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柴守玺

作品数:191 被引量:1,500H指数:23
供职机构:甘肃农业大学农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经济管理生物学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49篇期刊文章
  • 20篇专利
  • 14篇会议论文
  • 6篇科技成果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62篇农业科学
  • 4篇经济管理
  • 4篇生物学
  • 3篇轻工技术与工...
  • 2篇天文地球
  • 1篇水利工程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28篇小麦
  • 65篇旱地
  • 56篇土壤
  • 53篇冬小麦
  • 50篇水分
  • 48篇秸秆
  • 45篇地膜
  • 43篇地膜覆盖
  • 43篇膜覆盖
  • 36篇春小麦
  • 28篇土壤水
  • 24篇水分利用
  • 23篇土壤水分
  • 22篇水分利用效率
  • 22篇利用效率
  • 20篇性状
  • 20篇土壤温度
  • 20篇温度
  • 15篇地冬
  • 13篇秸秆覆盖

机构

  • 189篇甘肃农业大学
  • 15篇甘肃省农业科...
  • 11篇兰州城市学院
  • 6篇中国科学院
  • 5篇菏泽学院
  • 4篇甘肃省工程咨...
  • 3篇中国科学院遗...
  • 3篇甘肃省政府投...
  • 3篇通渭县惠农农...
  • 2篇河北师范大学
  • 2篇华南农业大学
  • 2篇兰州商学院
  • 2篇陇东学院
  • 2篇西北农业大学
  • 2篇中国气象局兰...
  • 2篇庆阳市农业科...
  • 1篇安徽省农业科...
  • 1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兰州交通大学
  • 1篇山西省农业科...

作者

  • 191篇柴守玺
  • 107篇常磊
  • 69篇程宏波
  • 34篇黄彩霞
  • 29篇杨德龙
  • 26篇杨长刚
  • 18篇韩凡香
  • 17篇栗孟飞
  • 16篇刘媛
  • 13篇马军民
  • 12篇逄蕾
  • 9篇赵德明
  • 9篇李瑞
  • 8篇兰雪梅
  • 7篇陈玉章
  • 7篇包正育
  • 6篇成雪峰
  • 6篇陈菁菁
  • 5篇路建龙
  • 5篇鲁清林

传媒

  • 27篇甘肃农业大学...
  • 20篇干旱地区农业...
  • 19篇麦类作物学报
  • 10篇应用生态学报
  • 8篇核农学报
  • 5篇生态学报
  • 5篇草业学报
  • 4篇中国沙漠
  • 4篇生态学杂志
  • 4篇作物杂志
  • 4篇灌溉排水学报
  • 3篇水土保持研究
  • 3篇西北农业学报
  • 3篇中国农学通报
  • 2篇华北农学报
  • 2篇中国生态农业...
  • 2篇中国农业科学
  • 2篇安徽农业科学
  • 2篇甘肃农业科技
  • 2篇中国农业气象

