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柏成
- 作品数:22 被引量:77H指数:5
- 供职机构:滨州市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山东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长春地区部分健康人群和呼吸科患者血清军团菌(LP)抗体检测
- 目的了解长春市部分人群军团菌感染状况。方法对长春市145份健康人及41份呼吸科感染病人血清标本,采用双抗原夹心法ELISA的原理,检测血清中的抗军团菌抗体。结果长春市健康人群军团菌抗体阳性率为10.34%,呼吸科感染病人...
- 李柏成
- 关键词:军团菌双抗原夹心法
- 文献传递
- 慢性胃炎病理诊断的一致性研究被引量:15
- 2014年
- 目的探讨采取慢性胃炎病理诊断标准培训并应用直观模拟评分法能否提高病理医师间慢性胃炎病理诊断的一致性。方法8位病理医师对70份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理切片进行两轮读片,第一轮结束后接受《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2012,上海)》中关于慢性胃炎病理诊断标准的培训,并在第二轮读片过程中运用直观模拟评分法。8位病理医师按工作年限和所在医院进行分组,采用Kappa分析两轮读片的慢性胃炎5项组织学改变诊断的一致性,并行对比分析。结果8位病理医师第二轮读片对慢性胃炎5项组织学改变的总体诊断Kappa值均较第一轮读片有所提高,且5项组织学改变诊断的一致性程度也均有所提高。第二轮读片,高年资组和低年资组5项组织学改变的诊断Kappa值值差在-0.0180-0.0341,但5项组织学改变诊断的一致性程度均相同;同一医院组和不同医院组5项组织学改变的诊断Kappa值值差在0.0122~0.0497,其中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诊断一致性程度好于不同医院组,其他4项组织学改变诊断的一致性程度均与不同医院组相同。结论对病理医师进行《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2012,上海)》中关于慢性胃炎病理诊断标准培训,并在读片时采用直观模拟评分法,可普遍提高病理医师间慢性胃炎病理诊断的一致性。
- 李新军付丽梅刘敏舒向芳李柏成郎志强李丽霞成建新常翠红
- 关键词:胃炎萎缩性病理学
- CIC重排肉瘤4例临床病理及分子病理分析
- 2024年
- 目的 探讨CIC重排肉瘤(CIC-rearranged sarcoma, CRS)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收集4例CRS,行HE、免疫组化染色及分子检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4例CRS中,男性2例,女性2例,发病年龄20~76岁(平均43.25岁)。肿瘤部位分别为左大腿、左颈部、右胸壁和右颅顶,肿瘤最大径3.5~8.8 cm(平均5.83 cm)。病理学表现为小圆细胞肿瘤,细胞丰富,排列密集,部分细胞质透明,其中2例细胞呈横纹肌样特征;可见血管外皮瘤样结构。免疫表型:WT-1(4/4)、DUX4(3/4)、CD99(3/4)、CD31(1/3)、FLI-1(2/2)、vimentin(2/2)阳性;INI-1、SMARCA4、H3K27Me3均无缺失表达,其余抗体均阴性。分子检测:3例FISH检测到CIC基因分离,4例均未检测到EWSR1基因分离。3例行手术切除,例1术后辅助化疗,例2术后行放、化疗和免疫治疗,1例失访。3例获得随访(16~21个月),1例无瘤生存,另2例局部复发。结论 CRS属于较少见的小圆细胞未分化肉瘤,诊断需要结合临床、影像、病理,并加做必要的免疫组化及CIC基因检测后确诊,该肿瘤治疗以手术治疗为主,辅助化疗、放疗,多数预后较差。
- 汤晨晨黄海建李柏成李峰陈新
- 关键词:小圆细胞肿瘤肉瘤
- 肺腺癌转移至纵隔神经鞘瘤1例被引量:1
- 2021年
