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丁素菊

作品数:317 被引量:1,334H指数:18
供职机构: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机械工程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47篇期刊文章
  • 61篇会议论文
  • 6篇科技成果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96篇医药卫生
  • 4篇生物学
  • 2篇机械工程
  • 1篇电子电信
  • 1篇理学

主题

  • 59篇脑梗
  • 57篇缺血
  • 54篇急性
  • 52篇血管
  • 47篇梗死
  • 43篇脑梗死
  • 37篇细胞
  • 33篇动脉
  • 28篇脑缺血
  • 25篇基因
  • 23篇急性脑梗死
  • 22篇再灌注
  • 22篇灌注
  • 21篇脑血
  • 19篇蛋白
  • 17篇缺血再灌注
  • 17篇梗塞
  • 16篇卒中
  • 16篇脑梗死患者
  • 14篇动脉粥样硬化

机构

  • 312篇第二军医大学
  • 24篇复旦大学
  • 13篇上海交通大学...
  • 11篇同济大学附属...
  • 7篇上海交通大学...
  • 4篇上海交通大学...
  • 3篇广州军区广州...
  • 3篇济南军区总医...
  • 3篇上海市第一人...
  • 3篇上海市精神卫...
  • 3篇上海中医药大...
  • 3篇南通大学
  • 3篇上海第二医科...
  • 3篇上海市第十人...
  • 3篇上海市东方医...
  • 2篇上海第二医科...
  • 2篇上海市杨浦区...
  • 2篇中国人民解放...
  • 2篇同济大学附属...
  • 2篇解放军第10...

作者

  • 315篇丁素菊
  • 78篇郑惠民
  • 61篇邓本强
  • 53篇毕晓莹
  • 50篇吴涛
  • 30篇张永巍
  • 28篇黎佳思
  • 19篇谢惠君
  • 19篇崔毅
  • 19篇侯晓军
  • 18篇张社卿
  • 16篇陶沂
  • 15篇王静华
  • 14篇刘建民
  • 13篇蒋建明
  • 13篇仇一青
  • 12篇赵玉武
  • 12篇洪波
  • 12篇涂来慧
  • 12篇郭峰

传媒

  • 27篇第二军医大学...
  • 22篇临床神经病学...
  • 15篇中华神经科杂...
  • 12篇中国微循环
  • 11篇中风与神经疾...
  • 10篇上海医学
  • 9篇中国神经精神...
  • 9篇第十二届全国...
  • 8篇国外医学(脑...
  • 8篇神经病学与神...
  • 7篇药学服务与研...
  • 7篇第九次全国神...
  • 5篇介入放射学杂...
  • 5篇中华医学遗传...
  • 5篇神经疾病与精...
  • 5篇中国临床康复
  • 5篇中华医学会第...
  • 4篇中国临床神经...
  • 4篇脑与神经疾病...
  • 4篇中国老年学杂...

