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慧娟
- 作品数:31 被引量:215H指数:9
- 供职机构:陕西省农业遥感信息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陕西省气象局气象科技创新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科学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基于MOD16产品的陕西关中地区干旱时空分布特征被引量:19
- 2016年
- 基于MOD16产品,利用作物缺水指数法,结合气象站点观测资料及MOD17植被指数信息,分析了2000—2013年陕西关中地区干旱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基于MOD16产品的作物缺水指数的计算结果与站点土壤相对湿度的变化规律一致,并且两者的相关系数通过了P〈0.001的显著性检验,说明MOD16数据可以用于关中地区干旱的时空变化分析;作物缺水指数的空间分布不均匀,在关中地区的东部和北部值较高,较为干旱,特别是在关中东北部和西安市周边干旱特别严重,作物缺水指数多年平均值在0.795-0.832,达到重旱等级,并且区域内干旱程度呈显著上升趋势;作物缺水指数有明显的年内变化波动,在3—6月及10—11月值最高,作物缺水指数达0.7左右,其中3—6月是重旱和特旱集中发生的时期,而10—11月以轻旱和中旱为主;2000—2013年作物缺水指数在2003年出现最低值(0.65左右),后逐年升高,在2013年达最高值(0.8左右);2000—2013年轻旱面积呈减小的趋势,中、特旱呈增加趋势;作物缺水指数与温度、降水及植被的关系密切,高温少雨时,作物缺水指数偏高,干旱容易发生,同时归一化植被指数较低。
- 何慧娟卓静李红梅权文婷
- 关键词:干旱
- 基于RS和GIS的延安市生态环境质量动态监测
- 采用RS、GIS技术,结合层次分析法,建立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模型。利用该模型对延安市1997年、2004年的生态环境进行综合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将生态环境质量分为5级,结果表明:1997-2004年延安市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 卓静邓凤东何慧娟
- 关键词:RS/GIS生态环境质量动态监测
- 文献传递
- 秦岭地区水源涵养能力评估被引量:4
- 2015年
- 在水均衡原理基础上,提出了一种计算区域水源涵养量的方法,并利用该方法结合RS和GIS软件对2000—2012年秦岭地区的水源涵养能力强弱的空间分布及其生态价值进行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大部地区属于一般或者中等水源涵养能力区;强和极强水源涵养能力区主要集中在汉江流域部分地区;涵养能力弱的区域集中在嘉陵江流域、石头河流域以及黑河流域;紫阳县、汉阴县以及汉滨区水源涵养能力较好,陈仓区、眉县以及凤县水源涵养能力较弱;2000—2012年秦岭地区平均水源涵养量为7.22×1010 m3/a,水源涵养的经济价值为4.83×1010元/a。
- 卓静何慧娟王娟
- 关键词:水源涵养生态价值
- 陕北长城沿线风沙区近23a植被与气候变化
- 陕北长城沿线风沙区位于毛乌素沙漠东南部边沿,属毛乌素沙地向东南移动的最活跃地段,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本文使用1981年~2003年23a长时间序列的NOAA/AHRRNDVI数据、气候资料,分析了陕北长城沿线风沙区植被覆盖...
- 李登科郭铌何慧娟
- 关键词:植被NDVI气候
- 文献传递
- 1990-2010年中国土地覆盖时空变化特征被引量:5
- 2015年
- 本文基于CG-LTDR土地覆盖数据产品,利用GIS空间统计等方法分析了中国1990-2010年土地覆盖的变化特点。与参考数据的比较检验表明,CG-LTDR土地覆盖数据在中国具有与其他同类数据相当甚至更高的分类精度。经逐年的长时间地表覆盖数据分析发现,由于受气候与人为因素影响,土地覆盖类型有明显的年际变化波动,尤其是云南-内蒙一线的干旱区与湿润区的过渡带。1990-2010年中国的林地和荒漠呈增加趋势,而草地和耕地呈减少趋势。利用5年的合成数据分析其年际变化,结果显示1990-2000年土地覆盖类型变化大,2000-2010年的变化较为平缓。在几种主要覆盖类型中,林地增加最明显,这主要与东南地区大部分耕地、西南和东北地区大面积草地转变为林地有关,但也有部分省份由于树木砍伐和农耕区扩张导致林地面积减小。耕地面积占比最高,其减少趋势主要与耕地变为林地和草地有关。南部的耕地减少最明显,北部略有增加,新增耕地的重心从东南向北转移。林地的增加趋势与耕地的减少趋势主要与全国大范围的退耕还林工程和生态保护政策有关。草地主要分布在生态脆弱区,其面积减少最显著,在西南及东北部分地区主要是草地变为林地,在内蒙中东部-陕西北部一线发生草地与耕地相互转换,而在内蒙北部-青藏高原一线有草地与荒漠的互相转换,在土地覆盖类型交错区,其利用类型容易发生改变。荒漠主要分布于西北地区,由于受到草地退化等因素影响,荒漠化趋势在进一步加剧。
- 何慧娟史学丽
- 陕西省退耕还林植被覆盖度与湿润指数的变化关系被引量:20
