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黎
- 作品数:9 被引量:49H指数:3
- 供职机构:重庆三峡中心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LCBDE+LC与ERCP/EST+LC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疗效对比被引量:3
- 2017年
- 目的比较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LCBDE)+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与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及乳头括约肌切开取石术(EST)+LC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研究对象选自该院2015年10月—2017年6月收治的172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成两组,其中A组89例给予LCBDE+LC治疗,B组73例给予ERCP/EST+LC治疗,比较两组手术疗效。结果 A组结石清除率、中转开腹率、并发症发生率、结石复发率分别为95.51%、5.62%、7.87%、3.37%,B组分别为91.78%、5.48%、8.22%、5.48%,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手术时间为(125.24±22.34)min,B组为(98.67±16.46)min,A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B组;A组住院时间为(7.12±1.85)d,B组为(12.47±2.45)d,A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B组;A组手术费用及住院费用分别为(5 804.23±642.56)元、(2.24±0.48)万元,B组分别为(8 208.46±834.67)元、(2.95±0.57)万元,A组手术费用及住院费用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 LCBDE+LC与ERCP/EST+LC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均能取得显著的治疗效果,ERCP/EST+LC手术时间更短,LCBDE+LC具有更高的成本效益,二者均有各自的适应症,具体选择何种手术方式应视患者情况而定。
- 袁云峰何雪刘燕程黎苟剑林
- 关键词:LCLCBDEERCPEST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
- 原发性脾脏粒细胞肉瘤一例
- 2014年
- 患者,男,50岁.因间断性左上腹疼痛1周人院.入院查体:血压:159/88 mmHg(1 mmHg =0.133 kPa),全身皮肤、巩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脾脏肿大至肋下3 cm,局部有压痛无反跳痛.血常规检查:WBC 22.1×109/L,中性粒细胞0.902,PLT 447×109/L;AFP、CEA正常;骨髓象检查无异常.CT示脾脏增大,脾脏中下极病变(图1).胃镜示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诊断:“脾占位性病变、脾肿瘤?”.于全麻下行“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术中见脾下极为不规则地图状白、褐色改变,脾门血管怒张,食管胃底下段可见曲张静脉.术后解剖脾脏可见2.0cm×2.5 cm大小不等形状不规则浅红色包块,质韧,界限不清,可见坏死液化区.病理诊断:粒细胞肉瘤或骨髓异常综合征.免疫组化:过氧化物酶(MPO)(+)、CD43(+)、CD20(-)、CD3(-)、CD68(+/-).结合临床诊断为脾脏粒细胞肉瘤(图2~4).外院会诊病理切片结果一致.术后复查血常规:WBC最高升至68.2×109/L,PLT最高为1 436×109/L;18 d后复查:WBC 15.6×109/L,PLT 556×109/L.术后1个月复查骨髓象无异常.
