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徐小丽

作品数:13 被引量:46H指数:4
供职机构:西北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甘肃省高分子材料重点实验室基金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理学一般工业技术机械工程电子电信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2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1篇理学
  • 3篇一般工业技术
  • 1篇化学工程
  • 1篇机械工程
  • 1篇电子电信

主题

  • 6篇溅射
  • 6篇发光
  • 6篇磁控
  • 6篇磁控溅射
  • 5篇射线衍射
  • 5篇光致
  • 5篇光致发光
  • 5篇X射线衍射
  • 4篇射频磁控
  • 4篇射频磁控溅射
  • 4篇ZNO薄膜
  • 3篇氧化硅薄膜
  • 3篇溅射制备
  • 3篇光谱
  • 3篇光学
  • 3篇光学特性
  • 3篇硅薄膜
  • 3篇红外
  • 3篇红外吸收
  • 3篇磁控溅射制备

机构

  • 13篇西北师范大学
  • 3篇西北民族大学

作者

  • 13篇徐小丽
  • 12篇马书懿
  • 9篇孙小菁
  • 9篇魏晋军
  • 7篇陈彦
  • 7篇张国恒
  • 2篇张汉谋
  • 2篇王涛
  • 1篇孟军霞
  • 1篇王晓萍
  • 1篇薛华

