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程
- 作品数:34 被引量:181H指数:9
- 供职机构: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教育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轻工技术与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交通运输工程更多>>
- 动态MRI评价广泛性子宫切除术后肛提肌改变的临床价值研究被引量:8
- 2019年
- 背景已有报道显示广泛性子宫切除术后盆底支持结构改变与术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密切相关,但目前就术后盆底支持主要结构——肛提肌发生了何种改变尚无报道。目的采用动态MRI及三维重建的方法观察广泛性子宫切除术前后肛提肌的形态变化特点,为临床了解术后盆底障碍性疾病(PFD)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按照研究标准纳入2015年9月—2017年9月就诊于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的ⅠA2~ⅡA2期宫颈鳞癌并行广泛性子宫切除术的患者33例,收集并对比其术前2周内和术后1年静态和最大屏气用力状态下MRI数据,三维重建出骨盆及肛提肌,利用二维MRI图像观察髂尾肌、耻骨直肠肌和肛提肌耻骨联合附着处形态的变化,利用三维模型检测肛提肌体积、肛提肌板角度、肛提肌裂孔横径和前后径、耻骨肌耻骨附着处距耻骨联合下缘距离。结果术后11例(33.3%)髂尾肌发生"漏斗状"改变,10例(30.3%)耻骨直肠肌形态发生"U型""O型""不规则型"改变,19例(57.6%)肛提肌耻骨附着处发生"波浪形"和"缺损"改变。三维模型显示,术后肛提肌体积缩小了3.81 cm^2,肛提肌板角度增大了4.13°,耻骨肌耻骨附着处距耻骨联合下缘距离增大0.94 mm,肛提肌裂孔横径、前后径无明显变化。结论广泛性子宫切除术后部分与肛提肌支持力密切相关的形态和参数发生改变,术后肛提肌发生了趋向于盆底松弛改变的形态变化,可为临床早期盆底康复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 陈硕臻刘萍陈春林陈兰彭程黄璐龚时鹏苏桂栋乔文俊唐连陈金洋
- 关键词:广泛性子宫切除术肛提肌三维重建
- 空间定位系统与传统阴道指检监测宫颈扩张及胎头下降相关性研究被引量:7
- 2015年
- 目的探讨空间定位系统在宫颈扩张及胎头下降程度评估方面与传统阴道指检的相关性,以及利用空间定位系统评估产程进展速度。方法选择2014年1-5月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分娩的182例足月单胎、头先露、无妊娠合并症或并发症且处于分娩第一产程活跃期的健康孕产妇。分别应用低磁场空间定位系统与阴道指检监测宫颈扩张及胎头下降程度,比较两者的相关性并评估产程进展速度。结果 (1)误差分析:1宫颈扩张:空间定位系统与传统阴道指检测量平均值为(5.83±2.32)cm与(5.82±2.40)cm(P>0.05),绝对误差平均值为(0.21±0.14)cm。2胎头下降:空间定位系统与传统阴道指检测量平均值为(-1.40±1.47)cm与(-1.44±1.59)cm(P>0.05),绝对误差平均值为(0.32±0.24)cm;以1 cm间距分组,两指标误差及绝对误差均<0.5 cm。(2)线性回归分析:1宫颈扩张:Y阴道指检=1.03 X空间定位系统-0.19(R2=0.989,r=0.995,P<0.05)。2胎头下降:Y阴道指检=1.05 X空间定位系统+0.03(R2=0.939,r=0.969,P<0.05)。(3)产程进展速度:1以宫颈扩张程度分组:当宫颈扩张>6 cm时胎头下降均>-1 cm,且与宫颈扩张<6 cm时对应胎头下降程度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以胎头下降程度分组:当胎头下降>-1 cm时宫颈扩张均近似>6 cm,且当胎头下降介于(-1,0)cm时对应宫颈扩张程度与其他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空间定位系统与传统阴道指检在产程监测方面呈高度相关,前者精确性更高,并且发现产程进展速度与既往有所不同。
- 张敏尹爱兰钟梅黄晓莉彭程黎静汪丽萍王志坚高云飞
- 关键词:宫颈扩张胎头下降分娩LABOR阴道检查
- 空间定位系统与传统阴道指检在监测宫颈扩张及胎头下降方面的相关研究
- 目的 探究空间定位系统在宫颈扩张及胎头下降程度评估方面与传统阴道指检的相关性;初步探索空间定位系统评估产程进展速度.方法 选择2014年1月至5月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分娩的182例足月单胎、头先露、无妊娠合并症或并发症...