- 患者女性,71岁。2017年5月22日因胸闷入院。胸部MRI示纵隔内右侧胸壁脊柱旁见一囊实性占位,考虑神经源性肿瘤;右肺下叶占位性病变。后未进一步检查及治疗。2018年2月7日,因胸痛1周再次入院。入院后行头颅及腹部MRI检查未见明显异常。2月9日,行纵隔肿瘤切除+右肺下叶切除+淋巴结清扫术。术中快速冷冻病理检查示右肺下叶肺腺癌,第2、4组淋巴结(2/4)见癌转移,其余各组淋巴结未见癌转移。手术后纵隔肿物送病理检查。
- 毛蕊琪燕炜时丽芳李新军李柏成
- 关键词:肺肿瘤腺癌神经鞘瘤病例报道
- 嗜酸性空泡状肾肿瘤1例
- 2023年
- 患者,女性,60岁,既往有腺瘤性甲状腺肿手术病史,无结节硬化症临床表现及家族遗传病病史。因腹痛伴血尿、尿痛,于2019-08-13入本院泌尿外科。住院期间行腹部CT检查示:右肾下极肿物,左肾多发囊肿。颅脑及胸部CT检查未见异常。患者于2019-08-23进行腹腔镜下右肾部分切除手术。病理检查:右肾部分切除标本1件,大小4 cm×3 cm×2 cm,切面见一灰褐色实性结节,切面积1.5 cm×1.5 cm。
- 刘蒙蒙李冬杰张晓晓曹强燕炜李新军李柏成
- 关键词:嗜酸性肾肿瘤病例报道
- 内皮抑素
- 2011年
- 人体血管的形成通常是由正负调控因子的平衡决定的,正调控因子促进血管形成和生长,而负调控因子则起抑制作用。20世纪70年代初,Folkman在大量实验研究基础上提出了“新生血管是肿瘤持续生长的必要条件”这一观点,他认为体积在1~2mm3以下的肿瘤可通过渗透作用从周围组织中获得自身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维持自身的生存。但肿瘤的进一步生长则需要依赖形成新生血管以获得充分的营养供应,一旦新生血管形成,肿瘤就开始迅速生长,变得更易发生浸润和转移。
- 杨东昌李柏成高航
- 关键词:内皮抑素新生血管形成负调控因子人体血管
- 乳腺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21例临床病理及分子学特征被引量:1
- 2023年
- 目的探讨乳腺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dermatofibrosarcoma protuberans of the breast,DFSP-B)的临床病理学及分子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DFSP-B的临床病理学、免疫表型及分子学特征,行HE、免疫组化及分子检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21例DFSP-B患者男性6例,女性15例,年龄22~75岁(平均39.76岁,中位年龄36岁)。肿瘤最大径1~15 cm(平均4.7 cm,中位3 cm)。镜下瘤细胞呈席纹状、漩涡状及束状排列,核分裂象2~15个/10 HPF,侵犯脂肪及乳腺组织,符合DFSP-B;其中经典型DFSP-B 15例,经典型伴巨细胞纤维母细胞瘤(giant cell fibroblastoma,GCF)1例,黏液型2例,纤维肉瘤型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fibrosarcomatous-dermatofibrosarcoma protuberans,FS-DFSP)2例,FS-DFSP伴黏液型1例。免疫表型:CD34(21/21)、H3K27Me3(21/21)、β-catenin(21/21,胞膜)和WT-1(4/8,胞质)均阳性,Ki-67增殖指数为5%~50%。FISH检测DFSP-B中PDGFB基因分离阳性(7/8);3例FS-DFSP中PDGFB基因分离阳性(1/1),COL1A1-PDGFB融合阳性(1/1)。2例行NGS检测,其中1例FS-DFSP检测到CDKN2A基因(p.L16fs)突变及MSH6基因(p.F1088fs)突变;1例经典型伴GCF型检测到MLH1基因(p.R487)突变及TP53基因p.R273H体系突变。结论DFSP-B诊断需结合临床病理、免疫表型及PDGFB基因检测,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必要时可行放疗及靶向治疗,预后较好。
- 黄海建谢飞来李柏成郑松龄陈小岩
- 关键词:乳腺肿瘤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
- 婴儿纤维性错构瘤33例临床病理及分子遗传学分析被引量:2
- 2022年
