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宇婧婧

作品数:27 被引量:613H指数:15
供职机构: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电子电信更多>>

文献类型

  • 20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7篇天文地球
  • 1篇电子电信

主题

  • 13篇降水
  • 8篇降水产品
  • 5篇青藏
  • 5篇青藏高原
  • 5篇热带
  • 4篇卫星
  • 4篇卫星反演
  • 4篇反演
  • 3篇年际
  • 3篇年际变化
  • 3篇气候
  • 3篇季风
  • 3篇降水量
  • 3篇海温
  • 3篇分辨率
  • 3篇高分辨率
  • 2篇低频振荡
  • 2篇振荡
  • 2篇数据集
  • 2篇气候学

机构

  • 15篇国家气象信息...
  • 6篇南京信息工程...
  • 6篇中国科学院大...
  • 4篇中国气象局国...
  • 2篇中国气象局国...
  • 2篇中国气象科学...
  • 2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中山大学
  • 1篇内蒙古农业大...

作者

  • 27篇宇婧婧
  • 13篇潘旸
  • 11篇沈艳
  • 4篇刘屹岷
  • 4篇何金海
  • 4篇徐宾
  • 4篇吴国雄
  • 4篇周自江
  • 3篇熊安元
  • 3篇沈新勇
  • 3篇赵平
  • 2篇谷军霞
  • 2篇张雷
  • 2篇余予
  • 2篇廖捷
  • 2篇师春香
  • 1篇董丽娜
  • 1篇郭品文
  • 1篇赵南
  • 1篇高辉

传媒

  • 6篇气象学报
  • 3篇南京气象学院...
  • 2篇热带气象学报
  • 2篇第一届中国大...
  • 1篇气象
  • 1篇大气科学
  • 1篇高原气象
  • 1篇成都信息工程...
  • 1篇应用气象学报
  • 1篇气候变化研究...
  • 1篇气象与减灾研...
  • 1篇大气科学学报
  • 1篇气象科技进展
  • 1篇2011年中...
  • 1篇全国卫星应用...
  • 1篇第35届中国...

