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美英

作品数:31 被引量:102H指数:5
供职机构:马鞍山市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鞍山市科技计划项目马鞍山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6篇期刊文章
  • 3篇科技成果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9篇动脉
  • 7篇梗死
  • 6篇血管
  • 6篇出血
  • 5篇缺血
  • 5篇脑梗
  • 5篇脑梗死
  • 5篇颈动脉
  • 4篇血性
  • 4篇脑出血
  • 3篇蛋白
  • 3篇动脉粥样硬化
  • 3篇颅内
  • 3篇脑血
  • 3篇脑血管
  • 3篇斑块
  • 2篇蛋白比
  • 2篇蛋白原
  • 2篇动脉狭窄
  • 2篇动脉粥样硬化...

机构

  • 21篇马鞍山市人民...
  • 10篇安徽省马鞍山...
  • 1篇皖南医学院弋...
  • 1篇潜江市中心医...

作者

  • 31篇李美英
  • 17篇夏峰
  • 13篇苏建华
  • 11篇凤兆海
  • 10篇汤华萍
  • 7篇徐竞
  • 5篇郑颖炜
  • 5篇丁绍青
  • 5篇周曾
  • 4篇毕茂芳
  • 4篇曹勇军
  • 3篇陈炼
  • 2篇唐慧英
  • 1篇孙予思
  • 1篇陶代兰
  • 1篇查芹
  • 1篇翟雪梅
  • 1篇陶开香
  • 1篇储照虎
  • 1篇吴家幂

