝菌根对根际土壤磷酸酶活性的影响被引量:8
2008年
以浙江千岛湖和宁波天童两个不同区域内的苦槠(Castanopsis sclerophylla)为材料,对处于不同生境条件下的苦槠丛枝菌根(AM)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两地区土壤pH均处于苦槠丛枝菌根生长发育的最适范围内,丛枝菌根的侵染率无明显差异;酸性磷酸酶为两区域内的主导磷酸酶,各种磷酸酶活性均是天童地区高于千岛湖地区;AM侵染率与根际土壤磷酸酶活性之间均呈现正相关,其中天童地区为显著相关,说明AM侵染率对根际土壤磷酸酶活性在某种程度上存在有一定的影响。
冀永生高辉顾泳洁范旭东宋丽娜
关键词:苦槠丛枝菌根侵染率磷酸酶活性
海南岛海菖蒲种群克隆多样性和遗传结构被引量:8
2018年
海草是生长在潮间带和潮下带的单子叶植物,由海草植物组成的海草床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最高的生态系统之一.然而,近几十年人类活动干扰、全球气候变化等因素导致海草床衰退严重.海菖蒲是分布于热带、体型最大的雌雄异株海草,我国位于该物种的分布北缘,本文对其克隆多样性和遗传结构进行研究,以期为该海草的保护提供参考.采用4对多态微卫星标记对采自海南岛4个地点的现存海菖蒲种群的样品进行基因型分型.结果表明:海菖蒲种群克隆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较低,这与所研究种群处于分布区北缘有关;种群间遗传分化值范围较大(0.073~0.309),这可能是由于分布于不同港湾的种群间距离范围较大以及局域绝灭/再拓殖的遗传漂变效应所致;各种群未发现近期经历种群瓶颈的信号,很可能是由于种群内遗传多样性已经很低,种群减小未能导致遗传多样性明显降低.根据种群遗传特征,提出了重点保护种群的建议,鉴于目前我国海菖蒲等海草快速衰退的局面,应强化海草保护并实施海草床生态恢复.
蒋凯高辉高辉
关键词:微卫星克隆多样性遗传分化
千岛湖不同岛屿苦槠丛枝菌根研究
常绿阔叶林是中亚热带地区的地带性植被,我国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在全球的分布面积最大、类型最为丰富、生物多样性高。但由于近年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生态危机空前严重,各地常绿阔叶林受到了严重破坏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生态系统受到损伤...
高辉
关键词:千岛湖苦槠丛枝菌根土壤生态森林植被恢复
文献传递
岛屿生境下苦槠丛枝菌根(AM)与根际土壤磷酸酶活性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9
2007年
以浙江千岛湖典型生境片断化区域苦槠(Castanopsis sclerophylla)为材料,研究了水库形成后岛屿化导致的群落生境差异对苦槠AM侵染率的影响以及AM侵染率与根际土壤磷酸酶活性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以生境面积为因子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则不同岛屿生境对苦槠AM侵染率影响差异不显著;但以Pearson相关性分析,AM侵染率与岛屿面积之间呈显著负相关。苦槠根际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在中岛、大岛与陆地间差异显著,但与AM侵染率之间无显著相关性。
高辉顾泳洁蔡培乾张欣
关键词:苦槠侵染率磷酸酶活性
千岛湖岛屿苦槠(Castanopsis sclerophylla)种群的维持和天然更新被引量:41
2007年
千岛湖是1959年新安江水电站建设时形成的,这里有1078个面积大于2500m2的岛屿和许多更小的小岛。水电站建设清库时,植被基本上被砍伐殆尽,后来受到较好保护,现在植被主要以先锋树种———马尾松为优势种,然而该群落生态效益较低,同时易感病虫害(如松毛虫、松材线虫),因此亟需开展恢复为常绿阔叶林的工作。前期调查表明在一些岛屿上存在常绿阔叶树种,主要以苦槠为主。对岛屿上分布的苦槠进行调查,以揭示其种群结构和主要更新方式,为生态恢复提供建议。结果表明,苦槠可以分布在海拔105.4m以上的岛屿上,而最高水位为108.2m,说明苦槠能耐一定的水淹。岛屿上苦槠个体数与岛屿面积和高度呈极显著的正相关。从基株来看,大岛(>100hm2)和多数中岛(10~100hm2)上苦槠种群为稳定型或发展型,能够自我维持,而小岛和部分中岛上的苦槠为衰退型,难以维持下去;然而若从分株种群来看,几乎所有的种群都为稳定型或发展型。从苦槠的起源来看,大多数苦槠为无性繁殖(主要是萌条)的后代,有性繁殖的贡献小于20%。以上结果表明,无性繁殖在岛屿苦槠种群的形成和维持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使得种群在没有较大环境变化情况下,能够在一定时期内维持下去;但在中小岛上,基株种群也不容易扩大,表明存在一定的制约因素。结果也表明,尽管一些岛屿很小,但也满足苦槠生存和生长的条件,一些岛屿上不存在苦槠的主要原因可能是缺乏种源,因此,在中大岛上开展生态恢复时,只要提供合适的种子种苗,这些岛屿上是能够恢复为常绿阔叶林的。但在小岛和一些中岛上,存在制约种群扩大的因素,生态恢复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张欣徐高福沈栋伟顾泳洁高辉罗小华陈小勇
关键词:苦槠岛屿种群结构生态恢复千岛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