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付杰

作品数:43 被引量:100H指数:6
供职机构:辽宁省海洋水产科学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辽宁省海洋与渔业厅科研计划项目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天文地球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28篇期刊文章
  • 14篇专利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2篇农业科学
  • 10篇生物学
  • 6篇天文地球
  • 3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电子电信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 1篇文化科学
  • 1篇理学

主题

  • 5篇群落
  • 5篇潮间带
  • 4篇底栖生物
  • 4篇鱼礁
  • 4篇填海
  • 4篇群落结构
  • 4篇人工鱼礁
  • 4篇控制区
  • 4篇测绘
  • 3篇大型底栖动物
  • 3篇底栖动物
  • 3篇水母
  • 3篇粒级结构
  • 3篇海岸
  • 3篇海底
  • 3篇海洋测绘
  • 3篇海域
  • 3篇海蜇
  • 2篇大泷六线鱼
  • 2篇多尺度分割

机构

  • 43篇辽宁省海洋水...
  • 5篇大连海洋大学
  • 1篇大连理工大学
  • 1篇国家海洋环境...
  • 1篇天津农学院
  • 1篇许昌学院
  • 1篇黄河流域水资...
  • 1篇辽宁省自然资...

作者

  • 43篇付杰
  • 32篇李轶平
  • 20篇董婧
  • 18篇于旭光
  • 18篇李玉龙
  • 12篇王彬
  • 11篇张云
  • 9篇龚艳君
  • 9篇刘修泽
  • 9篇郭栋
  • 9篇刘明
  • 6篇孙明
  • 6篇宋伦
  • 6篇王爱勇
  • 5篇雷利元
  • 4篇张笑
  • 4篇李强
  • 4篇王小林
  • 4篇吴英超
  • 3篇王文波

传媒

  • 5篇水产科学
  • 5篇大连海洋大学...
  • 3篇海洋湖沼通报...
  • 2篇海洋开发与管...
  • 1篇生态学报
  • 1篇海洋渔业
  • 1篇海洋与湖沼
  • 1篇中国环境科学
  • 1篇海洋科学
  • 1篇水产学报
  • 1篇水生生物学报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北京测绘
  • 1篇遥感信息
  • 1篇海洋环境科学
  • 1篇海岸工程
  • 1篇海洋科学进展