年份

  • 4篇2024
  • 11篇2023
  • 7篇2022
  • 3篇2021
  • 8篇2020
  • 9篇2019
  • 11篇2018
  • 9篇2017
  • 21篇2016
  • 14篇2015
  • 12篇2014
  • 11篇2013
  • 11篇2012
  • 9篇2011
  • 11篇2010
  • 5篇2009
  • 8篇2008
  • 4篇2007
  • 1篇2006
  • 2篇2005
19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干旱调控下小麦RIL群体灌浆期茎秆可溶性碳水化合物积累与转运的遗传分析被引量:5
2014年
以小麦RIL群体(陇鉴19×Q9086,F8)120个株系及其亲本为供试材料,研究雨养(DS)和正常灌溉(WW)条件下,小麦灌浆期不同发育阶段主茎不同节位可溶性碳水化合物(WSC)含量、转运率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以及穗粒重的遗传特点及各目标性状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两种水分条件下,小麦RIL群体各目标性状变异广泛,变异系数在2.7%~62.1%(DS)和1.9%-52.1%(WW),多样性指数在0.61—0.90(DS)和0.64~0.89(WW),且存在超亲分离.各目标性状表型受基因型、水分环境、节位和发育时期的显著影响.其中,WSC含量受发育时期的影响较大,WSC转运率具有显著的水分和节位主导效应,而WSC转运对籽粒的贡献率受基因型、节位和水分的共同作用.开花初期和灌浆中期WSC含量、花前WSC转运率对籽粒的贡献率之间普遍表现为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且干旱条件下其相关系数更高.各目标性状的遗传力较低(hB^2在干旱条件下为0.31~0.56,灌溉条件下为0.44~0.67),控制各目标性状的遗传基因对数在6—29对(DS)和3~19对(WW).表明该群体对所考察性状有贡献的等位基因在其后代群体中得到广泛分离,其表达易受水分环境的影响,符合典型数量性状特点.
杨德龙栗孟飞程宏波柴守玺李唯
关键词:小麦RIL群体干旱胁迫
覆盖栽培模式对冬小麦花后旗叶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8
2019年
为探究旱地小麦秸秆带状覆盖栽培增产的光合特性和干物质积累转运的特征,在甘肃省半干旱雨养农业区以“陇中2号”为材料,研究了秸秆带状覆盖栽培(BS)、地膜覆盖栽培(PF)和无覆盖露地栽培(CK)3种栽培模式下冬小麦花后旗叶光合特征、叶绿素荧光动力参数、干物质积累转运及产量的差异。结果表明:与CK相比,BS和PF显著提高了花后旗叶光合势、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及叶绿素/类胡萝卜素比率,且BS在生育后期优于PF。BS整个生育期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均高于CK,而PF仅生育前期发挥正效应,生育中、后期出现了负效应。BS生育前中期胞间CO 2 浓度、生育中后期旗叶瞬时水分利用效率均高于PF和CK,前者分别高出2.8%~8.2%和 6.7%~11.3%,后者分别高出30.3%~44.8%和27.5%~39.3%。PF在灌浆中期以前,BS在整个花后生育期显著提高了小麦花后旗叶 F v/F m、F′ v/F′ m、ΦPSⅡ、qP、ETR,降低了NPQ。BS较PF和CK显著提高了花后干物质输入籽粒量和对籽粒粒重的贡献率,2个指标分别增加2.6%、1.0%和14.2%、8.6%。BS显著增加了单位面积穗数,提高了产量,较CK增产 35.4%。说明秸秆带状覆盖能显著改善旱地冬小麦花后光合效率,促进干物质积累转运,从而达到增产的效果。
陈影慧程宏波刘媛常磊柴守玺杨德龙
关键词:冬小麦光合特性
秸秆带状覆盖对旱地冬小麦产量及土壤水热利用的调控效应被引量:33
2018年
秸秆带状覆盖技术是一种利用玉米整秸秆进行局部覆盖种植的新型旱地覆盖栽培技术.为明确西北黄土高原典型旱作条件下秸秆带状覆盖对冬麦田土壤水热动态特征和产量的影响,在2013—2016年3个生长季,比较了秸秆带状覆盖(BSC)、免耕秸秆覆盖(NTS)、全膜覆土穴播(PFM)和露地种植(CK)下麦田土壤水温动态、小麦耗水特征、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差异.结果表明:PFM显著增加了拔节前5~20 cm土壤温度,而BSC和NTS的增温效应主要在越冬期,但拔节后3种覆盖方式均具有显著的降温效应.BSC和PFM显著提高休闲期土壤蓄水效果,BSC显著改善全生育期0~200 cm土壤墒情,但PFM和NTS对生育期土壤墒情的改善主要集中在抽穗期以前,抽穗后PFM土壤墒情逐渐低于CK.BSC和PFM在保持周年耗水与CK无显著差异的基础上,显著提高生育期耗水量,增加拔节至开花期阶段耗水量,促进对120 cm以下土壤水分的利用.