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玉林

作品数:85 被引量:501H指数:13
供职机构: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广州市医药卫生科技项目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广东省卫生厅资助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4篇期刊文章
  • 6篇会议论文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78篇医药卫生
  • 4篇文化科学
  • 2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1篇流感
  • 30篇流行病
  • 30篇流行病学
  • 20篇病毒
  • 18篇疫情
  • 14篇登革热
  • 10篇禽流感
  • 9篇甲型
  • 8篇病例
  • 7篇流行性
  • 7篇疾病暴发
  • 7篇疾病暴发流行
  • 7篇暴发疫情
  • 6篇疫情分析
  • 6篇流行病学调查
  • 6篇流行病学分析
  • 5篇登革病毒
  • 5篇人禽流感
  • 5篇流感病毒
  • 5篇流行病学研究

机构

  • 82篇广州市疾病预...
  • 5篇广东省疾病预...
  • 4篇中山大学
  • 4篇广州市白云区...
  • 3篇暨南大学
  • 3篇南方医科大学
  • 3篇广州市番禺区...
  • 3篇广州市荔湾区...
  • 2篇广东工业大学
  • 2篇广州医科大学
  • 1篇广东药学院
  • 1篇天津市卫生防...
  • 1篇浙江中医药大...
  • 1篇深圳市疾病预...
  • 1篇广州市黄埔区...
  • 1篇增城市疾病预...

作者

  • 82篇王玉林
  • 34篇杨智聪
  • 29篇李铁钢
  • 24篇李美霞
  • 23篇刘于飞
  • 23篇王鸣
  • 21篇柳洋
  • 20篇罗雷
  • 14篇秦鹏哲
  • 12篇狄飚
  • 10篇吴新伟
  • 10篇陈雄飞
  • 10篇鲁恩洁
  • 9篇康燕
  • 9篇刘维斯
  • 8篇蒋力云
  • 8篇魏跃红
  • 8篇何丽娟
  • 7篇周秀珍
  • 7篇董智强

传媒

  • 13篇热带医学杂志
  • 10篇华南预防医学
  • 9篇医学动物防制
  • 8篇中国学校卫生
  • 5篇中华预防医学...
  • 5篇中华流行病学...
  • 5篇中国卫生统计
  • 3篇中国公共卫生
  • 2篇疾病监测
  • 2篇中华传染病杂...
  • 2篇中华疾病控制...
  • 1篇中国计划免疫
  • 1篇新医学
  • 1篇广东医学
  • 1篇预防医学情报...
  • 1篇中国慢性病预...
  • 1篇微生物学免疫...
  • 1篇中国误诊学杂...
  • 1篇中国预防医学...
  • 1篇公共卫生与预...