年份

  • 6篇2022
  • 5篇2021
  • 3篇2020
  • 3篇2019
  • 9篇2018
  • 4篇2017
  • 6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2
  • 3篇2011
4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一种水产品解冻装置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产品加工设备,具体是一种水产品解冻装置。该装置包括破冰机构和恒温机构,破冰机构包括底板,底板上设有传送带,传送带两侧设有敲打锤,敲打锤连接气动装置;恒温机构包括恒温箱和过滤网,恒温箱外壁为中空结构形成水腔...
李可闻刘明付杰李强吴英超龚艳君张云吴帆张宸瑜
文献传递
基于双频识别声呐的东港大鹿岛人工鱼礁调查研究被引量:10
2018年
2016年6月,使用双频识别声呐Aris-1800对东港大鹿岛海域内的人工鱼礁进行调查研究,分别采用走航式和定点式观测方法对M型人工鱼礁进行多角度连续观测,对其水下形态特征,鱼类和浮游动物的数量分布的动态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使用双频识别声呐对人工鱼礁的水下整体状态进行观测是可行的。声学方法和钓具采样方法相结合,较为客观、全面的反映了礁区水域内生物资源的数量、空间分布和生态行为变动情况,为今后声学方法在人工鱼礁海洋牧场规划建设和效果评估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
郭栋董婧董婧李轶平付杰韩振华李轶平
关键词:人工鱼礁大泷六线鱼
基于TIN模型的海底面积计算及底栖生物量评估被引量:1
2016年
海底资源的分布格局通常依托于海底地形表面,在计算其面积时,一般计算其投影面积,然而这种计算方法并不能真实反映海底地形特征,针对于此问题,本文围绕海底TIN数据模型构建方法,从技术流程上进行了探讨和研究,最终生成TIN数据模型,计算其表面积,并以棉花岛海域为例,比较其在投影面积和表面积情形下底栖生物的分布。从比较结果可以看出,二者在底栖生物分布数量和经济补偿金额上存在明显差异。采用表面积方法更能真实反映海底地形分布特征,这对准确评估所覆被生物资源量、生态系统储量及定量评价具有一定的探索意义。
李轶平付杰李玉龙于旭光王爱勇董婧
关键词:表面积TIN不规则三角网
基于海底栅格表面模型的底栖生物资源量研究被引量:1
2015年
针对传统的投影面积计算方法未充分考虑海底坡度等因素影响的问题,以传统计算方法为基础提出一种改进的计算方法,即对海底等深线矢量数据进行栅格化处理,生成海底栅格表面模型数据,在此基础上提取坡度信息,生成坡度正割值,将投影面积与坡度正割值进行叠加处理,最终得到海底地形表面积,将表面积和投影面积分别与底栖生物采样数据进行叠加,比较采用两种方法得出的底栖生物资源量。结果表明,用传统方法和改进方法得出的底栖生物量存在较大差异,采用海底表面积计算底栖生物量可以更加准确、真实地反映海底底栖生物资源量的分布格局。
李轶平王彬孙明付杰于旭光董婧
关键词:底栖生物表面积
最优尺度和随机森林算法下盘锦海岸带遥感监测被引量:5
2022年
针对海岸带遥感监测中岸线和地类提取单纯采用光谱信息而忽略其纹理和几何特征所导致的分类精度不高,以及产生“椒盐”及错分现象的问题,提出了面向对象的多尺度分割技术。通过局部方差变化率峰值确定对象提取的最优分割尺度,使用随机森林算法对基于最优尺度的盘锦市1990、2002、2013、2018年共4个时相海岸带土地利用类别进行分类。对多维特征重要性程度进行度量,依据特征贡献率对高维特征空间进行降维,构造最优特征空间。在袋外分类误差趋于收敛的前提下,寻找最适决策树数量使分类精度最高。定量分析与实验结果表明,与传统的光谱自动分类算法相比,该分类算法具有更高的准确性和稳健性,其总体精度达到81.32%以上,Kappa系数高于0.7531,明显优于传统算法,能够有效提高海岸带遥感监测的精度。
付杰宋伦雷利元雷利元李玉龙
关键词:海岸带
辽宁沿海鲬mtDNA控制区结构和遗传多样性分析被引量:3
2018年
用PCR扩增直接测序的方法,获得辽宁沿海25尾鲬线粒体DNA控制区基因的876~878bp全序列。通过GenBank中已有的鲬属鱼类控制区同源序列比对及形态特征分析发现,辽宁沿海鲬实为褐斑鲬而非印度鲬。同时,利用高度变异的控制区序列,对辽宁沿海褐斑鲬进行序列多态性分析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25尾褐斑鲬间共有22个变异位点,辽宁沿海褐斑鲬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处于中等偏低水平,单倍型多样性指数和核苷酸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92±0.04和0.0026±0.0017。核苷酸不配对分析表明,辽宁沿海褐斑鲬群体在19 000~63 000年前经历了群体扩张。对比其他已报道鱼类控制区的结构识别序列,对鲬属鱼类控制区的结构进行分析,识别了终止序列区、中央保守区和保守序列区,并找到DNA复制终止相关的序列ETAS,中央保守区的保守序列CSB-F、CSB-E、CSB-D以及保守序列区的保守序列CSB1、CSB2、CSB3。这一结果可为将来全面了解鲬的种群分化研究及其物种资源保护提供基础资料。
