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建中
- 作品数:7 被引量:22H指数:2
- 供职机构:新疆医科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补体C3和B因子在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中的诊断意义
- 目的:研究补体C3及B因子在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中的临床诊断意义。方法:将危重病人分为两组,一组为多脏器功能障碍组,一组为危重病组,在患者入院1-3天内,于清晨采静脉血1次,分离出血浆,用美国Beckman免疫检验分析仪...
- 杨建中
- 关键词:补体C3B因子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
- 文献传递
- 模拟情景式教学程序在心肺复苏教学中的应用被引量:14
- 2013年
- 目的探讨已建立的心肺复苏模拟情景式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本校临床技能中心为依托,利用挪威生产的高级仿真心肺复苏模拟人(SIMMAN),采用计算机对心肺复苏模拟人不同心跳骤停类型的抢救流程进行系统编程,将麻醉2008级2班和中西医结合2008级2班两个班级自愿参加测试的共计56名学生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采用传统的程序训练方法教学,实验组采用模拟情景式教学程序进行教学,并对两组人员进行心肺复苏单人单项技能的考核以及模拟情景的考核,对考核结果实行百分制,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同时进行问卷调查。比较两种教学方法对心肺复苏教学效果的影响。结果在心肺复苏单人技能考核中,两组成绩相当,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在病例考核当中判断病情抢救实施、团队配合、应变能力方面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模拟情景教学模式在心肺复苏过程中培养综合能力方面有较好的教学效果,符合当前医学发展的教学要求,应进行推广。
- 杨建中彭鹏李文超张晓霞玉素甫江艾克柏尔赛格林米也塞尔
- 关键词:模拟情景教学模式心肺复苏
- “三明治”教学模式联合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急诊临床教学中的应用被引量:1
- 2023年
- 目的研究急诊临床教学工作中应用“三明治”教学模式联合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具体措施以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2月—2023年3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急诊科进行临床轮转的专业医学生120名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A组(40名,接受任务驱动法教学)、B组(40名,接受“三明治”教学模式教学)及C组(40名,接受“三明治”教学模式联合任务驱动法教学),比较3组教学质量、医学生评判性思维能力以及考核成绩。结果3组教学质量评分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医学生评判性思维能力评分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医学生出科理论知识成绩、技能操作成绩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诊临床教学中开展“三明治”教学模式联合任务驱动教学法,可以显著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医学生评判性思维能力。
- 朱勇李雯莉李吉明李丹丹杨建中
- 关键词:任务驱动教学法教学质量
- 急诊教学中心肺复苏模拟情景式教学的构建被引量:5
- 2013年
- 目的探讨并构建一种适合于急诊医学心肺复苏课程的模拟情景式教学方法。方法以新疆医科大学临床技能中心为依托,利用高级仿真心肺复苏模拟人(SIMMAN),对不同心跳骤停类型的抢救流程进行系统编程,让40名学生分2组进行演练,演练结束后利用自制问卷进行调查,应用SPSS15.0软件对问卷调查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分层式程序训练与情景式教学结合最能直接掌握心肺复苏操作的要点(75.56%);在教师的引导下基于临床实际病例或问题进行资料查阅、小组讨论及汇报是心肺复苏教学的最好方式(97.78%);在教师带领下以病例学习方式收获大(73.33%);心肺复苏教学以情景式教学和分层式教学相结合较好(75.56%)。结论心肺复苏模拟情景式教学的构建,充分体现了急诊医学教学连贯性和可持续性的特点,能有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急诊医学教学质量和增强学生临床问题应对能力。
- 杨建中赛格林彭鹏米也塞尔·阿不都热依木张晓霞玉素甫江·牙库甫艾克柏尔李文超
- 关键词:急诊医学心肺复苏模拟情景
- 急诊中毒信息管理平台的构建与设计被引量:1
- 2019年
- 为了解决突发性急性中毒事件的数据采集和数据处理问题,提出了构建突发性中毒事件信息管理平台的设想。构建的信息平台将逐步收集急性中毒患者的基础信息,提取中毒分类、血常规、生化、凝血、血气分析、毒性特异性检测、诊疗方法选择、血液净化等患者信息;信息平台的建立将实现不同地域急性中毒事件的快速采集、报告、信息共享、统计分析和决策支持,为后期的数据统计分析和数据挖掘奠定基础。
- 田翔华杨建中彭鹏高冉冉
- 关键词:急诊中毒事件信息管理平台
- 住院第1~50天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血清IgG、IgM水平变化及其意义
- 2024年
- 目的观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M(IgM)水平变化,为临床正确评估患者免疫状态提供科学实验依据。方法选取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200例,采用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检测法(CMIA)测算患者住院第1~50天血清IgG、IgM Ct值,并分析IgG、IgM Ct值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不同临床参数(住院时间、年龄、性别、民族、临床分型)的关系。结果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血清IgG和IgM Ct值在第1~5天产生较低,在第6~10天后大幅度上升,在第21~30天内达到最高峰,第31~40天仍在高峰期并处于稳定状态,第41~50天后开始下降(P<0.05)。不同年龄患者IgG以50~60岁升高幅度最大,老年患者早期第1~5天IgG Ct值较年轻人明显的低、升高速度慢,且在不同年龄之间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均<0.05);男性与女性IgG、IgM Ct值比较无明显差异,P均>0.05;不同民族患者病程第1~30天IgG Ct值存在差异(回族>汉族>维族),而IgM Ct值在第10~20天和第21~30天汉族明显高于维族,P均<0.05;重型患者(除第1~5天外)IgG、IgM Ct值均较轻型患者增高,P均<0.05。结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血清IgG、IgM Ct值在住院第1~5天较低,住院第6~10天大幅度上升,住院第21~30天达到最高峰,住院第31~40天仍在高峰期并处于稳定状态,住院第41~50天开始下降,不同年龄、性别、民族、临床分型的患者存在差异,检测两指标有助于评估患者住院期间免疫状态。
- 李远达林国跃段丽撒玉玲张亚丽张弛陈清波贾婷何雯雯王泉常炜杨建中
- 脓毒症心功能障碍的诊断及预后预测临床研究
- 目的:(1)系统评价心肌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在脓毒症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2)探讨符合脓毒症心功能障碍(SIMD)的相关危险因素,构建脓毒症心功能障碍的联合因子的诊断模型并验证.(3)探讨脓毒症心功能障碍患者全...
- 杨建中
- 关键词:脓毒症心功能障碍心肌脂肪酸结合蛋白预后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