年份

  • 3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5
  • 3篇2014
  • 2篇2013
  • 2篇2012
  • 4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8
  • 4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4
2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海温对热带低频振荡的影响以及关于南北半球低频振荡联系的研究
本文首先从动力学分析入手,讨论在海温加热及其异常变化两种作用下,热带低频振荡的周期及其稳定性的变化;然后分析了一次强El Nino事件-1997/1998年期间,在赤道东、西太平洋海温变化的不同阶段,大气低频振荡周期的变...
宇婧婧
关键词:低频振荡海温异常越赤道气流
文献传递
中国区域高分辨率多源降水观测产品的融合方法试验被引量:92
2018年
高质量、高分辨率降水产品研制对于数值天气模式检验、水文陆面模拟、山洪地质灾害监测有着重要意义。利用中国近4万自动气象站逐时降水资料、中国雷达定量降水估计和CMORPH卫星反演降水产品,开展0.05°×0.05°和0.01°×0.01°两种高分辨率下的三源降水融合方法研究试验,探讨如何有效引入雷达高分辨率信息来提高降水产品质量。一方面,在0.05°分辨率上,先以自动气象站观测降水数据为基准,采用概率密度函数(PDF)匹配法订正雷达和卫星估测降水产品的系统偏差,将雷达降水产品的偏差从-0.05 mm/h降至-0.008 mm/h;再采用贝叶斯模型平均(BMA)方法融合雷达和卫星降水产品,形成0.05°分辨率的中国区域覆盖完整且最优的联合降水背景场。此外,在0.01°分辨率上,以0.05°分辨率的卫星-雷达贝叶斯模型平均联合降水产品为背景,采用1 km雷达估测降水的空间结构信息进行降尺度,亦能有效提高0.01°分辨率背景场的质量。然后,分别以不同分辨率的卫星-雷达联合降水产品为背景,采用统计方法量化误差估计,再采用最优插值方法融入地面观测。通过2419个中国国家级气象台站的独立样本检验,评估了多种类型的降水资料及融合试验产品在中国地区的质量。结果表明,两种分辨率的三源融合试验产品的精度均优于任何单一来源的降水产品,特别是在站点稀疏地区,降水精度均较融合前有显著提高,达到了较好的融合效果,其中在0.05°分辨率上采用"概率密度函数+贝叶斯模型平均+最优插值"方法的三源融合降水产品整体质量最好,而0.01°分辨率上基于"概率密度函数+贝叶斯模型平均+降尺度+最优插值"方法的三源融合降水产品在强降水监测上更有优势。
潘旸谷军霞宇婧婧沈艳师春香周自江
中国区域逐日融合降水数据集与国际降水产品的对比评估被引量:64
2015年
中国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基于2400多个国家级台站观测日降水量和CMORPH卫星反演降水产品,采用概率密度匹配和最优插值相结合的两步数据融合方法,研制了中国区域1998年以来的0.25°×0.25°分辨率的逐日融合降水产品(CMPA_Daily)。通过该数据集与广泛应用于中国天气气候领域的两种国际上降水融合产品TRMM 3B42(Tropical Rainfall Measuring Mission,3B42)和GPCP(Global Precipitation Climatology Project,1 degree daily)的对比评估,考察CMPA_Daily产品的质量,评价其能否合理体现中国降水的天气气候特征。首先利用2008-2010年5-9月独立检验数据定量对比了CMPA_Daily、TRMM 3B42和GPCP三种降水产品的误差,结果表明,在误差的时间变化和空间分布上,CMPA_Daily均具有最高的相关系数和最小的平均偏差及均方根误差,TRMM 3B42其次,GPCP的误差相对较大。CMPA_Daily只低估了大暴雨,TRMM 3B42低估了大雨以上量级的降水,而GPCP低估了除小雨以外的所有降水。CMPA_Daily产品因融入了更多的站点观测信息,不论在中国东部沿海,还是中西部地形复杂区,其精度均优于TRMM 3B42和GPCP产品,即使在站点稀疏的青藏高原地区,CMPA_Daily降水量也更加接近站点观测,呈现明显的高相关。CMPA_Daily与独立检验数据的高相关在地形起伏时效果也较稳定,TRMM和GPCP的相关系数则随着地形变化幅度陡变而非常明显地降低。进一步通过对比分析各降水产品1998—2012年的气候平均降水特征表明,3种资料对中国区域气候平均降水量、降水强度、频率分布以及年际变化的总体描述基本一致,因有效融入了更多的中国站点观测信息,不论降水空间分布还是降水量,CMPA_Daily与地面观测均最为接近,在中国的中东部大部分地区对降水的估计精度明显更高,而在站点分布较稀疏的青藏高原地区,CMPA_Daily的降水分布型与TRMM、GPCP卫星融合资料类似,较地面站点插值产品更�
宇婧婧沈艳潘旸熊安元
关键词:TRMMGPCP
最优插值法在对中国自动站降水量空间分析中的参数优化被引量:16
2012年
探讨了利用最优插值对中国3万多个自动站小时降水数据进行空间分析时核心参数(数据信噪比、相关随距离的变化关系等)的优化和确定方法,其中优化的数据信噪比约为0.3,相关随距离增加呈e指数递减关系。研究表明:当站网密度差异较大时,通过确定影响台站数来进行空间插值,一方面可以提高站点稠密区的插值效率,另一方面可以提高站点相对稀疏区的插值精度。另外,探讨了最优插值中初估场对插值结果地影响,认为采用气候标准值生成的初估场能显著降低插值结果的随机误差,其结果比采用同时刻的降水分析场作为初估场更稳定。
沈艳潘旸徐宾宇婧婧
关键词:最优插值法自动站降水量
冬季青藏高原上游西风模态与中国降水及NAO的关联被引量:8
2014年
