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腾辉
- 作品数:43 被引量:195H指数:9
-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十字”缝合法在直肠癌腹会阴联合切除术后会阴切口重建的应用效果被引量:8
- 2018年
- 目的初步探讨“十字”缝合法在直肠癌腹会阴联合切除术后会阴切口重建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单臂临床研究方法,收集2018年2—5月,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结直肠外科在腹腔镜经腹会阴联合切除术(APR)会阴部切口重建中,采用“十字”缝合法的8例低位直肠癌患者临床资料,男性5例,女性3例,中位年龄45.5岁,肿瘤距肛缘中位距离2.5cm,有3例行术前新辅助治疗。总结患者术中及术后切口情况。“十字”缝合法会阴部操作步骤:(1)标记切缘:以肛门为中心,标记椭圆形切口,前至会阴中间.后至尾骨尖端,于椭圆形切口3、9点截石位方向再作两个互角切口;(2)切除肿瘤:荷包缝合关闭肛门后。沿标记切口切开皮肤、皮下脂肪,按照全直肠系膜切除原则进行肿瘤切除,在保证肿瘤R0切缘情况下尽可能保留坐骨直肠窝脂肪.创面确切止血后,逐层关闭盆底肌群及坐骨直肠窝脂肪,尽可能缩小会阴部残腔;(3)可吸收线关闭切口:切口上下方间断皮内缝合2针以利对合,后于两个三角形底角处行皮内4针环形缝合;收紧缝线后会阴切口呈“十字”形。留置骶前引流胶管1根。结果全组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术中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术中中位出血量100ml,会阴部中位手术时问50min。术后前3d引流量中位数为95ml,术后中位拔管时间5d。除1例患者出现骶前脓肿延迟愈合外,其余7例患者会阴部切口均一期愈合,中位愈合时间11d,未见切口感染、液化、裂开及窦道形成等切口并发症发生。术后中位住院时间11d。所有患者会阴部切口均无需拆线.切口愈合良好,瘢痕小。结论“十字”缝合法用于APR术后的会阴部切口重建,手术步骤简单,骶前会阴部残腔引流通畅,切口一期愈合时间短。瘢痕小,优势明显。
- 王磊马腾辉
- 关键词:直肠癌直肠癌腹会阴联合切除术
- 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前切除术后近远期吻合口漏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因素分析被引量:10
- 2021年
- 目的针对新辅助放化疗后的直肠癌患者,探讨前切除术后吻合口漏的临床特点,并分析其危险因素和预后情况。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检索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结直肠癌数据库,纳入2010年9月至2018年12月期间,于结直肠外科接受新辅助长程放化疗及根治性前切除术的470例直肠癌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其术后吻合口漏的临床特征和治疗结果。本研究的主要观察指标是近远期吻合口漏发生率和严重程度[采用国际直肠癌研究组(ISREC)分级标准],次要观察指标是吻合口漏的预后相关指标,包括继发形成的慢性骶前窦道、吻合口狭窄及长期造口状态。术后每3~6个月进行体检、抽血、内镜及影像学复查,术后2年以上患者每年复查1次,未返院患者按期接受电话随访,随访截至2020年1月。采用单因素χ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吻合口漏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及预后相关因素。结果在470例患者中,男性331例(70.4%),年龄(53.5±11.6)岁,肿瘤距肛缘距离≤5 cm者228例(48.5%),440例(93.6%)行预防性造口。中位随访28个月,各级吻合口漏见于129例(27.4%)患者,其中ISREC B~C级表现为吻合口漏67例(14.3%),中位诊断时间为术后70(2~515)d。前切除术后吻合口漏的临床症状以肛门骶尾疼痛(27.9%,36/129)、肛门流脓(25.6%,33/129)和直肠刺激征(17.8%,23/129)。65.1%(84/129)的缺损部位为吻合口后壁。治疗方式以经肛脓肿切开引流/置管冲洗(27.9%,36/129)和超声/CT引导下穿刺引流(17.1%,22/129)为主。12例患者因术后1年以上未复查影像学检查而无法评估慢性骶前窦道,评估结果显示:15.9%(73/458)的患者形成慢性骶前窦道,占吻合口漏患者的62.4%(73/117);吻合口狭窄的发生率为15.2%(69/454),其中49例继发于各级吻合口漏;12.6%(59/470)的患者因吻合口漏而被迫长期造口。单因素分析显示,男性、手术时间>180 min、术中出血量>150
- 秦启元吴雅丽蔡永华邝颖仪何炎炯黄小艳王辉马腾辉
- 关键词:新辅助放化疗吻合口漏前切除术
