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9篇期刊文章
  • 3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心房
  • 7篇心脏
  • 7篇起搏
  • 5篇动脉
  • 5篇双腔
  • 5篇双腔起搏
  • 5篇起搏器
  • 5篇左心
  • 5篇房室
  • 4篇心房功能
  • 4篇双腔起搏器
  • 4篇左心房
  • 4篇介入
  • 3篇心病
  • 3篇心房颤动
  • 3篇心肌
  • 3篇心脏起搏
  • 3篇瑞舒伐他汀
  • 3篇他汀
  • 3篇缺血

机构

  • 13篇青岛大学医学...
  • 10篇青岛大学
  • 2篇青岛市市立医...

作者

  • 23篇纪阳
  • 17篇蔡尚郎
  • 7篇王茂敬
  • 5篇孙品
  • 3篇赵青
  • 3篇刘松
  • 2篇赵青
  • 2篇张文忠
  • 2篇张文忠
  • 2篇薛聪
  • 2篇刘松
  • 2篇孙皓
  • 2篇王婷婷
  • 2篇黄欢
  • 1篇徐传金
  • 1篇辛辉
  • 1篇宁险峰
  • 1篇张宁
  • 1篇张继东
  • 1篇秦桥基

传媒

  • 6篇心血管康复医...
  • 2篇青岛大学医学...
  • 1篇中华心律失常...
  • 1篇齐鲁医学杂志
  • 1篇中华心血管病...
  • 1篇中国海洋药物
  • 1篇山东医药
  • 1篇数理医药学杂...
  • 1篇心脏杂志
  • 1篇精准医学杂志
  • 1篇中国心血管病...
  • 1篇中国循证心血...
  • 1篇临床医学进展

