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如华 作品数:18 被引量:45 H指数:4 供职机构: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华南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中华医学基金会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SARS冠状病毒spike基因DNA疫苗的初步研究 2005年 目的 构建SARS病毒spike基因片段真核表达质粒DNA疫苗;检测spike基因片段的免疫原性;筛选SARS病毒疫苗构建的理想靶抗原。方法 采用RT PCR从SARS冠状病毒北京0 1(BJ0 1)株cDNA获取了spike基因cDNA的全长D12、编码N末端氨基酸的cDNA片段D14和编码C末端氨基酸的cDNA片段D2 3;构建重组真核表达质粒pcDNA3 /D12、pcDNA3 D14、pcDNA3 D2 /3;用3种重组质粒和pcDNA3空质粒载体(对照)DNA皮下注射免疫Wistar大鼠;ELISA检测免疫后大鼠血清S蛋白特异性抗体IgG的产生;同位素51 Cr实验检测特异性CTL应答;ELISPOT检测单细胞水平IFN -γ分泌。结果 pcDNA3 /D2 3疫苗免疫组大鼠血清有S蛋白阳性抗体IgG产生、抗体滴度>10 0 0 ;脾淋巴细胞可诱导特异的CTL应答和IFN γ分泌,pcDNA3 /D2 3疫苗组与其它组之间统计分析P <0 .0 5。结论SARS冠状病毒S蛋白的C末端具有较强的免疫原性,是疫苗构建的理想候选靶抗原,本研究结果为SARS病毒的疫苗研究提供了资料。 李疆 覃海德 刘鹏 张经纬 冯炳健 冯启胜 陈丽珍 潘志刚 黄丽惜 张如华 余杏娟 曾益新关键词:SARS冠状病毒S蛋白 PCDNA3 ELISPOT 抗体IGG CTL应答 疫苗构建 单体型分析将家族性鼻咽癌易感基因定位于4p11~p14区域 被引量:13 2003年 前期研究把家族性鼻咽癌(NPC)候选易感位点定位在长度约14.21cM的4p15.1~q12区域上,但由于微卫星标记D4S2996和D4S428没有提供足够信息,这个区域的远端边界没有得到最大程度的确定.在两个主要的NPC家系中采用一组微卫星标记和单核苷酸多态性标记进行单体型分析,将NPC易感区域的远端边界确定于D4S1577和D4S3347之间,并将该区域缩小到长度为8.29cM的4p11~p14区域. 陈汉奎 冯炳健 梁慧 张如华 曾益新关键词:单体型分析 肿瘤易感基因 基因定位 多聚免疫球蛋白受体基因的多态性与鼻咽癌易感性的关系 被引量:2 2005年 背景和目的:多聚免疫球蛋白受体(polymericimmunoglobulinreceptor,pIgR)基因在机体免疫应答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并且与EB病毒(Epstein鄄Barrvirus,EBV)的感染途径密切相关,因而是研究鼻咽癌(nasopharyngealcarcinoma,NPC)遗传易感性的理想候选基因。本研究旨在探讨pIgR基因与NPC遗传易感性之间的关系。方法:针对预选的4个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singlenucleotidepolymorphisms,SNPs),通过PCR产物直接测序,对广东地区的528例NPC患者及408例健康人血标本DNA进行基因分型,然后采用病例鄄对照的研究方法分析等位基因频率之间的差异。结果:4个SNPs总体的基因频率分布在病例鄄对照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按45岁年龄分组分析,在小于等于45岁年龄组,多态性位点C8880T(Gly199同义突变)的次要等位基因T的频率在NPC患者中为7%,在健康人中为4%,病例与对照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OR值(1.84)也提示携带次要等位基因T的个体患病风险增加。结论:pIgR基因外显子区域多态性位点C8880T与NPC的易感性相关,pIgR可能在NPC的发生发展中起一定作用。 范钦 贾卫华 张如华 余杏娟 陈丽珍 冯启胜 曾益新关键词:遗传易感性 Analysis of BAC_5 mcAb-Related Epitope Using Random Peptide library 2003年 Objective To identify epitope relating to BAC 5 mcAb, a kind of monoclonal antibody (mcAb) located on the surface of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NPC) cells. Methods Using BAC 5 mcAb as a selected target, the 3 rounds of biopanning to a 12 mer random peptide library (RPL) presented by M13 phages were