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洪达
- 作品数:26 被引量:97H指数:6
- 供职机构: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天津市科委基金卫生部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宫颈糜烂及HPV16/18 E6的表达关系研究被引量:11
- 2012年
- 目的:研究肉眼拟诊为宫颈糜烂的患者其组织学诊断及人乳头瘤病毒16型(或18型)E6蛋白(HPV16/18E6)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随机抽取年龄为18~65岁的肉眼观为宫颈糜烂的患者100例,分为宫颈轻度糜烂组(30例)、中度糜烂组(41例)、重度糜烂组(29例),光滑组100例(对照组)。分别行阴道镜下宫颈活检,作出病理组织学诊断,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SP法)测定宫颈组织中HPV16/18E6表达情况。结果:(1)各组宫颈活检的病理结果分为正常、宫颈炎、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Ⅰ、CINⅡ、CINⅢ及宫颈癌(Ca)。各组间疾病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CINⅡ、CINⅢ及Ca随着疾病严重程度亦呈增加趋势。(2)宫颈光滑组、轻度糜烂组、中度糜烂组及重度糜烂组的HPV16/18E6蛋白阳性率分别为21.0%、26.7%、31.7%及5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光滑组与轻度糜烂组及中度糜烂组、轻度糜烂组与中度糜烂组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重度糜烂组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肉眼拟诊为宫颈糜烂的患者其组织学诊断多样化,糜烂程度越高,发生宫颈上皮内瘤变及宫颈癌的可能性越大,HPV16/18E6的表达水平亦有随之升高的趋势。
- 刘丽尹利荣时扬马洪达孙俊杰王宇全
- 关键词:宫颈糜烂人乳头瘤病毒16人乳头瘤病毒18癌基因蛋白质类免疫组织
- 白细胞介素1α、β及γ干扰素mRNA在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异位和在位子宫内膜巨噬细胞中的表达被引量:12
- 2006年
-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IL)1α、βmRNA和γ干扰素(IFNγ)mRNA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患者异位和在位内膜巨噬细胞中的表达变化及意义。方法采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40例内异症患者(内异症组)异位和在位内膜(增生期18例,分泌期22例)和15例子宫肌瘤患者(对照组)的内膜(增生期8例,分泌期7例)巨噬细胞中IL1α、β和IFNγmRNA表达水平。结果(1)内异症组患者异位、在位内膜及对照组内膜巨噬细胞中IL1αmRNA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0%(28/40)、38%(15/40)和20%(3/15),表达水平分别为3.12±0.32、2.65±0.34、1.32±0.23;IL1βmRNA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5%(30/40)、40%(16/40)和20%(3/15),表达水平分别为3.45±0.43、2.74±0.39、1.45±0.18;内异症组IL1α、βmRNA的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内异症组异位内膜较在位内膜的表达水平也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内异症组在位内膜和对照组内膜巨噬细胞中IL1α、βmRNA表达分泌期高于增生期,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3)内异症组内膜巨噬细胞中IFNγmRNA的表达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无周期性变化。结论内异症患者在位内膜和异位内膜巨噬细胞IL1表达明显增强,而IFNγ表达则无明显变化,推测内膜巨噬细胞及其分泌的细胞因子,可能参与了内异症的发生、发展过程。
- 尹利荣孙俊杰马洪达米淑玲郭素杰时扬
- 关键词:子宫内膜异位症巨噬细胞白细胞介素1
- 涎腺粘液表皮样癌凝集素检测意义被引量:1
- 1989年
- 本文应用组织化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6例粘液表皮样癌,9例正常涎腺作对照观察。用4种凝集素抗体(PNA、WGA、SBA 和 UEA)检测正常细胞和肿瘤细胞,结果表明,PNA 和 UEA 在细胞分布上极不一致,用于诊断涎腺粘液表皮样癌有实用意义,而癌内粘液属混合性粘蛋白,与正常腺体内粘液相比,仅含量略增高。凝集素检测本癌还可解释癌细胞发生、转化的部分原因。
- 高津马洪达杜宗尧侯芝艳李松岭朱晓虹
- 关键词:涎腺肿瘤粘液表皮样癌凝集素
- 内皮抑素基因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裸鼠模型异位病灶中Bcl-2、PCNA的表达被引量:3
- 2010年
- 目的:探讨内皮抑素基因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裸鼠模型异位病灶中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cl-2)蛋白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蛋白的表达。方法:将成模的子宫内膜异位症裸鼠模型60只随机分成3组:内皮抑素组(n=20)、空病毒组(n=20)、PBS组(n=20),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裸鼠模型异位病灶中Bcl-2和PCNA的表达。结果:3组中的腺体均萎缩,但是内皮抑素组的腺体萎缩及血管减少较空病毒组和PBS组明显。给予治疗后,Bcl-2和PCNA均在腺体中表达,Bcl-2在内皮抑素组的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在空病毒组的阳性表达率及在PBS组的阳性表达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Bcl-2在空病毒组与PBS组的阳性表达率无差异(P>0.05);PCNA在内皮抑素组的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在空病毒组的阳性表达率及在PBS组的阳性表达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PCNA在空病毒组与PBS组的阳性表达率无差异(P>0.05)。结论:内皮抑素能够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
- 谢祯芳尹利荣马洪达孙俊杰
- 关键词:子宫内膜异位症内皮抑素BCL-2PCNA裸鼠
- 白细胞介素1α、β及γ干扰素mRNA在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异位和在位子宫内膜巨噬细胞中的表达
- 尹利荣孙俊杰马洪达米淑玲郭素杰时扬
- 本研究探讨白细胞介素-1α、β和干扰素-γmRNA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患者异位和在位内膜组织巨噬细胞中的表达。采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40例内异症患者(内异症组)异位和在位内膜组织(增殖期18例,分泌期22例)和15...