年份

  • 1篇2022
  • 3篇2021
  • 3篇2020
  • 1篇2017
  • 1篇2015
  • 3篇2014
  • 4篇2013
  • 4篇2012
  • 2篇2008
  • 1篇2006
2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对Ⅲ度房室传导阻滞起搏器术后患者NT-proBNP及心脏重构的影响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对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双腔起搏器治疗患者NT—proBNP及心脏重构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12月至2012年8月于我院心血管内科因Ⅲ度房室传导阻滞(AVB)住院并行双腔起搏器(DDD)治疗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可定5mg组及可定10mg组各20例。分别测定术前、术后12个月三组患者NT—proBNP水平、左房内径(LA)、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内径(LVESD)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三组患者治疗前NT—proBNP、LA、LVEDD、LVESD、LVE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起搏器组及可定10mg组患者血浆NT—proBNP水平较治疗前下降(P=0.045,P〈0.01),可定10嗽组较单纯起搏器组下降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治疗后三组患者LVEDD均较术前减小,且随可定用量增加减小更明显。治疗后可定5哗组LVESD较术前减小(P〈0.01),LVEF明显增高(P=0.032);治疗后可定10mg组LA、LVESD较术前减小(P均〈0.01),LVEF明显增高(P=0.017)。治疗后可定5mg组及可定10mg组LA较起搏器组明显减小(P=0.048,P=0.043),LVESD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7,P=0.031)。治疗后三组患者射血分数增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瑞舒伐他汀在一定程度上可逆转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双腔起搏器置入患者心脏重构,改善心功能。
纪阳孙皓赵青孙品蔡尚郎
关键词:瑞舒伐他汀心脏起搏器利钠肽心动过缓
替罗非班对急性心梗冠脉介入术后C反应蛋白的影响观察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分析采用替罗非班治疗急性心梗冠脉介入术后C反应蛋白的变化情况,并分析其后期影响。方法:从某院接收的急性心梗并采用急诊冠脉介入手术的患者中抽取42例,将所有病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性的抗心梗治疗方法;治疗组采用常规疗法的基础上,还增加了替罗非班治疗法,剂量控制400ml,每h注射12ml。治疗后观察两组病人血清中的C反应蛋白的含量,然后来判定病人心肌的受损状况。结果:通过一个月的治疗,治疗组中的C反应蛋白从原来的9.3±0.8mg/L降低到了5.4±0.9mg/L,而对照组的C反应蛋白从原来的9.5±0.7mg/L降低到了9.0±0.8mg/L,两组都存在C反应蛋白降低,但对照组变化较小,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的治疗效果存在较大差异(P<0.01)。结论:在心肌梗死患者采用急诊介入术治疗后,采用替罗非班可以有效地降低C反应蛋白的含量,从而减少对心肌的损伤,改善患者的预后状况。
黄欢纪阳于涛徐业翔贾秀玲林楠
关键词:替罗非班C反应蛋白
牙龈卟啉单胞菌慢性感染对大鼠颈动脉结构影响
2014年
目的探讨牙龈卟啉单胞菌慢性感染对SD大鼠颈动脉结构及其粥样斑块影响。方法将80只10周龄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牙龈炎组,通过牙颈部丝线结扎并局部接种牙龈卟啉单胞菌的方法建立牙龈炎动物模型,分别在实验第1天(T0)、第1个月(T1)、第3个月(T2)、第6个月(T3)分批处死SD大鼠,取颈动脉,苏木精-伊红(HE)染色进行病理学观察,计算颈动脉横断面内膜与中膜面积的比值(I/M);采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动脉壁及血液中牙龈卟啉单胞菌16SrDNA。结果 T0、T1时牙龈炎组与对照组I/M值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T2、T3时牙龈炎组I/M值大于对照组(F=38.02,q=8.26、10.32,P<0.01)。T1、T2、T3时牙龈炎组血液中检出牙龈卟啉单胞菌16SrDNA,T2、T3时在颈动脉斑块中检测到牙龈卟啉单胞菌16SrDNA。对照组各时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血液中均未检测到牙龈卟啉单胞菌16SrDNA。结论牙龈卟啉单胞菌慢性感染可加快颈动脉内膜粥样斑块的发展。
孙丛丛蔡尚郎张继东宋宇纪阳
关键词:颈动脉动脉粥样硬化
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术后的康复治疗被引量:1
2006年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冠心病特别是心肌梗塞的发生率逐年升高,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严重危害人类健康,致死、致残的主要疾病之一。恢复冠状动脉血运,改善心肌缺血,挽救濒临死亡心肌是冠心病治疗的主要措施之一,其中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已经成为冠心病血管重建的重要手段。我国每年接受PCI治疗的冠心病患者由上世纪90年代初期的几百例,发展到目前每年近10万例。PCI手术虽能解决局部血管的狭窄问题,但不能阻止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发展。
王茂敬纪阳蔡尚郎
关键词:血管成形术冠状动脉疾病康复
风湿性心脏病心房颤动患者心房CRP、IL-6、TNF-α表达和纤维化改变的研究
目的观察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慢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右心耳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与心房纤维化改变。 ...
纪阳
关键词:心房颤动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
文献传递
