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解思梅

作品数:36 被引量:124H指数:8
供职机构: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公益研究专项计划“九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电子电信水利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9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33篇天文地球
  • 1篇电子电信
  • 1篇水利工程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主题

  • 21篇海冰
  • 11篇南极海冰
  • 5篇气候
  • 5篇相互作用
  • 4篇图象
  • 4篇图象处理
  • 4篇处理系统
  • 3篇遥感
  • 3篇涛动
  • 3篇图象处理系统
  • 3篇卫星遥感
  • 3篇海温
  • 2篇数值模拟
  • 2篇台风
  • 2篇气候效应
  • 2篇气象
  • 2篇千里眼
  • 2篇热带
  • 2篇热带海洋
  • 2篇夏季

机构

  • 34篇国家海洋环境...
  • 4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中国卫星海上...
  • 1篇中国极地研究...
  • 1篇北京航天工业...

作者

  • 36篇解思梅
  • 18篇郝春江
  • 10篇邹斌
  • 8篇包澄澜
  • 6篇薛振和
  • 6篇魏立新
  • 4篇姜德中
  • 4篇张林
  • 3篇梅山
  • 3篇王毅
  • 2篇陆军
  • 2篇许淙
  • 2篇任北期
  • 2篇尹涛
  • 1篇康建成
  • 1篇廖晓宏
  • 1篇程少华
  • 1篇沈炎彬
  • 1篇秦为稼
  • 1篇陈雪忠

传媒

  • 9篇海洋预报
  • 7篇海洋学报
  • 2篇科学通报
  • 2篇海洋湖沼通报...
  • 2篇冰川冻土
  • 2篇极地研究
  • 2篇南极研究
  • 2篇全国第五届冰...
  • 2篇第十一届全国...
  • 1篇科学中国人
  • 1篇水科学进展
  • 1篇中国减灾
  • 1篇1992年中...