年份

  • 1篇2017
  • 2篇2016
  • 9篇2015
  • 12篇2014
  • 4篇2013
  • 4篇2012
  • 12篇2011
  • 19篇2010
  • 23篇2009
  • 27篇2008
  • 16篇2007
  • 34篇2006
  • 19篇2005
  • 32篇2004
  • 20篇2003
  • 17篇2002
  • 13篇2001
  • 8篇2000
  • 4篇1999
  • 1篇1998
3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性粘多糖对脑缺血再灌注沙土鼠红细胞β-内啡肽和免疫粘附功能的影响
2000年
观察中性粘多糖(neutralmucopolysaccharideNM)对缺血再灌注沙土鼠红细胞 β-内啡肽(β-endorphinβ-EP)和免疫粘附功能(redcellimmuneadherence,RCIA)的影响 ,进一步探讨NM对防治缺血再灌注脑组织损伤的机理。方法采用蒙古种沙土鼠缺血再灌注模型分别测定红细胞β-EP(RBC -β-EP)以及RCIA ,观察两者相互关系。结果提前喂服NM在沙土鼠缺血再灌注时RBC -β-EP含量明显降低 ,RCIA能力增强 ;随RBC -β-EP含量下降 ,RCIA功能有所加强。结论NM在沙土鼠脑缺血再灌注时具有阻断RBC
丁素菊郑惠民侯晓军郭峰王成海
关键词:Β-内啡肽免疫粘附功能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症致病新位点的阶段性研究
2005年
目的研究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症(MD)是否存在致病新位点及可能的致病新位点的位置。方法以中国上海地区一个较大的MD家系的31名成员为研究对象, 抽取血样后首先进行MD1及MD2位点PCR扩增,并PAGE电泳检测;对该家系的部分成员血样进行MD1位点克隆和测序检测,在MD1和MD2位点未显示异常之后,采用全基因组扫描技术为平台的连锁分析方法,计算LOD值,以判定某些可能与MD连锁的基因位点。结果该家系31名成员的血样MD1及MD2位点未显示寡核苷酸串的异常扩增;并经参数型连锁分析,其MD1及MD2位点两侧微卫星标记的LOD值均小于0.3,在D1S484、D2S486、D5S641、D5S471、D5S436、D6S434、D12S79、D14S70、D14S292位点得到的LOD值分别为1.9393(θ=0.0)、1.2857(θ=0.1)、1.1064(θ=0.1)、1.4488(θ=0.0)、1.1298(θ=0.1)、1.6851(θ=0.0)、1.3882(θ=0.1)、1.1212(θ=0.1)、1.7720(θ=0.0)。提示这些标记可能与MD存在连锁关系。结论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症(MD)极可能存在致病新位点,并且致病新位点可能存在于以上微卫星标记处。
余志良谢惠君牛芳高彤赵晓萍丁素菊任大明邓本强
关键词: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症致病微卫星标记PCR扩增PAGE基因位点
偏侧帕金森大鼠基底神经节亚区氨基酸递质、GABA能神经元及GABAA受体亚单位mRNA表达变化的研究
目的研究偏侧帕金森大鼠基底神经节各亚区内氨基酸递质含量、GABA能神经元形态和数量以及GABAA受体亚单位mRNA表达的变化,探讨这些改变与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发病机制的关系。方法采用...
李振赵忠新黄流清丁素菊邓本强余宏宇余永伟
文献传递
杆状体肌病临床、病理特点及发病机制探讨被引量:4
2002年
目的 探讨杆状体肌病 (NM)临床、病理特点及发病机制。方法 报告 1例成人晚发型杆状体肌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及肌肉病理检查 ,结合国内外文献进行病理改变及发病机制方面的讨论。结果 电镜下观察到多数肌纤维中含有大量源于 Z线的杆状体 ,确诊为 NM。结论 对于有近端肢体无力特别是合并有免疫系统疾病的患者行 MGT染色或电镜检查将避免
韩燕郑惠民丁素菊邓本强吴涛侯晓军
关键词:杆状体肌病肌肉活检病理发病机制
颈动脉超声和DSA对颈动脉狭窄诊断的比较被引量:12
2006年
目的探讨超声检查对颈动脉狭窄的价值。方法48例脑梗死患者,行二维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和DSA检查观察颈动脉狭窄情况,对比两者检查结果并进行分析。结果超声对于轻度颈动脉狭窄诊断的准确性较高,与DSA吻合18/19,对于中重度狭窄诊断两者吻合为11/13。结论超声检查可以用于轻度颈动脉狭窄的诊断,但对于中重度狭窄仍需通过DSA检查来确诊及选择治疗方案。
丁素菊赵辉黎佳思
关键词:颈动脉狭窄二维彩色多普勒超声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
主动脉夹层致脑、脊髓缺血1例报告被引量:2
2012年
脑、脊髓同时出现缺血病变的主动脉夹层临床少见,现报告1例如下。 1病例男,36岁。因“突发失忆、视物模糊、四肢麻木、无力20min”于2011年12月27日人院。患者当天下午因进食“水饺”时出现阻噎感及咽喉部一过性剧痛来我院五官科就诊。
朱立勋丁冀李克良陆学胜丁素菊
关键词:主动脉夹层脊髓缺血视物模糊四肢麻木五官科咽喉部
多灶性脑梗塞的CT、MRI与临床研究被引量:2
1993年
自头颅CT应用以来,多灶性脑梗塞的诊断日益增多,而核磁共振成像(MRI)的问世又为多灶性脑梗塞诊断提供了更为敏感的检查工具。本文结合45例CT、MRI资料,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45例CT和/或MRI图像上均示有2个或2个以上脑梗塞灶。其中男性33例,女性12例。年龄35~70岁,平均50.7岁。既往有高血压病28例。糖尿病11例,高血压合并糖尿病6例,房颤、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各1例。首次发病20例,第二次发病18例,第三次发病5例。
丁素菊郑惠民
关键词:脑栓塞CTNMR成像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基因治疗被引量:2
2004年
人类基因组、基因相互作用和蛋白组学的发展预示着脑血管病治疗新时代的到来。修改基因表达将可用来治疗脑血管病。遗传药理学的发展将有助于临床医生更好地、个体化地使用脑血管病治疗药物。
赵辉丁素菊
关键词:基因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遗传药理学人类基因组用脑蛋白组学
遗传性运动感觉神经病合并心肌肥大的研究被引量:1
1996年
遗传性运动感觉神经病合并心肌肥大的研究崔毅郑惠民金军谢惠君丁素菊刘莹我们对遗传性运动感觉神经病(HMSN)合并肥厚性心肌病(HCM)一家系三代12例患者及1例无症状者进行肌电图(EMG),神经传导速度(NCV),大脑局部血流量(γCBF),脑干听觉诱...
崔毅郑惠民金军谢惠君丁素菊刘莹
关键词:遗传性心肌肥大
α_2-巨球蛋白基因多态在帕金森病及阿尔茨海默病中的分布被引量:1
2004年
目的 比较α2 巨球蛋白 (α2 macroglobulin ,A2M)基因 18号外显子 5′端 5个碱基的插入/缺失 (Ins/D)多态、2 4号外显子上缬氨酸 /异亮氨酸 (I 10 0 0V)多态 ,在帕金森病 (PD)及阿尔茨海默病 (AD)患者中的分布情况。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 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 (PCR RFLP)方法 ,在 6 6例PD患者、115例AD患者中观察A2M基因两种多态的分布 ,并通过比值比 (OR)对A2M基因两种多态与PD、AD作相关分析。结果 A2M基因I 10 0 0V多态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分布 ,在PD、AD组与健康对照人群间的差异有显著意义 (基因型PD :χ2 =7 4 0 9,df =1,P =0 0 0 6 5 ,AD :χ2 =6 6 2 5 ,df =1,P =0 0 0 9;等位基因PD :χ2 =5 183,P =0 0 2 3,AD :χ2 =4 2 12 ,P =0 0 4 0 ) ,其中Ⅳ杂合基因型与PD及AD均呈显著的正关联 (PD :OR =3 0 3,95 %CI:1 38~ 6 5 8;AD :OR =2 5 2 ,95 %CI :0 99~ 5 0 9) ;但PD、AD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意义 (P >0 0 5 )。各组间A2MIns/D多态基因型及等位基因的分布亦无明显差异。结论 A2M基因 2 4号外显子I 10 0 0V多态可能不仅是AD的疾病易患因子 ,也是PD的疾病易患因子。
赵晓萍谢惠君丁素菊郑惠民
关键词:Α2-巨球蛋白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
共32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