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徐芳芳

作品数:14 被引量:27H指数:3
供职机构: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软科学研究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 1篇经济管理

主题

  • 5篇肿瘤
  • 4篇病理
  • 3篇细胞
  • 2篇细胞癌
  • 2篇腺肿瘤
  • 2篇临床病理
  • 1篇蛋白
  • 1篇电图
  • 1篇动物
  • 1篇动物模型
  • 1篇心电
  • 1篇心电图
  • 1篇心肌
  • 1篇心肌梗塞
  • 1篇胸壁
  • 1篇胸腺
  • 1篇胸腺肿瘤
  • 1篇样癌
  • 1篇医务
  • 1篇医务人员

机构

  • 13篇济宁市第一人...
  • 8篇济宁医学院
  • 1篇南京军区福州...

作者

  • 13篇徐芳芳
  • 4篇卜宪敏
  • 2篇吴彬
  • 2篇王海滨
  • 2篇魏丽
  • 2篇蒋歆昶
  • 2篇朱志忠
  • 1篇刘洪美
  • 1篇武广华
  • 1篇郑智勇
  • 1篇陈廷
  • 1篇孙锡超
  • 1篇张仁亚
  • 1篇张海苓
  • 1篇林凡忠
  • 1篇山长武
  • 1篇朱鹏
  • 1篇靳清汉
  • 1篇于世鹏
  • 1篇郭静