- 张敏尹爱兰钟梅黄晓莉彭程黎静汪丽萍王志坚高云飞
- 两种全子宫切除术后阴道三维轴向及承受腹压力学应变改变情况可视化研究被引量:7
- 2022年
- 目的通过磁共振成像(MRI)可视化探究广泛性全子宫切除术(RH)与普通全子宫切除术(TH)后阴道三维轴向及承受腹压力学应变改变情况。方法按纳入标准选择2019年5月至2020年9月就诊于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行RH的子宫颈鳞癌或腺癌患者50例,同期行TH的良性疾病或Ⅰ期子宫内膜癌患者30例,分别于术前、术后1年行盆腔MRI检查。在矢状面以耻骨联合下缘为坐标原点建立坐标系统,将耻尾线(pubococcygeal line,PCL)设为X轴、与该线垂直方向为Y轴,利用MRI三维重建技术分别重建出骨盆、阴道。定义术前、术后阴道拐点为受力点P1、P2,P1点在术后阴道对应点为P1’点,分别测量P1、P1’、P2点坐标位置,阴道上下段角度及该点阴道下段/阴道总长度比值。结果(1)RH组受力点位置及力学应变改变情况:术后P2相对术前P1向下0.75cm更靠近阴道外口、向前0.63cm更靠近耻骨联合;术后P2阴道上下夹角均较术前P1更钝,角度增加17.62°;P1、P2点处阴道下段长度与阴道总长度的比值分别为0.47±0.06和0.54±0.09(P<0.001)。(2)TH组受力点位置及力学应变改变情况:术后P2位置较术前P1向下0.35cm更靠近阴道外口、向前0.50cm更靠近耻骨联合;术后P2阴道上下夹角均较术前P1更钝,角度增加15.91°;P1、P2点处阴道下段长度与阴道总长度的比值分别为0.43±0.59和0.48±0.84(P=0.072)。(3)两组术前、术后阴道下段长度差值RH组大于TH组(P=0.002),阴道角度变化及阴道下段长度与阴道总长度的比值的差值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术后早期RH及TH均可导致阴道前倾、变直,阴道受力点位置下移,RH后阴道受力点位置较TH后更向前靠近耻骨联合,向下靠近阴道外口,术后受力点P2处阴道上下段角度更钝。
- 卢逸嘉陈春林龚世鹏彭程刘云鹭苍鹏姜文轩梁诗琪刘萍
- 关键词:广泛性全子宫切除术可视化研究
- 在体成年女性子宫动脉数字化MRA三维模型的构建及意义
- 目的:探讨利用MRA原始数据集构建在体成年女性子宫动脉数字化三维模型的方法及意义.方法:2012年10月于南方医院采用超导型3.0T磁共振获取一例正常成年女性盆腔血管二维图像数据集,利用Minics 10.01软件对子宫...
- 彭程陈春林刘萍郭传家陈若兰黄璐陈兰段慧黄志霞王俊
- 关键词:MRA子宫动脉数字化三维重建
- 女性盆腔数字化三维重建的MRI数据采集方法被引量:2
- 2012年
- 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是20世纪70年代末发展起来的影像学检查技术。因其具有多平面成像、无电离辐射及软组织分辨率高等特点,是目前研究盆腔解剖的最佳影像手段。通过结合先进的计算机图像后处理技术,利用MRI图像构建女性盆腔精细解剖结构以及不同脏器的数字化三维模型,可清晰显示女性盆腔精细解剖结构以及不同脏器之间的毗邻关系等,实现盆腔结构的可视化,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但是,MRI检查包括多种扫描序列,涉及较多参数,均可影响图像质量。如何优化MRI的扫描参数,充分发挥MRI设备的优势及潜力,是目前首先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现将女性盆腔数字化三维重建的MRI数据采集方法作一简单介绍。
- 刘萍黄璐陈春林郭传家彭程唐雷陈若兰李维丽段慧
- 关键词:MRI图像女性盆腔三维重建影像学检查技术图像后处理技术
- 盆腔器官脱垂女性肛提肌静动态MRI三维变化特点被引量:10
- 2019年
- 目的探讨盆腔器官脱垂(POP)女性肛提肌静动态MRI三维变化特点。方法前瞻性收集2014年9月—2017年4月于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就诊的中老年POPⅡ-Ⅳ度女性病人30例[(56.5±10.20)岁]及中老年已育无POP女性20例[(48.2±9.20)岁]作为对照。受试者均行静动态MRI检查,通过Mimics 10.01构建静动态肛提肌三维模型。二维观察指标包括肛提肌裂孔形态及髂尾肌形态,三维测量指标包括肛提肌裂孔横径、前后径,肛提肌起始处距耻骨联合下缘距离、肛提肌板角度。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组内静动态肛提肌测量指标,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2组间肛提肌测量指标的差异,采用卡方检验比较计数资料。结果最终顺利构建26例POP组及20例对照组肛提肌三维模型。POP组动态较静息肛提肌裂孔异常"U"形及"O"形增多,髂尾肌异常"漏斗"形及"凹槽"形增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静动态MRI无明显变化(P>0.05)。POP组和对照组的肛提肌动态三维测量指标均较静态增大(P<0.05)。静息时,POP比对照组肛提肌裂孔前后径、肛提肌距耻骨联合下缘左右侧距离明显增大(P<0.05),余无明显差异(P>0.05);动态时,POP比对照组肛提肌三维测量指标均明显增大(P<0.05)。结论中年已育女性虽无POP症状,但肛提肌趋向松弛改变;屏气用力下POP组肛提肌形态改变更明显,说明肛提肌支撑力的减弱与POP的发生密切相关。
