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东
- 作品数:50 被引量:221H指数:8
- 供职机构: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经济管理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更多>>
- 监阁共理与相权游移——明代监阁体制探赜被引量:15
- 1998年
- 明代中枢政体经历了从“六卿分职”到“监阁共理”体制的嬗变。司礼监与内阁于颉颃制衡中联结为一个有机整体并承担起了决断国是的政治职能。但这种“监阁共理”体制并非是一种简单的“双轨制”。在体制的动态运作中,由于皇权的相对倾斜,造成了明代相权于司礼监和内阁间的游移,以“监阁迭相”的方式发挥其“内外相维”的政治功能。这种游移,一方面确保了皇权的稳固与政治的相对稳定;另一方面也成为明代“宦祸”与“党争”的内在原因。
- 刘晓东
- 王府文官与明初中央集权被引量:2
- 2008年
- 王府文官制度的设立与完善,是朱元璋等明初诸帝,在实行"分封建国"的政治背景下,力图强化中央集权,加强对藩王控制的一项重要举措。朱元璋通过对王府文官的倚重、保障其政治前途等一系列措施,在加强对王府文官有效控制的同时,也极大促动了王府文官"忠君"大于"事王"的基本政治取向的形成,并在靖难之变中较为突出地展现出来。不过,由于明初藩王势力的相对过大,使王府文官系统对藩王的约束还主要停留于规谏层面,而未能形成更为完善的制衡与制约机制,因而也就不能从根本上防止藩王势力对皇权的挑战。
- 刘晓东
- 关键词:分封制明初中央集权
- 世俗人生:儒家经典生活的窘境与晚明士人社会角色的转化被引量:8
- 2001年
- 传统儒家基于“志于道”的终极理念而确立起的士人经典化的生活模式 ,在晚明社会的变迁中陷入了极大的窘境之中。“贫”、“穷”、“抑”成为晚明士人最为重要的生存困惑与社会呼声。晚明士人也于这种生存压力与商品经济发展的促动下 ,走上了世俗化的生存道路 ,开始了由“道德人”向“世俗人”社会角色的转化。这种转化虽不可避免地带来了许多消极影响 ,但同时也潜在地促动了“士”与社会之间的交融与互动 ,拓展了其通过社会而存在的能力。
- 刘晓东
- 关键词:晚明士人阶层世俗化角色转化
- 《虔台倭纂》的形成:从“地方经验”到“共有记忆”被引量:8
- 2013年
- 《虔台倭纂》是基于对嘉靖 "倭患"的深刻记忆,面对万历时期丰臣秀吉侵略朝鲜的现实危机,编纂而成的一部以 "防倭御倭"为主要目的的私人著述。通过对该书编撰群体及成书过程的分析,不难发现早在 "壬辰之役"之前,江西地区就已形成了较为深厚的关于 "日本"与 "倭寇"的地方知识储备。这部分来源于嘉靖年间曾任职于 "倭患"猖獗的东南沿海地区的大量江西籍官员,对"倭寇"相关问题的介绍与传播。江西籍官员对东南沿海地区平倭御寇斗争的参与,极大强化了两个地域间的内在精神联系,也成为其塑造、强化自身地方荣誉的一种重要方式。于是,本为 "倭患"地区自身的历史经验,也日渐成为某些"非倭患"地区予以认可、接受的一种共有的历史记忆。
- 刘晓东
- 关键词:倭寇历史记忆
- 明代塾师的社会构成及其演变——兼论民间教育人力资源的社会配置与优化问题被引量:4
- 2006年
- 明代塾师的社会构成,并非“落魄书生”即可一言以概之的。它是一个涵盖了“退闲官僚”、“儒士”、“举人监生”、“儒学生员”与“科举童生”的多种身份并存的职业群体。随着明代社会之变迁,塾师的社会构成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演变,“退闲官僚”、“儒士”与“举人监生”的日渐淡出,使“儒学生员”日渐在塾师群体中占据了主导地位。这种社会构成的演变,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塾师群体文化素养的相对下降,但从人才梯级培养的角度来看,在很大程度上也不能不说是明代社会自身对民间教育资源所进行的一种“物尽其用、人尽其才”的有效配置与优化。
- 刘晓东赵红
- 关键词:明代塾师社会构成