与CK相比,BSC、NTS和PFM显著增加单位面积穗数和成熟期生物量,籽粒产量分别显著增加19%~52%、14%~30%和15%~60%,周年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显著提高19%~61%、14%~31%和15%~58%.BSC取得与PFM相近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双增潜力.综合冬小麦产量、水温利用状况、周年耗水等因素,BSC是一种高产高效且利于西北旱作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种植方式.
杨长刚柴守玺
关键词:西北黄土高原冬小麦
秸秆带状覆盖对旱地马铃薯叶片抗氧化特性的影响
2022年
为了探究不同覆盖方式对旱地马铃薯叶片抗氧化能力和产量的影响,于2018—2020年在西北半干旱区设置了秸秆带状覆盖(SM)、黑膜大垄覆盖(PM)和露地无覆盖(CK)3种栽培处理,研究了不同覆盖条件下马铃薯叶片渗透调节物质、膜脂过氧化物含量、抗氧化酶活性和产量的差异。结果表明:SM处理显著提高马铃薯植株细胞清除自由基和过氧化氢的能力,维持了较高的渗透性,与CK相比,SM处理在全生育期平均显著降低丙二醛(MDA)、脯氨酸(Pro)含量,分别降低14.4%、10.0%;平均显著提高可溶性糖(WSC)含量、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分别提高17.1%、15.4%、22.5%和27.5%。与CK相比,PM处理在全生育期平均显著提高MDA、Pro、WSC含量和SOD、CAT活性,分别提高14.3%、38.6%、17.1%、15.2%和8.5%;平均显著降低POD活性17.1%。覆盖显著提高了马铃薯鲜薯产量,与CK相比,SM处理3年平均显著增产12.9%,PM处理3年平均显著增产29.2%。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SM处理产量与POD、SOD、CAT活性高度关联,关联度系数分别为0.5321、0.5556和0.5433,而PM处理产量仅与Pro含量高度关联,关联度系数为0.7090。可见,秸秆带状覆盖能增强马铃薯叶片抗氧化能力,提高抗氧化酶系统的活性,降低膜质过氧化水平,有效延缓马铃薯早衰,提高马铃薯产量。
黄金文杨成存韩凡香包正育柴守玺程宏波马建涛黄彩霞逄蕾常磊
关键词:地膜覆盖马铃薯旱地
不同覆膜方式对旱作冬小麦耗水特性及籽粒产量的影响被引量:77
2015年
【目的】研究黄土高原雨养条件下,不同地膜覆盖方式对冬小麦耗水特性、产量和休闲期土壤水分补给的影响,为促进增产和提高水分利用效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08—2009和2009—2010年小麦生长季,设置全膜覆土穴播(A)、全膜覆盖穴播(B)、垄膜沟播(C)和露地条播(CK)4种不同栽培模式,测量不同处理的土壤贮水量、耗水量、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结果】全膜穴播可使冬小麦增产64.4%—79.1%,水分利用效率提高22.1%—24.0%,达到11.9—16.6 kg·hm-2·mm-1;全膜覆土穴播可增产43.4%—44.4%,水分利用效率提高8.8%—14.6%,达到11.0—14.8 kg·hm-2·mm-1;垄膜沟播可增产37.0%—39.3%,水分利用效率提高4.2%—4.4%,达到10.0—14.2 kg·hm-2·mm-1。主要原因是,地膜覆盖可增加冬小麦拔节前0—200 cm土层贮水量,提高拔节至成熟阶段的耗水量及其占总耗水量的比例,促进生育期对土壤贮水的利用,同时干旱年份可促进冬小麦利用深层土壤水分,最终提高冬小麦成熟期的生物量和籽粒产量;虽然生育期耗水增加,但水分利用效率也提高。冬小麦产量与生育期耗水量呈显著正相关(r=0.96*)。覆膜的高产建立在高耗水基础上,但通过休闲期水分补充,地膜茬0—200 cm土层水分在冬小麦秋播前可恢复到露地水平。覆膜处理间的耗水差异远小于覆膜与露地间的差异。综合考虑产量、经济效益和田间操作难易程度,全膜覆土穴播一次覆膜可多茬使用,节省地膜成本,田间操作简单,经济效益高,是本试验条件下的最优栽培方式。【结论】全膜覆土穴播是西北黄土高原旱地小麦兼顾高产高效的栽培模式。
杨长刚柴守玺常磊杨德龙
关键词:地膜覆盖冬小麦土壤贮水量耗水量
中国北方地区小麦覆盖栽培增产效应的荟萃(Meta)分析被引量:3
2022年
