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丽琴

作品数:11 被引量:58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总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显像
  • 4篇断层显像
  • 4篇正电子
  • 4篇正电子发射
  • 4篇正电子发射断...
  • 4篇正电子发射断...
  • 4篇正电子发射断...
  • 4篇肿瘤
  • 4篇显像术
  • 4篇PET/C
  • 4篇PET/CT
  • 3篇发射型计算机
  • 2篇动脉
  • 2篇动脉粥样硬化
  • 2篇血栓
  • 2篇药理
  • 2篇药理活性
  • 2篇易损斑块
  • 2篇影像
  • 2篇影像学

机构

  • 6篇中国人民解放...
  • 2篇首都医科大学
  • 2篇首都医科大学...
  • 2篇中国人民解放...
  • 2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北京大学肿瘤...
  • 1篇煤炭工业总医...

作者

  • 10篇李丽琴
  • 6篇李德鹏
  • 3篇王争明
  • 3篇赵全明
  • 2篇陈乐贵
  • 2篇冯婷婷
  • 2篇刘瑜
  • 2篇郑虹
  • 2篇郑晓军
  • 2篇闫云峰
  • 2篇赵学诚
  • 2篇张玉慧
  • 2篇赵欣
  • 1篇李舒
  • 1篇方志伟
  • 1篇沈杏生
  • 1篇陈静
  • 1篇白楚杰
  • 1篇张明多
  • 1篇杜秀宝

传媒

  • 1篇心肺血管病杂...
  • 1篇临床误诊误治
  • 1篇第二军医大学...
  • 1篇中国医学影像...
  • 1篇国外医学(药...
  • 1篇国外医药(植...
  • 1篇医学影像学杂...
  • 1篇中华老年心脑...
  • 1篇现代肿瘤医学
  • 1篇中国介入影像...

