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8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0篇医药卫生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14篇糖尿
  • 14篇糖尿病
  • 9篇糖尿病患者
  • 9篇病患
  • 6篇血小板
  • 5篇血管
  • 5篇血管病
  • 5篇病变
  • 4篇血管病变
  • 3篇代谢
  • 3篇生化指标
  • 3篇微血管
  • 3篇微血管病
  • 3篇微血管病变
  • 3篇疗效
  • 3篇高凝状态
  • 2篇蛋白
  • 2篇血浆
  • 2篇血栓
  • 2篇胰岛

机构

  • 19篇上海第二医科...
  • 1篇第二军医大学
  • 1篇复旦大学
  • 1篇上海第二医科...
  • 1篇上海市第一人...
  • 1篇上海医科大学...
  • 1篇上海第二医科...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上海第二医科...
  • 1篇解放军第21...

作者

  • 20篇林东平
  • 14篇吴万龄
  • 8篇杨裕国
  • 6篇隋春华
  • 5篇盛宏光
  • 4篇郭郁郁
  • 3篇施丹
  • 3篇叶林
  • 1篇黄勤
  • 1篇施丹
  • 1篇郭美
  • 1篇陈宇红
  • 1篇姚丕颖
  • 1篇李善芳
  • 1篇罗邦尧
  • 1篇孙健
  • 1篇刘红
  • 1篇单玉明
  • 1篇胡仁明
  • 1篇王沙南

传媒

  • 6篇上海医学
  • 3篇上海医药
  • 1篇胃肠病学
  • 1篇辽宁实用糖尿...
  • 1篇中国现代医学...
  • 1篇中国老年学杂...
  • 1篇上海第二医科...
  • 1篇中华内分泌代...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中日友好医院...
  • 1篇上海预防医学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年份

