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克锋
- 作品数:15 被引量:33H指数:4
- 供职机构: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泉州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冠状动脉扩张症患者15例临床分析被引量:2
- 2010年
-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扩张症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对15例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冠状动脉扩张症患者的症状、体征、诊断及治疗进行总结分析。结果15例冠状动脉扩张症患者,表现为心绞痛者8例(53.3%),合并心肌梗死者6例(40.0%),心电图、X线胸片、超声心动图表现均无特异性。15例患者均给予肠溶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或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同时给予硝酸酯类及钙离子拮抗剂扩张血管。结论冠状动脉扩张症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心绞痛,冠状动脉造影是确诊的主要方法。一旦确诊应长期使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和血管扩张剂,药物治疗不理想者,应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 蔡克锋许朝详王耀国陈国桢
- 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心绞痛
- 8例以心力衰竭为首发症状的多发性骨髓瘤临床分析被引量:1
- 2013年
- 目的总结8例以心力衰竭为首发症状的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对8例确诊的MM患者的症状、体征、诊断及治疗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本组所有患者首次入院时均未考虑到MM的诊断。3例患者因反复心绞痛多次住院,按冠心病治疗4年余,后因伴有骨骼疼痛、不明原因贫血而行骨髓细胞学检查确诊为MM;3例患者因球蛋白明显升高而行免疫球蛋白电泳检查而确诊为MM;2例患者因肾功能不全行。肾穿刺活检,病理提示肾脏淀粉样变,进而行骨髓细胞学检查而确诊为多发性骨髓瘤。5例患者转血液科进行化疗(其中1例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4例好转出院),3例患者未行化疗,心力衰竭控制后好转出院。结论MM常累及多个系统,起病方式及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临床上易造成误诊、漏诊。临床医师应提高对该病的认识,以便尽早明确诊断,减少误诊和漏诊。MM合并心脏受损患者的预后很差。
- 陈慧勤蔡克锋
- 关键词:心力衰竭多发性骨髓瘤
- 银杏叶提取物对野百合碱诱导的大鼠右心室心肌肥厚的干预作用及其机制被引量:5
- 2019年
- 目的:探讨银杏叶提取物对大鼠右心室心肌肥厚的干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72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24只:对照组(CON组)、野百合碱诱导右心室心肌肥厚组(MCT组)、银杏叶提取物干预组(EGB组)。MCT组与EGB组首日均以2%MCT按60mg/kg剂量腹腔注射,注射后第2日开始,MCT组每日予2ml0.9%NaCl灌胃,EGB组以60mg/kg银杏叶提取物灌胃,对照组SD大鼠首日一次性腹腔注射2ml0.9%NaCl注射液。3周后检测各组大鼠心脏血流动力学变化、计算心脏重量指数、HE染色观察心肌病理形态学变化、RT-PCR法检测TRPC6mRNA表达和Westernblot法检测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MCT组反映右心室肥厚程度的指标如RVSP、RV±dp/dtmax及RVMI显著增加(P<0.01),而EGB早期干预组虽然与MCT组的各项指标有相同趋势的变化,但是EGB组各项指标变化的幅度均显著降低(P<0.01),且EGB组的心肌肥厚指数均显著低于MCT组(P<0.01);HE染色观察心肌形态学变化结果:MCT组呈典型心肌肥厚表现;EGB组右心室心肌细胞较MCT组有显著改善;MCT组及EGB组SD大鼠右心室TRPC6mRNA及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升高(P<0.05),而EGB组较MCT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银杏叶提取物可能通过降低TRPC6的表达阻碍心肌细胞中CaN/NFAT信号路径而发挥对心肌肥厚的早期保护作用。
- 陈慧勤蔡克锋
- 关键词:银杏叶提取物野百合碱心肌肥厚
- 野百合碱预处理对大鼠右心室功能及规范性瞬时感受器电位亚家族表达的影响
- 2014年
- 目的:探讨腹腔注射野百合碱(MCT)3周对大鼠右心室功能的影响以及规范性瞬时感受器电位(TRPC)亚家族在野百合碱诱导的右心室心肌肥厚中的表达。方法:将2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10)和野百合碱诱导右心室肥大模型组(MCT组,n=10)。MCT组以2%MCT 60 mg/kg剂量一次性腹腔注射,建立MCT诱导的右心室肥厚大鼠模型。3周后,分别测定以上两组的右心室血流动力学参数和右心室肥大指数(RVMI),右心室心肌病理切片,并通过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和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blot)来检测信使核糖核酸(mR NA)和TRPC亚型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MCT组与对照组比较,右心室收缩压、RVMI显著升高,右心室内压力最大上升速率显著增加,右心室内压力最大下降速率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MCT组右心室心肌纤维增粗,细胞内肌原纤维数量增多,心肌纤维排列紊乱,细胞核深染,形状不整;MCT组较对照组右心室心肌组织TRPC6 mR NA表达升高,(n=6),右心室TRPC6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升高(n=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CT预处理3周可诱导SD大鼠产生右心室心肌肥厚,上调了右心室心肌细胞TRPC6通道蛋白的mR NA和蛋白的表达,TRPC6可能参与了心肌肥厚的发生发展。
- 蔡克锋陈慧勤徐训发林伟强许朝祥陈国桢
- 关键词:野百合碱
- 野百合碱对SD大鼠右心室功能及TRPC6表达的影响
- 目的:
探讨野百合碱(Monocrotaline,MCT)3周对大鼠右心室肥大的影响以及规范性瞬时感受器电位(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canonical, TRPC)6在右心室心肌...
