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8例骨科住院患者神经内科会诊病例分析 闫欣 高倩 姜明 胡洪涛 闫立荣 郭笑磊 马志刚 庞英全膝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脑梗死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9 2020年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脑梗死的发病率、危险因素以及预后,以指导围手术期风险管理。方法选取我院2008-2018年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记录患者的人口学资料、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术前合并症、手术类型、麻醉方式、是否进入重症监护室、输入红细胞、血小板以及血浆的数量。使用χ^2检验和t检验分析患者预后,使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全膝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急性梗死的危险因素。结果共16490例患者行全膝关节置换手术,男性3453例,年龄18~90岁,平均年龄64.24岁。11例患者出现全膝关节置换手术后脑梗死,男性3例,女性8例,年龄55~80岁,平均年龄68.82岁,围手术期脑梗死的发病率为0.07%。术后脑梗死发生的时间1~3 d,中位数为1 d。围手术期脑梗死患者出院时日常生活能力显著下降(40.50 vs.56.35,P<0.001),进入监护室比例明显增加(1.10%vs.27.30%,P<0.001)。单因素分析显示,高血压、糖尿病、心房纤颤、高脂血症、脑梗死病史、贫血以及双侧手术方式是围手术期脑梗死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脑梗死病史(OR=88.586,95%CI:22.076~355.561,P<0.001)、心房纤颤(OR=18.230,95%CI:1.637~203.026,P=0.018)和双侧手术方式(OR=7.226,95%CI:1.985~26.304,P=0.003)是全膝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脑梗死患者预后差,对具有脑梗死病史、心房纤颤及双侧膝关节置换术等危险因素的患者进行识别预警,以减少围手术期脑梗死的发生。 闫欣 王曼 高阳 闫立荣 高倩 姜明 马志刚关键词:全膝关节置换术 围手术期 脑梗死 164例骨科住院患者神经内科术前评估会诊病例分析 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通过分析综合性医院骨科住院患者神经内科术前评估会诊的临床资料,探讨神经内科术前评估会诊骨科患者的意义。方法统计2011年5月1日至2012年4月30日神经内科术前评估会诊的骨科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对申请会诊的骨科住院患者的一般情况、疾病诊断以及术前评估会诊内容、预后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术前评估会诊患者共164例,男78例,女86例,年龄24~89(60.2±12.3)岁。脊柱骨科(37.8%,62/164)、创伤骨科(31.1%,51/164)及矫形骨科(23.2%,38/164)申请会诊数量最多。术前评估会诊种类:脑梗死101例(61.6%,101/164)最常见,其次为脑出血后遗症15例(9.1%,15/164)及帕金森病14例(8.5%,14/164)等。神经内科术前评估会诊意见包括:(1)指导患者围手术期用药,包括脑血管病、帕金森病、癫痫及其他神经系统疾病。(2)评估骨科术后脑梗死的风险,评价脑血管狭窄程度及侧支循环。(3)会诊需要检查的内容以经颅多普勒[52.4%(86/164)]、颈部血管超声[44.5%(73,164)]及头颅CT[37.8%(62/164)]最常见。(4)共取消手术8例。经术前会诊的患者仅有3例(2例老年痴呆患者,1例帕金森病患者)术后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结论神经内科术前评估会诊骨科患者有利于降低其脑卒中风险,改善患者临床预后,避免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 闫欣 高倩 姜明 胡洪涛 闫立荣 马志刚 郭笑磊 庞英关键词:神经病学 骨科学 多发性骨髓瘤相关单侧动眼神经麻痹一例报告并文献分析 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了解多发性骨髓瘤(MM)相关单侧动眼神经麻痹的临床特点。方法我院于2013年11月临床诊断MM相关单侧动眼神经麻痹女性患者1例,年龄79岁,病史3年,本次就诊为复发,症状为单侧动眼神经麻痹,骨髓穿刺检查为骨髓瘤细胞占4.5%,血λ轻链18 g/L,CT和MRI检查示蝶鞍左侧病灶,诊断为MM IgGλ型ⅢA期,MM髓内髓外复发。结合在PubMed和清华同方期刊全文数据库1990年以来报道的MM相关单侧动眼神经麻痹病例10例,进行临床资料总结分析。结果11例中,男性7例,女性4例,发病年龄40-79(60±12)岁。IgG型7例,IgA型2例,IgG及IgA双克隆型1例,IgD型1例。9例动眼神经麻痹为MM初发的首发症状,1例为MM复发首发症状,1例出现于治疗MM过程中。7例为单纯动眼神经麻痹,4例合并滑车或外展或三叉神经等其他颅神经损害。9例影像学上发现颅底部蝶窦旁占位病灶,2例表现为MM并骨髓瘤性脑膜炎。