利用ERA40再分析资料和中国区域站点降水观测资料分析了冬季北大西洋至青藏高原上游地区上空西风变率的EOF主要模态(简称高原上游西风模态),并考察了这些模态与中国区域降水及北大西洋涛动(NAO)之间的联系。研究结果表明,冬季高原上游最主要的两种西风模态(EOF1和EOF2)都和北大西洋涛动(NAO)显著相关,却与中国冬季降水的关系明显不同:EOF1对应着整体位置偏北、南侧活动中心偏东的NAO型,并与高原西南侧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冬季降水存在显著正相关;而EOF2对应着整体位置偏南,南侧活动中心位置偏西的NAO空间型,与中国冬季降水却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进一步研究指出,在偏强的EOF1中,低纬异常西风带可向东伸展到位于亚欧大陆中南部的高原上游,造成高原西南侧中下层气流的爬升运动增强,导致高原西南侧降水异常偏多,同时,该西风异常可绕过高原形成异常西南风,与异常偏高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南侧湿润的东南风异常汇合于长江中下游地区,产生异常辐合上升运动,从而引起长江中下游地区冬季降水增强,反之亦然;而EOF2较EOF1位置偏东、偏南,低纬纬向风东伸较弱,对中国冬季降水影响不明显。这表明冬季高原上游西风异常分布的形态对下游中国区域降水的影响至关重要,而西风EOF1模态是NAO通过上下游效应影响中国冬季降水的一个重要媒介。
宇婧婧刘屹岷李晓峰
关键词:北大西洋涛动
中国区域逐日融合降水数据集与国际降水产品的对比评估
中国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基于国家级2400多台站观测日降水量和CMORPH卫星反演降水产品,采用概率密度匹配和最优插值相结合的两步数据融合方法,研制了中国区域1998年以来的0.25°分辨率的逐日融合降水产品CMP...
宇婧婧沈艳潘旸熊安元
关键词:TRMMGPCP
概率密度匹配法对中国区域卫星降水资料的改进被引量:73
2013年
为考察概率密度匹配法(PDF方法)对中国区域卫星反演降水产品系统误差订正的适用性,基于逐日和逐时我国地面观测降水量资料,引入PDF方法,分别对逐日0.25°×0.25°水平分辨率和逐时0.1°×0.1°水平分辨率的CMORPH(Climate Prediction Center Morphing Technique)卫星降水产品的系统误差进行订正。在分析CMORPH卫星降水产品误差特征的基础上,根据两种资料不同的时空分辨率和误差特点,调整概率密度匹配时选取样本的时间和空间范围,设计相应的订正方案。评估结果表明:PDF方法订正后,两种分辨率卫星降水资料在中国区域系统误差均显著减小,达到了理想的订正效果。在我国站点稀疏的西部地区,订正后的CMORPH卫星降水产品仍保持卫星观测的降水空间分布,降水量也明显接近于地面观测降水量。可见,PDF方法是中国区域卫星反演降水产品系统误差订正的一种有效方法。
宇婧婧沈艳潘旸赵平周自江
冬季青藏高原大气热状况分析Ⅰ:气候平均被引量:19
2011年
通过诊断3套再分析资料的非绝热加热场,研究冬季青藏高原上空大气的热力特征。结果表明,与夏季为强热源的特征不同,冬季高原上空不是欧亚大陆上最强的冷源中心。冬季高原上空整体是偏弱的冷源,在高原西侧及东南地区上空甚至出现非绝热加热正值区,这一分析对以往研究提出的高原是冷源的特性给出了修正。各种非绝热加热分量的诊断表明,冬季高原上空这种总的非绝热加热分布主要是由于高原主体的长波辐射冷却较周边地区弱,以及西侧至东南地区凝结潜热释放造成的。为了说明再分析的非绝热加热资料对冬季高原上空大气的这种热力特征描述的可信性,文中还利用了地表辐射能量、TRMM及PREC/L降水、垂直速度等资料进一步辅助分析,证实了由于高原位势较高造成大气整层温度偏低,向外长波辐射偏少,以及高原地势的隆起造成局地较强的上升运动,高原西侧至东南角降水大值区潜热偏大,最终造成高原上空总非绝热加热负值偏小。最后理想高原隆起的水球试验结果说明,冬季,高原的存在减弱了陆地上空的冷却效应,因而其上为弱冷源,再次证实了资料分析的结果。
宇婧婧刘屹岷吴国雄
关键词:青藏高原非绝热加热冷热源再分析资料
冬季青藏高原大气热状况分析Ⅱ:年际变化被引量:15
2011年
在分析了冬季高原上空气候平均热力特征的基础上,文中继续讨论冬季高原上空非绝热加热年际变化的特征及其与北半球大气环流场异常的联系。结果发现,冬季高原上空非绝热加热的年际异常主要表现为高原西侧至东南侧潜热加热的异常。且与夏季不同,冬季高原上空非绝热加热异常偏大(偏小)时,在高原上空从上至下,出现一致的气旋性(反气旋)性差异环流,表现出相当正压的异常结构;数值试验的结果进一步指出,高原冬季热力异常主要与高原上游的西风环流异常紧密相连,高原西南侧西风急流增强时,因高原阻挡在高原西北部易形成气旋性差异环流,且高原南侧绕流增加,围绕高原主体形成气旋性差异环流,最终导致高原西部及南侧的潜热加热增加,总的非绝热加热变大。高原冬季非绝热加热的异常是大尺度环流异常与高原动力作用的结果,是整个北半球异常模态的局地响应,与北半球一支从西北到东南的遥相关波列密切相关。
宇婧婧刘屹岷吴国雄
关键词:青藏高原年际变化
基于贝叶斯融合方法的高分辨率地面-卫星-雷达三源降水融合试验被引量:94
2015年
为了探讨一种适用于区域性的地面、雷达、卫星等多源降水资料融合的方法,一种曾用于高分辨雷达、卫星土壤湿度产品反演的贝叶斯融合(Bayesian Merging)方法被尝试应用于江淮地区1 h-0.05°×0.05°经纬度高分辨率的雷达估测降水、卫星反演降水与地面站点观测降水3种资料的融合。在应用该方法时,通过2009年8月样本统计分别估计卫星和雷达反演降水的误差关系,通过曲线拟合建立误差方程,并以卫星资料作为背景场,但在融合时将雷达估测降水作为新的观测信息与地面观测降水同时引入。融合试验检验结果表明:贝叶斯融合方法能够有效实现雷达、地面、卫星3种不同来源资料的融合,该方法生成的多源融合产品的精度均优于任何单一来源的降水产品。
潘旸沈艳宇婧婧熊安元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