传媒

  • 7篇中国实用神经...
  • 4篇皖南医学院学...
  • 3篇实用心脑肺血...
  • 2篇临床神经病学...
  • 2篇中外医疗
  • 1篇华夏医学
  • 1篇安徽医学
  • 1篇蚌埠医学院学...
  • 1篇贵州医药
  • 1篇神经疾病与精...
  • 1篇国际脑血管病...
  • 1篇中国临床研究
  • 1篇中文科技期刊...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23
  • 2篇2022
  • 1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3
  • 5篇2012
  • 2篇2010
  • 1篇2009
  • 2篇2005
  • 1篇2004
  • 1篇2002
  • 1篇2001
  • 1篇1999
  • 3篇1998
3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神经F波传导速度联合空腹C肽检测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早期诊断价值被引量:3
2023年
目的分析在2型糖尿病(T2DM)患者中神经F波传导速度与空腹C肽(FC-P)水平联合检测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20年9月至2022年6月在马鞍山市人民医院就诊的30例T2DM合并DPN患者为观察组,30例T2DM未合并DPN患者为对照组,另募集同期健康志愿者30例作为空白组。比较3组血清FC-P、餐后2 h C肽(PC-P)、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PBG)以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比较3组神经传导速度[包括运动神经传导速度(SCV)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MCV)]、F波速度。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T2DM患者发生DPN的危险因素。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各指标对DPN发生的预测价值。结果观察组血清FC-P、PC-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和空白组,FBG、PBG、HbA1c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和空白组(P<0.05);对照组血清FC-P、PC-P水平均低于空白组,FBG、PBG、HbA1c水平均高于空白组(P<0.05)。观察组SCV、MCV及F波速度均最慢,对照组次之,空白组最快(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正中神经F波传导速度慢、FC-P水平低是糖尿病患者发生DPN的危险因素。正中神经F波传导速度(切点为48.05 m/s)联合FC-P(切点为1.61 pmol/L)时对早期诊断糖尿病患者发生DPN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19,敏感度为82.60%,特异度为88.40%。结论神经F波传导速度与FC-P水平联合检测能提高对T2DM患者发生DPN的预测价值,可用于早期DPN患者的诊断。
尤如芹徐竞李美英
关键词:F波C肽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运动神经感觉神经正中神经
基于磁共振血管壁成像分析颈动脉易损斑块的危险因素
2024年
目的利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技术分析颈动脉易损斑块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纳入2021-10—2023-06就诊于马鞍山市人民医院并经颈动脉彩超确诊的颈动脉粥样斑块患者114例,根据磁共振血管壁成像结果分为易损斑块组65例和稳定斑块组49例,分析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外周血检查结果,采用二分类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易损斑块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年龄、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纤维蛋白原与白蛋白比值(FAR)、纤维蛋白原和白蛋白是颈动脉易损斑块的危险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患者年龄越大出现易损斑块的概率越大(OR=1.054,95%CI:1.002~1.108),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越大出现易损斑块的概率越大(OR=1.052,95%CI:1.009~1.098),白蛋白值越高出现易损斑块的概率越小(OR=0.846,95%CI:0.754~0.948)。结论年龄、NLR、FAR、纤维蛋白原和白蛋白是颈动脉易损斑块的危险因素,早期发现和干预易损斑块可减少脑卒中的发生。
项良旭李美英凤兆海徐竞
关键词:易损斑块炎症
替米沙坦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c-fos表达和神经保护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血管紧张素Ⅰ受体拮抗剂替米沙坦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 60只大鼠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生理盐水对照组、小剂量替米沙坦治疗组2 mg/(kg.d)、大剂量替米沙坦治疗组10 mg/(kg.d)。通过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MCAO),记录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监测血压、梗死面积、c-fos的表达。结果小剂量替米沙坦组平均动脉压较对照组适度下降,大剂量组则较为剧烈。小剂量替米沙坦组脑梗死体积小于对照组(P<0.05),而大剂量组与对照组相比变化不大(P>0.05)。各组大鼠神经功能随时间推移逐渐恢复,但各组恢复程度不同,治疗组较对照组神经功能恢复明显较好(P<0.05)。c-fos的表达随损伤好转逐渐降低,应用替米沙坦干预后c-fos表达较对照组减少,且小剂量替米沙坦组减少更明显。结论小剂量替米沙坦可以提供降低血压之外的神经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为减少c-fos表达,抑制缺血损伤后神经凋亡。大剂量替米沙坦无明显神经保护作用。
周曾夏峰李美英储照虎吴家幂胡成伍
关键词:脑缺血再灌注AT1受体替米沙坦神经保护
事件相关电位P300在痴呆中的应用被引量:5
2012年
事件相关电位是一种特殊的诱发电位,其反映认知过程中大脑的神经电生理改变,故也称之为认知性电位。P300是事件相关电位在主成分靶刺激后300ms处的正向波幅,反映了受试者信息处理、反应能力、注意和记忆等认知功能,是诱发电位中最受重视的成分。近年来,事件相关电位的内源性成分P300在Alzheimer病(AD)、血管性痴呆(VD)等疾病的研究中得到广泛的应用。现就P300在痴呆中的应用综述如下。
凤兆海李美英夏峰
关键词:事件相关电位P300血管性痴呆ALZHEIMER病诱发电位电生理改变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相关生化指标与脑梗死的关系被引量:20
2004年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其相关生化指标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对 6 5例脑梗死患者 (脑梗死组 )及 35例非脑梗死患者 (对照组 )分别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 ,并记录两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部位、数目、性质和颈动脉内径 ;同时检测两组的血脂、血糖和纤维蛋白原等生化指标。结果 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左右颈总动脉内径 [81 5 4 %、(7 4 3± 0 0 7)mm、(7 5 2± 0 6 0 )mm]与对照组[2 8 5 7%、(7 75± 0 10 )mm、(7 97± 0 75 )mm]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 (均P <0 0 5 )。粥样硬化斑块位于颈总动脉最多 (78 2 3% ) ,其次是颈总动脉分叉处 (14 5 2 % ) ,颈内动脉颅外段最少 (7 2 5 % )。斑块部位与脑梗死部位有显著同侧相关性 (P <0 0 5 ) ;脑梗死组三酰甘油 (TG) [(1 81± 0 12 )mmol/L]、餐后 2h血糖 [(9 2 2± 0 4 3)mmol/L]及纤维蛋白原 [(3 18± 0 0 7)mmol/L]也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1 39± 0 0 9)mmol/L、(8 2 0± 0 35 )mmol/L、(2 6 4± 0 14 )mmol/L](均P <0 0 5 ) ;脑梗死组中颈总动脉内径与TG有显著正相关性 (r=0 34,P <0 0 1) ,与高密度脂蛋白 (HDL)存在显著负相关 (r=- 0 2 5 ,P <0 0 5 )。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发生有密切关系 。