- 刘萍唐连陈春林陈兰冯婕彭程
- 关键词:盆腔器官脱垂肛提肌动态磁共振成像
- 盆腔器官脱垂盆腔器官静动态磁共振成像三维变化特点研究被引量:9
- 2018年
- 目的探讨盆腔器官脱垂(POP)盆腔器官静动态MRI三维变化特点。方法选取2014年9月至2017年4月就诊于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经POP-Q诊断为POPⅡ~Ⅳ度的患者30例(以前中盆腔脱垂为主,POP组);同期收集无POP症状的中年经产妇20例作为对照组。均行盆腔静动态MRI检查,利用Mimics 10.01进行三维模型的构建,并测量两组骨盆参考线长度及静动态器官指示点(膀胱颈、宫颈内口、肛直肠连接处)分别至耻尾线(PCL)头尾侧、耻棘线(PIS)内外侧、坐骨棘连线(IS)腹背侧的投影距离,对比两组盆腔器官自身静动态位置变化及组间盆腔器官上下、左右、前后方向移动度。结果 POP组26例与对照组20例成功重建。POP组动态(屏气用力)时盆腔器官脱垂程度明显大于静息,且发现2例POP患者合并肠疝;对照组动态较静息盆腔器官下移约10 mm。两组动态较静息PCL线均增大,但两组间骨盆参考线长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屏气用力前后两组间膀胱、子宫下移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直肠下移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膀胱、子宫、直肠左右方向移动度均极小,约1~3mm;POP组膀胱未脱出阴道口时膀胱后移,膀胱脱出阴道口后膀胱前移;对照组膀胱均后移约10 mm,两组膀胱前后方向移动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直肠后移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论有无POP,屏气用力均使盆腔器官向下、向后移动。无POP时动态器官较静息平均下移、后移约10 mm;POP时器官下移度与其临床脱垂程度有关(平均下移度约30 mm),POP子宫、直肠后移度与对照组相当,膀胱脱垂为主时膀胱前移。
- 刘萍唐连陈春林陈兰彭程常清娴廖科丹谭欢庆王建平陈硕臻
- 关键词:盆腔器官脱垂盆腔器官动态磁共振成像
- 子宫前壁切除及修补术治疗凶险性前置胎盘并胎盘植入疗效研究被引量:43
- 2017年
- 目的探讨子宫前壁切除及修补术治疗凶险性前置胎盘并胎盘植入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对2014年1月至2016年4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收治的45例凶险性前置胎盘并胎盘植入患者(研究组)实施子宫前壁切除及修补术,术中重点注意膀胱处理、子宫切口选择、子宫下段捆扎止血、胎盘处理与子宫前壁切除、子宫塑形缝合等关键步骤。与同期51例采用常规保守手术治疗方案(B-Lynch缝合、子宫下段"8"字缝合、宫腔填塞、子宫动脉结扎等)的凶险性前置胎盘患者(对照组)进行比较,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及术后24 h内总失血量、输血量和输血率、手术时间、子宫切除率、产妇病死率、子宫切口愈合情况、ICU转入率、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42 d子宫复旧情况。结果研究组总失血量、输血量、手术时间、ICU转入率、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输血率高于研究组(98.04%vs.88.89%),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5)。研究组无一例子宫切除,对照组中子宫切除3例,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29)。两组患者术后子宫切口愈合良好,无患者死亡。研究组中24例产后42d复诊,子宫复旧良好。结论子宫前壁切除及修补术能够有效减少术中出血并可完好保留子宫,操作相对简单,利于推广,为凶险性前置胎盘保留子宫手术提供了一个新的选择。
- 王志坚曹艳文孟凡良彭程周尚谦李雪媛芮塬谢晓珍卫炎星
- 在体成年女性子宫动脉数字化MR血管成像三维模型的构建及意义被引量:1
- 2013年
- 目的探讨利用MR血管成像原始数据集构建在体成年女性子宫动脉数字化三维模型的方法及意义。方法 2012年10月于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采用超导型3.0T核磁共振获取一例正常成年女性盆腔血管二维图像数据集,利用Minics 10.01软件对子宫动脉进行三维重建。结果构建的子宫动脉数字化三维模型可以清晰显示子宫动脉及其分支走行。结论基于MRA二维图像数据集的三维重建技术可构建出理想的在体成年女性子宫动脉数字化三维模型,为将来盆腔组织数字化研究提供前期研究基础。
- 彭程陈春林刘萍郭传家陈若兰黄璐陈兰黄志霞王俊
- 关键词:动脉数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