年份

  • 3篇2016
  • 1篇2014
  • 1篇2012
  • 1篇2010
  • 2篇2009
  • 2篇2001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甲状旁腺腺瘤继发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PET/CT显像1例被引量:3
2010年
李丽琴王争明李德鹏
关键词: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甲状旁腺肿瘤
^(18)F-FDG-PET/CT检测实验兔模型主动脉动脉粥样硬化及其炎性状态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动脉粥样硬化在体动态评估可应用于临床预防心血管事件。本实验目的是监测F-18-氟脱氧葡萄糖(18F-FDG)在动脉粥样硬化不同阶段的摄取,研究利用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计算机体层摄影技术(PET/CT)检测易损斑块的可行性。方法 22只雄性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2组:动脉粥样硬化组(A组,n=11)和动脉粥样硬化+他汀组(S组,n=11)。实验兔在第18周通过药物触发以诱导血栓形成。实验过程中的4个阶段分别进行PET/CT扫描:高胆固醇饮食前(基线阶段,n=6),第8周时(高胆固醇饮食中期,n=4),第18周时(触发实验前,即高胆固醇饮食结束阶段,n=22),药物触发实验后(触发实验后,n=15)。主动脉的18 F-FDG摄取值用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和平均SUV值(SUVmean)表示。SUV值通过测量一系列7.5mm长度的动脉节段获得。结果SUVmean和SUVmax分别为基线阶段0.449±0.108和0.550±0.132,高胆固醇饮食中期0.694±0.117和0.754±0.129,触发实验前(高胆固醇饮食结束阶段)A组0.788±0.121和0.861±0.139,S组0.651±0.194和0.736±0.243。SUVmean和SUVmax在触发实验后血栓形成组分别为1.128±0.420和1.302±0.489,在无血栓形成组分别为0.774±0.159和0.859±0.191。22只实验兔中的10只经检测证实有血栓形成(45.5%):A组11只中的8只血栓形成(72.3%),S组11只中2只血栓形成(18.2%)(P<0.001)。结论 18F-FDG摄取值的定量分析可以检测动脉粥样硬化的炎性状态和易损斑块。PET/CT对预测临床中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血栓形成事件有潜在应用价值。
冯婷婷赵全明李德鹏李丽琴
关键词:^18F-FDGPET/CT易损斑块
吡格列酮降低动脉粥样斑块破裂和血栓事件的实验研究被引量:6
2016年
目的:探讨吡格列酮是否具有改善斑块易损性,降低易损斑块的破裂率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将20只家兔随机分为两组:药物干预组(n=10),对照组(n=10)。采用间断高脂饲养方法制造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并进行斑块破裂激发试验。药物干预组于第1-18周在原饲料里添加吡格列酮(10 mg獉kg-1獉d-1)。于实验初期、中期、晚期分别留取血液标本进行MMP-9浓度测定。斑块破裂激发试验后处死动物,留取主动脉标本进行HE染色、巨噬细胞RAM-11及新生血管CD-31免疫组化染色,使用NIS-Elements AR Analysis病理图像分析系统分析斑块形态,测定斑块面积,进行巨噬细胞、新生血管计数。结果:实验中期及晚期,药物干预组血清(MMP-9)浓度均较对照组低[(2.25±0.11)vs.(2.60±0.19),P=0.040;(2.27±1.17)vs.(2.70±0.37),P=0.010]。实验晚期,药物干预组血清MMP-9浓度较对照组低[(2.27±1.17)vs.(2.70±0.37),P=0.010]。斑块破裂激发试验后,药物干预组组血栓形成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14.62%vs.39.07%,P=0.000)。与对照组相比,药物干预组斑块面积小[(0.029±0.018)vs.(0.186±0.093),P=0.033]、巨噬细胞浸润少[(8.800±3.936)vs.(30.130±4.188),P=0.003]、新生血管数量少[(80.267±13.094)vs.(162.637±73.112),P=0.022]。结论:吡格列酮通过降低斑块内炎症程度提高斑块的稳定性,降低易损斑块的破裂率。
赵学诚赵全明李德鹏刘瑜郑虹李丽琴张明多张玉慧闫云峰冯婷婷赵欣李昕禾
关键词:吡格列酮易损斑块动脉粥样硬化炎症
^(18)F-FDG PET/CT显像在恶性黑色素瘤诊断及分期中的价值被引量:7
2009年
目的探讨恶性黑色素瘤的全身18F-FDG PET/CT影像表现特点,评价18F-FDG PET/CT对恶性黑色素瘤分期的价值。方法对28例病理证实的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的18F-FDG PET/CT全身显像资料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眼球内黑色素瘤表现为眼球内高密度结节,>1.0cm病灶FDG代谢增高,PET/CT较单独PET或单独CT发现更多转移灶,但对于原发病灶的显示较MRI差。颅内恶性黑色素瘤PET/CT表现有一定特征,但对病灶的检出及鉴别诊断较MRI差。四肢恶性黑色素瘤原发灶显示为局部软组织肿胀,FDG摄取未见明显增高;转移灶显示为局域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单独CT对所有检出病灶诊断的阳性率为87.20%,单独PET对所有检查病灶诊断的阳性率为72.5%,PET-CT对所有检查病灶诊断的阳性率为99.1%。结论18F-FDG PET/CT对于恶性黑色素瘤的定性诊断有一定价值,对判断临床分期具有重要价值。PET-CT检查较单独CT或单独PET检查能够检出更多病灶,提高诊断阳性率。
李丽琴李德鹏王争明龙凤
关键词:黑色素瘤发射型计算机肿瘤分期
胃癌伴肺间质病变及弥漫性骨病变PET-CT显像一例分析被引量:3
2009年
李丽琴
关键词:胃肿瘤误诊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软组织透明细胞肉瘤^(18)F-FDG PET/CT影像学特征分析
