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董娴娴

作品数:5 被引量:97H指数:4
供职机构:河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植物营养研究所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5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篇玉米
  • 3篇夏玉米
  • 2篇氮肥
  • 2篇氮素
  • 2篇冬小麦
  • 2篇土壤
  • 2篇硝态氮
  • 2篇小麦
  • 2篇轮作
  • 2篇轮作体系
  • 1篇氮肥利用
  • 1篇氮肥利用效率
  • 1篇氮肥去向
  • 1篇氮素去向
  • 1篇氮素吸收
  • 1篇氮吸收
  • 1篇冬小麦-夏玉...
  • 1篇玉米产量
  • 1篇运移
  • 1篇植物系统

机构

  • 5篇河北农业大学
  • 3篇中国农业大学

作者

  • 5篇董娴娴
  • 4篇张丽娟
  • 3篇巨晓棠
  • 2篇任翠莲
  • 2篇吉艳芝
  • 2篇刘新宇
  • 1篇刘会玲
  • 1篇刘辰琛
  • 1篇马银丽
  • 1篇袁丽金
  • 1篇徐明杰

传媒

  • 2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植物营养与肥...
  • 1篇河北农业大学...

年份

  • 1篇2014
  • 3篇2012
  • 1篇2011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耕层水氮调控对土壤深层累积NO_3^--N运移及后效的影响被引量:15
2011年
【目的】在华北平原地区,研究前茬小麦耕层水氮调控对后茬玉米土壤深层累积NO3--N的运移及后效的影响。【方法】设置0(N0)、150 kgN.hm-2(N150)两个施氮水平,同时设传统灌溉(W1)和根据土壤水分监测的优化灌溉(W2)两种方式,采用15N微区注射技术,布置田间微区试验,将15N标记于110 cm土层。【结果】在该试验条件下,小麦收获后标记15N在土壤中总体残留趋势:N0W2N150W2>N150W1>N0W2,依次为:5.5%、2.2%、1.7%和1.5%;玉米地上部生物量及总吸氮量均表现为施氮高于不施氮,优化和传统灌溉处理间差异不显著;玉米根系主要分布在0—20 cm土层,且施氮处理根系比例高于不施氮处理,耕层水氮调控影响后作玉米中下层根系发育,N0W1处理80—150 cm土层根长密度明显高于其它处理。【结论】耕层适度节水减氮有利于后茬作物根系下扎,促进其中下层根系的发育,进而促进其对深层累积NO3--N的吸收利用;耕层供氮及传统灌水加剧了硝态氮在深层的累积,对地下水安全造成威胁。
董娴娴刘辰琛张丽娟袁丽金巨晓棠刘新宇
关键词:夏玉米硝态氮后效
控释尿素对夏玉米产量、氮肥利用效率及土壤硝态氮的影响被引量:24
2012年
以夏玉米为研究对象,通过田间试验,比较分析不同氮水平下控释尿素与普通尿素的夏玉米产量、氮肥利用效率及土壤硝态氮间的差异。结果表明:控释尿素能显著提高玉米产量,相同氮水平下,控释尿素处理的籽粒产量较普通尿素的均有所增加,其中氮水平为75%处理的增产幅度最大,100%的处理次之,50%的最小,其增产达5.7%~28.9%。控释尿素与普通尿素的氮素表观损失量均随施肥量增加而升高,与对照不施氮处理差异显著。N肥利用率与N肥农学效率则表现为75%>50%>100%,且控释尿素处理有高于普通尿素处理的趋势,其中75%控释尿素处理的N肥利用率及N肥农学效率分别高达24.1%和17.4kg/kg。土壤剖面NO3--N含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控释尿素在夏玉米的2个氮素利用关键期(大喇叭口和抽雄)的土壤硝态氮含量均高于普通尿素,说明控释尿素在夏玉米氮素关键期能维持较高的水平以满足作物对于N素的需求,其中以75%控释尿素处理表现最好。本试验条件下,控释尿素75%的施氮水平是提高夏玉米产量、降低土壤硝态氮淋失的合理施氮量。
任翠莲马银丽董娴娴张丽娟吉艳芝
