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涂来慧

作品数:60 被引量:163H指数:7
供职机构: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曙光计划”项目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4篇期刊文章
  • 3篇专利
  • 2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5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5篇重症肌无力
  • 45篇无力
  • 45篇肌无力
  • 29篇胸腺
  • 22篇胸腺瘤
  • 22篇腺瘤
  • 9篇蛋白
  • 9篇重症
  • 8篇免疫
  • 7篇抗体
  • 6篇血清
  • 6篇病理
  • 5篇受体
  • 5篇肿瘤
  • 4篇胆碱
  • 4篇多发
  • 4篇多发性
  • 4篇胸腺肿瘤
  • 4篇预后
  • 4篇诊治

机构

  • 58篇第二军医大学
  • 2篇复旦大学
  • 1篇上海医科大学
  • 1篇解放军第10...
  • 1篇解放军第10...

作者

  • 60篇涂来慧
  • 33篇张仁琴
  • 18篇吴涛
  • 15篇蒋建明
  • 12篇丁素菊
  • 5篇毕晓莹
  • 5篇蔡建英
  • 5篇周广智
  • 4篇王培军
  • 3篇张秀天
  • 3篇郑惠民
  • 3篇刘善荣
  • 3篇马维娅
  • 3篇侯晓军
  • 3篇刘海平
  • 3篇吕桃珍
  • 3篇詹榕洲
  • 3篇陈园园
  • 2篇张克雄
  • 2篇谢企良