carried out. The positive M13 phage clones were chosen and confirmed with sandwich ELISA for antibody capture and competitive assay. The exogenous DNA fragments in the positive/negative M13 phages were sequenced to deduce and compare the order of the amino acids of exogenous peptides among the phage clones. Results 77% (35/45) of the phages eluted from the 3rd round of biopnning could be captured by BAC 5 mcAb. The 3 kinds of the peptides were displayed by M13 phages from the 8 positive clones identified with competitive assay. The same character of '-P-V-'structure existed near N-terminus of the 3 different peptides, i.e. -H-Q-S-H-Y-P-Y-P-V-V-S-L- (4/8) -Q-N-Q-A-W-F-S-Q-P-V-R-M- (3/8) and T-Q-A-Y-K-G-F-P-V-L-P-S- (1/8) in comparison with the peptide ' -N-H-Q-S-T-F-W-Q-K-W-T-A-' displayed by M13 phages from the negative clones (6/6). Conclusion BAC 5 mcAb can recognize the 3 kinds of the peptides with-P-V-structure near N-terminus. These peptides mimic the structure of the epitope on the surface of NPC cells recognized by BAC 5 mcAb. 肖锡宾 张昌卿 张颖 张如华 李经略 冯凯涛 孙韵 叶永照关键词:EPITOPE 胃癌微卫星不稳定性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 2007年 目的检测微卫星不稳定性在胃癌中的发生情况,探讨其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方法选取D2S123和D3S1298两个微卫星位点,采用PCR-银染法,对36例胃癌标本进行检测;胃癌微卫星不稳定性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采用χ2检验或费歇尔精确检验。结果两个位点共检出MSI阳性11例,发生率为30.6%(11/36);与胃癌微卫星不稳定性有关的临床病理因素为肿瘤的组织学类型(P=0.048)及有无淋巴结转移(P=0.034)。结论微卫星不稳定性在胃癌的发生及发展中可能起重要作用,是正常细胞癌变的可能途径之一;中-高分化腺癌或有淋巴结转移的胃癌患者微卫星不稳定的发生率高。 孙晓卫 詹友庆 李威 徐立 李锦添 陈小君 张如华 徐大志关键词:DNA 基因组不稳定性 V-val突变型EB病毒核抗原1的功能研究 2008年 背景与目的:EB病毒核抗原1(Epstein-Barr viral nuclear antigen 1,EBNA 1)对于维持EB病毒的潜伏感染有重要作用。V-val变异型的EBNA1与鼻咽癌有密切的相关性。本研究旨在比较原型和V-val变异型的EBNA1基因在上皮细胞中的功能的差异。方法:用PCR方法扩增出原型和V-val变异型EBNA1基因的全长并克隆到pGFP载体上,转染HEK293细胞,检测两种亚型的EBNA1蛋白的表达对细胞生物学性状的影响。以含有EB病毒增强子FR序列的荧光素酶载体作为报告基因,比较两种亚型的EBNA1基因对质粒的转录激活能力。结果:原型和V-val变异型EBNA1基因的表达对HEK293细胞的生长速度没有明显影响,但表达原型EBNA1的细胞的克隆形成能力明显低于V-val亚型。在裸鼠致瘤实验中,接种表达原型和V-val变异型EBNA1细胞的实验组均未见肿瘤形成。但是在瞬时转染实验中,表达V-val变异型EBNA1基因的HEK293细胞的荧光素酶活性明显高于原型EBNA1基因。结论:原型和变异型EBNA1均未发现有明显的转化细胞的能力,但是V-val变异型EBNA1蛋白与原型相比,其转录激活的功能明显增强。 买世娟 李大疆 周昕熙 陈丽珍 冯启胜 张如华 余杏娟 曾益新关键词:鼻咽肿瘤 EB病毒 变异型 原发性肝细胞癌RIT1基因的突变和扩增 被引量:1 2004年 目的 探讨 RIT1基因突变和扩增在肝细胞癌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的发生情况及其与发病的关系。 方法 采用 PCR直接测序法检测 5 0例原发性 HCC患者的肝癌组织和非癌肝组织RIT1基因在所包含的 6个外显子的全序列寻找突变位点 ;并用荧光定量 PCR法检测 RIT1基因的扩增情况。 