夏峰李美英曹勇军苏建华丁绍青汤华萍郑颖炜
关键词: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血脂血糖纤维蛋白原脑梗死
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研究
夏峰李美英丁绍青苏建华曹勇军陶代兰陈炼汤华萍
该项目根据头颅CT扫描结果,确定穿刺点及穿刺针长度,将工作区严格控制在血肿范围内,并减少手术过程中的盲区,对血肿进行高效液化,继而将血肿抽吸出颅。与传统脑外科手术相比,该技术手术创伤小,操作简单,明显降低病死率,提高出血...
关键词:
关键词:颅内血肿高血压性脑出血CT扫描脑外科手术
青年脑卒中临床分析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探讨青年脑卒中的病因,为更好地治疗及有效地预防青年脑卒中提供更好的依据。方法分析200例青年脑卒中患者的病因及患者对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结果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吸烟、家族史在青年脑卒中病因中的比例分别为59.0%、21.5%、22.5%、30.5%和24.5%。高血压患者发病前知晓率为70.3%,而治疗率只有25.3%。结论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吸烟是青年脑卒中的主要病因。早期发现、早期干预对预防青年脑卒中有重要意义。
凤兆海夏峰李美英苏建华
关键词:青少年卒中
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研究被引量:7
2002年
目的 对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疗效进行临床观察与对照研究,并就手术适应症及手术时机进行探讨。方法 将90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6O例)主要采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对照组(30例)则采用单纯内科保守治疗。两组分别在入院初始和21天进行中国卒中量表(CSS)评分;6个月后随访,进行Barthel指数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结果 治疗组死亡率及21天时C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血肿的清除吸收率明显高于对照组;6个月后随访Barthel指数AD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显著降低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病死率和致残率,疗效好于单纯内科保守治疗。基底节区出血、出血量在30~60 ml者,手术效果较好。发病6~48小时是较好的手术时机。
夏峰李美英丁绍青苏建华曹勇军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颅内血肿清除术手术时机微创术
前循环血管取栓再通后恶性脑水肿的危险因素被引量:2
2022年
目的分析术前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及纤维蛋白原/白蛋白比值(FAR)对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ALVOS)早期血管内治疗(EVT)后出现恶性脑水肿(MBE)的影响。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8-08—2022-05就诊于马鞍山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早期血管内治疗后血管成功再通的前循环ALVOS患者,分析临床资料以及预后情况,比较恶性水肿组与非恶性水肿组基线资料及术前外周血结果,采用二分类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EVT再通后恶性脑水肿的独立危险因素,使用ROC曲线对术前NLR、FAR及NLR联合FAR预测ALVOS患者血管再通后出现恶性水肿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NLR和FAR的AUC分别为0.784和0.739。NLR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2.61%和74.36%,FAR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5.22%和74.36%。当NLR和FAR两个指标进行联合预测时,AUC为0.816,大于NLR和FAR单独预测时的AUC,联合预测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9.57%和87.1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有卒中史的患者出现恶性水肿概率高于无卒中史者(OR=184.461,95%CI:2.565~13263.614);房颤患者出现恶性水肿率高于无房颤患者(OR=435.610,95%CI:4.181~45388.026);入院时NIHSS评分越高,患者出现恶性水肿的概率越高(OR=2.239,95%CI:1.379~7.607);NLR越大,患者出现恶性水肿的概率越大(OR=3.481,95%CI:1.264~9.585)。结论术前NLR和FAR增高可用于预测急性前循环血管闭塞患者取栓再通后恶性脑水肿,当两个指标联合预测时效果更佳。卒中史、房颤、高NIHSS评分、高NLR为患者出现恶性水肿的危险因素。
项良旭李美英凤兆海徐竞郑颖炜李志德
关键词:前循环
心房颤动合并脑梗死的影响因素研究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合并脑梗死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5年1—7月马鞍山市人民医院收治的心房颤动患者131例,根据脑梗死合并情况分为脑梗死组72例和无脑梗死组59例。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及合并疾病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心房颤动合并脑梗死的影响因素。结果两组患者性别、饮酒史阳性率及心房颤动类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组患者年龄、体质指数大于无脑梗死组,吸烟史阳性率高于无脑梗死组(P<0.05)。脑梗死组患者空腹血糖及尿酸、脂蛋白(a)、C反应蛋白(CRP)、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均高于无脑梗死组(P<0.05);两组患者载脂蛋白A1、载脂蛋白B、D-二聚体、血K^+、血Na^+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组患者高血压、糖尿病、心肌病、冠心病、肺源性心脏病及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发生率高于无脑梗死组(P<0.05);两组患者心力衰竭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2.616,95%CI(1.328,5.153)〕、空腹血糖〔OR=2.012,95%CI(1.102,3.675)〕、CRP〔OR=1.006,95%CI(1.002,1.010)〕、TG〔OR=1.274,95%CI(1.060,1.531)〕、LDL-C〔OR=3.012,95%CI(1.203,7.541)〕、高血压〔OR=1.619,95%CI(1.145,2.288)〕、糖尿病〔OR=2.002,95%CI(1.121,3.042)〕、心肌病〔OR=3.307,95%CI(1.105,6.817)〕、冠心病〔OR=5.063,95%CI(2.381,10.771)〕、肺源性心脏病〔OR=3.823,95%CI(1.246,7.915)〕、甲状腺功能亢进症〔OR=3.278,95%CI(1.554,6.917)〕是心房颤动合并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年龄较大、空腹血糖高、CRP水平升高、血脂异常及合并其他疾病的心房颤动患者更易发生脑梗死,应引起临床重视。
毕茂芳李美英
关键词:心房颤动脑梗死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