年份

  • 1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4
  • 4篇2013
  • 5篇2012
  • 13篇2011
  • 13篇2010
  • 12篇2009
  • 14篇2008
  • 10篇2007
  • 5篇2006
8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广州市人群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病学调查
本文对广州市人群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广州市流动人员中流脑A、C群免疫水平较低,提示今后应在流动人群聚集地适时开展流脑菌苗接种,以提高其免疫水平。
周秀珍张欣强蔡衍珊王玉林
关键词:脑脊髓炎免疫抗体流行病学
文献传递
2006年、2007年广州大学城流感病毒的分子生物学检测及基因分析──附83份咽拭子标本检测报告
2009年
目的: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了解2006年与2007年引发广州大学城流行性感冒(流感)疫情的病原体。方法:在3个校区采集流感样症状患者的咽拭子标本,使用A、B型流感病毒荧光PCR检测试剂盒,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检测,以Ct值小于30判定为阳性,初步鉴别为流感病毒后,再用荧光PCR法进行病毒型别鉴定,并与MDCK细胞培养法及红细胞凝集抑制试验进行比较。同时用逆转录PCR法对流感病毒血凝素(HA)基因进行扩增,并测序分析其同源性。结果:83份咽拭子标本中,MDCK细胞培养法的检测阳性率为47%,而荧光PCR法的检测阳性率为58%。引起2006年和2007年广州大学城流感爆发疫情的分别是H1和H3亚型毒株。2006年与2007年广州大学城不同校区的流感病毒株HA基因的同源性分别为96.4%及99.2%~99.6%。结论:2006年和2007年广州大学城爆发流感疫情的病原体分别为H1和H3亚型流感病毒,同一年内发生在大学城不同校区的流感疫情是由同一病毒株引起的。荧光PCR法检测需时短,特异度和敏感度较高,不仅能快速准确地检测流感病毒,还能针对不同亚型进行分型。
吴新伟伍业健陈艺韵蒋力云李铁钢何丽娟王玉林
关键词:流行性感冒流行性感冒病毒荧光聚合酶链反应红细胞凝集抑制试验
广州市一起手足口病死亡病例的调查与确认
2009年
目的确认2008年5月广州市番禺区1起婴儿手足口病死亡的病因。方法访谈病例发病前后相关知情人,查阅临床病志,对病家开展现场调查和病例主动搜索。采集病例肛拭子、口腔分泌物、鼻腔分泌物、脑脊液,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肠道病毒(EV)的EV71和CA16特异的核酸片段。结果患儿无外出,无接触史,病家及周围卫生条件差。5月1日,患儿发热,手、足及口腔出现散在疱疹,5月5日,出现抽搐、巴氏症阳性、双肺可闻及大量痰鸣音等重症表现,死于脑炎和肺水肿。实验室结果为EV71阳性、Cox A16阴性。结论该患儿为7EV71感染的重症手足口病例,但感染途径未查明。
魏跃红杨智聪王玉林李美霞吴新伟许信红
关键词:手足口病EV71重症
广州市5岁以下儿童病毒性腹泻流行特征被引量:10
2009年
目的了解广州市5岁以下儿童4种主要腹泻病毒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收集广州市2008年哨点医院门诊腹泻患儿粪便686份,采用ELISA法检测轮状病毒、腺病毒和星状病毒抗原,用RIDASCREENELISA试剂盒进行诺如病毒抗原检测,并对以上腹泻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686份标本中,4种病毒的阳性率:轮状病毒为34.0%、诺如病毒为20.7%、腺病毒为6.0%、星状病毒为1.2%,其中有混合感染的病例数占5.1%,以轮状病毒混合其他病毒感染为主,占85.7%。4种病毒阳性率男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年龄组间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年龄有关,均以2岁以下患儿为主,分别占阳性总数的93.1%、92.3%、87.8%和100%。轮状病毒有明显的季节特征,10~12月份为发病高峰,诺如病毒等常年均有发病,无特殊的时间分布。混合感染的患儿腹泻症状较重(P<0.05)。结论4种病毒均有检出,以轮状病毒和诺如病毒为主,秋冬季为发病高峰,2岁以下为发病高危人群,同时混合感染现象值得关注。
魏跃红杨智聪罗雷王玉林康燕李美霞
关键词:婴幼儿腹泻轮状病毒诺如病毒流行病学
一起城市人禽流感病例疫情分析被引量:1
2008年
2003—2006年底全球已确诊263例人禽流感病例,死亡158例(60.1%),其中我国确诊22例,死亡14例(63.6%)。广州市于2006年3月发生第1例人禽流感病例,我国70%的人禽流感病例发生在农村,该病例作为少数城市病例之一有何特点?城市人禽流感疫情将以何种规模和形式出现?笔者分析了广州市首例人禽流感病例相关疫情资料,对广州市人禽流感疫情现状及风险进行评估。
柳洋王玉林王呜狄飚刘于飞鲁恩洁秦鹏哲李铁钢吴新伟蒋力云
关键词:人禽流感城市人疫情分析禽流感疫情疫情资料疫情现状
广州首起输入性基孔肯雅热的调查分析被引量:19
2010年
