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红兵

作品数:7 被引量:39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篇天文地球

主题

  • 3篇地壳
  • 3篇莫霍面
  • 2篇地震
  • 2篇造山带
  • 2篇偏移成像
  • 2篇青藏
  • 2篇青藏高原
  • 2篇青藏高原中部
  • 2篇接收函数
  • 2篇发震
  • 2篇发震构造
  • 2篇缝合带
  • 1篇地壳结构
  • 1篇地壳结构特征
  • 1篇地球系统科学
  • 1篇地震定位
  • 1篇地震观测
  • 1篇地震剖面
  • 1篇地震余震
  • 1篇余震

机构

  • 7篇中国科学院
  • 2篇中国地质科学...
  • 2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中山大学
  • 1篇中国矿业大学...
  • 1篇中国地震局
  • 1篇麻省理工学院

作者

  • 7篇刘红兵
  • 6篇赵俊猛
  • 4篇裴顺平
  • 2篇徐强
  • 2篇张衡
  • 2篇邓攻
  • 2篇王伟
  • 1篇张先康
  • 1篇李国辉
  • 1篇张培震
  • 1篇李晓婷
  • 1篇孙继敏
  • 1篇杨小平
  • 1篇白玲
  • 1篇嘉世旭
  • 1篇卢占武
  • 1篇颜茂都
  • 1篇王伟
  • 1篇甘卫军
  • 1篇邓涛