结果 在 5 0例肝癌组织中 1例出现第 5外显子编码区 2 4 1位核苷酸 G/ C变异 ,其对应密码子改变为GAG81CAG,编码氨基酸改变为 Glu81Gln,该氨基酸变异位于 GTP结合的保守功能域内 ,该病例的非癌肝组织以及其余 4 9例的肝癌组织和非癌肝组织均未发生此种改变 ;在 5 0例肝癌组织和非癌肝组织中均出现 5′- UTR(起始密码子前 2 1位核苷酸 ) G/ C变异 ;在获得有效扩增数据的 4 3例肝细胞癌患者中 ,11例有 2~2 97倍的 RIT1基因扩增 ,扩增率为 2 5 .6 %。 结论 基因扩增是 RIT1基因在肝细胞癌的激活方式之一 ,可能与肝细胞癌的发病有关 ,而点突变方式可能意义不大。 李锦添 刘伟 邝志和 张如华 陈汉奎 冯启胜关键词:原发性肝细胞癌 突变 扩增 BRD7逆转录病毒稳定系的构建及其功能评价 2013年 目的探索BRD7(bromodomain-containing protein7)是否具有抑癌基因的功能。方法根据NCBI提供的BRD7基因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扩增其编码区序列,经酶切、连接转化后进一步挑取单克隆菌落进行菌液PCR筛选及测序鉴定得到阳性重组质粒。共转293T细胞后收集浓缩病毒上清并感染U2OS细胞,24h后用嘌呤霉素(puromycin)筛选稳定表达BRD7的细胞株。结果菌落PCR扩增及DNA测序分析证明重组pMSCV-BRD7-GFP质粒克隆成功。GFP绿色荧光结果显示,绝大部分细胞成功整合了pMSCV-GFP或pMSCV-BRD7-GFP外源质粒;Western blotting检测发现感染重组质粒pMSCV-BRD7-GFP的细胞株中BRD7蛋白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功能结果显示,过表达BRD7显著抑制U2OS细胞的增殖,促进下游靶基因p21与MDM2的表达。结论本研究成功构建了针对BRD7基因的逆转录病毒稳定系,且初步证明了BRD7发挥抑癌基因的功能,为下一步深入研究其被调控的机制与功能奠定了基础。 张如华 胡开顺 武远众 康铁邦关键词:BRD7 病毒载体 抑癌基因 新辅助化疗对胃癌微卫星不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5 2006年 背景与目的:多数胃癌新辅助化疗的临床试验结果是肯定的,而微卫星不稳定性(microsatelliteinstability,MSI)已被认为是细胞癌变的新机理。本文拟探讨新辅助化疗对胃癌MSI的影响。方法:选取D2S123、D3S1298两个微卫星位点,从48例已行氟尿嘧啶/醛氢叶酸(5-FU/CF)术前化疗胃癌患者的石蜡标本中提取DNA,经PCR扩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银盐染色,采用自身对照的方法,比较化疗前后胃癌组织MSI的表现;采用!2检验分析新辅助化疗对胃癌MSI的影响。结果:术前标本两个位点共检出MSI阳性15例,检出率31.3%。术后标本检出MSI阳性6例,检出率为12.5%。共有9例样本由化疗前的MSI阳性变为MSI阴性,无MSI阴性转为MSI阳性的病例。经!2检验,化疗前后的MSI阳性率有显著性差异(31.3%vs.12.5%,P=0.026)。结论:5-FU/CF新辅助化疗方案对胃癌MSI有影响。新辅助化疗后,部分MSI阳性的病例可以表现为阴性,但对MSI阴性病例无影响。 孙晓卫 詹友庆 李威 徐立 李锦添 陈小君 张如华 徐大志关键词:DNA 微卫星不稳定性 鼻咽癌组织中EBV潜伏膜蛋白2跨膜区CTL表位序列分析 被引量:1 2006年 背景与目的:Epstein-Barr病毒在华南地区鼻咽癌细胞中表达核抗原1(EBNA1)、潜伏膜蛋白1(LMP1)和潜伏膜蛋白2(LMP2)等病毒蛋白质。LMP2mRNA不仅几乎100%表达于鼻咽肿瘤细胞,而且LMP2蛋白还具有较强的免疫原性,是一个较理想的免疫治疗靶点。本研究分析广州地区来源鼻咽癌组织的LMP2基因跨膜区的CTL表位序列,为设计以LMP2抗原为靶点的鼻咽癌免疫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广州地区鼻咽癌患者鼻咽活检组织20例和正常鼻咽粘膜活检组织3例,提取DNA,半巢式PCR扩增LMP2基因跨膜区,直接测序,分析CTL表位序列。结果:与标准株B95.8相比,鼻咽癌和正常鼻咽粘膜活检组织来源的LMP2基因跨膜区存在14处碱基替换,形成6处氨基酸替换,导致4处CTL表位序列变异(SSC、TYG、CLG和VMS),其中VMS多态性为初次报道。由于从鼻咽癌组织扩增的LMP2序列与从正常鼻咽粘膜扩增的LMP2序列相同,表明这些变化是地域相关的病毒多态性而非鼻咽癌相关的病毒变异。结论:广州地区来源的Epstein-Barr病毒LMP2基因存在多态性,产生4处CTL表位序列变化。在设计以LMP2为靶点的免疫治疗时,应充分考虑病毒基因多态性的影响。 张念华 张晓实 李疆 张如华 高艳芳 曾木圣关键词:EPSTEIN-BARR病毒 潜伏膜蛋白2 CTL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