- 2016年
- 使用MODIS-NDVI数据和气象站点资料,通过GIS遥感技术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分析了陕西省退耕还林后(2000—2012年)植被覆盖度与湿润指数的时空变化规律及两者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陕西省植被覆盖度和湿润指数都呈现由南向北递减的分布规律并且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2000—2012年,陕西省植被覆盖度在波动中呈现大幅增加的趋势,陕北地区增加最为显著,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然而部分城市周边地区植被有退化的迹象。2000—2012年湿润指数年际变化波动较大,有上升的趋势,陕南地区增加显著。空间分布上随着植被覆盖度的增加湿润指数呈指数变化趋势,相关性与植被覆盖度面积取值范围有关,范围取值越大相关系数越高。植被覆盖度的年际变化受到气候和人为因素影响,陕南地区植被覆盖度与湿润指数的相关性较显著,而受到人为影响比较明显的陕北、关中地区相关性不显著。
- 何慧娟卓静王娟董金芳权文婷
- 关键词:植被覆盖度湿润指数退耕还林
- 基于MOD16监测陕西省地表蒸散变化被引量:21
- 2015年
- 基于MOD16数据产品结合气象数据,统计分析了陕西省2000-2013年地表蒸散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表明MOD16蒸散产品能够满足陕西省地表蒸散时空分布研究的要求,结果对陕西省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主要结论:(1)2000-2013年蒸散(ET)、潜在蒸散(PET)年际波动不大,全省ET平均值在490 mm左右,PET平均值在1 550 mm左右,年平均ET与PET的差距说明陕西省较为干旱缺水。全省ET、PET的年内变化都呈单峰分布趋势,两者变化存在差异,6月两者差距最大,此时最为缺水。(2)陕西省不同区域蒸散有明显的空间分布差异,陕西南部水分较为充足,而在陕西北部较为缺水。陕西中西部区域干旱有所缓解,中东部区域干旱加重。(3)各功能区年平均ET与PET大小顺序正好相反,干旱程度顺序为防风治沙工程区>陕北退耕还林区>渭北退耕还林区>关中农业生产区>陕北天然林保护区>陕南退耕还林区>陕南天然林保护区。各功能区年内ET月平均变化差异明显,可分为三类,单峰型、波动型、双峰型。(4)蒸散的时空变化与气候特点,特别是水热条件的时空变化有很高的相关关系,而与植被的分布和生长状况也紧密相关。
- 何慧娟卓静董金芳王娟
- 关键词:蒸散干旱
-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湿地遥感分类方法被引量:7
- 2016年
- 利用遥感的方法监测湿地动态是湿地管理保护的重要手段,本文以陕西合阳黄河湿地为研究区,利用支持向量机的方法提取研究区湿地土地利用现状,并与传统的监督分类方法——最小距离法和最大似然法分类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支持向量机方法分类结果总精度高,分类图斑与原始图像一致性高,噪声和错分现象较少,是湿地遥感分类的有效手段。
- 董金芳王娟何慧娟高蓓
- 关键词:湿地支持向量机分类遥感
- 基于GIS和RS的西安、咸阳城市扩展特征研究被引量:3
- 2015年
- 以1988年、2000年及2014年TM影像为数据源提取了西安、咸阳两市的城镇建设用地信息,运用扩展强度指数、年均扩展速率、景观指数、城市形态分形维数及提取城市重心等方法对1988—2014年西安、咸阳两市的城市扩张状况及其扩张的驱动力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西安、咸阳两市建成区面积分别从1988年1.13×108 m2、2.37×107 m2扩张到2014年4.80×108 m2、2.18×108 m2,分别扩张了4.2倍及9.2倍;(2)所有城区中年均扩展速率最高的为西安市未央区,达38.43%,灞桥区及咸阳市两城区城市扩展速率均以两位数增长;(3)西安市城市重心转移大体上呈向北迁移的趋势,咸阳市城市重心一直向东北方向即西安市方向发展。各指数表明西安、咸阳两市总体扩展较快,西安市城三区以点的方式填充扩展,城郊区以面的方式快速扩展,咸阳市城区扩展经历了外围扩展到内部填充的过程。
- 王娟卓静何慧娟
- 关键词:GISRS城镇建设用地
- 2000-2013年陕北退耕还林区NPP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因素
-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是表征植物活动的重要变量,主要受气候、土地利用等环境因子的影响.陕北退耕还林区是中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区域之一,自1999年该区域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以来,植被生长状况有了明显好转,植被覆盖水平...
- 王娟卓静何慧娟董金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