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颖
- 作品数:18 被引量:48H指数:5
- 供职机构:云南省地震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震科学联合基金云南省地震局青年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水利工程更多>>
- 糯扎渡水库蓄水前后P波速度结构的双差层析成像研究
- 曹颖付虹
- 糯扎渡水库蓄水前后P波速度结构的双差层析成像研究
- 1.引言近年来随着数字地震观测技术的发展,深部地球物理探测研究成为获得地震区域深部构造环境和孕震环境的重要手段。层析成像方法不仅能用于一般的区域,对于水库区域也同样适用,利用层析成像方法探测地下速度结构,结合地震震源分布...
- 曹颖付虹
- 关键词:水库蓄水糯扎渡水库
- 文献传递
- 漾濞6.4级地震前重力场变化特征及其孕震含义
- 2021年5月21日云南省漾濞县发生Ms6.4级地震,该地震打破了云南2014年以来近7年的Ms6.0以上的地震平静。本文获取2016至2021年相对重力流动观测数据,采用陈石研究员首次引入重力平差的贝叶斯平差方法(CH...
- 黄江培郑秋月刘东王青华曹颖
- 关键词:重力场变化四象限地震前
- 云南洱源地区地壳三维精细速度结构成像
- 2024年
- 云南洱源地区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的滇西北地区中部,区内地质构造复杂,多条断裂交会穿过,且地热活动活跃,显示出很强的断裂构造特征。地区内地震活动频繁,2013年以来在维西-乔后-巍山断裂西侧发生了多个5级以上地震。文中利用云南区域固定台网和滇西北密集台阵记录的2008年1月1日—2023年7月20日发生在洱源地区的地震走时数据,采用波速比模型一致性约束的双差层析成像方法,获得了云南洱源及其周边区域的地壳三维V_(P)、V_(S)和V_(P)/V_(S)模型及地震重定位结果。结果表明:1)在龙蟠-乔后断裂以东,维西-乔后-巍山断裂、红河断裂和鹤庆-洱源断裂交会处聚集了大量小地震,缺乏中强地震。从现有的层析成像结果分析认为浅层发生的部分小地震可能与地热流体无直接关系,而从浅层向深层逐渐变高的V_(P)/V_(S)值可能暗示深部存在流体,深部流体可能在循环流动过程中逐渐渗透到浅层岩石中,并与部分密集小地震的发生有关。2)2013年以来发生的4个5级以上地震均发生在维西-乔后-巍山断裂西侧,并呈NNW-SSE走向分布,表明川滇块体西边界断裂系统的地震危险性有所增大。3)2013年3月3日和4月17日发生的洱源地震序列主要位于低V_(P)、低V_(S)和低V_(P)/V_(S)值的异常体内。一般而言,如存在流体,则V_(S)比V_(P)下降得更快,从而导致高V_(P)/V_(S)值,而低V_(P)/V_(S)则表明低V_(S)并非由流体所致。因此,现有的成像证据表明地震序列所处区域并不存在流体,从而推断地震序列的发生与流体无直接关系。空间上与洱源地震序列接近的2017年3月27日M_(S)5.1漾濞地震序列也具有相同的速度结构特征,因此也可能与流体无直接联系。2016年5月18日发生的M_(S)5.1云龙地震序列的主震和部分余震主要位于高V_(P)、高V_(S)和V_(P)/V_(S)相对高值区内,高V_(S)表明并非因存在流体而导致出现相对高的V_(P
- 曹颖钱佳威黄江培周青云
- 关键词:三维速度结构VP/VS
- 云南普洱糯扎渡水库蓄水前后P波速度结构变化特征
- 2018年
- 基于云南省糯扎渡水库台网17个台站所记录到的2009年11月至2014年9月期间的5 247次地震的P波绝对到时资料和相对到时资料,以及波形互相关得到的相对到时资料,采用双差地震层析成像方法联合反演了糯扎渡水库库区蓄水前和蓄水后2011年11月30日至2012年12月31日及2013年1月1日至2014年9月30日这3个阶段的震源参数和三维P波速度结构。结果显示:糯扎渡水库蓄水后,水库库区地震的发生频次增多,经重定位后的震源深度大多在10 km以内,尤其以5 km以内的居多,与前人得到的水库诱发地震震源深度小于10 km的结果基本吻合;随着蓄水量的增加,库水沿断层渗透,孔隙压力变化导致地震增多的区域延伸至左岸支库黑江和库区回水至库区中段的澜沧江段,并进一步向威远江和小黑江延伸,这些区域的P波速度降低;整体的水库渗水作用最大深度不超过7 km。
- 曹颖付虹张海江陈余宽黄江培
- 关键词:糯扎渡水库三维P波速度结构时空变化特征
- 漾濞M_(S)6.4地震前后的重力变化特征及其孕震含义分析被引量:4
- 2022年
