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晶
- 作品数:9 被引量:23H指数:3
-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上海市“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 中文版眩晕残障量表(DHI)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筛查中的运用研究
- 目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是常见的眩晕相关性疾病,该病至今缺乏简便、有效的筛查量表,临床实践中漏诊现象时有发生。本研究旨在验证眩晕残障量表(Dizziness Haridicap Inventory,DHI)总...
- 陈伟舒良方晶王潜潘辉吴菁方洁董幼镕刘建仁
- 文献传递
- 关于神经病学PBL教学中心理因素的思考
- 2013年
- 神经病学是涉及多个基础学科的临床专门学科,其内容复杂抽象,令学生望而生畏。PBL是学生自主学习建构知识和教师引导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克服畏难情绪,提高学习效率。根据我们的实践体会,教师与学生的心理是影响PBL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只有把握好教学过程中的心理因素,才能使PBL的优势真正得以体现。
- 严为宏方洁方晶曹晨昱刘建仁
- 关键词:神经病学PBL心理
- 脑白质疏松症临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2
- 2007年
- 目的:分析脑白质疏松症(LA)的临床危险因素。方法:41例LA患者及40例非LA患者,统计临床基本资料特点,包括性别、年龄、吸烟史、饮酒史、高总胆固醇史、高甘油三酯史、糖尿病病史、高收缩压史、高舒张压史以及腔隙性脑梗死史,并建立Logistic回归方程。结果:最后入选方程的为4个变量,性别、吸烟史、高总胆固醇、腔隙性脑梗死,模型拟合良好。结论:预防LA,需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减少危险因素的发生。
- 方晶严为宏
- 关键词:脑白质疏松症
- 持续皮下输注阿扑吗啡治疗帕金森病
- <正>目的观察持续皮下输注阿扑吗啡在帕金森病患者中的作用。材料与方法观察所有2004年4月至2014年3月南澳阿德莱德皇家医院持续皮下输注阿扑吗啡注射液的帕金森病患者。收集的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患病时间、随访时间、使用阿...
- 方晶
- 文献传递
- 蚓激酶胶囊治疗脑梗死疗效观察被引量:1
- 2007年
- 目的 探讨蚓激酶胶囊对康复期脑梗死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146例脑梗死的病人进行8周蚓激酶胶囊的治疗,分别在治疗前后进行《中国脑卒中量表》(CSS)和《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ADL)的临床疗效评定,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糖、纤维蛋白原(Fig)、肝肾功能和作心电图检查.结果 蚓激酶胶囊治疗4周、8周CSS及ADL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P<0.01),治疗后空腹血糖下降,Fig降低,治疗前后病人的肝功能、肾功能、心电图检查的变化,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未发现严重的药物毒副作用.结论 蚓激酶胶囊能有效治疗康复期脑梗死患者,耐受性好,安全性高.
- 董幼镕李威方晶张俊
- 关键词:脑梗死蚓激酶胶囊
- 首发缺血性卒中与再卒中患者临床特点比较
- 目的:探讨首发缺血性卒中和再卒中患者临床特点的异同.方法:登记并调查22个月内在本科住院的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包括基线资料以及卒中相关资料.比较首发卒中和再卒中患者的临床特点.再卒中的危险因素评估用Logistic回归...
- 方晶陈伟董幼镕
- 阿托伐他汀对老年脑梗死患者炎症反应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影响被引量:4
- 2007年
- 陈朝婷方晶盛净
- 关键词:颈动脉内-中膜厚度脑梗死患者阿托伐他汀炎症反应老年血清C反应蛋白
- 动静脉联合血管再通治疗急性脑卒中的疗效和安全性分析被引量:10
- 2015年
- 目的观察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应用动静脉联合血管再通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2011年1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10分]83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单纯静脉溶栓治疗的62例患者归为溶栓组;将静脉溶栓后无好转再行动脉内支架取栓治疗的21例患者归为取栓组。对两组进行疗效和安全性比较:1治疗7 d时比较两组NIHSS及改良Rankin(m RS)评分;2比较治疗后24 h的出血转化率和治疗后7 d的病死率。结果溶栓组和取栓组基线特征除高血压病史外余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疗效比较,治疗后7 d,NIHSS评分和m RS评分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安全性比较,治疗后24 h头颅CT显示出血转化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7 d的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脉取栓治疗的安全性与静脉溶栓治疗比较差异无显著性,且疗效未见比静脉溶栓治疗更好,可能与取栓治疗时间存在延误有关。
- 方洁唐学梅王硕郑博李正熙孙旭红吴菁方晶陆勤董幼镕翟宇张鑫潘辉刘建仁
-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
- 以眩晕为首发症状的小脑梗死临床类型及供血区分布被引量:6
- 2011年
- 目的:探讨以眩晕为首发症状的小脑梗死临床类型及病灶供血区分布特征。方法:对26例经MRI确诊、以眩晕为首发症状的小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将眩晕为首发症状的小脑梗死分为2种临床类型:①稳定型:单纯自发性持续性眩晕伴平衡失调(19/26例,73.1%);②进展型:以持续性眩晕、平衡失调为首发症状,起病2d后伴有延迟神经功能受累症状(7/26例,26.9%)。梗死病灶以小脑后下动脉内侧支(16/26例,61.5%)受累最为常见;其次为小脑前下动脉区(6/26例,23.1%)及小脑上动脉区(2/26例,7.7%)。未见多发小脑供血动脉区梗死患者以单纯眩晕为首发症状。结论:以眩晕为首发症状的小脑梗死以小脑后下动脉内侧支受累最为常见,绝大多数患者呈良性病程,但需警惕可能出现的延迟神经功能受累症状和体征。
- 陈伟王钦黄莹方晶翟宇董幼镕汪昕李威
- 关键词:眩晕小脑梗死影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