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蕊萌
- 作品数:8 被引量:25H指数:3
- 供职机构:天津医科大学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CD146在异位及在位子宫内膜中的表达及意义
- 目的:本研究取子宫内膜异位症(EMs,endometriosis)患者在位、异位内膜及子宫肌瘤患者正常子宫内膜,同时利用异体移植法将正常子宫内膜接种于裸鼠体内,建立裸鼠EMs模型。通过测定人在位、异位、正常内膜及裸鼠异位...
- 郭蕊萌
- 关键词: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内膜组织免疫组化
- B7-H6对宫颈癌发生进展的影响研究
- 研究目的:世界范围内,宫颈癌在女性恶性肿瘤中,发病率位居第四。在发展中国家,宫颈癌是罹患癌症妇女中死亡的主要原因。目前临床中,宫颈癌患者初始治疗均可获得有效临床缓解,其中包括早期宫颈癌患者手术治疗±术后放化疗,以及无法耐...
- 郭蕊萌
- 关键词:宫颈癌免疫调控NK细胞
- 异位子宫内膜干细胞的检测及其标志物研究被引量:3
- 2013年
- 目的了解异位子宫内膜干细胞在病灶中的数量、分布及定位情况,并筛选其可能的标志物表达。方法在子宫内膜异位症裸鼠模型建造前24h开始进行5-溴脱氧尿苷(BrdU)脉冲标记,共5d。在标记结束后4h、1周、3周、5周、6周、7周、8周及9周,通过免疫组化检测异位病灶中BrdU的表达情况,确定标记滞留细胞(The label-retaining cells,LRCs)。通过免疫组化双染检测LRCs表面CD34和CD146的表达情况。结果腺上皮和间质的BrdU初始最大标记率分别为(69.89±0.78)%和(73.27±1.06)%,于第6周和8周时分别有约(2.07±0.19)%和(4.63±0.72)%的腺上皮和间质细胞仍保留标记,即为上皮和间质标记滞留细胞,多位于异位内膜与所种植的裸鼠组织的交界处。LRCs并不表达CD34,少数间质LRCs表达CD146。结论异位子宫内膜中有上皮和间质两种干细胞,主要定位于异位内膜与所种植的组织的交界处,CD34不是异位内膜干细胞的标志物,CD146表达于异位内膜干细胞,但并非其特异性标志物。
- 王宇全尹利荣郭蕊萌
- 关键词:子宫内膜异位症干细胞溴脱氧尿苷
- 雌激素剥夺状态下表皮生长因子信号系统在内异症发病中的作用
- 2013年
- 【摘要】目的探讨在雌激素剥夺状态下表皮生长因子(EGF)、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p-ERKl/2)在内异症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细胞培养基快速雌激素剥夺法和对内异症模型裸鼠切除双侧卵巢(去势)的方法,建立体外和体内两种雌激素剥夺的实验研究模型。(1)体外实验:对体外培养的雌激素剥夺状态下的异位子宫内膜细胞按以下不同的处理方法分为4组:①EGF组:加入不同浓度(0.01、0.1、1、10、50、100ng/m1)的EGF培养细胞72h(以浓度为10ng/ml的EGF培养72h的结果代表EGF组的结果);②EGF+PD98059组:以5X10。mol/LPD98059[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抑制剂]培养细胞24h后,再以10rig/mlEGF+5×1012mol/LPD98059培养细胞72h;cr+ICll82780组:以10μmol/LICll82780(ER抑制剂)培养细胞24h后,再以10ng/mlEGF+10“mol/LICll82780培养细胞72h;④空白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处理。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MTT)检测处理后各组异位子宫内膜细胞的增殖活性[以吸光度(A)值表示];蛋白印迹法检测EGF组、EGF+PD98059组异位子宫内膜细胞中p-ERKl/2的蛋白表达。(2)体内实验: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4只内异症模型裸鼠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去势组,每组各32只,去势组在造模3周后切除双侧卵巢。于造模后的4,6,8,10周,采用蛋白印迹法检测两组裸鼠腹腔病灶中EGF、EGFR、p-ERKl/2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细胞增殖活性:EGF组经不同浓度(0.01、0,1、1、10、50、100ng/m1)的EGF作用72h后,细胞增殖活性依次为0.310±0.010、0.340±0.020、0.670±0.010、0.980±0.030、1.360±0.020、1.670±0.020,随EGF浓度的增加,细胞增殖活性逐渐增加。EGF+PD08059组细胞增殖活性为0.680±0.030,与EGF组(以浓度为10ng/ml的EGF培养72h的结果代表
- 王宇全尹利荣郭蕊萌盛威
- 关键词:阉割雌激素类表皮生长因子表皮生长因子细胞外信号调节MAP激酶类
- 氧化应激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在位内膜容受性的影响被引量:10
- 2016年
- 目的:探讨氧化应激(OS)对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患者在位内膜容受性的影响。方法:采用黄嘌呤氧化酶法及硫代巴比妥酸比色法分别检测60例EMs患者(EMs组)在位内膜(增殖期24例,分泌期36例)和50例正常内膜(对照组)(增殖期21例,分泌期29例)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水平。采用同种方法检测对照组内种植窗期内膜17例(A组),EMs组经治疗后口服维生素C(Vc)抗氧化治疗患者恢复正常月经后第1个月种植窗期内膜12例(B组),EMs组经治疗后患者恢复正常月经后第1个月种植窗期内膜11例(C组)和EMs组内种植窗期内膜23例(D组)中SOD和MDA水平。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A、B、C、D组内膜整合素αvβ3表达情况。分析A、B、C、D组内膜整合素αvβ3表达与SOD、MDA水平相关性。结果:无论增殖期还是分泌期内膜,EMs组的SOD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MDA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4组种植窗期内膜中,SOD水平为A组>B组>C组>D组,MDA水平为A组B组>C组>D组;B、C、D组中,内膜整合素αvβ3表达与SOD水平均呈正相关(P<0.05),与MDA水平均呈负相关(P<0.05)。结论:EMs患者在位内膜存在OS,其降低在位内膜容受性;治疗后的EMs患者可明显改善在位内膜OS状态,进而改善在位内膜容受性,抗氧化治疗可以起到辅助作用。
