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童肱骨下端解剖特点与髁上骨折手术治疗疗效分析被引量:6
- 2007年
- 目的:探讨儿童肱骨髁上移位骨折的特点与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对2001年1月至2006年1月作者手术治疗的106例3-14岁Ⅱb及Ⅲ型儿童肱骨髁上移位骨折患者进行随访,根据McIntyre分型,Ⅱb型27例,Ⅲ型79例;伸直型98例,曲屈型8例;均在麻醉状态下行外侧或前外侧切口入路,使骨折解剖复位,内、外侧髁交叉克氏针固定。结果:本组106例中99例获得有效随访,随访6-36个月,均在4周内达临床愈合;按Flynn评分标准,优92例,良4例,差3例,优良率达97%。结论:通过对儿童肱骨髁上移位骨折手术治疗的临床观察,手术治疗肱骨髁上骨折是一项值得推广的治疗手段,手术的关键是对骨折的解剖复位及内固定的稳固。
- 刘成恩盛新君樊仕才王宏波周新强万黎
- 关键词: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克氏针固定
- 三种术式治疗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的疗效比较被引量:6
- 2007年
- 近年来随着脊柱微创外科手术的发展,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和Sky成形术治疗老年人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已在我国广泛开展,它能恢复椎体力学强度、稳定骨折椎体、缓解疼痛和预防椎体再骨折的发生。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2004年9月应用PVP(14例)、PKP(8例)和Sky(6例)成形术治疗的老年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三种术式的近、中期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 樊仕才刘成恩王宏波谢世隆周新强刘世学江振华赵有春
- 关键词:椎体压缩性骨折老年骨质疏松疗效比较微创外科手术后凸成形术
- 颈椎前路手术后邻近节段运动变化的生物力学研究被引量:13
- 2005年
- 目的利用压敏片(PSF)技术,测量颈椎前路手术后关节突关节内压力的变化,探讨颈前路手术后远期邻近节段退变的生物力学发病机制。方法10具新鲜成人颈椎尸体标本(C2~T1),行前路C4,5椎间盘切除、C4,5椎间植骨钢板内固定术。将压敏片置于关节突关节内,在脊柱三维运动试验机上测量0载荷和2N·m载荷下,后伸、左右侧弯、左右旋转过程中关节突关节内压力的变化。结果颈椎前路手术后,邻近节段关节突关节内的压力增加,以后伸和左右旋转时最为明显,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颈椎前路短节段植骨融合术后,邻近节段关节突关节内压力明显增加,可诱发邻近节段关节突关节的退变,从而引起相应的病症。
- 樊仕才刘成恩王宏波赵卫东
- 关键词:颈椎前路手术生物力学植骨融合术
- 骨水泥强化骨质疏松椎弓根螺钉的生物力学特征被引量:13
- 2006年
- 目的:评价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强化骨质疏松椎弓根螺钉脊柱内固定术对不稳定性胸腰椎损伤的即刻稳定性和反复载荷后的稳定性。方法:选用南方医科大学生物力学实验室1997-12/1999-12自愿捐赠的6具自然死亡的新鲜女性骨质疏松脊柱标本(T10~L5),制备L1椎体节段不稳定性损伤模型后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行左/右侧弯、左/右旋转和前屈/后伸6个方向的稳定性测试,并在MTS858试验机上进行屈/伸疲劳试验。比较:①正常脊柱。②损伤模型未钢板固定疲劳前(强化前)。③未钢板固定疲劳后(强化前)。④钢板固定疲劳前(强化后)。⑤钢板固定疲劳后(强化后)5种状态下脊柱的稳定性变化。结果:①损伤模型未强化疲劳前、强化后疲劳前、强化后疲劳后3种状态下,运动范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前屈和后伸时的运动角度分别为6.23°±1.56°,4.49°±1.00°,4.46°±1.83°和6.60°±1.80°,4.41°±0.82°,4.46°±1.83°,P>0.05)。②损伤模型未强化疲劳前、强化后疲劳前和强化后疲劳后均小于正常脊柱、未强化疲劳后状态的运动角度(8.75°±1.88°,1.47°±2.25°和8.92°±2.97°,12.24°±3.08°,P<0.01)。结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强化骨质疏松椎弓根螺钉脊柱内固定能明显增强脊柱的稳定性和抗疲劳能力。
- 樊仕才刘成恩王宏波谢世隆
- 关键词:骨质疏松生物力学椎弓根螺钉骨水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