广州网络报告的疑似"登革热"患者经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调查、血清学检测、病原学分离培养等做出的诊断为首例输入性基孔肯雅热。又经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疑似基孔肯雅热患者作进一步基孔肯雅病毒抗体和核酸等检测,并对扩增出的基孔肯雅病毒特异性片段进行了序列测定和分析。核苷酸同源性比较显示,E2区(336nt)和NS1区(314nt)的核苷酸序列与意大利基孔肯雅病毒分离株ITA07-RA1及多株印度的基孔肯雅病毒分离株的序列高度同源(98%以上)。根据现场流行病学和实验流行病学的调查结果,可以确认这例疑似境外感染的输入性登革热实为基孔肯雅热病例,也是中国首例输入性基孔肯雅热病例。
王大虎董智强陈纯王玉林李美霞
关键词:基孔肯雅热登革热病毒分离
广州市2009年学校甲型H1N1流感暴发疫情分析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探讨广州市2009年学校甲型H1N1流感暴发疫情流行特征及采取的防制措施,为控制其暴发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广州市2009年发生并经实验室确诊的甲型H1N1流感暴发疫情的现场调查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9年广州市共报告学校甲型H1N1流感暴发疫情196起,其中小学114起,占疫情总数的58.16%。累计报告流感样病例6 548人,涉及305 977人,罹患率介于0.02%~36.51%。9-11月为发病高峰,共报告175起,占全年疫情的89.29%。首发病例到报告的时间与罹患率相关系数为0.268。结论 2009年广州市学校甲型H1N1流感活跃程度高,中小学校为疫情的高发场所,应加强监控。
陆剑云李铁钢柳洋练桂雄李魁彪陈艺韵王玉林李美霞杨智聪
关键词:疾病暴发流行流行病学研究
广州市禽类从业人群禽流感病毒感染特征分析被引量:8
2009年
目的应用血清流行病学调查广州市禽类从业人群感染禽流感病毒H5N1、H9N2、H7N7的状况,分析其感染特征。方法采集广州市与禽类接触相关的职业人群血清,包括农贸市场活禽零售与非禽类零售人群、企业化家禽养殖与农村家禽散养人群、活禽批发市场人群、野生鸟驯养人群、生猪屠宰人群以及一般人群,用血凝抑制试验、中和抗体试验检测H5、H9、H7IgG抗体;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χ^2检验分析感染率分布。结果2881名调查对象中检测出4例H5抗体阳性(0.14%);146例H9抗体阳性(5.07%),其中以活禽零售人群H9感染率最高(14.96%),企业化家禽养殖人群为8.90%,活禽批发人群为6.69%,野生鸟驯养人群为3.75%,生猪养殖人群为2.40%,非禽类零售人群为2.21%,农村家禽散养人群为1.77%,一般人群为2.30%。而1926名禽类从业人群中H7抗体均为阴性。结论人群中H5感染率较低,而H9感染率较高,未检测到H7感染;活禽零售、家禽批发、企业化家禽养殖等职业具有较高感染禽流感病毒的风险,其中以活禽零售感染风险最高,且接触家禽时间越长感染风险越高。
柳洋鲁恩洁王玉林狄飚李铁钢周勇杨丽莉许晓茵傅传喜王鸣
关键词:禽流感H5N1H9N2
新型甲型H1N1流感症状因子分析
2012年
目的探讨因子分析在新型甲型H1N1流感临床症状研究中的应用,为新型甲型H1N1流感基础研究及其防控提供参考。方法利用一次封闭环境下新型甲型H1N1流感暴发数据,使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探讨新型甲型H1N1流感症状的因子,根据因子的组合,结合专业知识定义因子的临床类型;用证实性因子分析验证因子假设,计算因子负荷,计算每个病例的各因子预测值,分析新型甲型H1N1流感症状的特点。结果探索性因子分析发现,新型甲型H1N1病例的临床症状可以分为消化道症状、卡他症状、下呼吸道症状、全身症状与上呼吸道症状。证实性因子分析发现,2.29%、32.09%、2.87%、7.16%与37.54%的病例分别具有典型的上述对应症状,2.29%、33.52%、4.01%、18.05%与37.54%的病例的主要临床症状类型分别对映前述症状。42.12%的病例不具有任何一种典型临床症状特征,38.68%的病例具有1种,14.33%的病例具有2种,4.87%的病例具有3种。4.58%的病例仅有发热症状。结论新型甲型H1N1流感的症状以呼吸系统症状为主,且以上呼吸道与卡他症状为主。因子分析能较好地应用于新型甲型H1N1流感临床症状特征研究,为临床症状的综合分析提供了新的思路。
陈雄飞李铁钢柳洋王玉林陈希刘建华李美霞王鸣
关键词:H1N1流感症状
广州市2006年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析被引量:10
2008年
目的了解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特点,为制定防制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广州市2006年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06年全市共报告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80起,其中传染病类68起;各类学校均有报告,其中小学61起,占76.25%;全年都有发生,其中3-6月累计报告61起,占全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76.25%。从首例发病到接到信息报告时间中位数为6.5d;报告及时性与事件控制效果Pearson相关系数为0.698,P=0.000。结论及早报告有利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时控制。
李铁钢王鸣杨智聪刘于飞王玉林秦鹏哲刘维斯
关键词:公共卫生传染病食物中毒学生保健服务
共9页<123456789>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