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志华
- 作品数:27 被引量:39H指数:3
- 供职机构:南通大学文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江苏省“青蓝工程”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哲学宗教艺术文化科学更多>>
- 20世纪前期中国文艺美学对西方的影响被引量:1
- 2017年
- 20世纪前期是中西文化急剧碰撞和交融的特殊时代。伴随着"西学东渐"的滚滚大潮,一度沉寂的古老东方文化亦曾再漾涟漪而掀起西进的热潮,中国哲学和文学艺术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具象表现以空前规模进入西方世界,汇聚成"中学西传"的另一向道。该历史风景的形成具有深刻的文化背景。19世纪下半叶以降,西方科技理性的高度发展带来了社会异化的空前精神危机,20世纪初在所谓西方"衰落"的阴影下,西方知识界再次掉头东顾,试图从东方这"世外桃源"中觅寻拯救西方文明危机之良方。基于文化重塑之精神需求,西方对中国的文化接受带有浓烈的文化过滤倾向,他们所看重的是为其所需并能为其所用之处,主要是中国的道家美学、古典诗歌与中国艺术中的"写意"观念。当时西方对中国文化的过滤和利用,本质上体现了他们对中国文化艺术审美价值的追求,中国文艺美学成为西方现代性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影响意义有三:一是为西方呈示了一种借以克服其文明危机的文化精神;二是推动了西方文艺美学观念由"写实"向"写意"的现代转型;三是中国古诗与诗学传统对英美意象派新诗的形成性影响。20世纪前期西方对中国的文化接受,是出于"他者"相异性的诱惑和吸引,他们追寻作为"他者"的中国文化和美学精神,正是另一种返观自身、找寻自我的方式,其根本坐标在于其自身文化发展的深层追求。
- 邵志华
- 关键词:中学西传文化过滤中国文化艺术他者
- 中国道家思想对赫尔曼·黑塞的影响被引量:1
- 2014年
- 黑塞一生深受中国文化浸染,尤其偏爱老庄。以老庄为代表的中国道家思想不仅影响其生活和思维方式,并广泛浸润其文学创作,成为他构建自身文学审美观的重要精神依据。如万物源道的人生悟境,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上善若水的处世态度,循环齐一的生死之道等。黑塞垂青中国文化精神,并非出于逃逸西方文化之初衷,而是希望经由东方这个"他者"来更好地反观自身、找寻自我。
- 邵志华
- 关键词:黑塞道家思想自我追寻
- 中国道家思想对尤金·奥尼尔的影响被引量:1
- 2014年
- 美国剧作家尤金·奥尼尔一生心仪中国文化,尤其对道家思想情有独钟,道家思想不仅影响其生活方式和人生态度,并深深浸润于其戏剧创作,使其作品闪烁着"道"的智慧与光芒:如无为无欲、消极遁世;阴阳对立、相反相成;循环回归、周而复始等。奥尼尔掉头东顾的心路历程,是20世纪初西方精神界为探寻人类生存意义而对"道"的追求的缩影,道家思想跨越时空的重要影响折射出中国文化精神对于西方的镜鉴意义。
- 邵志华
- 关键词:道家思想精神救赎
- 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后现代性与价值反思
- 2010年
- 受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的冲击,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的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在价值取向和思维向度上,呈现了不同以往的一种后现代景观。后现代主义批评为久经"失语"尴尬的中国当代文学批评觅寻了一种崭新的理论话语。然而,作为在他者"影响的焦虑"下的新生儿,其对西方后现代话语形式的直接挪移,反过来又进一步加剧了"文化失语"之处境。基于中国当下的文化语境,批判地消化和吸收西方后现代主义,完备具有本土特征的理论形态,是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应有的学术自觉。
- 邵志华
- 关键词:中国文学批评文化失语文化语境误读
- “美善相乐”与文艺的价值追求被引量:2
- 2016年