- 超低位直肠癌新辅助治疗后淋巴结分布及转移规律被引量:2
- 2012年
- 目的探讨新辅助治疗对超低位直肠癌淋巴结转移及其微转移规律及分布的影响,为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运用大组织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和组织芯片CK20染色方法,研究超低位直肠癌新辅助治疗组(21例)与直接手术组(23例)行Miles手术后的大体标本。结果新辅助治疗组21例患者直肠系膜共检获淋巴结138枚.其中转移淋巴结39枚,微转移12枚:7例为淋巴结癌转移。2例为淋巴结微转移,6例为病理完全缓解。直接手术组23例患者的直肠系膜共检获淋巴结415枚,其中转移淋巴结169枚,微转移59枚:12例为淋巴结癌转移,4例为淋巴结微转移。两组直肠系膜外带与前区的转移淋巴结分别占21.5%(11/51)与29.0%(49/169)、17.6%(9/51)与17.2%(29/169)。坐骨直肠窝转移淋巴结分别占该区总淋巴结的25.0%(3/12)与22.2%(8/36),该区淋巴结转移或微转移者分别占总病例数的4.8%(1/21)与13.0%(3/23)。结论新辅助治疗影响超低位直肠癌区域淋巴结的转移与分布.新辅助治疗组肛门括约肌累及较直接手术组显著降低。坐骨直肠窝内极少发生淋巴结转移,Miles手术作为超低位直肠癌新辅助治疗后标准术式的价值应重新评估。
- 郭学峰王磊杨祖立康亮马腾辉胡健聪邓艳红肖健汪建平
- 关键词:新辅助治疗淋巴结微转移
- 近侧扩大切除手术治疗新辅助放化疗后局部进展期直肠癌疗效分析被引量:24
- 2017年
- 目的探讨近侧扩大切除手术治疗新辅助放化疗后直肠癌的近期手术效果及安全性。方法检索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结直肠癌数据库中2016年5月至2017年6月期间接受新辅助放化疗(放疗单次剂量1.8-2.0 Gy,常规分割25-28次;同步予以氟尿嘧啶为基础的化疗)及保留肛门的直肠癌根治手术的局部进展期直肠癌病例资料,排除结肠多源发癌、术中发现远处转移、需联合脏器切除或急诊手术者。其中31例患者接受近侧扩大切除手术,剔除2例扩大切除失败者,入组29例(扩大切除组);采用1∶1的倾向性评分匹配法,选择同期29例接受新辅助放化疗及常规切缘手术的直肠癌患者(常规切缘组)。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t检验、χ2检验或秩和检验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和围手术期疗效。结果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具有可比性。扩大切除组较常规切缘组获取的病理标本更长[(18.8 ± 5.1)cm比(11.6 ± 3.4)cm,t = 6.314,P = 0.000],近切缘距离更长[(14.8 ± 5.5)cm比(8.2 ± 3.0)cm,t = 5.725,P = 0.000],但手术时间更久[(322.4 ± 100.7)min比(254.6 ± 70.3)min,t = 2.975,P = 0.004],术中出血量更多[100(225)ml比100(50)ml,Z = -2.403,P = 0.016]。两组间远切缘距离、切缘阳性、清扫淋巴结总数、术后镇痛时间、引流管放置时间、首次排气时间、首次经口进食时间、术后住院天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扩大切除组术后吻合口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3.4%(1/29),低于常规切除组的17.2%(5/29),但差异未达到统计学意义(P = 0.194)。结论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后实施近侧扩大切除手术安全有效,并可潜在减少术后吻合口并发症的风险。
- 秦启元邝颖仪马腾辉吴雅丽王怀明皮艳娜王辉王磊
- 关键词:直肠肿瘤新辅助放化疗外科治疗
- 埃兹蛋白与直肠癌发生和局部复发的关系及意义被引量:2
- 2012年
- 【目的】探讨埃兹蛋白(ezrin)的表达在直肠癌发生和局部复发中的关系及意义。【方法】收集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和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2年8月至2009年2月间术后复发的直肠癌石蜡标本148例、癌旁正常组织30例和随访5年内未见肿瘤复发的直肠癌组织30例,应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埃兹蛋白的在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分析埃兹蛋白与直肠癌发生和局部复发的关系。