传媒

  • 14篇第二军医大学...
  • 8篇临床神经病学...
  • 6篇中华神经科杂...
  • 4篇中国神经精神...
  • 3篇国外医学(神...
  • 2篇中国临床神经...
  • 1篇中国肿瘤临床...
  • 1篇中国医学影像...
  • 1篇中国神经免疫...
  • 1篇上海中医药杂...
  • 1篇上海免疫学杂...
  • 1篇现代诊断与治...
  • 1篇中国临床解剖...
  • 1篇中华医学遗传...
  • 1篇中国医学影像...
  • 1篇中华理疗杂志
  • 1篇临床神经科学
  • 1篇药学情报通讯
  • 1篇罕少疾病杂志
  • 1篇中华国际医学...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06
  • 2篇2005
  • 3篇2004
  • 10篇2003
  • 4篇2002
  • 3篇2001
  • 6篇2000
  • 4篇1999
  • 1篇1998
  • 4篇1997
  • 1篇1995
  • 2篇1994
  • 1篇1993
  • 6篇1992
  • 3篇1991
  • 2篇1990
  • 3篇1989
6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经皮穿刺胸腺介入治疗重症肌无力10例报告被引量:5
1997年
探讨重症肌无力胸腺介入治疗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对10例重症肌无力(MG)患者由超声或CT导向,于胸骨切迹上方经皮穿刺胸腺,用我院研制2450mHz微波治疗机微波天线针分点辐射治疗,并局部注射氟美松。一般1周治疗1次,共2~3次。结果于1周内即见效,显效快。近期疗效:痊愈1例,基本痊愈3例,显著好转3例,好转3例。均未发生出血、气胸及感染并发症。9例3年后随访,痊愈及基本痊愈各2例,显著好转4例,好转1例。其中1例胸腺瘤广泛浸润纵隔大血管,开胸探查无法切除病灶,经皮穿刺胸腺活检,确诊为上皮细胞型胸腺瘤,介入治疗后病情好转。结论此疗法适用于MG伴胸腺增生或胸腺瘤、不做胸腺手术或无法手术、少年以上能配合治疗的患者。须严格掌握适应证,避免并发症。
涂来慧蒋建明张仁琴谢企良徐伟陈夷章同华丁继军张振远王舒娅孙秀英王培军吕桃珍
关键词:重症肌无力胸腺介入疗法
胸腺瘤中p53、Bcl-2蛋白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4
2000年
目的 研究 p5 3和Bcl 2蛋白在胸腺瘤中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观察胸腺瘤中 p5 3、Bcl 2蛋白表达阳性细胞密度和分布。 结果  5 1例胸腺瘤中 41例 p5 3蛋白表达阳性 ( 80 .4% ) ,p5 3表达与胸腺瘤浸润性密切相关 ,2 3例浸润性胸腺瘤中 16例p5 3蛋白高度表达 ,而 2 8例非浸润性胸腺瘤仅 2例高度表达 (P <0 .0 1) ;梭形细胞型胸腺瘤Bcl 2蛋白均为阳性。结论 提示 p5 3表达异常发生于胸腺瘤的早期 ,其表达异常可作为判断胸腺瘤病变性质的指标。梭形细胞型胸腺瘤可能来源于正常胸腺髓质上皮细胞。
吴涛涂来慧张仁琴吴晓华詹溶洲倪仙荣
关键词:胸腺瘤免疫组化P53BCL-2
蛇神经毒素在重症肌无力诊断和治疗过程中的应用
涂来慧张仁琴
关键词:神经性毒剂胆碱能受体重症肌无力实验动物病神经毒素类酶连接免疫吸附测定
胸腺瘤组织发生学分类研究被引量:4
2000年
目的 研究M櫣ller Hermelink组织发生学分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76例胸腺瘤采用M櫣ller Hermelink分类方法进行分类 ,分析胸腺瘤类型与伴发重症肌无力、浸润性及患者预后关系。结果 髓质型和混合型胸腺瘤大多包膜完整 (72 % ) ,仅少数病例 (2 8% )浸润包膜或周围脂肪组织 ;皮质为主型胸腺瘤中度浸润 ;皮质型胸腺瘤和分化良好胸腺癌浸润性较大 ,56 %浸润周围器官 ,2 0 %浸润包膜或周围脂肪组织 ,仅 2 4 %包膜完整 ;其它类型胸腺癌均浸润周围器官、胸腔内或淋巴转移。皮质型胸腺瘤和分化良好胸腺癌较髓质型和混合型更易伴发重症肌无力 (分别为 92 %和 32 % ,P <0 0 5)。髓质型和混合型患者生存期较皮质型胸腺瘤和分化良好胸腺癌明显长 (5年生存率分别为 87 5%和 54 5% ,P <0 0 5)。结论 胸腺瘤类型与肿瘤浸润、伴发重症肌无力和预后明显相关。
吴涛涂来慧张仁琴李荣健詹溶洲
关键词:胸腺瘤重症肌无力预后
重症肌无力与多发性硬化被引量:1
1992年
重症肌无力(MG)合并多发性硬化(MS)世界文献报道不多,Lo回顾1970年至1983年共10例,1989年Somer又报告2例,1990年我国耿同超等也报告1例。MG与MS先后发病不一,可以在病程中合并存在,两者病情轻重不一,诊断容易混淆不清,我科1例,先患MS,恢复期中并发MG,经治疗均获痊愈,现报告如下。 病例摘要 患者,女性,30岁。1983年9月30日因头昏。
涂来慧