- 荀子在《乐论》中所提出的"美善相乐"美学观点,是中国传统美学的主要特征之一。此种美善相兼的观念在西方思想传统中亦渊源久远,直至康德确立了艺术的审美自主原则才有重新定位。"美善相乐"的实践互动具体体现为"以美储善、善中孕美",社会管治者借助文艺的情感感染性,潜移默化地实施仁政教化之主题,同时经由圣贤形象的树立,作为人们言行与人格之参照。"以美储善、善中孕美"表现在文艺实践中,就是力求思想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结合。在这方面,文艺实践一度存在两种认识误区:一是将艺术单纯理解为纯美的,而排除善的道德教化功能;二是把美与善的关系看成对立的双方,将审美功能与教育功能相互割裂。这两种观点都没有看到美与善的矛盾联系与相依相生性,在思想方法上具形而上的片面性。文艺作为一种审美意识形态,其本质特征是以形象反映生活,营构审美境界,其核心则是崇善,实现道德教化。因此,"美善相乐"就构成了文艺的内在品格与价值追求。具体而言,美是文艺作品的形式创造,而善则是文艺作品的人文关怀。
- 邵志华
- 关键词:文艺作品
- 误读视阈下意象派对中国古诗之接受被引量:3
- 2013年
- 中国古诗在意象营造、意象并置及简练含蓄等方面为美国意象派诗歌提供了营养,对意象派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然而,其影响实现的过程并非等量和直线,而是误读视阈下的一种再阐释、再理解。其一是汉学家和意象派诗人的汉诗译作存在诸多误译成分,如把格律严谨的中国诗译成了自由诗、通过"拆字法"翻译而导致对原诗本意之偏离、通过"拆句"充分突出意象等;其二是在物我关系的观照上,意象派所理解的意象与中国古诗的文学意象殊异,前者侧重于"象",后者强调于"意"。这里既有东西方文化差异所致的无意误读成分,但更主要是基于革新传统维多利亚诗风的一种自觉、故意的文学行为。
- 邵志华
- 关键词:中国古诗意象派文化误读
- 论审美情感与广告创作
- 2006年
- 审美情感对于广告创作具有特殊价值,它是沟通广告与消费者的一个重要桥梁和纽带。审美情感对于广告创作之作用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满足受众的情感需求,激发消费动机;二是营造优美意境,引发受众的审美愉悦;三是沟通物性与人性,变商业化为人情化。广告所传递的审美情感主要表现在人性、人文关怀、暧昧的怀旧情结、亲情爱情友情、恋家思乡情怀等方面。
- 邵志华
- 关键词:广告审美情感情感沟通
- 中国戏曲美学对梅耶荷德的影响被引量:1
- 2018年
- 在中西文化激烈碰撞与交融的历史大潮中,俄苏戏剧大师梅耶荷德以中国戏曲美学精神为重要参照,进行了"假定性"演剧理论与导演实践的革新探索。梅耶荷德的"假定性"演剧观是对当时戏剧表演中占统治地位的自然主义的反拨,旨在打破舞台上自然模仿生活的幻觉背景和"第四堵墙",以假定的非逼真性实现戏剧的艺术真实。在梅耶荷德"假定性"演剧观的形成过程中,以中国戏曲为代表的东方艺术的"写意"精神无疑起到了重要的启示烛照作用。立足于中国戏曲的假定性本质,梅耶荷德在舞美设计、表演构思、"停顿"的运用以及程式化表现等方面在自身文化语境中对中国戏曲进行了学习借鉴。梅耶荷德对于"假定性"戏剧的探索革新,从一个侧面映现了中国美学精神对西方深远的镜鉴与影响意义。
- 邵志华
- 关键词:中国戏曲自然主义
- 误读视阈下布莱希特对中国戏曲的接受被引量:1
- 2014年
- 布莱希特的叙述剧"间离效果"理论作为对欧洲传统亚氏戏剧之革新,在"演员与角色的辩证关系"、"演员与观众的辩证关系"两个层面受到中国戏曲的启发影响。布氏对中国戏曲的认知与解读既敏锐捕捉了其中的某些美学特质,同时也存在误读。在艺术展示的动机上,布氏戏剧陌生化手法的核心是对传统戏剧写实幻觉的消解,而中国戏曲的艺术展示其核心则是一种写意审美表现;在观众的欣赏态度上,布莱希特防止观众沉溺于虚拟情境是为了让其保持清醒和冷静,中国观众与虚拟情境保持距离则是出于艺术鉴赏的目的;在演员的情感体验上,中国戏曲演员的表演并非是为了使观众完全不动感情,相反是力求通过出神入化的表演感染观众。
- 邵志华
- 关键词:布莱希特间离效果中国戏曲文化误读
- 跨越性与可比性:比较美学的二维界说被引量:2
- 2010年
- 比较美学是一种跨文化、跨语言、跨时间、跨特质的美学研究。跨越性是比较美学的根本属性。比较美学的研究对象是具有跨越性的美学现象,但这些美学现象同时必须具备可比性。可比性是比较美学的学理基点,它是比较美学的平行研究、影响研究和错位研究得以有效实施,从而在学理上探获美学内在规律的质的规定性。
- 陈伟邵志华
- 关键词:比较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