- 2021年5月21日云南省漾濞县发生M_(S)6.4地震,该地震打破了云南区域自2014年以来近7a的M_(S)>6.0地震平静。文中采用基于贝叶斯原理的平差方法解算了2015—2021年的相对重力流动观测数据,获取了研究区内多年的时变重力值,分析了漾濞M_(S)6.4地震前后的重力变化特征。研究结果显示,本次地震地质活动的活跃期为2017—2018年,2018—2020年地质活动相对稳定,2020—2021年出现地下物质“逃逸”现象,地震发生于“逃逸”期;以震中为中心的200km、100km、50km、25km半径范围内,重力异常值呈四象限分布特征;震前3a重力正、负变化更加显著,达80×10-8m/s2,震前2a重力变化较小,但依然维持四象限分布特征;震后研究区内的重力场均发生反向变化,变化量级达震前3a的累计变化量;本次地震发生于重力异常四象限中心附近,且与红河断裂带北段重合,故推断红河断裂为漾濞地震的孕震构造。文中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可为时变重力场变化特征研究和震前重力信号分析与解释提供震例参考;同时,可为孕震区地质构造运动的孕震含义提供有效解释,并对下一步可能发生中强震区域的探讨及预判提供参考。
- 黄江培曹颖刘东郑秋月陈政宇王青华
- 关键词:时变重力场时空域
- 滇东南弧形构造区三维速度结构特征被引量:2
- 2023年
- 利用2008—2021年云南地震台网记录到的M≤5.1地震走时数据,采用V_(P)/V_(S)模型一致性约束的双差层析成像方法,获得了滇东南弧形构造区的地壳三维V_(P)、V_(S)和V_(P)/V_(S)模型及地震重定位结果。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发生的2018年8月13日通海M_(S)5.0地震和2021年6月10日双柏M_(S)5.1地震的震源深度主要位于V_(P),V_(S)的高、低速异常的交界处或低速异常体的边缘,及低V_(P)/V_(S)异常体内。这可能意味着这2个地震所处深度范围内的流体或熔融对地震的发生没有直接作用,而是因为震源位置介于脆、韧性岩体之间,当能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后该位置更易发生脆性破裂。小江断裂、曲江断裂和石屏—建水断裂下方深处存在高V_(P)/V_(S)异常体,结合区内温泉地球化学研究,推测高V_(P)/V_(S)异常体可能是地热流体而非熔融物质,地热流体的存在可能会削弱已表现为强闭锁的小江断裂带与曲江断裂和石屏—建水断裂相交处的闭锁体,从而降低断层破坏的构造应力阈值并加速地震孕育过程,应重点关注地热流体的影响。
- 曹颖付虹钱佳威
- 关键词:滇东南
- 2014年云南盈江两次中强震发生前后震源区P波速度变化
- 2021年
- 基于云南地震台网的地震记录,利用基于双差层析成像的时移层析成像方法,开展了2014年5月24日盈江M_(S)5.6和5月30日M_(S)6.1地震前后震源区地下P波速度变化的时空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在盈江M_(S)5.6地震后,震源区的P波速度轻微下降,在M_(S)6.1地震后,相对于M_(S)5.6地震,P波速度继续下降,并下降至最低,下降幅度约为1%,说明P波速度下降的幅度可能与主震的震级大小相关。另外,本研究还观测到P波速度下降与余震分布的时空变化相关,可能是由于余震的动态和静态应力变化造成震源区介质物理性质发生改变,从而导致地震波速度的变化。在两次地震发生后约五年内,震源区P波速度值上升,上升幅度小于震后总下降幅度,但这并不能表明震源区还处于愈合过程中。
- 曹颖钱佳威黄江培
- 云南地震预警及人工速报定位偏差被引量:1
- 2024年
- 选取2022年1月1日至2023年2月28日云南地震预警网触发的云南省及邻区50 km以内、预警震级M≥3.0的预警首报及与之相对应的云南地震台网人工速报结果,对比全国统一编目结果,分析云南地震预警及人工速报结果定位偏差。结果显示:①云南台网地震预警与人工速报均未发生误报、漏报现象,地震预警触发率达100%;②对于云南省内地震,预警首报平均用时可达8 s,编目震级M≥4的地震预警首报用时均为3~8 s以内;③对于台站分布均匀的地震事件,地震预警震中位置准确率和人工速报相比差别不大;④全国统一编目结果为3.0≤M≤5.0的预警震级与编目震级匹配较好,其震级参数具有可靠参考价值。最后,对地震预警系统在云南预警网中的应用提供建议与意见,并为进一步提高预警定位准确性提供新思路。
- 郭亚茹曹颖钟玉盛
- 关键词:地震预警
- 利用时移层析成像方法揭示与2014年云南景谷Ms6.6地震有关的P波速度变化
- 2014年10月7日,云南省普洱市景谷县发生了Ms6.6地震。同年12月6日又分别发生了震级为Ms5.8和Ms5.9的强余震。景谷地震发生在青藏高原南部,处于思茅-普洱地震带和耿马-澜沧地震带之间,该地区历史地震稀少,不...
- 曹颖钱佳威
- 关键词:层析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