【目的】明确中国北方地区秸秆覆盖和地膜覆盖技术对小麦生产的影响,探索两种覆盖体系的适宜推广区域。【方法】在近40年的时间跨度中检索并筛选出165篇相关文献,将其置于荟萃分析(Meta-analysis)的框架下,通过效应分析的不同展现形式(如变化率及反应比)开展理论研究。整体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分析对比不同覆盖模式下小麦农艺指标和农田水分状况的变化情况。进而以亚组分析的形式,重点揭示覆盖增产效应对不同环境条件(海拔、降水量、气温、日照)及田间管理措施(覆盖周期、种植密度、耕作、施肥)的响应规律,对其进行函数拟合、权重分析及统计检验。并且通过皮尔逊相关性分析量化本研究涉及的各个变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相较于露地栽培,秸秆和地膜覆盖分别使小麦产量显著提高了19.53%(95%CI=0.55%-38.52%)和24.91%(95%CI=3.18%-46.64%),并且抑制了农田蒸散。不同覆盖模式下产量构成因素对增产的贡献率亦存在一定差异,分别为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秸秆覆盖);有效穗数>千粒重>穗粒数(地膜覆盖)。其中秸秆覆盖下的穗粒数增幅较高,达5.7%(95%CI=-4.10%-15.50%);而覆膜的有效穗数和千粒重增长更显著,分别为25.2%(95%CI=14.11%-36.29%)和6.4%(95%CI=1.50%-11.30%)。除了具有促产优势,覆膜的生物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同样比覆秸秆高出18.17%和14.39%。具体表现为在大部分气象亚区中地膜覆盖的增产率相较于秸秆覆盖高出0.89%-23.34%。同时,随着地势的下降,覆膜的增产效应相对于非覆盖呈现出增长趋势,在低海拔地区(<800 m)增产率可达34.26%。然而,塑料薄膜相对于秸秆的增产优势会随着覆盖年限的增加而逐渐缩小,在超过8年的试验中,覆盖秸秆的整体增产率反而更高。秸秆覆盖产量还受到施肥和耕作措施的影响,尤其是在免耕,不施肥以及单施磷肥这3种处理中,增产率分别达
秦羽青程宏波柴雨葳马建涛李瑞李亚伟常磊柴守玺
关键词:秸秆覆盖地膜覆盖小麦META分析
地膜覆盖对旱地春小麦土壤温度的影响被引量:13
2013年
在西北半干旱雨养农业区,研究了春季覆膜和秋季覆膜2种模式下,春小麦全膜覆土穴播、全膜穴播及膜侧沟播对土壤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覆膜具有普遍增温效应,0~25cm土层全生育期平均地温覆膜处理较露地对照(CK)高0.77℃.覆膜增温效果在3种种植方式间以全膜穴播模式最高,全膜穴播覆土模式次之,膜侧沟播模式最小;春、秋覆膜对土壤地温影响差异不大;覆膜增温效果表现为:土壤下层>上层,早晨>傍晚>中午.
陈恒洪柴守玺黄彩霞杨长刚常磊
关键词:春小麦地膜覆盖土壤温度雨养农业区
冬麦北移河西后生长发育及农艺性状比较研究
2008年
不同冬小麦品种在北移区(武威)和原种植区(清水)两地生长发育差异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冬麦北移河西后生育期表现为冬前生长期延长,越冬期延长,拔节至抽穗期缩短,抽穗至成熟期也缩短。农艺性状比较结果表明,冬麦北移河西后,株高降低,单株成穗数增多,并且主穗与分蘖穗的差异缩小,千粒重提高,主穗穗粒数减少,单株生物产量、单株籽粒产量和经济系数等均明显提高。若加强北移区小麦生长后期的田间管理,延长灌浆时间,提高粒重,产量可进一步提高。
鲁清林周祥椿柴守玺叶石
关键词:冬小麦北移生长发育农艺性状
旱地冬小麦地膜覆盖的土壤温度效应综述
综述了不同覆膜材料、覆膜时期、覆膜方式、生育期及不同土壤深度的土壤温度效应,为早地地膜覆盖技术增产机制提供理论依据,在此基础上展望了旱区地膜覆盖技术在土壤温度效应方面的研究方向。
柴守玺黄彩霞
关键词:地膜覆盖土壤温度旱地
文献传递
砂田不同覆盖方式对土壤微生物组成的影响被引量:19
2012年
为研究砂田(GSMF)表面覆盖的砾石层对土壤微生物组成的影响,于2004年春布设试验,分别为砾石覆盖厚度试验、覆盖砾石粒径试验和不同粒径砾石按不同比例混合覆盖试验。于2009年5月对未经扰动的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组成和土壤含水量进行研究,土壤剖面深度分别为0~1cm、1~2cm、2~4cm和4~20cm。结果表明,砾石覆盖可以增加土壤含水量和土壤微生物数量,当土壤表面覆盖的砾石粒径越小或者组成覆盖层的砾石以小粒径为主时,有利于土壤水分的积累和细菌的生长,反之则利于放线菌的生长,粒径范围在1~8cm时,较利于真菌生长,在砾石覆盖厚度试验中观察到有超过50%的真菌分布在0~1cm深的土壤剖面中这一特有现象。砾石层覆盖厚度为7~9cm时,最适宜微生物生长。
逄蕾肖洪浪谢忠奎柴守玺路建龙周茅先常磊王亚军
关键词:砂田覆盖厚度微生物组成
共20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