  • 1篇2005
  • 1篇2003
  • 1篇2002
  • 1篇2001
  • 4篇2000
  • 6篇1999
  • 6篇1998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的变化被引量:1
2000年
目的 观察老年 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血小板 α-颗粒膜蛋白 (GMP- 1 4 0 )的变化。方法 采用放免法 ,检测 2 0例正常人和40例老年 2型糖尿病患者 (2 2例无微血管病变 ,1 8例有微血管病变 )血浆 GMP- 1 4 0的变化 ,同时观察了患者用己酮可可减治疗后上述指标的变化。结果 糖尿病患者 GMP- 1 4 0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己酮可可碱治疗后 GMP- 1 4 0则明显下降 ,伴微血管病变者比无微血管病变者变化更明显 ,且 GMP- 1 4 0与血栓素 B2 (TXB2 )呈显著正相关。结论 血浆 GMP- 1 4 0是老年 2型糖尿病患者血小板活化的直接和特异指标 ,有助于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早期诊断和病情分析 ,且能作为抗血小板药物疗效的指标。
林东平吴万龄王沙南
关键词:糖尿病微血管病变血浆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
糖尿病患者血小板活化状态和纤溶活性的变化被引量:32
1999年
目的:观察糖尿病患者血小板活化状态和纤溶活性的变化。方法:分别采用放射免疫法、比浊法和发色底物显色法,检测20例正常人和40例Ⅱ型糖尿病患者(22例无微血管病变,18例有微血管病变)的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血栓素B2(TXB2)、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血小板聚集率(PAgR)和血浆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抑制物(PAI1)的变化。结果:糖尿病患者GMP140、TXB2、PAgR、PAI1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6ketoPGF1α和tPA则明显下降,伴微血管病变者比无微血管病变者变化更明显,且GMP140与PAgR、TXB2呈显著正相关,而与6ketoPGF1α呈显著负相关。结论:血小板活化状态和纤溶活性的测定对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早期诊断和病情分析有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
林东平杨裕国吴万龄盛宏光隋春华
关键词:糖尿病NIDDM血小板活化状态纤溶活性
已酮可可碱对糖尿病患者高凝状态相关指标的作用被引量:6
1998年
目的:观察已酮可可碱(Trental)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液凝固相关指标的变化。方法:观察了40例2型糖尿病患者应用已酮可可碱4周后血小板聚集率(PAgR)、血栓素B2(TXB2)、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血浆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1)及血粘度的变化。结果:用药后PAgR、TXB2、PAI-1及血粘度明显下降,而6-keto-PGF1α及tPA明显升高。结论:提示已酮可可碱可作用于细胞水平及细胞膜流动性的改变。
林东平隋春华吴万龄
关键词:血小板聚集率血粘度糖尿病已酮可可碱
糖尿病患者血浆内皮素的变化及与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关系被引量:9
1999年
内皮素1(Endothelin1,ET1)是近年来发现的血管活性多肽,具有很强的血管收缩及促平滑肌细胞增殖的作用[1,2]。在各种高血压及心、脑、肾血管病变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3,4]。糖尿病(DM)微血管病变是DM患者致残和致死的主要原...
林东平盛宏光吴万龄
关键词:糖尿病内皮素微血管病变
健康老年男性不同骨量、骨代谢生化指标及其他相关因素的初步研究被引量:4
2003年
目的 观察健康老年男性不同骨量、骨代谢生化指标及其他相关因素的变化 ,以探讨原发性男性骨质疏松症 (OP)的发病机制。方法  6 0例健康老年男性按照宽波段超声衰减 (BUA)值分成骨量正常组 (A组 )、骨量减少组 (B组 )和骨质疏松组 (C组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测定各种骨形成及骨吸收的生化标志物 ,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 (RIA)测定血清雌二醇 (E2 )、睾酮 (T)、卵泡刺激素 (FSH)、黄体生成素 (LH)。结果 B、C两组分别与A组比较 ,吡啶酚 (PYD)、脱氧吡啶酚 (DPD)明显升高 ,而骨钙素 (BGP)仅在C组明显升高。C组分别与A、B两组比较 ,体重、体重指数 (BMI)、E2 、T明显下降 ,而FSH、LH明显升高 ,且E2 在B组明显下降。直线相关分析显示 ,BUA与BMI、体重、E2 、T呈正相关 (r分别为 0 .387、0 .2 89、0 .4 5 5、0 .2 97,P <0 .0 5 ) ,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 ,BUA与BMI、E2 相关 (P分别为 0 .0 1、0 .0 16 ) ,回归方程为Y =3.14 9+0 .6 6 5X1+8.916×10 -2 X2 。结论 原发性男性OP的骨吸收生化标志物明显升高 ,骨形成指标轻度升高 ,属高转换型 ;雌、雄激素下降 ,尤其是前者的下降可能是其主要发病机制 ;低体重是原发性男性OP的危险因素之一。
林东平郭明皓吴万龄杨裕国郭郁郁隋春华
关键词:骨代谢生化指标雌二醇睾酮体重
