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曹端华

作品数:29 被引量:140H指数:8
供职机构: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河北省卫生厅科研基金河北省医学科学研究重点课题衡水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1篇期刊文章
  • 7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1篇动脉
  • 9篇动脉粥样硬化
  • 9篇颈动脉
  • 9篇颈动脉粥样硬...
  • 6篇血浆
  • 6篇脑梗
  • 6篇脑梗死
  • 6篇梗死
  • 6篇斑块
  • 5篇蛋白
  • 5篇成像
  • 4篇动脉粥样硬化...
  • 4篇血管
  • 4篇硬化斑块
  • 4篇他汀
  • 4篇粥样硬化斑块
  • 4篇颈动脉粥样硬...
  • 4篇颈动脉粥样硬...
  • 4篇加权成像
  • 4篇伐他汀

机构

  • 28篇哈励逊国际和...

作者

  • 28篇曹端华
  • 18篇郗红艳
  • 17篇韩敬哲
  • 16篇闫海燕
  • 14篇朱建国
  • 9篇王红梅
  • 6篇刘秀丽
  • 5篇康志雷
  • 4篇张凤春
  • 3篇袁栋才
  • 3篇司志华
  • 2篇李家承
  • 1篇魏琰
  • 1篇孟伟建
  • 1篇郭华
  • 1篇鲍双振
  • 1篇纪叶