- 刘燕胡大仁程黎袁云峰苟剑林袁玉峰刘志苏
- 关键词:粒细胞肉瘤脾脏肿大原发性脾占位性病变骨髓异常综合征术后复查
- 肝癌患者血清中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被引量:3
- 2015年
-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简称"肝癌")患者血清中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TSGF)水平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76例行手术治疗的肝癌患者(肝癌组)和45例正常健康体检者(对照组),比较2组间血清TSGF水平,并观察血清TSGF水平与肝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肝癌组血清TSGF水平为(86.25±10.52)U/m L,表达阳性率为76.32%(58/76),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5.32±6.54)U/m L和6.67%(3/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019,P<0.001;χ2=52.097,P<0.001)。血清TSGF水平与肝癌患者有无癌栓、TNM分期、组织分化程度、有无肝硬变有关(均P<0.05)。血清TSGF水平阳性表达者3年总生存率为55.0%,明显低于阴性表达者的3年总生存率(85.7%),两者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02,P=0.034)。结论 TSGF在肝癌患者血清中高表达,与有无癌栓、TNM分期、组织分化程度、有无肝硬变有关,且其表达高者预后差,有助于肝癌的诊断和预后评价。
- 程黎
- 关键词:肝细胞癌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临床病理特征预后
- Ⅱ型Abernethy畸形误诊为血小板减少症一例并文献复习被引量:3
- 2019年
- Abernethy畸形是门静脉系血管发育异常而形成的一种十分罕见的先天性肝外门-体静脉分流。JohnAbernethy于1793年对一例女婴尸体解剖时发现该病变,并首次对该病进行描述,其特点是门静脉系血液不流入或部分流入肝脏,而分流入体静脉系统。Morgan和Supefina于1994 年根据其血流特点分为两型:I型:肝内门静脉缺如,门静脉系血流完全流入下腔静脉;II型:肝内门静脉发育不良,门静脉系血流部分回流入肝内[1]。1997年,Howard和Davenport将此病命名为Abernethy畸形[2]。我院近期收治一例以血小板减少为主要表现的II型Abernethy畸形,合并先天性肝动脉畸形、肝硬化、区域性门脉高压,该病例极其罕见且易误诊,现将其诊治汇报如下,以提高对该病的临床诊疗。
- 刘燕程黎向伦建胡大仁袁云峰苟剑林
- 关键词:ABERNETHY畸形血小板减少症
- 腹腔镜肝切除术与开腹肝切除术治疗肝细胞癌的临床疗效被引量:24
- 2019年
- 目的 探讨腹腔镜肝切除术和开腹肝切除术治疗肝细胞癌(简称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2017年12月重庆三峡中心医院收治的216 例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施行腹腔镜肝切除术52 例(腹腔镜组),开腹肝切除术164 例;根据倾向性评分最临配比法,在164 例开腹肝切除术病例中选取52 例为开腹组,与腹腔镜组进行对比研究,对比指标有手术时间、肿瘤直径、切缘、第一肝门入肝血流阻断时间、失血量、输血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腹腔引流管拔除时间、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及肿瘤学结果。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结果用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结果用M(范围)表示,组间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生存率比较用Log-rank检验。Cox回归模型评价影响肝癌患者生存的危险因素。结果 两组患者均康复出院,无围手术期死亡。腹腔镜组与开腹组患者手术时间、肿瘤直径、切缘、第一肝门入肝血流阻断时间分别为(226.1±67.5) min、(49.2±15.5) mm、(14.3±4.9) mm、(34.1±18.1) min和 (227.0±55.7) min、(49.4±16.6) mm、(14.6±4.0) mm、(38.2±16.1) 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与开腹组失血量、输血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腹腔引流管拔除时间、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325(50~1 200) ml、11.5%、15.4%、(4.8±0.9) d、3(2~5) d、(11.9±3.5) d和375(100~2 000) ml、19.2%、23.1%、(5.9±0.8) d、4(3~5) d、(14.9±6.2)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中转开腹率7.7%(4/52)。腹腔镜组1、3 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93.4%、83.7%,1、3 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87.8%、71.2%;开腹组1、3 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94.1%、82.5%,1、3 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88.3%、70.8%,两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 向伦建刘燕程黎袁云峰苟剑林