克林霉素磷酸酯治疗糖尿病合并呼吸道或皮肤感染的疗效观察被引量:3
1998年
本文作者应用克林霉素磷酸酯静脉滴注治疗40例糖尿病合并呼吸道感染或皮肤感染,其中30例治疗前痰或皮肤创口渗出液细菌培养呈阳性。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为85%;细菌清除者25例,细菌清除率83.3%;不良反应发生率7.5%。证明该药对糖尿病合并呼吸道或皮肤感染确有疗效。
林东平
关键词:克林霉素磷酸酯糖尿病呼吸道感染皮肤感染
糖尿病患者血栓前状态若干相关分子标志物的变化被引量:7
1999年
观察糖尿病患者血栓前状态若干相关分子标志物即血浆内皮素- 1(ET- 1) 、血小板α- 颗粒膜蛋白(GMP-140)、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 及其抑制物(PAI- 1) 的变化。方法:分别采用放免法和发色底物显色法,检测了20 例正常人和40 例Ⅱ型糖尿病患者(22 例无微血管病变,18 例有微血管病变)的ET-1 、GMP-140 、tPA及PAI- 1 的变化。结果:糖尿病患者的ET- 1、GMP- 140 、PAI- 1 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tPA 则明显下降,伴微血管病变者比无微血管病变者变化更明显,且ET- 1 与GMP- 140 、PAI- 1 呈显著正相关,而与tPA 呈显著负相关。结论:上述血栓前状态若干相关分子标志物的测定对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早期诊断和病情分析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林东平王俏吴万龄
关键词: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内皮素血小板
胰岛素对门诊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及生活质量的影响被引量:3
2005年
目的观察胰岛素对门诊2型糖尿病(DM)患者的疗效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120例使用大剂量口服降糖药而血糖控制不佳的门诊2型DM患者,随机分为胰岛素治疗组(诺和灵30Rbid或+小剂量二甲双胍或阿卡波糖)和对照组(单用大剂量联合口服降糖药),每组60例,SF36健康量表调查患者主要生活质量积分,并检测治疗前后8周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PPG2h)等指标。结果治疗8周后,胰岛素治疗组FPG、PPG2h、糖化血红蛋白A1C(HbA1C)较对照组显著降低,血糖下降幅度更大,达标率明显提高,胰岛β细胞功能有恢复趋势,主要生活质量积分亦明显提高(P<0.05或P<0.001);8周内低血糖发生率却未明显上升。结论门诊使用胰岛素治疗,既可使大部分患者血糖尽快达标,又能使部分患者的β细胞功能有所恢复,且在改善生活质量的基础上不增加低血糖发生率。
林东平孙健吴万龄隋春华叶林郭郁郁
关键词:胰岛素治疗门诊2型糖尿病胰岛Β细胞
瑞格列奈治疗2型糖尿病作用的评价被引量:1
2002年
本文系统观察诺和龙 (N组 )与格列吡嗪 (G组 )的药效动力学。初期疗程 1 2周显示两组均有明显相似的降糖效应 ,但 2h胰岛素的增幅G组高于N组。第二期将未理想达标者改为联合治疗 ,N组及G组分别加用格华止及α -GI各 1 2周 ,各时相血糖均进一步下降 ,而胰岛素的增幅减小。第三期中止联合治疗恢复原先单一治疗继续观察约半年 ,N组血浆胰岛素又复回升 ,血糖相应地继续缓慢下降 ;而G组胰岛素回升值不及N组明显 ,血糖回升至接近 9月前的水平 ,提示格列吡嗪有继发失效倾向。 7例诺和龙和格列吡嗪血糖与血浆胰岛素多时相测定的交叉对照试验显示 ,诺和龙与格列吡嗪降糖的峰值相似 ,但前者始于 1h ,后者始于 2h ,血糖下降的AUC0~ 4h相似( 4 3vs4 2mmol·h/L) ;胰岛素升高的峰值也近似 ,但前者始于 1 /2~ 1h ,3h后基本消失 ,后者始于 2h ,且持续增高 ,胰岛素升高的AUC0~ 4h格列毗哼高于诺和龙 ( 2 6 3vs 1 8 3μU·h/L)P <0 0 5。结论 :诺和龙刺激胰岛素分泌模拟生理模式 ,致使餐后早期分泌胰岛素和降糖 ,从而减轻胰岛 β细胞过度负荷并取得整体血糖的控制 ,因而可望延缓 β细胞功能的衰竭。
林东平施丹叶林吴万龄
关键词:口服糖耐量试验胰岛素释放试验诺和龙格列吡嗪药效动力学
绝经后妇女不同骨量、骨代谢生化指标及其他相关因素的初步研究被引量:4
2000年
目的 观察绝经后妇女不同骨量、骨代谢生化指标及相关因素的变化,以探讨Ⅰ型骨质疏松(OP)的发病机制。方法 75 例正常绝经后妇女按照宽波段超声衰减(BUA) 分成骨量正常组(A 组) 、骨量减少组(B组) 、骨质疏松组(C组)。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 法测定各种骨形成与骨吸收的生化标志,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IA) 测定血清中雌二醇(E2)、卵泡刺激素(FSH) 、黄体生成素(LH) ,此外还测量其身高、体重。结果 B、C组分别与A 组相比,骨钙素(BGP) 、吡啶酚(PYD) 、脱氧吡啶酚(DPD) 明显升高,而Ⅰ型胶原羧基端前肽(CICP)仅在C组明显升高。C组分别与A、B组相比,体重、体重指数(BMI) 、E2 明显下降,绝经年龄明显提前,且E2 在B组即明显下降,C组与A 组相比FSH 明显升高。直线相关分析显示BUA与体重、BMI呈正相关(r= 0 .333 ,P<0 .01;r=0 .291 ,P< 0 .05) ,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BUA 与绝经年龄、体重,E2 相关( P 值分别为0 .001 、0 .001 、0.019) 。结论 Ⅰ型OP的骨形成与骨吸收的生化标志均升高,属高转换型。雌激素下降是其主要发病机制,低体?
林东平吴万龄杨裕国郭郁郁施丹
关键词:骨质疏松骨代谢绝经后骨量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