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赵世瑜

作品数:152 被引量:1,911H指数:24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文化科学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34篇期刊文章
  • 10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93篇历史地理
  • 18篇社会学
  • 18篇文化科学
  • 15篇经济管理
  • 9篇文学
  • 7篇哲学宗教
  • 6篇政治法律
  • 2篇军事
  • 2篇艺术
  • 1篇电子电信
  • 1篇建筑科学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 1篇语言文字

主题

  • 27篇明清
  • 24篇史学
  • 23篇社会史
  • 18篇人类学
  • 17篇社会
  • 16篇民俗
  • 14篇民俗学
  • 11篇文化
  • 11篇历史人类学
  • 10篇历史学
  • 9篇社会史研究
  • 9篇区域社会史
  • 7篇政治
  • 7篇清史
  • 7篇文学
  • 6篇政治史
  • 6篇治史
  • 6篇记忆
  • 5篇历史记忆
  • 5篇明清时期

机构

  • 78篇北京师范大学
  • 71篇北京大学
  • 3篇中国社会科学...
  • 2篇华东师范大学
  • 2篇山东大学
  • 2篇浙江大学
  • 2篇首都师范大学
  • 2篇中国人民大学
  • 2篇中国社会科学...
  • 2篇北京民间文艺...
  • 1篇东京大学
  • 1篇北京工业大学
  • 1篇清华大学
  • 1篇山东艺术学院
  • 1篇上海师范大学
  • 1篇山东工艺美术...
  • 1篇内蒙古师范大...
  • 1篇上海大学
  • 1篇厦门大学
  • 1篇中山大学

作者

  • 146篇赵世瑜
  • 3篇杜正贞
  • 3篇刘铁梁
  • 2篇刘魁立
  • 2篇邓庆平
  • 2篇周尚意
  • 2篇张宏艳
  • 1篇徐蓝
  • 1篇梁勇
  • 1篇葛兆光
  • 1篇李松
  • 1篇王东平
  • 1篇杨奎松
  • 1篇彭小瑜
  • 1篇陈子艾
  • 1篇周飞舟
  • 1篇马琳
  • 1篇朱振华
  • 1篇桑兵
  • 1篇张从军

传媒

  • 17篇民俗研究
  • 10篇历史研究
  • 8篇北京师范大学...
  • 7篇清华大学学报...
  • 5篇史学月刊
  • 5篇清史研究
  • 4篇寻根
  • 4篇史学理论研究
  • 4篇高等学校文科...
  • 3篇中国社会科学
  • 3篇社会科学
  • 3篇学术研究
  • 3篇学术月刊
  • 3篇历史教学
  • 3篇社会科学文摘
  • 3篇民间文化论坛
  • 2篇近代史研究
  • 2篇史学集刊
  • 2篇美术观察
  • 2篇东岳论丛