- 关键词:肝细胞肝切除术腹腔镜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右副肝管损伤的防治被引量:6
- 2015年
- 目的总结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中右副肝管损伤的防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本单位LC术中发生的2例右副肝管损伤的病例资料。结果 2例副肝管损伤均在术中发现,及时中转开腹行术中胆管造影明确。损伤的右副肝管直径约为0.3 cm,长2.0-2.3 cm,均与肝总管行端侧吻合;吻合口内以头皮针硅胶管支撑、引流,术后皆无黄疸、胆漏。结论右副肝管损伤后应行胆道造影,明确引流范围,判断肝内是否有交通支,以做出恰当的处理。良好的胆道外科意识、精细的手术操作、熟悉胆管变异的各种类型是避免LC术中副肝管损伤的关键。
- 刘燕程黎胡大仁苟剑林袁玉峰刘志苏
- 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联合微波消融对中晚期肝癌细胞免疫功能和预后的影响被引量:9
- 2016年
- 目的探讨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联合微波消融(MVA)对中晚期肝癌细胞免疫功能和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96例中晚期肝癌患者资料,其中55例行TACE联合MVA治疗(联合组),41例行单纯TACE治疗(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CD4+、CD8+T淋巴细胞、NK细胞水平和生存情况。结果与治疗前比较,对照组术后3种免疫指标无明显变化(均P>0.05),而联合组术后CD4+T淋巴细胞和NK细胞比例逐渐上升,CD8+T淋巴细胞比例下降,其中治疗后1个月3种免疫指标较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联合组治疗后1月CD4+淋巴细胞和NK细胞比例高于对照组,CD8+淋巴细胞比例低于对照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访时间为5.5~43.6个月。联合组1年、2年、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3.6%、52.7%、9.1%;对照组1年、2年、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0.7%、14.6%、0。两组患者的总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较单纯TACE治疗,TACE联合MVA治疗可以改善中晚期肝癌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和生存情况。
- 程黎苟剑林刘燕颜朗刘定志胡大仁
- 关键词:消融技术
- IRE1-XBP1通路调控肝巨噬细胞极性的机制研究被引量:1
- 2016年
- 目的分离、培养LEWIS大鼠肝脏肝巨噬细胞(KCs),观察肌醇酶1-X盒连接蛋白1(IRE1-XBP1)通路活性改变对KCs功能的调控的作用机制。方法 (1)采取Ⅳ型胶原酶消化肝脏联合非连续梯度离心法分离Lewis大鼠KCs;(2)鉴定后的KCs分为4组:XBP1沉默组(XBP1-shRNA组)、错义序列沉默对照组(Ctrl-shRNA组);Adv-XBP1过表达组(AdV-XBP1组)、错义序列过表达对照组(Ctrl-AdV组);(3)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检测各组KCs中XBP1、IL-6、IFN-γ、TNF-α、IL-17转录水平;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JAK1、JAK2、STAT1及STAT3的蛋白表达水平;(4)流式细胞术(FCM)及激光共聚焦检测各组KCs表型的变化情况;(5)分离大鼠脾脏淋巴细胞,尼龙毛柱过滤纯化T细胞,与上述各组KCs共培养,Brdu渗入法检测T细胞增殖情况;(6)Annexin V/PI法FCM观察T淋巴细胞凋亡情况;(7)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上清液中IL-6、IFN-γ、TNF-α、IL-17及IL-10水平。结果 (1)RT-PCR结果显示,XBP1-shRNA组中XBP1的表达量较对照组显著降低,而在AdvXBP1组则明显上调(P<0.05);(2)FCM发现,XBP1-shRNA组中MHC-Ⅱ、CD86、CD40的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而CD204和CD206的表达则显著高于对照组;而在Adv-XBP1组,则呈相反趋势;(3)Western blot检测发现XBP1-shRNA组中JAK1、JAK2、STAT1和STAT3的蛋白表达及其磷酸化水平均受到抑制,而在Adv-XBP1组则上述蛋白的表达及磷酸化水平得到显著增强;(4)Brdu发现抑制KCs中IRE1-XBP1活性后T细胞增殖受到明显抑制,凋亡增加,促炎细胞因子分泌减少,抗炎细胞因子分泌增加(P<0.05),而上调KCs中IRE1-XBP1活性后T细胞增殖则明显增强,凋亡明显减少,促炎细胞因子分泌增加,抗炎细胞因子分泌减少(P<0.05)。结论 KCs中IRE1-XBP1通路活性变化可以转化KCs的极性状态,并通过调节JAK-STAT家族成员表达,调控KCs自分泌细胞因子的组成成分;KCs中IRE1-XBP1通路活性变化可以影响共培养初始T淋巴细胞的增殖分化、�
- 胡大仁程黎刘燕刘一鸣李金政龚建平苟剑林
- 关键词:肝巨噬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