传媒

  • 3篇西北师范大学...
  • 3篇功能材料
  • 2篇光谱学与光谱...
  • 1篇发光学报
  • 1篇人工晶体学报

年份

  • 2篇2021
  • 1篇2009
  • 5篇2008
  • 5篇2007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磁控溅射制备ZnO及Ag掺杂ZnO纳米薄膜的结构及其光学特性研究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用光代替电子作为信息的载体,加快信息的传递速度,已成为光通讯技术和光电子计算机发展的必然趋势。光电子信息材料是本世纪最受关注的材料之一。在光电子学、光化学、微电子学等领域,ZnO 必将成为未来半导...
徐小丽
关键词:ZNO薄膜射频磁控溅射X射线衍射
文献传递
磁控溅射制备ZnO薄膜的结构及发光特性研究被引量:9
2008年
采用射频反应磁控溅射法在玻璃衬底上制备出具有c轴高择优取向的ZnO薄膜,利用X射线衍射、扫描探针显微镜及荧光分光光度法研究了生长温度对ZnO薄膜微观结构及光致发光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合适的衬底温度有利于提高ZnO薄膜的结晶质量;在室温下测量样品的光致发光谱(PL),观察到波长位于400nm左右的紫光、446nm左右的蓝色发光峰及502nm左右微弱的绿光峰,随衬底温度升高,样品的PL谱中紫光及蓝光强度逐渐增大,同时,绿光峰的强度也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增强。经分析得出紫光应是激子发光所致,而锌填隙则是引起蓝光发射的主要原因,502nm左右的绿光峰应该是氧的深能级缺陷造成的。此外,还测量了样品的吸收谱,并结合样品吸收谱的拟合结果对光致发光机理的分析作了进一步的验证。
徐小丽马书懿陈彦张国恒孙小菁魏晋军
关键词:ZNO薄膜射频磁控溅射X射线衍射光致发光
纳米ZnO镶嵌SiO2薄膜的光学特性研究被引量:2
2009年
采用射频反应磁控溅射法在玻璃衬底上成功制备出纳米ZnO镶嵌SiO2非晶薄膜,利用X射线衍射仪、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研究了纳米ZnO镶嵌SiO2薄膜相比纯ZnO纳米薄膜结构的变化及镶嵌结构对其光学特性的影响。研究发现与纯ZnO纳米薄膜相比,纳米ZnO镶嵌SiO2薄膜结构样品呈非晶结构,在紫外区光吸收系数以及光学带隙明显增大,光吸收以及光学带隙的变化与样品制备的衬底温度有关。研究结果表明,由于SiO2的特殊结构实现了对纳米ZnO的束缚,减少了ZnO纳米粒子的集聚,使得量子限制效应变得显著,导致复合膜光学带隙的明显增大以及吸收边的蓝移。
薛华徐小丽陈彦张国恒马书懿
关键词:纳米ZNOSIO2射频磁控溅射X射线衍射光学特性
衬底温度对磁控溅射法制备ZnO薄膜结构及光学特性的影响被引量:10
2007年
采用射频反应磁控溅射法在玻璃衬底上制备了具有c轴高择优取向的ZnO薄膜,利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探针显微镜及紫外分光光度计研究了生长温度对ZnO薄膜的结构及光学吸收和透射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合适的衬底温度有利于提高ZnO薄膜的结晶质量;薄膜在紫外区显示出较强的光吸收,在可见光区的平均透过率达到90%以上,且随着衬底温度的升高,薄膜的光学带隙减小、吸收边红移。采用量子限域模型对薄膜的光学带隙作了相应的理论计算,计算结果与实验值符合得较好。
徐小丽马书懿陈彦孙小菁魏晋军张国恒
关键词:射频磁控溅射ZNO薄膜光学特性
一种高响应恢复能力强的二硫化钼复合氧化锌气敏材料及制备工艺和应用
本发明提供高响应恢复能力强的二硫化钼复合氧化锌气敏材料及制备工艺和应用,涉及光催化领域,二硫化钼的制备:将摩尔比为3:1的硫脲和钼酸钠溶解在25mL去离子水中,并充分搅拌;将所得溶液转移至50mL聚四氟乙烯衬里高压釜中,...
徐小丽王笙伊陈彦柳旺旺王晓萍李宇泊张国恒马继科徐丽王涛马书懿王洁如赵建江裴世图孟军霞
文献传递
金属掺杂多孔硅薄膜的制备及荧光光谱研究被引量:1
2007年
用电化学方法对多孔硅薄膜进行了金属掺杂.用荧光分光光度计分析了样品的光致发光特性,结果表明,适量的金属掺杂增强了多孔硅的红光发射,氧化性金属掺杂还增强了多孔硅的蓝光发射,还原性金属掺杂却无此现象.红外吸收谱表明,金属掺杂多孔硅后Si—O—Si键振动增强.XRD谱表明,氧化性金属掺杂后多孔硅的无定形程度增强.对分析结果的解释为:红光增强是金属掺杂引入新的缺陷和硅、氧、金属间新的键态Si—Metal,Metal—O,Metal—Metal所致,而蓝光增强是无定形程度增强,应力增大和进一步氧化所致.
孙小菁马书懿魏晋军徐小丽
关键词:电化学光致发光X射线衍射红外吸收
镁离子掺杂多孔硅的蓝光发射被引量:3
2007年
用电化学方法对多孔硅薄膜进行了镁离子的化学掺杂。用荧光分光光度计分析了样品的光致发光特性,发现镁掺杂增强了多孔硅的蓝光发射,当镁离子浓度增大到0.002mol/L时,可使蓝光强度达到多孔硅红光强度的一半。红外吸收谱表明,掺镁多孔硅的表面形成较完整的Si-O-Si网络结构,分析结果认为,多孔硅的蓝光光激发主要发生在多孔硅的纳米硅粒中,光发射主要发生在多孔硅中包裹纳米硅SiOx层中的发光中心上,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合理的解释。
孙小菁马书懿张汉谋徐小丽魏晋军
关键词:多孔硅电化学光致发光红外吸收
锗/多孔硅和锗/氧化硅薄膜光致发光的比较研究被引量:5
2008年
采用磁控溅射技术,以锗为溅射靶,在多孔硅上沉积锗薄膜,沉积时间分别为4,8和12min,及以锗-二氧化硅复合靶为溅射靶,在n型硅衬底上沉积了含纳米锗颗粒的氧化硅薄膜,锗与总靶的面积比分别为5%,15%,30%。各样品在氮气氛中分别经过300,600及900℃退火30min。对锗/多孔硅和锗/氧化硅薄膜进行了光致发光谱的对比研究,用红外吸收谱分析了锗/多孔硅的薄膜结构。实验结果显示,锗/多孔硅薄膜的发光峰位于517nm附近,沉积时间对发光峰的强度有显著影响,锗层越厚峰强越弱。锗/氧化硅薄膜的发光峰位于580nm附近,锗与总靶的面积比对发光峰的强度影响较大,锗/氧化硅薄膜中的锗含量越高峰强越弱。不同的退火温度对样品的发光峰强及峰位均没有明显影响。可以认为锗/多孔硅的发光峰是由多孔硅与孔间隙中的锗纳米晶粒两者界面的锗相关缺陷引起的,而锗/氧化硅的发光峰来自于二氧化硅的发光中心。
孙小菁马书懿魏晋军徐小丽
关键词:光致发光红外吸收
纳米硅颗粒镶嵌氧化硅薄膜光致发光谱钉扎和缺陷分布研究被引量:1
2008年
采用磁控溅射法制备了纳米硅颗粒镶嵌氧化硅薄膜,测试了其光致发光谱,发现其发光强度不仅是纳米硅晶粒尺寸的函数,而且与纳米硅晶粒和二氧化硅间的比例关系有关.实验证实,钉扎现象是由于存在于纳米硅晶粒与非晶态外部介质界面间的发光中心所致,发光中心在界面处的分布并不均匀.
魏晋军马书懿孙小菁徐小丽
关键词:纳米硅薄膜光致发光
C镶嵌SiO2薄膜电致发光谱的数值分析被引量:1
2008年
采用磁控溅射法制备了含纳米碳粒的氧化硅薄膜,在室温下测量了Au/镶嵌纳米碳粒氧化硅膜/p-Si结构的电致发光谱,电致发光谱显示,随着正向偏压的增加,来自该结构的电致发光峰位于650nm处几乎不移动,发光强度增大。利用位形坐标模型对C镶嵌SiO2薄膜的电致发光谱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结构的电致发光谱存在1.8和2.0eV左右的两个发光中心,分别来自SiO2层的非桥氧空位和纳米C团簇。
张国恒马书懿陈彦张汉谋徐小丽魏晋军孙小菁
关键词:磁控溅射电致发光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