【结果】埃兹蛋白在肿瘤中的高表达率为72.3%(107/148),而在癌旁组织中的高表达率仅为20%(6/30),两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埃兹蛋白在非局部复发组的直肠癌原发灶组织中的高表达率为53.3%(16/30),而其在局部复发组直肠癌原发灶组织中的高表达率为72.3%(107/148),两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在局部复发组中,埃兹蛋白的表达与年龄、性别、肿瘤的大小、分化程度、距肛缘的距离、TNM分期等临床病理特征均无关(P>0.05);在局部复发直肠癌中,埃兹蛋白低表达组的中位复发时间为2.0年,而埃兹蛋白高表达组的中位复发时间为1.2年,两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埃兹蛋白与直肠癌的发生和局部复发有关,可能是个促进直肠癌发生和局部复发的因素之一。
- 郭学峰向贤宏何真马腾辉兰平王磊汪建平
- 关键词:局部复发埃兹蛋白生物标记物预后
- 基于腹壁张力和筋膜锁定缝合的肠造口技术被引量:2
- 2022年
- 肠造口手术技术细节尚无统一标准,外科学教材中的手术原则存在较大异质性。在回顾腹壁结构和腱膜的精细解剖基础上,结合作者们的实践经验,尝试提出一种基于腹壁张力和筋膜锁定缝合的肠造口技术。技术操作细节为:(1)临时性造口选择右腹直肌外缘,永久性造口选择左侧腹直肌内促进粘连;(2)皮肤行适合尺寸的圆形开孔(临时性也可一字型),皮下组织和深筋膜行钝性分离;(3)沿腹外斜肌腱膜纤维方向切开筋膜层,钝性扩开肌肉组织,腹横筋膜层水平切开小口后,扩张腹壁隧道至适合尺寸,临时性造口肠袢能恰好无阻力地提出腹壁为适宜,永久性造口稍有阻力为适宜,但均不要预留运针空间以免致死腔形成;(4)永久性造口可考虑在筋膜切线两端单纯或8字锁定缝合,避免慢性筋膜撕裂;(5)肠壁提出后,与皮肤简单固定4~8针;通常临时性回肠造口黏膜可自行翻出,无需外翻缝合;永久性造口可视情况黏膜外翻缝合。理论上讲,该技术可降低术后短期并发症和远期造口疝的发生率。期待能够在未来的研究中,验证该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 王林赵玉洲丁永斌韩加刚马君俊吴永友汪欣马腾辉张洁李子禹步召德苏向前武爱文
- 关键词:造口并发症造口旁疝
- 复方银杏叶萃取物胶囊对61例痔手术后的疗效观察被引量:1
- 2013年
- 痔是直肠肛门外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手术是常用的治疗手段。术后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为肛门疼痛不适、出血或水肿。手术操作轻柔、术中应用超声刀、术后口服血管活性药物和坐浴等可不同程度地避免出现并发症。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结直肠肛门外科通过对施行痔手术的患者予以复方银杏叶萃取物胶囊口服,观察其在减轻痔手术后疼痛、出血和水肿等症状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 蔡泽荣何小文何晓生马腾辉彭慧吴小剑
- 关键词:手术
- 放射性直肠损伤合并焦虑、抑郁及躯体症状障碍的问卷调查被引量:1
- 2021年
- 目的观察放射性直肠损伤患者合并焦虑、抑郁及躯体症状障碍的发生率及治疗。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研究方法。以《中华胃肠外科杂志》编委会编委收治的放射性直肠损伤患者为调查对象。调查对象纳入标准:(1)患有盆腔肿瘤,接受过盆腔放疗;(2)肠镜提示直肠有炎性反应或溃疡。排除标准:(1)放射治疗前有心身疾病史;(2)不会使用智能手机,无法阅读和理解手机展示的问卷中的问题;(3)拒绝签署知情同意书。根据主客观管理分析(SOMA)自评量表、躯体症状健康量表(PHQ-15)、广泛性焦虑障碍量表(GAD-7)和抑郁症筛查量表(PHQ-9)来设计《放射性直肠损伤心理调查》电子问卷。通过微信群将该问卷发给编委管理的放射性直肠损伤患者。本研究观察指标:(1)放射性直肠损伤症状评估:采用SOMA自评量表,放射性直肠损伤症状分级:轻度(≤3分)、中度(4~6分)和重度(≥6分);(2)焦虑和抑郁及躯体症状障碍的发生率:分别采用GAD-7、PHQ-9和PHQ-15自评量表进行评估;(3)焦虑、抑郁、躯体症状障碍与放射性直肠损伤症状分级相关性。结果共回收71份合格问卷,41份(56.9%)来自广州。71例患者中,男6例,女65例;年龄(55.7±9.3)岁,<60岁者48例(67.6%),确诊放射性直肠损伤中位病程2.0(1.0,5.0)年。放射性直肠损伤症状评估:轻度18例(25.4%)、中度27例(38.0%)、重度26例(36.6%)。焦虑和抑郁及躯体症状障碍发生率:无合并症的患者共12例(16.9%);发生焦虑、抑郁或躯体症状障碍的患者共59例(83.1%),其中2例患者只合并焦虑、1例患者只合并抑郁、9例合并躯体症状障碍、2例合并焦虑+抑郁、4例合并焦虑+躯体症状障碍、2例合并抑郁+躯体症状障碍、三者并发者40例。焦虑、抑郁、躯体症状障碍与放射性直肠损伤症状分级相关性:与放射性直肠损伤症状轻-中度组患者相比,重度患者的焦虑和躯体症状障碍的严重程度均更高,
- 廉博曹新平邓海军姜军姜可伟李心翔李幼生林国乐刘继红白守民王峰王自强武爱文肖毅姚宏伟袁维堂张卫章真周岩冰马腾辉赵青川