传媒

  • 1篇科学通报
  • 1篇地球物理学报
  • 1篇地学前缘
  • 1篇地球科学期刊...
  • 1篇中国地球物理...
  • 1篇中国地球物理...
  • 1篇2016中国...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0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西藏米林Ms6.9级地震余震定位和地壳浅层速度结构被引量:6
2020年
北京时间2017年11月18日06时34分,西藏自治区林芝市米林县发生了Ms6.9级地震.为监测余震活动,震后围绕震中架设了28套宽频带地震台站获取了180 d观测数据.利用hypoDD双差地震定位法和LOTOS-12算法对余震事件进行精定位.结果表明,余震以主震为中心NW-SE向展布长约50 km、宽约30 km,根据余震分布推测存在3条与西兴拉断裂走向基本一致的,倾角自西北端向东南端逐渐变陡的活动断裂.结合LOTOS-12算法同时获得地壳浅层约20 km深度以上的P波和S波速度扰动分布结果.主震处于波速高低异常转换带,余震主要发生在地震波P波和S波速度负异常区,反映震源区地层破碎、断裂分布集中的特点.整体上,以南迦巴瓦峰为界, P波和S波大致呈北部高速异常,南部低速异常特点.该现象可能与北侧拉萨地体相对完整且岩性古老刚冷,而南侧及南迦巴瓦变质体相对破碎且岩石生成年代较新岩性软热有关.此外,紧邻南迦巴瓦峰西北侧区域的体波高速异常现象可能与该区域石榴子石矿物富集有关.
叶进赵俊猛刘红兵张衡徐强陈树泽
关键词:地震定位发震构造
青藏高原中部莫霍面形态特征
关于莫霍面的性质问题一直存在争议,有两种代表性的观点:化学(岩性)间断面说和物理"相变"面说。地震学的研究,包括人工地震、层析成像反演以及接收函数等都发现莫霍面在青藏高原的主要缝合带下部都有不同程度的错断,然而这些莫霍面...
王伟赵俊猛刘红兵裴顺平
关键词:青藏高原中部接收函数偏移成像下地壳缝合带
文献传递
S变换谱分解技术在深反射地震弱信号提取中的应用被引量:25
2015年
在深反射地震资料处理中,当来自深部的有效弱信号和噪声干扰频带差异较小且难以区分时,传统滤波方法的应用会受到限制.谱分解方法是一种使用离散傅里叶变换,基于信号的频率-振幅谱等信息生成高分辨率地震图像的方法,通常用来识别介质物性横向分布特征,处理复杂介质内频谱变化和局部相位的不稳定性等问题,包括定位复杂断层和小尺度断裂等.S变换作为一种新的时频分析方法,具有自动调节分辨率的能力,近些年来被广泛应用到勘探地震、大地电磁等数据处理中,逐渐成为地球物理方法中噪声压制的有效方法之一.与常规石油反射地震资料相比,深反射主动源地震为了探测深部结构信息,常采用大药量激发方式、长排列观测系统等,导致深部有效信号基本湮灭在噪声干扰之中.针对深反射数据特点,本文结合谱分解和S变换技术,首先设计了简单的脉冲函数实验数据,证实S变换方法的有效性,同时说明谱分解方法的效果受所用时频分析方法影响较大,而其中决定分辨能力的变换窗函数的选取尤为重要.在此基础上,分别应用到深反射地震资料的单道和叠加剖面实际数据上,对比分析了传统变换谱分解和S变换谱分解的应用效果,单道资料对比结果表明:相比传统谱分解,S变换谱分解方法具有自动调节分辨率的能力,能够精确的标定深反射地震资料中弱信号不同时刻的频率分量;叠加剖面资料应用结果表明:由S变换谱分解得到的剖面结果与其他谱分解方法结果整体上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同时清晰地刻画出原叠加剖面上被噪声湮灭的低频细节特征,提高了剖面的分辨率及同相轴连续性;对比结果明显看出,Gabor变换谱分解方法得到的结果同相轴较为破碎,分析原因认为这是由Gabor变换的时频分解方法的定长窗函数所致,窗口大小不会随着信号频率的变化来调节长度,�
邓攻梁锋李晓婷赵俊猛刘红兵王洵
关键词:GABOR变换S变换谱分解深反射地震时频分析
青藏高原樟木-双湖宽频带地震剖面地壳结构特征
2014年
本文对青藏高原中部樟木一双湖宽频带数字台站探测剖面资料用接收函数共转换点叠加、H-K扫描方法处理,得到清晰的莫霍面结构特征:雅鲁藏布缝合带以南莫霍面北倾,莫霍面明显错断,断距达10公里;班公-怒江缝合带以北莫霍面南倾,缝合带附近莫霍面具有间断特征;莫霍面埋深在喜马拉雅地体最浅(50-60公里),拉萨地体达到最深(80公里),在羌塘地体为70公里。沿剖面青藏高原地壳平均泊松比为0.26—0.29,整体都较高并探讨了莫霍面间断、错断与地壳、地幔物质交换关系。
王伟赵俊猛高星琚长辉刘红兵裴顺平
关键词:接收函数偏移成像莫霍面缝合带
中国西部壳幔结构与动力学过程及其对资源环境的制约:“羚羊计划”研究进展被引量:8
2021年
为系统、深入地研究中国西部盆(盆地)、山(山脉)、原(高原)的壳幔结构与深部动力学过程,2003年我们提出并领导实施了“羚羊计划”(ANTILOPE-Array Network of Tibetan International Lithospheric Observation and Probe Experiments),在青藏高原先后完成了羚羊-I(ANTILOPE-I)到羚羊-IV(ANTILOPE-IV)4条二维宽频带台阵剖面,而在青藏高原东西构造结则实施了羚羊-V和羚羊-VI两个三维宽频带台阵探测。另外,我们将前期在准噶尔盆地、天山造山带、塔里木盆地、阿尔金造山带和柴达木盆地开展的九条综合地球物理观测剖面也纳入羚羊计划的总体框架中来。通过“羚羊计划”的实施,我们在中国西部(包括西北部的环青藏高原盆山体系以及西南部的青藏高原)取得了大量的、高质量的、综合的第一手观测数据,获得了中国西部盆、山、原精细的壳幔结构,系统地揭示了中国西部盆山原的深部地球动力学过程。主要结论总结如下:确定了准噶尔盆地基底的结构与属性,优化了盆地的基底构造格架;建立了天山造山带“层间插入削减”新的陆内造山模式,揭示了印欧碰撞在天山岩石圈缩短44%的去向以及由洋陆俯冲到陆陆碰撞俯冲的转换机制;揭示了塔里木盆地、阿尔金造山带和柴达木盆地的盆山接触关系;获得了塔里木盆地顺时针旋转的深部几何学、运动学和动力学证据;确定了青藏高原之下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边界;发现目前的青藏高原由南部的印度板块、北部的欧亚板块和夹持于二者之间的巨型破碎区——西藏“板块”构成,首次确定了各自的岩石圈底边界;修正了高原变形的两个端员模型;建立了深部构造对地表地形的制约关系;系统地揭示了印度板块沿喜马拉雅造山带俯冲的水平距离与俯冲角度的变化规律与控制因素。“羚羊计划”以其巨大的观测网络与综合地球物理探测技术,采用
赵俊猛张培震张培震张先康Rainer KINDRobert van der HILST甘卫军甘卫军孙继敏邓涛刘红兵裴顺平张衡徐强张衡嘉世旭颜茂都杨小平邓攻卢占武
关键词:天山造山带阿尔金造山带帕米尔高原壳幔结构地球系统科学
青藏高原中部莫霍面形态特征
王伟赵俊猛刘红兵裴顺平
2015年尼泊尔-廓尔喀Mw7.8级大地震的发生机理和发震构造
<正>由于印度-欧亚板块的相互碰撞形成的喜马拉雅山脉,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目前仍在活动的陆陆碰撞造山带,是研究大陆动力学最理想的天然实验室。目前,喜马拉雅造山带地下结构的研究取得了初步进展,例如:尼泊尔于上世纪80年代架设...
白玲刘红兵李国辉宋博文Sanjev Dhakal
关键词:地震观测喜马拉雅造山带发震构造板块俯冲
文献传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