关键词:控释尿素玉米产量氮肥利用效率土壤硝态氮
不同管理方式对小麦氮素吸收、分配及去向的影响被引量:23
2014年
【目的】随着氮肥在农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已有许多通过不同施氮水平调控,分析作物养分吸收,提高氮素利用率的相关研究,但是关于高产体系下作物花前花后氮素利用、转移规律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探讨传统(CT)和优化(YH)两种栽培体系对冬小麦氮素吸收、分配及去向的影响。分析高产条件下化肥氮的"作物吸收—土壤残留—损失"的新变化,解析小麦花前花后氮素利用、转移规律,探讨肥料氮、土壤氮与作物氮之间的关系。【方法】在传统和优化两种栽培体系定位试验中设置15N微区,采用将15N标记的尿素表施的方法,通过测定植株、土壤样品分析氮素利用特征。新鲜土壤NH+4-N和NO-3-N含量采用TRACCS 2000型流动分析仪测定。15N土壤及植物全氮用美国THERMO finnigan公司的稳定同位素质谱仪DeltaplusXP测定。【结果】在该试验条件下,优化管理小麦籽粒产量和吸氮量均显著高于传统处理,分别比传统管理高35%和34%。优化管理15N利用率比传统管理高,差异达显著水平。小麦各器官中氮素的累积量及向籽粒中的转移量均表现为来自土壤氮高于来自肥料中的氮,说明土壤氮是小麦生长的主要氮源。传统管理籽粒氮素大部分来源于花前累积,转运氮的贡献率为81.65%,优化管理为62.14%。优化管理土壤硝态氮及15N含量显著低于传统管理;开花期传统管理土壤表层硝态氮及15N大量累积;收获后40—60 cm土层15N出现累积峰,氮肥随水向下运移。两种管理方式的小麦当季化肥去向均表现为土壤残留>作物吸收>损失;传统管理土壤氮肥残留率高达69.33%,优化管理较低,为39.17%。【结论】在优化栽培体系中冬小麦施氮量为139 kg/hm2时,小麦籽粒产量达到高产且氮肥高效利用。合理调控氮素投入量以及适度的水分胁迫可以实现水氮高效前提下的作物高产。
徐明杰董娴娴刘会玲张丽娟巨晓棠
关键词:冬小麦氮素去向
不同轮作体系土壤-植物系统氮素特征研究
本研究选择以曲周为代表的华北平原为研究对象,在不同种植体系的长期定位试验中,布置田间15N试验,分析优化作物水肥管理、增加土壤碳归还及固氮作物种植等措施对作物吸氮量、土壤残留量及氮肥损失量的影响及内在联系,探讨不同水肥管...
董娴娴
关键词:轮作体系氮吸收土壤-植物系统
文献传递
潮褐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氮肥后效及去向研究被引量:41
2012年
【目的】在华北平原地区,研究肥料氮在两个轮作季四茬作物中的后效和去向。【方法】采用田间微区15N示踪试验,前茬设置5个氮素水平:0、75、150、225、300 kgN.hm-2(表示为N0、N75、N150、N225、N300),副处理为小麦品种:科农9204和河农822,共计10个处理。【结果】在该试验条件下,后三茬作物均能吸收利用第一茬冬小麦残留在土壤中的15N标记肥料。第二茬夏玉米、第三茬冬小麦和第四茬夏玉米对残留15N的利用率分别为6.5%—14.1%、0.9%—2.9%和1.2%—1.6%。四茬作物的叠加利用率显著高于氮肥当季利用率,N75、N150、N225和N300处理叠加利用率分别是53.8%、58.7%、58.6%和55.8%(第一茬为河农822小麦品种);60.0%、61.3%、60.9%和55.2%(第一茬为科农9204小麦品种)。经过四季作物种植后,土壤剖面中仍有22.3—96.2 kgN.hm-2的氮素残留,残留率为22.1%—32.8%,累积总损失量可达9.3—55.3 kgN.hm-2,损失率为8.9%—18.6%。【结论】在小麦当季,高施氮量条件下肥料主要残留在土壤中,后茬作物可以吸收土壤残留氮肥。土壤中15N含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随着茬口的增多有垂直向下运移的趋势,第一茬作物品种间无显著差异。
董娴娴刘新宇任翠莲吉艳芝巨晓棠张丽娟
关键词:冬小麦夏玉米氮肥去向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