- 预期情绪动机观与经济决策悖论问题的消解被引量:5
- 2017年
- 在决策者生态理性和决策者自利性的假设条件下,心理学中的后悔理论可以引入到经济学的预期效用理论中。作为预期效用理论的辅助,后悔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决策悖论问题。改进的后悔理论认为:预期后悔和预期欣喜情绪可以转化为人们决策的动机——避免后悔或者追求欣喜;在预期效用值相近的情况下,避免后悔或追求欣喜成为了影响人们进行决策的主要因素。避免后悔或追求欣喜的决策动机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从而产生了"偏好反转"现象。
- 刘晓东刘力臻
- 关键词:后悔理论主观概率
- 明代海南“抚黎官”与抚黎政策谫论
- 2018年
- "抚黎官"是明代在海南地区设置的专门管理黎族百姓的地方官,主要负责招抚"生黎"服从明王朝的统治,管理"熟黎"防止其梗化反叛。永乐时期,明政府曾在海南地区建立了较为完备的"抚黎官"体系。由于其同州县官之间的矛盾,宣德、正统时期又予以废除,改由州县官兼管抚黎。明代中晚期随着海南地方局势的紧张,万历中叶明政府又复设"抚黎判官"。明代的抚黎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国家对黎族民众的管理,稳定了社会秩序。但同时也导致了"抚黎官"与地方州县之间矛盾的日渐深化,并深刻影响了明代海南地方社会秩序的演变。
- 张昂霄刘晓东
- 关键词:黎族
- 论明代士人的“异业治生”被引量:13
- 2007年
- 士作为知识与智能的承载者,其治生类型大致可概括为本业治生与异业治生两种。明代士人的异业治生,主要包括耕读传家、医卜杂艺、工贾自食三种方式。由于本业治生途径的狭窄、收益低下与不稳定,中国传统社会的士人形成了"重异轻本"的治生理念。这一理念随着明代社会的变迁与商品经济的发展渐趋深化,并呈现出由重"耕"向重"贾"的演变趋势。这种演变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士人的生存能力,促动了其社会人格的相对独立。但与此同时,也加深了士人对异业治生的依赖程度,导致其经济人格的渐趋软弱与社会人格独立的相对有限,并成为影响近世中国知识分子群体生存与发展的一个内在因素。
- 刘晓东
- 关键词:明代士人
- 明袁琎“被掳”像的形成与中日朝交涉被引量:2
- 2019年
- 嘉靖二年,日本大名细川氏和大内氏分别派遣使团赴明朝贡,抵达浙江宁波后,双方因勘合真伪问题引发武力冲突,伤及明朝军民,史称"宁波争贡事件"。嘉靖皇帝对此事的处理态度明显前后不一,这种变化的产生,应与关于明朝指挥袁琎"为贼向导"的"隐情"有着某些内在关联性。相较于"被掳",前者更有损于天朝威严与东亚区域秩序的稳定,这也成为后来东亚诸国交涉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事件发生后,明朝虽然表现出较为强硬的态度,但并未断绝与日本的朝贡贸易往来;日本方面也积极寻求途径,希望消除误会;而朝鲜对事件"隐情"的刻意回避,则避免了事态的进一步扩大。在各方的利益斗争与妥协中,所谓"为贼向导"的言说逐渐被淡化,最终完成袁琎"被掳"形象的塑造,并成为东亚区域各国共有的一种主流描述。可以说,基于自身利益需求,各方都有意无意地选择了对传统东亚区域秩序体系的修复与维护,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一秩序体系"事大字小"的伦理关系及其历史合理性。
- 刘晓东年旭
- 关键词:嘉靖
- 明代丞相制度新论——“内阁非相说”质疑及其他
- <正>专制皇权在明代发展到了空前的高度,原因无疑是多方面的。就政治体制而言, 论者多认为“丞相制度”的废除,“六卿分职、朝廷总揽”中枢体制的确立,完成了对相权的分割与转移,使天子得以“收天下之权以归一人”。中国封建丞相制...
- 刘晓东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