年份

  • 5篇2003
  • 3篇2002
  • 2篇2001
  • 3篇2000
  • 3篇1999
  • 2篇1998
  • 3篇1997
  • 4篇1996
  • 3篇1995
  • 3篇1994
  • 2篇1993
  • 1篇1992
  • 1篇1991
  • 1篇1990
3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南北两极海冰的涛动关系被引量:1
1994年
本文将南极海冰分为4个区:SPI1(0°-120°E),东南极海冰;SPI2(120°E-120°W),以罗斯海为主体的海冰区;SPI3(120°W-0°),以威德尔海为主体的海冰区;SPI4,全南极海冰区。北极海冰区分为3个区:NPI1(90°E-180°-90°W),太平洋侧冰区;NPI2(90°W-0°-90°E),大西洋侧冰区;NPI3,全北极冰区。本文使用了WDC-A的SIGRID海冰资料,以分析南极和北极各冰区之间的相互关系。发现两极各冰区之间存在着非常复杂的相互作用。其中最突出的特征是:两极海冰之间相互作用的振源是NPI2。SPI3是影响南极海冰的正反馈中心。SPI2则是南北两极海冰的负反馈中心。NPI2,SPI3和SPI2之间的相互作用最强,形成涛动关系。这种涛动关系不是同时期的,而是有较长的滞后时间差。两极海冰形成周期变化,其周期为5-6年,正与NPI2和SPI3自身变化周期一致。
解思梅包澄澜郝春江
关键词:海冰相互作用涛动
中国南极海冰监测研究及其应用
解思梅郝春江邹斌姜德中许淙
该项目属物理海洋学领域。其主要内容:1、建立了南极海冰立体监测系统。在南极长城站和中山站及雪龙船上建立了三套高分辨卫星接收系统,形成了以卫星为主结合地面站、船和飞机的综合监测系统,并在北京建立了卫星培训站。2、研制出2代...
关键词:
关键词:海冰监测
东亚冬季冷暖变化与El Nio事件被引量:3
1990年
近十年来,东亚冬季气温明显升高。本文分析证明,东亚温度变化与赤道东太平洋和北太平洋重要洋流区的海表面温度(SST)有密切的遥相关。如果赤道东太平洋SST异常偏高(或异常偏低),即出现埃尔尼诺(或反埃尔尼诺)事件,则在其后7~24个月中,我国华北和东北将出现暖冬(或冷冬),渤海冰情将出现轻冰年(或重冰年)。据此建立的回归预报方程,对1988/1989年和1989/1990年冬季渤海海冰的预报结果完全正确。
包澄澜解思梅韦定英
关键词:变暖
南极海冰与西北太平洋台风被引量:1
1996年
本文利用最大熵谱分别计算了南极4个区海冰和西北太平洋台风发生频数的变化周期,并对前3年的南极海冰强弱和当年的台风发生频数进行了逐月时间序列相关分析。从初步分析结果中得出一些比较有意义的结论,南极海冰前1年海冰多,则北半球西北太平洋台风发生频数就会高,以罗斯海域为主体的Ⅱ区海冰与北安心西北太平洋台风发生频数无关。
张林薛振和解思梅
关键词:海冰台风
灾异事件规律分析与预测的关键年方法被引量:5
1995年
灾异事件规律分析与预测的关键年方法项静恬,解思梅(中国科学院应用数学研究所,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一、前言在天地生大系统中,许多灾异性地球物理现象的发生与太阳活动、厄尔尼诺事件有密切关系,本文介绍的关键年方法,能通过比较简单的计算和分析,获知灾异事件...
项静恬解思梅
关键词:太阳活动厄尔尼诺时间序列
南北两极海冰的相互关系被引量:9
1995年
南北两极海冰是全球大气-海洋热机的巨大冷源,对全球大气环流和气候有极大的影响.到目前为止,关于两极海冰的研究以及海冰与大气环流和气候变化关系的研究工作,大部分是分别研究南极、北极海冰的变化及各自与气候的关系.本文则主要立足于全球范围进行综合研究.两极海冰作为冷源,除分别各自对全球气候产生影响外,两极海冰之间也应有内在的联系.因此,本文试图研究两极海冰之间的涛动关系,以及把两极冷源对全球气候的作用统一起来.
解思梅包澄澜郝春江
关键词:海冰相互作用大气环流气候
利用卫星遥感监测南极海冰的研究和进展
1996年
本文是根据南极“八五”国家攻关课题中的“南极海冰监测和预报”的考核目标,实现为南极考察船在冰区中航行提供精确和清晰的冰图和预报。为达到此目标,首先于1992/93年第9次南极考察队在南极长城站和中山站建立了高分辨率卫星接收站,工作3年共记录了卫星资料1A磁带1000多盘约500千兆,并能现场提供卫星云图作为气象预报的重要依据。这两个站的卫星接收处理系统均是在DOS系统下的卫星小遥感系统。这些磁带带回国内后,进行处理提取海冰信息大约要1200个工作日,并且必须有配套的处理系统,即在AST386微机上配有MVP图象板和SONY监视器的系统上。但这些硬件都已淘汰,无法配置。新研制的Windows系统下的卫星接收小遥感处理系统充分体现Window系统的优点,即多任务、多窗口、自由漫游、用户界面友好等。比原系统的处理速度提高了10倍,读取和记带速度提高了5倍,图象分辨率提高了16倍。图象信息增加了21倍。该系统不需要任何图象板和监视器,只需一台微机即可,并不受微机更新换代的影响,故延长了寿命。该系统能提供高分辨率的冰图,精确表示出冰缝、水道区。
郝春江解思梅王毅邹斌
关键词:海冰卫星遥感
北极海冰的变化特征被引量:10
1994年
本文使用了北极海冰1972~1989年的资料,分析了北极海冰的区域特征、季节变化和长期变化的特征。发现由于北极海冰南侧被殴亚和北美大陆所包围,处于基本封闭状态,只有通过白令海峡与太平洋相连和格陵兰海和挪威海与大西洋相连的两个通道,其环境条件与南极海冰绝然不同,因此其特征也明显不同。1.季节变化小。净冰面积冬季是夏季的2倍左右,而南极海有6倍之差。2.海冰寿命较长。以多年冰为主,平均寿命为13年。而南极冰多为当年冰。3.4北冰洋海冰区域性差异较大。Ⅰ区冰(90°E~180°~90°W)南面通过白令海峡与太平洋相连,其变化主周期为4年,并有2年、1年和半年等多种振荡周期,这些周期与太平洋海温场的周期大致相同。Ⅱ区冰(90°Ⅳ~0°~90°E)南面与大西洋相连,其主周期为5年,几乎可认为是单周期的变化。另有两个极不显著的弱周期2年和4个月。4.全北极海冰的长期变动趋势从80年代中后期明显减少,Ⅰ区比Ⅱ区更明显。因此认为此原因可能与80年代几次强的E1Nino事件有关,是否与全球气温暖化有关是一个有待今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郝春江解思梅李同娟
关键词:海冰
“国际冰厚监测计划”简介
1993年
国际气候研究计划(WCRP)最近计划在南极和北极地区组织实施国际冰厚监测项目,该项目由世界气象组织(WMO)和国际科联(ICSU)组织实施。 海冰在气候变化中对控制高纬度地区大气和海洋中的热交换,驱动海洋中的温盐环流起着重要作用。海冰作为巨大的冷源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已引起全球海洋学界和气候学界的极大关注。对海冰范围,密集度和厚度的长期观测是发展和试验全球大气-海洋-海冰耦合模式的重要基础。 海冰范围和密集度的观测,自1972年美国NOAA系列卫星和Nimbus系列卫星装载了甚高分辨率辐射仪(AVHRR)和微波辐射仪以来,比较成功地解决了海冰密集度和海冰外缘线的监测问题。但冰厚观测必须现场进行。冰厚也是确定热量收支和流变学重要的参数。所以是当今关于研究海冰自身变化及全球气候变化中的重要难题之一。目前仅有一些分散的零星海冰厚度观测资料,不能满足在全球冰-气-海耦合模式中的所需要求。
解思梅薛振和
关键词:冰厚
南极海冰增加对全球7月气候的影响被引量:5
2003年
采用了OSU两层大气环流模式进行数值试验,研究了南极海冰增加的气候效应.试验中海温取为气候平均值,南极海冰作为外强迫源影响大气,大气响应完全是环流内部调整的结果.调整的途径首先是对外强迫的局地响应———南极下垫面的温度发生变化,结果使得冬季南大洋绕极低压带的位置偏北、强度增加,南半球大气以强经向环流为主,绕极气旋强大活跃.这种变异主要以Rossby波列的形式影响到南半球的中高纬度,再通过斜压的越赤道气流,即经向热交换的变化影响到北半球的大气环流,导致北半球夏季大气环流呈纬向分布,极地冷空气活动减弱.大气环流的变异又影响到气候诸要素,反映明显的是越赤道气流在印度洋上的加强和太平洋上的减弱,使得西南季风加强,东南季风减弱;太平洋副高位置的偏北,导致中国华北、华东和江淮流域少雨、高温,北美中高纬度严重多雨和低温.
魏立新解思梅张占海
关键词:南极海冰数值模拟气候效应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