- 关键词:放射性直肠损伤抑郁心身疾病调查问卷
- 直肠癌放疗前后磁共振特征对发生重度慢性放射性直肠损伤的预测价值被引量:2
- 2021年
- 目的重度慢性放射性直肠损伤(sRLRI)严重影响直肠癌患者的生活质量,术前预测sRLRI发生风险能够为指导手术决策和围手术期管理提供重要信息。本研究探讨直肠癌放疗前后磁共振特征对发生重度慢性放射性直肠损伤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诊断性研究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8年7月期间,于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放射科接受长程放疗的90例直肠癌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病例纳入标准:(1)经病理确诊为直肠癌,年龄≥18岁的患者;(2)接受新辅助放化疗且进行前切除术;(3)随访时间≥3年;(4)既往无其他肿瘤性疾病。排除未在放疗前2周内及放疗结束后8周内接受MRI检查、图像较差无法评估者以及病历资料不完整或存在严重胃肠道疾病者。根据放射性损伤分级标准(RTOG/EORTC),需要手术的3~4级严重并发症定义为sRLRI。观察放疗前后T2WI图像测量无肿瘤部位的直肠壁厚度、膀胱壁厚度、直肠骶骨间距,以及直肠壁表观弥散系数(ADC)值。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上述指标对sRLRI的预测价值。结果90例直肠癌患者中,sRLRI者34例(37.8%)。放疗前,sRLRI者与非sRLRI者的直肠壁厚度中位数分别为4.530 mm和4.355 mm,膀胱壁厚度中位数分别为3.962 mm和3.868 mm,直肠骶骨间距中位数分别为15.557 mm和12.433 mm,直肠壁ADC值中位数分别为1.620×10^(-3)mm^(2)/s和1.653×10^(-3)mm^(2)/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放疗后MRI测量结果中,与非sRLRI者比较,sRLRI者的直肠壁厚度(中位数:8.239 mm比6.223 mm,Z=-3.512,P=0.001)更厚,直肠骶骨间距(中位数:17.728 mm比13.885 mm,Z=-2.247,P=0.025)更长,放疗前后直肠壁厚度变化率(中位数:98.106%比49.584%,Z=-4.169,P<0.001)更大,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放疗后,两组间膀胱壁厚度及其变化率、直肠壁ADC率及其变化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放疗前后直肠壁厚度变化率、放疗后直�
- 吴小媚李亚军谢佩怡潘希敏牛可馨曹务腾马腾辉孟晓春
- 关键词:直肠肿瘤新辅助放化疗表观弥散系数
- 复方制剂保留灌肠治疗慢性放射性直肠炎合并溃疡的疗效及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7
- 2019年
- 目的 探讨复方制剂保留灌肠治疗慢性放射性直肠炎(CRP)合并溃疡患者的疗效,并分析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1月至2018年6月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收治的51例CRP合并溃疡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复方制剂保留灌肠疗效的影响因素分析,再进一步比较复方制剂保留灌肠时间不同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结果51例CRP合并溃疡患者中,18例复方制剂保留灌肠治疗有效,有效率为35.3%.与治疗无效的患者比较,治疗有效的患者中维持复方制剂保留灌肠治疗时间≥6个月者更多(10/18比2/33,P=0.000),毛细血管扩张评分更高[3(1.5,3)比2(0,3),P=0.048],血小板计数更低[(210.3±73.7)×109/L比(252.9±64.8)×109/L,P=0.001],白细胞计数更低[4.7(3.7,5.8)×109/L比6.0(4.6,6.5)×109/L,P=0.027].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复方制剂保留灌肠维持治疗时间是疗效的独立影响因素(OR=0.074,95%CI:0.011-0.515),P=0.009).复方制剂保留灌肠维持治疗>6个月的患者的有效率显著高于维持治疗≤3个月组(83.3%比17.8%,P=0.000)和维持治疗>3个月且≤6个月组患者(83.3%比27.3%,P=0.022).结论复方制剂保留灌肠对治疗CRP合并溃疡患者有一定疗效,当复方制剂保留灌肠维持治疗时间超过6个月以上,疗效更显著.
- 马腾辉黄小艳钟清华刘占振邝颖仪王磊
- 关键词:溃疡保留灌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