- 目的探讨婴儿纤维性错构瘤(fibrous hamartoma of infancy,FHI)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分子遗传学特点。方法收集河南省人民医院病理科2011年10月至2020年12月经手术切除的的33例FHI患者的临床及病理学资料,结合随访资料进行分析,并应用二代测序技术及即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PCR)技术对其进行分子遗传学研究。结果本组患者发病年龄范围6个月至6岁,平均16.7个月,男患儿21例,女患儿12例,发病部位包括躯干(21例)、四肢(11例)、颈部(1例)。均表现为无痛性孤立性浅表软组织肿块,大小为1.5~9.0 cm(平均3.8 cm)。镜下均由成熟脂肪组织、纤维母细胞/肌纤维母细胞束及原始间叶细胞以不同比例混合组成,14例中见多少不等的巨细胞纤维母细胞瘤样区域。免疫组织化学示梭形细胞和原始间叶成分不同程度表达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多数病例中梭形细胞表达CD34和平滑肌肌动蛋白,伴巨细胞纤维母细胞瘤样区域均强表达CD34,脂肪细胞恒定表达S-100蛋白,Ki-67阳性指数1%~5%。6例行二代测序检测均存在体细胞EGFR第20号外显子插入/重复突变,共检出3种不同的突变类型:p.Asn771;is773dupAsnProHis、p.Pro772;is773insProProHis和p.His773;al774insThrHis。应用q-PCR方法对该6例及另外15例FHI进行验证,均显示有EGFR第20号外显子插入/重复突变。结论FHI是一种少见的良性纤维母细胞/肌纤维母细胞性肿瘤,器官样三相性形态是其特征性的组织学特点,体细胞EGFR第20号外显子插入/重复突变是其分子特征。
- 张雷魏建国张献伟许梅李柏成徐紫光孔令非
- 关键词:软组织肿瘤外显子突变婴儿纤维性错构瘤
- 项部纤维软骨性假瘤一例被引量:3
- 2018年
- 患者男,36岁。4年前无意间发现颈后有一个玉米粒大小肿块,无红肿热痛。因肿物逐渐增大,2017年6月就诊于山东省滨州市人民医院。体检:C6、C7棘突间可扪及一直径1 cm肿块,表面光滑,活动度良好,边界较清,质地硬,颈部活动无障碍。颈椎MRI显示C6、C7项韧带增厚。彩色多普勒超声:颈后部脂肪层深部探及强回声,范围约0.9 cm×0.4 cm,提示项韧带结节样病变可能性大。
- 李柏成何锡宁舒向芳崔秋霞李新军
- 关键词:假瘤骨性项部红肿热痛表面光滑
- 三阴性乳腺癌组织中ALDH1、TGF-β_1蛋白的表达变化及其对预后的影响被引量:7
- 2017年
- 目的探讨乳腺肿瘤干细胞标志物乙醛脱氢酶1(ALDH1)与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在三阴性乳腺癌中的表达变化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60例三阴性乳腺癌患者术中切取的乳腺癌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乳腺癌组织中ALDH1与TGF-β1蛋白的表达。术后所有患者行化疗,并随访6~60个月,采用Kaplan-Meier检验进行生存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预后影响因素。结果 60例三阴性乳腺癌组织中ALDH1蛋白阳性23例(38.33%),TGF-β1蛋白阳性29例(48.33%)。ALDH1、TGF-β1蛋白阳性表达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均低于阴性患者(P均<0.05)。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显示,ALDH1蛋白表达为三阴性乳腺癌的独立预后因素(HR=4.70,P<0.05)。三阴性乳腺癌组织中ALDH1蛋白表达与TGF-β1表达呈正相关(r=0.506,P=0.001)。结论三阴性乳腺癌组织中ALDH1蛋白表达增高,与TGF-β1表达呈正相关,ALDH1为三阴性乳腺癌患者预后判断的独立影响因素。
- 郭崇勇丁宝忠李柏成杨尧尧周凌贾宗师
- 关键词:肿瘤干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