- 蔡克锋
- 关键词:TRPC6野百合碱右心室肥厚
- 文献传递
- 酷似急性心肌梗死的急性病毒性心肌炎11例临床分析被引量:4
- 2009年
- 目的总结重症病毒性心肌炎的转归、误诊原因与救治方法。方法收集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临床表现酷似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11例,分析归纳其临床经过和发病特点。结果酷似急性心肌梗死的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患者病情危重,多伴有严重心律失常,死亡率较高。结论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的心电图异常和心肌损伤标记物升高与急性心肌梗死(AMI)非常相似,易被误诊为AMI,应注意与AMI鉴别。
- 蔡克锋
- 关键词: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急性心肌梗死
- 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合并尿崩症5例临床分析
- 2014年
- 目的:总结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AOPP)合并尿崩症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近4年来临床观察到的5例AOPP合并尿崩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5例患者均于入院前或入院时发生过心跳、呼吸骤停,住院期间均行气管切开术,并予呼吸机辅助通气,予以反复洗胃,阿托品、氟解磷定治疗,并行1~3次连续性血液灌流治疗.5例患者中死亡4例(80%),好转出院1例(20%)。结论: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合并尿崩症预后较差,需积极处理。
- 蔡克锋
- 关键词:有机磷农药中毒尿崩症
- 心力衰竭患者医院内获得性肺炎危险因素分析
- 2013年
- 目的探讨心力衰竭患者发生医院内获得性肺炎(HAP)的危险因素及防治措施,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调查342例心力衰竭住院治疗患者,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性别、年龄、B型钠尿肽水平、糖尿病、血清肌酐水平等因素对HAP的影响。结果心力衰竭患者医院内获得性肺炎感染率为16.40%;年龄>70岁和≤70岁者医院感染率分别为24.20%、9.73%,OR值为2.449;B型钠尿肽水平>1000pg/ml和≤1000pg/ml者医院感染率分别为26.26%、12.34%,OR值为3.876;血清肌酐水平>1.5mg/dl和≤1.5mg/dl者医院感染率分别为31.08%、12.26%,OR值为2.018;合并结构性肺病和无结构性肺病者医院感染率分别为31.51%、12.27%,OR值为3.117;抗菌药物应用时间>7d、≤7d及无抗菌药物应用者医院感染率分别为57.14%、17.95%及13.6%,OR值为2.471;住CCU时间>7d和≤7d及无住CCU者医院感染率分别为50.00%、20.13%及7.55%,OR值为1.993;住院时间>10d和≤10d者医院感染率分别为31.14%、2.30%,OR值为13.076;而性别、糖尿病、应用质子泵抑制剂与HAP无显著相关。结论年龄、B型钠尿肽水平、血清肌酐水平、合并结构性肺病、抗菌药物应用时间、住CCU时间、住院时间为心力衰竭患者发生HAP的主要危险因素;临床上遇有基础情况差的严重心力衰竭患者应采取综合措施预防控制HAP,以预防为主,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缩短住CCU时间及住院时间。
- 徐训发许朝祥王振华蔡克锋徐玲
- 关键词:心力衰竭医院内获得性肺炎
- 野百合碱对大鼠右心室心肌肥厚功能及规范性瞬时感受器电位6表达水平的影响
- 2014年
- 目的探讨腹腔注射野百合碱(MCT)对大鼠右心室心肌肥厚功能和规范性瞬时感受器电位6(TRPC6)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大鼠分为对照组(CON组)和MCT给药模型组(MCT组),各25只。CON组大鼠置于常压和正常氧浓度(21%)饲养箱中饲养3周,MCT组大鼠以2%MCT 60 mg/kg一次性腹腔注射,后常规饲养3周。记录两组大鼠右心室收缩压(RVSP)、心率(HR)、右心室内压力最大上升/下降速率(RV±dp/dtmax)、平均动脉压(MAP)以及右心室肥大指数(RVMI)。HE染色观察两组大鼠右心室心肌组织形态。并采用实时定量PCR(RT-PCR)检测TRPC6 mRNA表达水平,采用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TRPC6蛋白表达水平。结果饲养3周后,CON组大鼠死亡1只,MCT组大鼠死亡7只。MCT组和MCT组m SAP和H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CT组RVSP、RVMI、RV+dp/dtmax高于CON组,RV-dp/dtmax低于CON组(P<0.05)。HE染色可见CON组大鼠右心室心肌细胞排列有序,胞核清晰;MCT组右心室心肌纤维粗大,细胞内肌原纤维数量增多,心肌纤维排列紊乱,细胞核深染,形状不整。CON组右心室心肌组织TRPC6 mRNA表达水平为(1.00±0.51),低于MCT组的(2.49±0.96)(t=-3.33,P<0.05)。CON组右心室心肌组织TRPC6蛋白表达水平为(1.00±0.46),低于MCT组的(2.90±0.32)(t=14.99,P<0.05)。结论 MCT可诱导SD大鼠产生右心室心肌肥大,并显著上调右心室心肌细胞编码TRPC6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TRPC6可能参与右心室心肌肥大的发生发展。
- 蔡克锋李维维徐训发林伟强许朝祥陈国桢
- 关键词:野百合碱
- 比索洛尔联合替米沙坦治疗房颤的临床效果及对肿瘤坏死因子、IL-6的影响被引量:1
- 2020年
- 目的:探究比索洛尔联合替米沙坦治疗房颤的临床效果及对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300例房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双色球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50例。对照组采用比索洛尔治疗,观察组采用比索洛尔联合替米沙坦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TNF-α、IL-6水平、房颤发作频率、发作持续时间、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TNF-α、IL-6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房颤发作频率低于对照组,发作持续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比索洛尔联合替米沙坦治疗房颤的临床效果显著,可降低炎性因子水平及房颤发作频率,缩短发作持续时间,复发率低。
- 赖文文林娜萍张志龙许朝祥蔡克锋卢辉耀
- 关键词:比索洛尔替米沙坦房颤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