吗啡和芬太尼用于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中的镇痛效果研究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探讨吗啡和芬太尼在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中的镇痛效果。方法:纳入2020年9月~2021年5月就诊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并行射频消融术的心房颤动患者共80例,随机分为2组,分别在射频消融前静脉缓慢给予吗啡和芬太尼,术后记录患者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Ramsay镇静评分,并观察患者在入室时(T0)、给药后(T1)、手术开始时(T2)、射频消融开始10 min后(T3)、射频消融结束10 min后(T4)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记录患者发生恶心、呕吐、头痛、眩晕、呼吸抑制等并发症的次数。结果:2组患者在Ramsay镇静评分、头痛、眩晕、呼吸抑制发生率、因疼痛调整药物剂量发生率等方面没有统计学差异,芬太尼组VAS评分显著低于吗啡组、而芬太尼组恶心、呕吐的发生率高于吗啡组。T0时刻,2组患者的MAP、HR、SpO2没有统计学差异,T1、T2时刻,芬太尼组患者的MAP、HR高于吗啡组,T3、T4时刻,芬太尼组患者的MAP、HR低于吗啡组,SpO2在T0~T4时刻之间无统计学差异。组内比较显示,吗啡组患者T1、T2时刻MAP、HR低于T0,T3、T4时刻MAP、HR高于T0,SpO2在T0~T4时刻之间无统计学差异;而芬太尼组患者MAP、HR、SpO2在T0~T4时刻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房颤射频消融术中,芬太尼镇痛效果优于吗啡,且对心率、血压的影响较小,但其恶心、呕吐的发生率较吗啡组高。
李凯杨李培慧纪阳王茂敬蔡尚郎
关键词:心房颤动射频消融镇痛吗啡芬太尼
比伐芦定对女性PCI患者凝血功能及安全性的影响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探讨比伐芦定对女性拟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冠心病患者的凝血功能及安全性的影响。方法将71例女性拟行PCI的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普通肝素组(n=39)和比伐芦定组(n=32)。分别于PCI术前、用药后5 min、术后即刻、停药后0.5、1和2 h测定激活凝血时间(ACT)。用药前、用药结束后6、24和72 h分别测定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分别在用药前、用药后24 h测定血小板计数(PLT)。30 d内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术后出血并发症以及支架血栓事件。结果比伐芦定用药后5 min、术后即刻ACT值显著大于肝素组(P<0.01);停药后30 min和术前,两组患者AC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停药后1 h、2 h ACT比伐芦定组小于普通肝素组(P<0.01)。两组术后凝血4项及PLT,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随访30 d,MACCE及支架内血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30 d出血总发生率及美国出血学术研究联合会(BARC)Ⅱ-Ⅴ型出血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普通肝素相比,比伐芦定对女性行PCI的冠心病患者抗凝治疗中起效更快,半衰期短,更安全有效。
韩兆帅文明洪刘松纪阳
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女性凝血功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RISK信号转导通路对肠系膜上动脉缺血后处理的心肌保护作用(英文)被引量:2
2008年
目的通过在体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研究再灌注损伤补救酶(reperfusion injury salvage kinase,RISK)信号转导通路是否参与肠系膜上动脉缺血后处理对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32只兔随机分为缺血再灌注组(IR组),肠系膜上动脉缺血后处理组(MI-Post C组),缺血预处理+肠系膜上动脉缺血后处理组(IPC+MIPostC组),药物干预+肠系膜上动脉缺血后处理组(DI+MI—PostC组),每组8只。实验达终点时,取结扎血管支配部位心肌测定心肌梗死面积并观察心肌细胞超微结构改变;利用Western—blot技术检测各组动物心肌蛋白激酶B(Akt)、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蛋白磷酸化的表达。结果MI—PostC组和IPC+MI—PostC组坏死面积占总面积之比均明显低于其他组(F=4.72,q=3.69~4.20,P〈0.05);而二者之间相比,坏死面积占总面积之比无明显差别(P〉0.05);DI+MI—PostC组LY294002消除了缺血后处理的上述减少心肌梗死面积的作用(q=4.18,P〈0.05)。MI-PostC组Akt和eNOS蛋白表达明显高于IR和DI+MI—PostC组(F=276.34、31.8,q=9.02~29.82,P〈0.01);DI+MI—PostC组LY294002消除了缺血后处理减轻再灌注损伤作用。结论心肌缺血再灌注时立即行肠系膜上动脉缺血后处理与心肌缺血预处理共同运用并不能产生额外的心脏保护作用;RISK信号转导通路参与肠系膜上动脉缺血后处理对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纪阳蔡尚郎徐传金
关键词:心肌缺血后处理再灌注损伤肠系膜上动脉
房室延迟对舒张功能不良患者左心房功能的影响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探讨双腔起搏器不同房室延迟(AV间期)起搏对单纯舒张功能不良患者左心房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植入双腔起搏器的患者76例,分为单纯舒张功能不良组(38例)和心功能正常组(38例),应用超声心动图及应变率成像测算在不同AV间期时的心排出量(CO)、左心房射血分数(LAEF);收缩期、舒张早期和舒张晚期的左心房心肌平均峰值应变率(SR—S、SR—e和SR—a)。结果单纯舒张功能不良组:Q)AV间期自80ms开始增至200ms时,SR—a、LAEF和CO随AV间期的延长相应增大,在AV间期200111S时达到最大,达峰值后逐渐下降,SR.a、LAEF和CO在AV间期〈150ms及〉200ms时较AV间期150~200ms时降低(P〈0.05);(2)AV间期为80ms时SR—S较AV间期为200ms时增加明显(P〈0.05)。心功能正常组:①随着AV间期变化,评价左心房功能的各指标无显著变化(P〉0.05);②CO在AV间期为150ms时达到最大,在AV间期〈150ms及〉200ms时较AV间期为150—200ms时降低(P〈0.05)。结论双腔起搏器不同AV间期可影响单纯舒张功能不良患者左心房的收缩功能,适当延长AV间期在生理上更有利于左心房功能的改善。
薛聪纪阳赵青蔡尚郎孙品
关键词:双腔起搏器房室延迟左心房功能应变率
抗精神类药物致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发生反复晕厥和急性左心衰竭一例被引量:2
2021年
该文报道抗精神类药物致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发生反复晕厥及急性左心衰竭一例。通过分析其临床特点及诊治过程,并结合文献复习,探讨了可能的发病机制。值得注意的是,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并不罕见,临床上需仔细辨别,以防漏诊、误诊。
段晴晴李荣张文忠纪阳刘松
关键词:心力衰竭晕厥微循环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