李玉龙刘修泽吉光于旭光李轶平付杰王小林郭栋董婧
一种正六棱台人工鱼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正六棱台人工鱼礁,包括人工鱼礁本体和设置于人工鱼礁本体内部的产卵附着基;所述人工鱼礁本体由外层正六棱台和内层正六棱台组合而成的空心正六棱台,所述外层正六棱台和内层正六棱台的底面相互重合,所述人工鱼礁本...
于旭光董婧李玉龙付杰李轶平段妍王爱勇佘磊柴雨郭栋王彬
文献传递
辽宁葫芦岛港#3—#5通用泊位工程海域使用后评估
2020年
为研究葫芦岛港#3—#5通用泊位工程海域使用效益,论文利用国家海洋局下发的《海域使用后评估技术指南(填海项目)》及结合相关的研究成果,对其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海域空间开发利用、生态环境效益、管理要求执行情况5个方面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环境效益的评估结果为一般,海域资源空间开发利用情况评估结果为好,管理要求执行情况评估结果为差,综合评估结果为一般。论文分析了造成评估结果的原因,并提出了针对性建议,为#3—#5通用泊位工程的后续改进提供了依据。论文的研究成果为衡量与分析葫芦岛市乃至全国其他填海工程海域使用效益提供了经验,为海域使用管理与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张云张冲龚艳君付杰李轶平刘明
关键词:填海工程海域使用后评估
黄海北部滤食性贝类供饵力区划研究被引量:4
2021年
2019年5月(春)、8月(夏)和10月(秋),在黄海北部海域设置53个站位,采集真核微藻分子鉴定样品和叶绿素a样品。采用高通量测序—分子鉴定分级技术,研究黄海北部海域饵料微藻供饵力。结果发现,黄海北部海域微藻粒级偏小,春季、夏季、秋季大粒级(>10μm)微藻生物量占比分别为(39±10)%、(35±14)%、(38±11)%。滤食性贝类供饵力春季最高,平均为0.86;秋季次之,平均为0.41;夏季最低,平均为0.30,旅顺、庄河、鸭绿江口海域滤食性贝类供饵力相对较高,长海县及外海相对较低。黄海北部全海域实际可承载贝类容量春季为151 g/m^(2)、夏季为51 g/m^(2)、秋季为96 g/m^(2),可承载菲律宾蛤仔养殖容量春季为100 g/m^(2)、夏季为34 g/m^(2)、秋季为63 g/m^(2),黄海北部海域贝类养殖容量主要为春、秋季贡献。
张雪宋伦付杰王昆刘印刘苏萱
关键词:粒级结构高通量测序
基于线粒体COⅠ基因和控制区序列的辽宁沿海弯棘斜棘鳂群体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分析被引量:2
2017年
为研究辽宁沿海弯棘斜棘逐(Repomucenus curvicornis)自然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及遗传结构,采用PCR扩增获得辽宁沿海弯棘斜棘逐辽东湾群体(n=22)及黄海北部群体(n=18)线粒体的COⅠ及控制区(CR)部分DNA序列片段,进行序列比较及遗传多样性分析。获得弯棘斜棘逐COⅠ基因片段624 bp,其A、T、C、G平均含量分别为24.09%、31.04%、25.28%和19.59%;CR片段460 bp,其A、T、C、G平均含量分别为32.96%、32.80%、14.86%和19.38%。基于COⅠ基因和CR序列得到的两群体变异位点数、平均核苷酸差异数、单倍型多样性指数以及核苷酸多样性指数分别为:38、4.67、0.96±0.02和0.0075±0.0042;26、3.35、0.97±0.02和0.0073±0.0043。序列分析结果均显示,辽东湾群体的遗传多样性低于黄海北部群体。分子方差(AMOVA)分析结果显示,基于COⅠ基因片段辽东湾与黄海北部群体间无明显遗传分化(F_(st)=0.0091,P=0.25)而基于CR序列两群体间具有较小但接近显著的遗传分化(F_(st)=0.0264,P=0.09)。研究表明,线粒体CR序列与COⅠ基因均可作为检测弯棘斜棘逐群体遗传多样性的有效分子标记,但CR序列遗传分化的敏感度要高于COⅠ基因,更适合作为弯棘斜棘逐群体遗传研究的分子标记。
李玉龙刘修泽于旭光李轶平付杰董婧
关键词:线粒体DNA控制区序列遗传分化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