年份

  • 1篇2025
  • 6篇2024
  • 5篇2023
  • 4篇2022
  • 9篇2021
  • 1篇2020
  • 5篇2019
  • 6篇2018
  • 1篇2017
  • 7篇2016
  • 6篇2015
  • 2篇2014
  • 3篇2013
  • 3篇2012
  • 5篇2011
  • 2篇2010
  • 9篇2009
  • 4篇2008
  • 3篇2007
  • 3篇2006
15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不清不明”与“无明不清”——明清易代的区域社会史解释被引量:24
2010年
明清易代是中国历史研究中的重要问题,传统史学多将其置于王朝更迭的解释框架中加以叙述,也有一些学者纠缠于明清两朝孰优孰劣、并进而对易代的得失进行判断。近三十年来,海外学者多超越易代历史本身,将跨越此时期的晚明盛清视为"帝制晚期"或"早期现代",但易于忽略易代本身对这一历史转型期所起的重大作用。此外,易代史的历史叙述,或始自清兵入关,或始自明末民变,多从直接的引发事件开始讨论,因而对易代时期的许多现象、行为的判断有失偏颇。从区域社会史的角度观察,易代时期在不同地区、不同时段,往往表现为"不清不明",即不断出现反复而未立即确立某一正统的状态,而这种状态又与该区域历史发展的长期特点有关。因此,离开明代历史,无法真正理解易代时期诸多史事,甚至无法理解清代诸多史事,即所谓"无明不清"。明清两朝孰优孰劣的讨论,不过是王朝史官立场的余绪,于今可以休矣。
赵世瑜
关键词:明清易代区域社会史
明清史与近代史:一个社会史视角的反思被引量:18
2005年
在近几十年中国大陆的历史学界,明清史和近代史是两个取得了重大成就的研究领域;但与此同时,两个在时间上接续的历史时段中间出现了一道鸿沟———两段历史各有其问题意识,学者们向我们展示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历史和历史叙述方式。但是,出自明清史的社会史研究者从他们的实践出发,对传统明清史和近代史研究之间的这种断裂进行了反思。在更加多元和复杂、而非单线的问题意识之下,重新认识这一段历史的内在脉络。
赵世瑜
关键词:明清史近代史社会史
“王朝国家”与前现代中国的国家转型被引量:8
2021年
一、问题的缘起关于国家性质问题,有来自不同角度的概括。马克思主义将阶级性视为国家的根本属性,因此有所谓奴隶制国家、封建国家等说法;也有人从统治方式的角度加以概括,有集权国家、民主国家、君主制国家的说法;还有人从国家的构成方式上,当然也是从统治方式上概括,又有帝国、民族国家的说法。
赵世瑜
关键词:奴隶制国家马克思主义君主制阶级性
二元的晋祠:礼与俗的分合被引量:10
2015年
叔虞和圣母水神,是晋祠早期祭祀的对象。不过在宋代以前的官方看来,前者才是祭祀的主神。自宋代以来,由于太原成为边塞重镇,农业开发与水利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因此祭祀圣母水神逐渐超越了祭祀叔虞,且得到了官方的认可。尽管此后历代士大夫多有对晋祠祭祀进行"礼俗辩证",但由于圣母为民间普遍崇奉而香火旺盛,祭祀叔虞则因只有少数士大夫提倡和实践而日渐式微。晋祠祭祀变迁的背后是礼与俗分合的一种展现。
赵世瑜
关键词:圣母
当代江南的"万神殿":水乡成陆的另类图像史
在近年来的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太湖平原上许多原来的自然村落不复存在,呈现区域历史过程的村落社庙也大多不存。作为一种策略,庙中神像常被集中到某个佛寺中安置,使佛寺中出现了由大大小小、形貌各异的神 像组成的"万神殿"。...
赵世瑜
亦土亦流:一个边陲小邑的晚清困局
九姓长官司是四川南部泸州与叙州(今宜宾)接壤地区,也是云、贵、川三省交界地区的一个土司衙门,直至清末,这里仍是一个族群关系复杂、流民汇聚的地方,所以长期保留土司设置。同治时,因土著学额受到外来移民的挤占,引发九姓司官绅的...
赵世瑜
关键词:改土归流
中国现代民俗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赵世瑜
关键词:中国现代民俗学
关于以图证史与区域艺术社会史的几个问题——赵世瑜教授访谈录
2024年
2018年笔者在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赵世瑜先生的指导下,提出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区域艺术社会史。本次访谈的议题是艺术史向社会史、文化史转向潮流下的地方(区域)美术史写作。在访谈中赵世瑜先生先后从学科的内与外,以及跨学科、跨领域乃至跨文化的角度,具体、深入地探析了区域艺术社会史的相关问题。一方面,应该确立视觉因素在田野考察中的核心地位。即除了扩大史料来源、运用图像佐证历史,我们还应从空间、物质以及视觉材料的本体性的角度,开展艺术史与社会史对话的可能性。另一方面,艺术社会史与一般社会史存在显著差异。应该超越物质生活等传统的历史层面,聚焦于观念、想象的精神世界。此外,如何从艺术的角度去观察社会。即如何运用艺术的手法去“剥离”不同人群的艺术品,关注不同人群对艺术的需求差异。从整体上去理解生活、文化和世界,在认识论和方法论层面去探寻其不可替代的部分。
赵世瑜刘文炯
政治史·社会史·历史人类学——赵世瑜教授访谈被引量:9
2005年
赵世瑜梁勇
关键词:政治史历史人类学社会史学术历程多尔衮史学界
历史过程的“折叠”与“拉伸”——社的存续、变身及其在中国史研究中的意义被引量:13
2020年
社与社祭是中国社会的古老传统,起源于上古并遗留至今,既存在于国家礼仪,又在民众的日常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作为国家和社区的认同标识,成为中国社会与文化中最具贯通性的表征。人们通常认为社与社祭已经消亡,但通过田野调查,我们发现它或继续存在,或不断变身,在各个区域多元而不同步的发展过程中持续生成或得到重塑。从不同区域现存的社与社祭的观察出发,可以在本体论的意义上对历史过程中的"折叠"与"拉伸"有所认识。
赵世瑜
共15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