传媒

  • 3篇中国老年学杂...
  • 3篇疑难病杂志
  • 2篇中风与神经疾...
  • 2篇实用心脑肺血...
  • 2篇中国医药
  • 1篇脑与神经疾病...
  • 1篇临床荟萃
  • 1篇中国综合临床
  • 1篇中国生化药物...
  • 1篇河北医科大学...
  • 1篇中国全科医学
  • 1篇中国医师进修...
  • 1篇中国医师进修...
  • 1篇中国医学前沿...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20
  • 4篇2019
  • 2篇2018
  • 8篇2017
  • 3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4
  • 3篇2013
  • 2篇2008
2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ABCD^2评分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周内进展至脑梗死的预测价值被引量:5
2013年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个常见类型,是指局灶性脑、脊髓或视网膜缺血所致的短暂性神经功能障碍,持续时间小于1小时,但无急性脑梗死。根据研究TIA后90天内脑卒中的发生率达10.5%~14.6%,其中一半发生在24小时内。因此早期对TIA患者进行预测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9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ABCD2评分对TIA后1周内进展为脑梗死的临床应用价值。
郗红艳王红梅朱建国曹端华闫海燕
关键词:脑梗塞
阿托伐他汀对血浆PTX3水平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血浆PTX3水平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 将78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服用阿托伐他汀钙片20mg日一次,B组服用阿托伐他汀钙片40mg日一次,共6个月.结果 两...
曹端华韩敬哲闫海燕郗红艳王婷婷
关键词:阿托伐他汀颈动脉粥样硬化
前庭周围性眩晕患者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流动力学变化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4
2021年
背景目前,国内外关于前庭周围性眩晕患者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流动力学异常的研究报道少见。目的分析前庭周围性眩晕患者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流动力学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8年5月—2020年2月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神经内一科门诊及住院部收治的105例前庭周围性眩晕患者。比较本组患者急性期与恢复期双侧椎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包括平均血流速度(Vm)和血流量(fv)〕及有无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双侧椎动脉急性期与恢复期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值〔包括平均血流速度变化值(ΔVm)和血流量变化值(Δfv)〕。结果本组患者中继发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11例(10.48%)。本组患者急性期双侧椎动脉Vm、fv均小于恢复期(P<0.05)。有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左侧椎动脉ΔVm、Δfv及右侧椎动脉ΔVm大于无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P<0.05)。结论前庭周围性眩晕患者存在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流动力学改变,且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流动力学异常可能与患者继发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有关,这对前庭周围性眩晕的诊治及患者预后的改善具有重要意义。
韩敬哲纪叶曹端华王婷婷司志华
关键词: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血流动力学
ABCD2评分联合颅内近端责任血管狭窄率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短期进展为脑梗死的风险评估价值研究被引量:10
2018年
目的探讨ABCD2评分联合颅内近端责任血管狭窄率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短期进展为脑梗死的风险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2月—2016年12月在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TIA患者288例,记录其发病后7 d内脑梗死发生情况。比较不同性别、年龄、ABCD2评分、颅内近端责任血管狭窄率、TIA发作频率患者短期脑梗死发生率,并观察是否采用抗凝治疗的频发TIA(发作频率≥3次/d)患者短期脑梗死发生情况;绘制ROC曲线以评价ABCD2评分联合颅内近端责任血管狭窄率对TIA患者短期进展为脑梗死的预测价值。结果 (1)本组患者TIA后7 d内发生脑梗死54例,短期脑梗死发生率为18.8%(54/288)。96例频发TIA患者中,56例采用抗凝治疗者短期脑梗死发生率为19.6%(11/56),40例未采用抗凝治疗者短期脑梗死发生率为57.5%(23/40),采用抗凝治疗的频发TIA患者短期脑梗死发生率低于未采用抗凝治疗者(P<0.05)。(2)不同性别、年龄患者短期脑梗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ABCD2评分、颅内近端责任血管狭窄率、TIA发作频率患者短期脑梗死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绘制ROC曲线显示,ABCD2评分、颅内近端责任血管狭窄率及ABCD2评分联合颅内近端责任血管狭窄率预测TIA患者短期进展为脑梗死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34[95%CI(0.716,0.894)]、0.762[95%CI(0.675,0.846)]、0.896[95%CI(0.813,0.948)]。结论 TIA患者短期进展为脑梗死的风险较高,ABCD2评分联合颅内近端责任血管狭窄率对TIA患者短期进展为脑梗死的风险评估价值较高;抗凝治疗能降低频发TIA患者短期脑梗死发生率。
郗红艳司志华李家承朱建国闫海燕刘秀丽曹端华王红梅
关键词:脑梗死ABCD2评分风险评估
抗AMPA2受体抗体脑炎合并乳腺癌诊治体会(附1例报告)被引量:1
2017年
边缘性脑炎(limbic encephalitis,LE)是近年来才被认识的一种累及大脑边缘系统的重症脑炎,以海马、海马旁回、杏仁核、岛叶及扣带回皮质等结构(也可累及其他部位,如脊髓、脑干等)受累为主,多由病毒感染、免疫、肿瘤等因素导致,急性或亚急性起病,临床表现以癫痫发作、精神行为异常和近记忆缺失为主要特点的自身免疫性脑炎。
鲍双振韩敬哲曹端华康志雷朱建国
关键词:重症脑炎受体抗体ENCEPHALITIS乳腺癌精神行为异常海马旁回
获得性肝脑变性1例
2014年
患者,女,62岁。主因头晕、反应迟钝20 d于2013年4月18日入院。20 d前患者无诱因出现头晕,无视物旋转、成双,无耳鸣、耳聋,无恶心、呕吐,无心慌、气短,伴反应迟钝,应答不完全正确,偶有小便失禁,行动迟缓,不能独立行走,需他人搀扶,曾就诊于当地诊所,给予苯妥英钠等药物口服(具体不详),症状无好转,于当地县医院行头颅CT未见异常,回当地医院继续输液治疗(具体不详),症状逐渐加重,为进一步治疗而来我院。既往高血压病史6个月,未正规服药及监测血压变化。
曹端华韩敬哲郗红艳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血浆PTX3、超敏C反应蛋白的相关性被引量:11
2020年
目的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血浆正五聚蛋白(PTX)3、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相关性。方法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240例,根据颈动脉彩超检查结果分为不稳定斑块组75例、稳定斑块组80例和内膜增厚组85例。另选取经颈动脉彩超检查无异常体检者82例为正常对照组,检测四组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hs-CRP及PTX3水平。结果各组年龄、性别及合并糖尿病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高血压的比例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其余三组TC、TG、LDL-C、PTX3、hs-CRP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HDL-C水平显著降低(P<0.05),且内膜增厚组、稳定斑块组、不稳定斑块组患者血清PTX3、hs-CRP呈增高趋势(P<0.05)。与内膜增厚组比较,不稳定斑块组、稳定斑块组TC、TG、LDL-C水平、IMT均显著升高(P<0.05),不稳定斑块组HDL-C显著降低(P<0.05)。与稳定斑块组比较,不稳定斑块组TG、LDL-C水平显著升高(P<0.05),HDL-C显著降低(P<0.05)。Pearson相关分析示颈动脉IMT与血清TG、LDL-C、hs-CRP、PTX3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TC、HDL-C呈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PTX3和hs-CRP作为炎性因子,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呈正相关,可反映患者动脉粥样斑块的稳定程度。
曹端华王婷婷闫海燕韩敬哲郗红艳
关键词:颈动脉粥样硬化超敏C-反应蛋白
丁苯酞治疗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应用研究被引量:30
2014年
目的探讨丁苯酞对大面积脑梗死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 1年2月~2013年12月期间,在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大面积脑梗死患者92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对照研究。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46)和治疗组(n=46)。对照组给予依达拉奉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丁苯酞胶囊联合治疗。2组患者均持续给药,疗程为2周。利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1])评定2组患者症状改善情况,利用磁敏感成像技术(susceptibility-weighted imaging,SWI)侧支血管分级标准评估丁苯酞对缺血梗死区侧支循环的影响,并对结果加以分析。结果对照组与治疗组的症状与体征均有一定程度的改善,治疗组的改善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纽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治疗组SWI侧支血管显示分级均有提高,但治疗组患者提高例数显著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2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丁苯酞治疗大面积脑梗死预后效果较好,可有效改善神经功能缺损,促进缺血梗死区侧枝循环重建。
闫海燕郗红艳王红梅张风春曹端华
关键词:大面积脑梗死预后丁苯酞
血浆PTX3水平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及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血浆PTX3 水平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及其相关性.方法 选取本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健康体检者360例纳入本研究,其中男196例,女164例,年龄在45-75 岁之间,平均(50.3&#177;1...
曹端华韩敬哲闫海燕郗红艳王婷婷
关键词:颈动脉粥样硬化
以脑梗死为首发症状的真性红细胞增多症15例临床分析被引量:1
2008年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是一种少见的以红细胞异常增多为主的骨髓增生性疾病,其外周血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含量显著增高,常伴有白细胞和血小板增高,易并发血栓性疾病,发病率为22%~27%,尤以脑血管最常受累。我院2000年1月至2006年9月共收治以急性脑梗死为首发症状的PV患者15例,其中1例合并肺及下肢动脉栓塞,临床上实属少见。现对其临床特征加以总结,以期对临床工作有益。
刘秀丽袁栋才朱建国曹端华相毅
关键词: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首发症状骨髓增生性疾病血红蛋白含量外周血红细胞下肢动脉栓塞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