除2例骨髓瘤性脑膜炎治疗效果较差外,其余患者在化疗和/或放疗后动眼神经麻痹体征改善明显,尤其本院病例在应用MM新型化疗药物硼替佐米治疗后动眼神经麻痹体征明显改善,且起效很快。结论对不明原因单侧动眼神经麻痹,应考虑MM可能,明确诊断后尽早治疗,硼替佐米等化疗药治疗MM相关动眼神经麻痹疗效较好。 胡洪涛 李墨 姜明 郭笑磊 陈捷 白砚霞 白荣杰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 动眼神经疾病 药物疗法 硼替佐米 血清尿酸水平对癫痫与晕厥的鉴别诊断价值 被引量:3 2018年 目的 探讨血清尿酸水平对癫痫与晕厥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2-11~2017-04在北京积水潭医院神经内科急诊就诊并诊断为癫痫或晕厥的患者,其中癫痫患者106例,晕厥患者102例,发病12 h以内抽静脉血,用尿酸酶法测定血清尿酸水平.结果 癫痫组患者的血清尿酸水平显著高于晕厥组[(529.28±202.35) μmol/L vs.(306.84±76.02)μmol/L,t=10.417,P<0.01].癫痫组患者血清尿酸水平升高的比例显著高于晕厥组(71.70% vs.8.82%,x2=85.035,P<0.01).癫痫组患者血清尿酸水平与年龄呈负相关(r=-0.302,P=0.002);晕厥组患者血清尿酸水平与年龄无相关性(P=0.653).对25例尿酸升高的癫痫患者进行随访,22例(88%)患者在癫痫发作后3d内血清尿酸水平降至正常,其余3例(12%)血清尿酸水平较前也有显著下降.结论 血清尿酸水平对癫痫与晕厥的鉴别有一定的临床指导价值. 姜明 胡洪涛 闫欣 闫立荣关键词:尿酸 癫痫 晕厥 分裂手现象对肌萎缩侧索硬化和肌萎缩型颈椎病的鉴别诊断价值 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探讨分裂手现象对肌萎缩侧索硬化和肌萎缩型颈椎病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2013年5月至2017年6月于北京积水潭医院神经科及脊柱科门诊就诊或住院收治的患者进行分析,其中肌萎缩侧索硬化(ALS)患者62例,肌萎缩型颈椎病(CSA)患者57例,选取健康对照者65名,均于小指展肌和拇短展肌记录其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波幅,并计算波幅比,即小指展肌/拇短展肌。结果ALS组的小指展肌/拇短展肌(1.93±1.97)大于健康对照组(0.92±0.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SA组的小指展肌/拇短展肌(0.74±0.32)小于健康对照组(0.92±0.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LS组的小指展肌/拇短展肌(1.93±1.97)大于CSA组(0.74±0.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LS组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43,临界值为1.077,敏感度为75.8%,特异度为83.1%(P〈0.05);CSA组ROC曲线下面积为0.737,临界值为0.739,敏感度为64.9%,特异度为87.1%(P〈0.05)。结论小指展肌/拇短展肌对ALS和CSA的鉴别有一定的临床指导价值。 姜明 闫欣 闫立荣 詹研博 胡洪涛关键词:肌萎缩侧索硬化 肌萎缩型颈椎病 458例骨科住院患者神经内科会诊病例分析 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了解神经内科会诊骨科住院患者的科室分布、申请会诊方式以及疾病种类,探讨神经内科会诊骨科疾病的特点。方法统计该院神经科医师自2011年5月1日-2012年4月30日会诊的骨科住院患者。对神经内科会诊骨科患者的一般情况、疾病诊断、急症会诊及常规会诊的疾病分类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会诊患者458例,女性227例(49.3%),男性231例(50.4%),年龄分布16-89岁,中位数年龄62.5岁,平均年龄(60.2±15.6)岁。申请会诊数量最多的科室为脊柱骨科(40.2%)、创伤骨科(29.3%)及矫形骨科(17.0%)。会诊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包括头晕(21.8%)、头痛(13.3%)及意识改变(12.2%)。急症会诊共83例(18.1%),以代谢脑病最常见(31.3%),其次为头晕(30.1%)及脑梗死(12%)。常规会诊共375例(81.9%),以术前评估最常见(33.9%),其次为头晕(13.3%),头痛位列第3(8.5%)。神经内科会诊后推迟或取消手术19例(4.6%)。结论神经内科会诊骨科患者中,急症会诊最常见的是代谢性脑病,常规会诊最常见的是术前评估,其次为头痛及头晕。神经科会诊医师应充分重视神经内科疾病与骨科疾病的关系,以减少骨科围手术期的致残率及死亡率。 闫欣 高倩 姜明 胡洪涛 闫丽荣 郭笑磊 马志刚 庞英关键词:神经病学 骨科学 会诊 血清肌红蛋白与肌酸激酶水平对癫痫与晕厥的鉴别诊断价值 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探讨血清肌红蛋白(Mb)及肌酸激酶(CK)水平对癫痫与晕厥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11-2017-05在我院神经科急诊就诊的癫痫或晕厥的患者,共163例,其中强直阵挛性癫痫患者80例,晕厥患者83例,发病12h内抽静脉血,用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清Mb水平,用速率法测定血清CK水平。