2012年
目的探讨软组织透明细胞肉瘤的PET/CT特征。方法 10例经病理证实的透明细胞肉瘤术前均行18F-FDG PET/CT检查,对肿瘤影像学表现及临床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10例患者原发病灶的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平均值为6.52(5~9.6)。PET/CT发现肺转移7例,软组织转移5例,区域淋巴结转移3例,未发现骨、肝、脑转移;而相应的CT检查发现肺转移6例,软组织转移1例。结论软组织透明细胞肉瘤的18 F-FDG PET/CT影像缺乏特异性,但可以更好地显示病变范围及转移情况,使分期更加准确、及时,有利于选择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白楚杰方志伟李丽琴陈静李舒
关键词:透明细胞肉瘤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CT多模式成像技术评价吡格列酮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的研究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探讨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ET)/CT评价吡格列酮抗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作用的可行性。方法将20只雄性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药物干预组(n=10)和对照组(n=10)。采用主动脉球囊拉伤术与间断高脂饲料饲养的方法建立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并进行药物诱发斑块破裂实验。药物干预组在整个实验过程中于原饲料里添加吡格列酮10mg/(kg·d)。分别于实验中期(第8周)和晚期(第16周)进行PET/CT扫描,自动测量感兴趣区的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VUmax)和平均标准化摄取值(SVUmean)。斑块破裂诱发实验后对2组兔主动脉进行解剖并留取组织进行病理学分析。结果药物干预组的血栓动脉段明显低于对照组(14.6%vs 39.1%,P=0.000),斑块激发实验后破裂斑块的SUVmean(1.486±0.486 vs 0.655±0.235,P=0.000)和SUVmax(1.862±0.564 vs 0.843±0.058,P=0.000)均明显高于非破裂斑块。药物干预组斑块面积、巨噬细胞计数、新生血管计数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SUVmean和SUVmax与斑块面积、巨噬细胞计数呈明显正相关,但与新生血管计数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 PET/CT作为一种无创的功能-形态多模式成像技术,能够有效监测吡格列酮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赵学诚赵全明李德鹏刘瑜郑虹李丽琴张玉慧闫云峰赵欣李昕禾
关键词: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动脉粥样硬化PPARΓ血栓形成
白果槲寄生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被引量:13
2001年
综述了白果槲寄生的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
郑晓军李丽琴杜秀宝陈乐贵
关键词:化学成分药理活性抗癌
蛋白酶体抑制剂药理活性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2
2001年
蛋白酶体是一种庞大的、多价复合酶 ,它在承担细胞内蛋白质降解的泛蛋白 蛋白酶体通路(UPP)的关键步骤中起催化作用。UPP不仅可以催化降解异常蛋白质 ,而且在许多调控蛋白质的更新和加工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这些蛋白质的催化过程涉及到人类疾病发病机制的重要生化机制。目前 ,与UPP有关的酶已被认为是药物设计的分子靶位 ,蛋白酶体参与调节多种细胞功能 ,其特异性抑制剂不仅可以作为研究UPP的有利工具 ,而且也是潜在的抗肿瘤、抗炎药物。本文综述了蛋白酶体抑制剂的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李丽琴郑晓军陈乐贵沈杏生
关键词:蛋白酶体蛋白酶体抑制剂细胞生物学药理活性抗肿瘤作用
淋巴瘤单发骨病变的^(18)F-FDG PET/CT影像学分析被引量:5
2016年
目的:研究原发性骨淋巴瘤与单发继发性淋巴瘤骨髓浸润的^(18)F-FDG PET/CT影像学表现,探讨^(18)F-FDG PET/CT对原发性骨淋巴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5例单发骨淋巴瘤的^(18)F-FDG PET/CT影像学资料。结果:25例骨淋巴瘤均为单发,其中14例位于脊柱骨,10例位于附肢骨,1例位于肋骨。15例为原发性骨淋巴瘤,10例为继发性淋巴瘤骨髓浸润。原发性骨淋巴瘤15例中非霍奇金淋巴瘤11例,霍奇金淋巴瘤4例;继发性淋巴瘤骨髓浸润10例中非霍奇金淋巴瘤7例,霍奇金淋巴瘤3例。25例骨淋巴瘤中23例CT表现为骨质密度异常改变,2例病变骨质密度未见明显异常改变。病变FDG摄取不同程度增高,SUV_(max)范围为2.6~24.5。原发性骨淋巴瘤及继发性淋巴瘤骨髓浸润病变SUV_(_(max))经Mann-Whitney U检验提示原发性骨淋巴瘤与继发性淋巴瘤骨髓浸润病变SUV_(max)有差异(P=0.007)。结论:原发性骨淋巴瘤^(18)F-FDG PET/CT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分析其表现对原发性和继发性骨淋巴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刘婧慧李丽琴王争明李德鹏马爱菊
关键词:淋巴瘤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发射型计算机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