传媒

  • 1篇诊断病理学杂...
  • 1篇临床荟萃
  • 1篇山东医药
  • 1篇中华病理学杂...
  • 1篇临床与实验病...
  • 1篇河南肿瘤学杂...
  • 1篇科学与管理
  • 1篇中国中西医结...
  • 1篇中国现代医生
  • 1篇中华行为医学...
  • 1篇中国中医药咨...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中华诊断学电...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18
  • 1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8
  • 2篇2003
  • 1篇1998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食管基底细胞样鳞状细胞癌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观察食管基底细胞样鳞状细胞癌的组织学形态特征,探讨其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15例BSC标本进行光镜及免疫组织化学研究。结果:BSCC组织学有许多与涎腺腺样囊性癌(ACC)相似的特征。但癌细胞分化更低,胞质内张力原纤维与ACC不同之处。免疫组化结果:基底细胞样成分:CK(pan)15/15、EMA15/15、CEA6/15、S1006/15、SMA7/15阳性,显示肿瘤含有上皮和肌上皮细胞。结论:BSCC是一种分化较低、侵袭性较强,有向腺样、鳞状及肌上皮细胞分化倾向,具有独特临床病理特征的恶性肿瘤,其组织学特征可作为病理诊断标准,免疫组织化学特征可辅助鉴别诊断。
林凡忠徐芳芳周凤娟赵骥
关键词:食管肿瘤基底细胞样鳞状细胞癌免疫组织化学
急性心肌梗塞ST段呈墓碑型改变者的QT离散度观察被引量:2
1998年
墓碑型ST段改变(Tombstoning of ST segment)是AMI患者心电图ST段改变的一种类型,有此种改变者预后尤差。AMI早期QT离散度(QT dispersion,QTd)延长与早期原发性室颤的发生有密切关系。本文旨在观察有墓碑型ST段改变者的QTd,以判断其临床意义。
朱志忠张海苓徐芳芳方鲁平
关键词:心肌梗塞AMIST段QT离散度心电图
C-erbB-2、bcl-2和P^(16)蛋白在膀胱癌组织中的异常表达及意义被引量:2
2003年
徐芳芳衣美英陈廷山长武
关键词:C-ERBB-2BCL-2P^16蛋白膀胱癌组织基因表达
实施临床路径管理 推动医疗卫生改革
2011年
临床路径作为一种崭新的医院管理模式为实现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降低人民群众的医疗费用负担等难题提供了借鉴和依据,在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全力推进的进程中,临床路径被赋予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使命。基于此,本文简要复习了临床路径的产生背景及其在我国的发展,探讨了临床路径的实施步骤、方法和效果,并对国内的临床路径的管理进行了展望,以期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发挥基层医疗单位的作用,共同推进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改革。
朱志忠蒋歆昶武广华靳清汉徐芳芳于世鹏
C_(4/5)椎间不稳模型动物病理学变化及黄韧带转化生长因子β1的表达被引量:3
2015年
背景:破坏颈椎后方稳定结构会导致黄韧带退变加速,颈椎前方不稳是否会导致后方相应黄韧带及邻近节段黄韧带退变加速还不清楚。目的:观察颈椎不稳动物模型中黄韧带的组织病理学变化及对转化生长因子β1表达的影响。方法:将36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等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实验组通过颈椎前路穿刺破坏纤维环及抽吸C4/5髓核组织建立兔颈椎不稳动物模型,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结果与结论: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兔C3/4,C4/5,C5/6黄韧带中纤维排列紊乱,玻璃样变性,黄韧带中转化生长因子β1阳性染色面积增加,其中以C4/5最为显著;4,8及12周时2组大白兔C3/4,C4/5,C5/6黄韧带中转化生长因子β1的阳性面积接近。说明颈椎前方不稳会诱发后方黄韧带退变加速,其中以损伤节段黄韧带退变最为严重。
卜宪敏吴彬徐芳芳孟纯阳王海滨
关键词:颈椎不稳颈椎退变黄韧带动物模型转化生长因子Β1
趋化因子CXCL12/CXCR4、DNA拓扑异构酶Ⅱα核因子κB在三阴性乳腺癌组织中表达的意义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探讨趋化因子 CXCL12/CXCR4、DNA拓扑异构酶Ⅱα( TopoⅡα)、核因子κB ( NF-κB)在三阴性乳腺癌( TNBC)组织中的表达的意义。方法53例TNBC患者为TNBC组,76例非三阴性乳腺癌( N-TNBC)患者为N-TNBC组。取患者手术切除病灶标本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别检测组织中CXCL12/CXCR4、TopoⅡα、NF-κB蛋白水平。自术后开始随访,记录术后复发、转移、死亡情况,死亡患者以截尾数据统计,存活患者至少随访3年,统计患者复发转移及死亡率,比较各组无病生存时间( DFS)。