关键词:重症肌无力多发性硬化
橄榄-桥脑-小脑萎缩伴视网膜变性一家系报告
2002年
目的 报告一橄榄 -桥脑 -小脑萎缩 (OPCA)伴视网膜变性家系的临床特征。方法 对先证者进行临床、电生理和头颅 MRI检查 ,并对家系遗传规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 此家系 4代中 8例罹患 ,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存在早现现象。临床表现为进行性视力下降、视网膜变性、眼球运动障碍和小脑性共济失调。先证者视网膜电图示潜伏期延长 ,视觉诱发电位 (VEP)、体感诱发电位 (SEP)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BAEP)异常 ,事件相关电位 P3 0 0 和 N40 0 正常 ;MRI示桥脑、橄榄体和小脑萎缩。结论  OPCA伴视网膜变性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呈早现现象。临床主要表现为小脑性共济失调、进行性视力下降、眼肌麻痹和视网膜变性。
吴涛丁素菊崔毅彭亚军涂来慧侯晓军邓本强毕晓莹
关键词:橄榄-桥脑-小脑萎缩视网膜变性诱发电位MRI
多巴敏感性肌张力障碍一家三例报告被引量:3
2002年
目的 :认识多巴敏感性肌张力障碍的临床特征 ,以期早期诊治。方法 :描述我院发现的一家 3例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治疗效果。结果 :男 2例 ,女 1例 ,系同代兄妹。可记忆发病年龄在 10岁左右 ,隐袭发病 ,缓慢进展 ,均以语速变快 ,肢体僵硬 ,不自主运动等锥体外系表现为特征 ,症状白天有波动。体检 3例均有肌张力铅管样增高 ,腱反射活跃 ,2例有畸形足。 3例均无 Babinski征。辅助检查头颅 CT、MRI、血清肌酶谱、神经电生理等均正常。给予美多巴 0 .12 5~ 0 .3 75 g/ d治疗均有显著疗效。使用最长者达 3 0年 (早期用左旋多巴 ) ,未见不良反应。结论 :多巴敏感性肌张力障碍发病率低、但有特征表现 。
张社卿郑惠民丁素菊涂来慧
关键词:肌张力障碍左旋多巴遗传学
胸腺介入疗法治疗重症肌无力被引量:1
1999年
目的:探索一种对重症肌无力具有确切疗效,又能减少创伤性和并发症的新疗法。材料和方法:13 例重症肌无力(MG) ,CT 引导下于胸骨切迹上方经皮穿刺胸腺,用本院研制的微波治疗仪作多点微波热辐射治疗,并局部注射地塞米松。结果:13 例MG 的症状和体征于治疗后3 天内即好转,其中3 例于治疗后肌力即好转。随访3 年后,显著好转10例,好转3 例。胸腺体积于治疗后有不同程度缩小,上下径、左右径、前后径缩小率分别为24 .2 % 、31 .7 % 、34 .1 % 。胸腺内可见低密度区,由胸腺组织和水分气化及凝固性坏死所致。结论:CT 引导下经皮穿刺胸腺介入疗法对MG 疗效确切,操作简便,显效快,并发症少。适用于MG 伴胸腺瘤或胸腺增生、不愿做胸腺手术切除或无法切除、胸腺放疗效果差、能较好配合治疗的MG 患者。
王培军吕桃珍涂来慧张仁琴左长京王敏杰薛宏范月兰杨继金
关键词:重症肌无力胸腺CT介入疗法
微波经皮穿刺热凝胸腺瘤治疗重症肌无力疗效观察被引量:2
2001年
目的 探讨B超或CT引导下微波经皮穿刺热作用破坏胸腺瘤以治疗重症肌无力。方法 B超或CT引导下微波天线经胸骨下穿刺入胸腺组织中热凝破坏部分胸腺瘤体组织。 结果10例重症肌无力患者近期疗效 :CR 4例 ,PR 6例 ,有效率达 10 / 10。 3年后随访 :CR 4例 ,PR 5例 ,NC 1例 ,有效率为 9/ 10。结论 B超或CT引导下行微波热凝胸腺瘤治疗重症肌无力疗效可靠 ,技术操作简便、安全 。
陈夷吴孟超涂来慧蒋建明谢企良张仁琴
关键词:微波电凝法胸腺瘤重症肌无力
经皮穿刺胸腺介入治疗重症肌无力的应用解剖被引量:5
2000年
目的 :为经皮穿刺胸腺介入治疗重症肌无力提供应用解剖基础。方法 :童尸 15具 (男 12 ,女 3 )解剖观测胸腺的形态、血供和毗邻关系以及胸骨的前突角度。结果 :胸腺左叶和右叶长、宽、厚度分别为 :60 .7、16.7、5 .5mm和 80 .3、18.6、4.9mm ,胸腺上极伸至颈部的占 93 % ( 14例 ) ,左叶上极伸至颈部的长为 2 9.5mm ;右叶长度为 2 5 .1mm。胸腺上极与甲状腺下极的关系为 :左侧两者相距平均为 2 1.5mm ;右侧相距为 2 3 .8mm。胸腺在左头臂静脉的前面长度 :左叶为 14 .4mm ,右叶为 13 .7mm。胸骨前突的角度为10 .9°。结论 :经皮穿刺胸腺时为防止伤及左头臂静脉、上腔静脉以及胸膜腔 ,在颈部可在第 3~ 4气管软骨环 (甲状腺的峡部 )的下方进针 ;在胸部 ,沿胸骨后方上翘 10°左右的角度穿入胸腺 ,距正中线左右不超过 2 0mm处进针 ,穿刺深度左侧 40mm ,右侧 5 0mm为宜。
纪荣明程林发姜宗来曲莉冯皓汪晓军涂来慧张仁琴蒋建明吴涛
关键词:胸腺经皮穿刺重症肌无力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