- 关键词:
- 关键词:子宫内膜异位症白细胞介素干扰素
- 5例子宫Mullerian腺肉瘤形态学观察
- 1992年
- 通过光镜、电镜、组化及免疫组化等方法观察5例子宫Müllerian腺肉瘤之形态学特点。其腺体衬以Müllerian管多型良性上皮,而其肉瘤部分既可是高分化,亦可为低分化之多形性。特染及免疫组化染色证明其肉瘤部分是内膜间质肉瘤、纤维肉瘤、少量平滑肌及粘液肉瘤,未见确切横纹肌及软骨成分。据光、电镜特点支持本瘤起源于多潜能的内膜间充质细胞,对瘤巨细胞和透明球的性质进行简要讨论。
- 徐惠芳马洪达张金时王晓燕王欣赵秀兰
- 关键词:子宫肿瘤形态学腺肉瘤
- 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巨噬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
- 尹利荣马洪达米淑玲韩英杰王宇全孙俊杰徐燕颖
- 该课题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逆转录多聚酶链式反应(RT-PCR)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内异症患者外周血和腹腔液单核-巨噬细胞中IL-1α、IL-1β、IFN-γ的mRNA和蛋白表达情况;第二部分通过免疫组...
- 关键词:
- 关键词:子宫内膜异位症巨噬细胞免疫
- Ang-2、Tie-2与ER-α在子宫内膜异位症中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6
- 2009年
- 目的:探讨血管生成素2(Ang-2)及其酪氨酸蛋白激酶受体2(Tie-2)和雌激素受体α(ER-α)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发病中的表达。方法:选择30例内异症患者的在位内膜作为内异症组,30例卵巢其他良性肿瘤患者的子宫内膜作为对照组,增殖期和分泌期各15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Ang-2、Tie-2和ER-α在其中的表达。结果:Ang-2和Tie-2主要在子宫内膜的腺上皮表达,血管内皮和间质也有少许表达,但较腺上皮表达少,定位于细胞浆。ER-α在子宫内膜腺上皮和间质均有表达,定位于细胞核。内异症组的增殖期和分泌期内膜中Ang-2表达,分泌期时Tie-2的表达,增殖期ER-α的表达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2组增殖期时Tie-2的表达,分泌期时ER-α的表达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Ang-2及Tie-2在2组中的表达均是分泌期高于增殖期,ER-α则是增殖期高于分泌期(P<0.05)。结论:内异症在位内膜分泌期的Ang-2和Tie-2及增殖期ER-α高表达可能与内异症的发病有密切关系。
- 宋娟马洪达尹利荣孙俊杰
- 关键词:子宫内膜异位症血管生成素2受体TIE-2雌激素受体Α
- 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腹腔液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干扰素α水平的测定
- 2004年
- 尹利荣王宇全马洪达米淑玲张淑敏郭素杰刘云
- 关键词: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内异症腹腔液干扰素Α子宫内膜异位症血管生成抑制
- Maspin、bFGF在宫颈病变中的表达及与高危型HPV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5
- 2012年
- 目的:通过检测乳腺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Maspin)、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在慢性宫颈炎、宫颈上皮内瘤样变(CIN)及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两者的相关性及与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高危型HPV)感染之间的关系。方法:宫颈石蜡组织标本166例,其中高危型HPV(+)组106例(慢性宫颈炎20例、CINⅠ级20例、CINⅡ级20例、CINⅢ级20例、宫颈癌组26例);HPV(-)组60例(CINⅠ级35例、CINⅡ级20例、CINⅢ级5例)。应用SP法检测Maspin、bFGF的表达情况。结果:(1)在高危型HPV(+)组中,Maspin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呈逐渐下降趋势(P<0.05),且在CINⅢ级组中的表达同慢性宫颈炎组、CINⅠ级组、CINⅡ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宫颈癌组中的阳性表达与CIN各组、慢性宫颈炎组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bFGF的阳性表达率呈逐渐增加趋势(P<0.05),bFGF阳性表达率在宫颈癌组表达率最高,显著高于慢性宫颈炎组、CINⅠ级组、CINⅡ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HPV(-)组中,Maspin蛋白的表达依次降低,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FGF的表达依次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Maspin、bFGF蛋白的表达呈负相关,两者与高危型HPV分别呈负、正相关。结论:高危型HPV可能通过P53调节通路下调Maspin的蛋白表达及上调bFGF的蛋白表达,导致CIN直至宫颈癌的发生。
- 陈辉米淑玲尹利荣马洪达孙俊杰王宇全
- 关键词:宫颈病变高危型HPVMASPIN免疫组化BFG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