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组间率以及按不同临床病理指标分组后的比较均采用χ2检验和Fisher精确概率法检验, DFS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配对样本的t检验。结果 TNBC组≤50岁患者所占比例高、淋巴结转移较早、浸润性导管癌、临床分期以Ⅲ期多见。 TNBC 组 CXCL12、CXCR4、TopoⅡα、NF-κB 阳性细胞比例分别为66.04%、84.91%、69.81%、79.25%,N-TNBC组比例分别为40.79%、51.32%、40.79%、51.32%,TNBC组阳性细胞比例高于N-TNB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97,15.51,10.55,10.43;P<0.01)。 TNBC组复发转移率、死亡率、DFS分别为20.75%、28.30%、(24.35±3.50)月,N-TNBC组分别为11.32%、13.16%、(32.02±4.00)月,TNBC组复发转移率、死亡率均高于N-TNB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1,4.58;P <0.05), DFS少于N-TNBC组( t =5.29, P<0.05);CXCL12、CXCR4、TopoⅡα、NF-κB阳性表达组复发转移率分别为19.70%、17.86%、19.12%、18.52%,阴性表达组分别为6.35%、4.44%、6.56%、4.17%,阳性表达组均高于阴性表达组(χ2=5.02,4.61,4.43,5.43; P <0.05);阳性表达组死亡率分别为27.27%、25.00%、26.47%、24�
胡东玉徐芳芳王全义赵广章蒋歆昶
关键词:乳腺肿瘤肿瘤浸润
C_1q的沉积对V型狼疮性肾炎和原发性膜性肾病的鉴别诊断意义被引量:7
2013年
目的:研究C1q在V型狼疮性肾炎、原发性膜性肾病及病理组织学为不典型膜性肾病肾活检标本中的沉积,分析其不同及意义。方法:对V型狼疮性肾炎、原发性膜性肾病和不典型膜性肾病的患者的肾活检组织进行C1q免疫组化染色,并收集临床和血清学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V型狼疮性肾炎会出现C1q的沉积,原发性膜性肾病不会出现C1q的沉积,一些病理组织学表现不典型的膜性肾病,会出现C1q的沉积,后者阳性率与狼疮性肾炎接近,与膜性肾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1q阳性且病理组织学为不典型膜性肾病的患者,极有可能是早期的V型LN。
徐芳芳卜宪敏魏丽崔文郑智勇
关键词:C1Q抗体膜性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狼疮性肾炎
119例以肺外表现为首发症状的肺癌
2003年
徐芳芳魏丽
关键词:肺外表现首发症状肺癌
瘦素受体在脑胶质瘤中的表达及外源性瘦素对人胶质瘤细胞系U251的作用被引量:7
2018年
目的检测正常脑组织及脑胶质瘤组织中瘦素和瘦素受体的表达,探讨外源性瘦素对人胶质瘤细胞系U251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50例不同级别的脑胶质瘤组织及20例正常脑组织中瘦素与瘦素受体的表达情况;使用MTT法、细胞划痕实验、Transwell侵袭实验检测外源性瘦素对U251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的影响。结果(1)胶质瘤组织中瘦素和瘦素受体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0.0%和92.O%。(2)增殖活性:0ng/ml、10ng/ml、50ng/ml的瘦素对U251细胞的增殖能力影响无显著差别(吸光度分别为:0.263±0.015、0.273±0.017、0.277±0.006),100ng/ml的瘦素对U251细胞的增殖具有显著影响(吸光度为:0.315±0.005,P〈0.05)。(3)迁移能力:不同浓度瘦素处理的U251细胞随着时间的推移迁移率明显增加,浓度100ng/ml时迁移率最显著[(93.313±3.080)%],且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侵袭能力:随瘦素处理浓度的增高及作用时间的延长,U251细胞的侵袭能力增强,浓度为100ng/ml时的瘦素作用U251细胞时穿出细胞个数最多[(135±2)个]。结论瘦素和瘦素受体参与了脑胶质瘤的发生,且瘦素促进U251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能力具有时间和剂量依从性。
刘洪美卜宪敏徐芳芳张国安吴彬王海滨崔文
关键词:胶质瘤瘦素瘦素受体U251细胞
胃丛状纤维黏液瘤:一种新近认识的胃间叶性肿瘤
2016年
目的探讨胃丛状纤维黏液瘤(PF)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胃丛状纤维黏液瘤的临床资料、病理形态学及免疫组化进行观察,并结合文献探讨其诊断与鉴别诊断。结果胃丛状纤维黏液瘤在临床上无特异性,患者多因上腹部不适或腹部包块就诊。组织形态学上,胃丛状纤维黏液瘤呈特征性的丛状、结节状在肌层中生长,肿瘤细胞常短梭形或卵圆形,胞质稍嗜酸,染色质细腻,核仁不明显,无明显异型,核分裂象罕见,肿瘤细胞散在分布于富含薄壁血管的黏液样或纤维黏液样基质中。免疫组化:肿瘤细胞SMA、caldesmon和calponin(+),CD34、ALK、S-100、desmin、CD117和Dog-1均(-)。结论胃丛状纤维黏液瘤是发生于胃的一种极为罕见的间叶源性肿瘤,因其具有独特的丛状生长方式,故结合其临床病理学特征和免疫组化结果可对其作出正确诊断。
李亮韩翠红徐芳芳武卫华崔文
关键词:临床病理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