- 郭蕊萌孙惠淼
- 关键词:MDA整合素ΑVΒ3
- 全文增补中
- CD146在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在位及异位内膜中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6
- 2013年
-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患者在位及异位内膜中CD146的过表达在EMs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免疫组化方法检测50例EMs患者(EMs组)在位内膜(增殖期26例,分泌期24例)、异位内膜及50例非EMs患者(对照组)子宫内膜(增殖期22例,分泌期28例)中CD146表达情况及微血管密度(MVD),结合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EMs组在位、异位内膜中CD146阳性率、MVD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但EMs组在位、异位内膜之间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EMs组在位分泌期内膜CD146阳性率、MVD值均高于增殖期内膜(P<0.05),而对照组内此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Ms组在位、异位内膜CD146阳性率、MVD值均与美国生育协会修正标准(R-AFS)评分成正相关(P<0.05);EMs组在位、异位内膜和对照组内膜CD146阳性率与MVD值呈正相关(P<0.05)。结论:CD146在EMs患者在位、异位内膜中的过表达可能通过促血管形成机制参与了EMs的发生、发展。
- 郭蕊萌尹利荣王宇全马洪达
- 关键词:CD146微血管密度子宫内膜异位症
- 标记滞留细胞技术检测异位子宫内膜干细胞的研究被引量:3
- 2013年
- 目的:通过标记滞留细胞(LRCs)技术检测证实异位子宫内膜干细胞的存在及其在病灶内的分布情况;初步探讨抗雌激素治疗对异位子宫内膜干细胞的影响,寻找内异症高复发率的原因。方法:将64只裸鼠分成3组:对照组16只,建立内异症裸鼠模型前24h开始腹腔注射NS 50μl/(只.次),2次/d,共5d;未去势组及去势组各24只,建模前24h开始腹腔注射25μg/μl 5-溴脱氧尿苷(BrdU),2μl/g,2次/d,共5d,去势组于末次注射后1w去势。造模后裸鼠均雌激素刺激5d。3组裸鼠均于于末次注射后4h,1w,3w,5w,6w,7w,8w,9w进行探查,对照组每次处死2只裸鼠,其余2组每次处死3只裸鼠。免疫组化法检测每个时间点的BrdU标记率。结果:BrdU标记未对造模结果产生不良影响。对照组各时间点均未见BrdU标记阳性细胞。未去势组的腺上皮和间质的BrdU初始最大标记率分别为(69.89±0.78)%和(73.27±1.06)%,第6w和8w时分别约有(2.07±0.19)%和(4.63±0.72)%仍保留标记,分别为腺上皮和间质LRCs,分别于第7w和9w时衰减至0。腺上皮和间质LRCs多位于异位内膜与所种植的裸鼠组织的交界处,约50%的间质LRCs临近血管和腺体。去势治疗可显著减小异位病灶的体积,但对LRCs的数量无明显影响。去势组与未去势组的腺上皮、间质标记率在各个时间点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LRCs技术可以成功标记异位子宫内膜干细胞,异位病灶中存在腺上皮和间质两种LRCs,抗雌激素治疗并不能清除LRCs。干细胞的持续存在可能在内异症的复发机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 王宇全尹利荣郭蕊萌
- 关键词:干细胞子宫内膜溴脱氧尿苷
- 异位内膜氧化应激及雌激素受体水平与盆腔痛关系的研究被引量:3
- 2016年
- 目的探讨异位内膜氧化应激(OS)及雌激素受体(ER)水平与盆腔痛的关系。方法取轻、中、重度盆腔痛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患者异位内膜作为轻度组(29例)、中度组(34例)及重度组(26例),取正常子宫内膜作为对照组(30例)。采用黄嘌呤氧化酶法检测和对比各组内膜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采用硫代巴比妥酸比色法检测和对比各组内膜中丙二醛(MDA)水平;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和对比各组内膜中ER水平;分析3组异位内膜中MDA、SOD与ER水平相关性。结果 3组异位内膜中SOD水平均低于对照组,MDA及ER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3组异位内膜中,随疼痛程度增加,SOD水平逐渐降低,MDA及ER水平逐渐升高(均P<0.05);轻度组内膜中MDA水平与ER水平无相关性,中度及重度组内膜中MDA水平与ER水平呈正相关(P<0.05),3组异位内膜中SOD水平与ER水平均无相关性。结论异位内膜存在OS及ER过表达,二者参与EMs盆腔痛的发生并发挥协同作用。
- 郭蕊萌尹利荣
- 关键词:氧化性应激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盆腔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