结果:癫痫组患者的血清Mb水平[111.65(65.88~193.80)ng/ml]显著高于晕厥组[26.40(18.80~45.30)ng/ml](P<0.01);癫痫组患者的血清CK水平[122.00(77.50~193.50)IU/L]显著高于晕厥组[79.00(59.00~110.00)IU/L](P<0.01)。癫痫组患者血清Mb水平升高的比例(75.00%)显著高于晕厥组(8.43%)(P<0.01);癫痫组患者血清CK水平升高的比例(30.00%)显著高于晕厥组(7.23%)(P<0.01)。对于一过性意识障碍,考虑诊断为癫痫或晕厥的患者,血清Mb水平升高对于癫痫诊断的敏感性为75.00%,特异性为91.57%,血清CK水平升高对于癫痫诊断的敏感性为30.00%,特异性为92.77%。结论:血清Mb水平对癫痫(强直阵挛性)与晕厥的鉴别有一定的临床指导价值,血清CK水平对癫痫与晕厥鉴别的敏感性偏低。 姜明 闫欣 闫立荣 胡洪涛关键词:肌红蛋白 肌酸激酶 癫痫 晕厥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合并腕管综合征的电生理特点分析 被引量:8 2018年 目的 分析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合并腕管综合征(CTS)的电生理特点,探讨电生理检查对于鉴别DPN合并CTS的诊断价值。方法 将2013年5月至2017年4月于我院门诊和病房收治的DPN、CTS及DPN合并CTS患者共12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分为CTS组51例、DPN组30例、DPN合并CTS组(DPN+CTS)41例,另选健康对照(NC)组32名,行神经电生理检查包括正中神经运动末端潜伏期(DML)、正中神经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正中神经感觉传导速度(SCV)、正中神经分段SCV(指-掌SCV及掌-腕SCV)、正中-桡神经潜伏期差(MRLD)及正中-尺神经潜伏期差(MULD)。结果 DPN+CTS组掌-腕SCV低于DPN组[(37.66±5.78)vs(45.57±3.89)m/s,P<0.05],MRLD、MULD大于DPN组[(0.56±0.19)vs(0.19±0.08)ms,(0.57±0.18)vs(0.20±0.09)ms,P<0.05];DPN组、DPN+CTS组与NC组比较,正中神经DML均延长[(3.99±0.57)vs(4.68±0.88)vs(3.24±0.37)ms,P<0.05],SCV均降低[(46.22±5.46)vs(41.39±5.25)vs(52.60±3.36)m/s,P<0.05]。结论 常规电生理检查鉴别DPN合并CTS有一定困难,分段感觉传导速度SCV及MRLD、MULD对鉴别DPN合并CTS有诊断价值。 姜明 胡洪涛 闫欣 闫立荣 詹研博关键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腕管综合征 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前急诊生化与溶栓后早期转归及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13 2019年 目的探讨溶栓前急诊生化指标与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后早期转归与预后的关系。方法2014年6月~2019年5月于北京积水潭医院经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共计67例。记录患者溶栓前NIHSS评分及溶栓后24 h NIHSS评分,以二者差值(ΔNIHSS)评估早期转归:其中ΔNIHSS≥4分为显效组、1~3分为有效组、≤0分为无效组;溶栓后7 d以改良Rankin评分(mRS)记录早期预后:其中mRS评分≤2分为预后良好组、3~4分为预后一般组、5~6分为预后差组。比较上述各组间溶栓前急诊生化指标差异。计量资料以χ±s表示,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两样本间比较。结果(1)比较溶栓后24 h转归显效组(n=10)与无效组(n=30),有统计学差异的生化指标有:T-Bil(14.28±4.77 mmol/L vs 11.22±3.86 mmol/L,P=0.048)、血糖(6.82±1.18 mmol/L vs 8.99±4.31 mmol/L,P=0.017)。比较溶栓后24 h转归有效组(n=27)与无效组(n=30),有统计学差异的生化指标有:T-Bil(14.89±5.88 mmol/L vs 11.22±3.86 mmol/L,P=0.007)、D-Bil(4.63±1.89 mmol/L vs 3.62±1.22 mmol/L,P=0.019)、血糖(6.86±1.50 mmol/L vs 8.99±4.31 mmol/L,P=0.016)。(2)比较溶栓后7 d各预后组间溶栓前的生化指标,其中预后良好组(n=56)与预后差组(n=9)两组间溶栓前尿酸水平存在统计学差异(397±96.62 mmol/L vs 344.33±59.46 mmol/L,P=0.041)。结论溶栓前较高水平的胆红素、较低水平的血糖与溶栓后24 h早期转归更好相关,而溶栓前较高水平的尿酸与溶栓后7 d更好预后相关。 王红霞 胡洪涛 姜明 闫立荣关键词:急性脑梗死 静脉溶栓 急诊生化 早期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