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会军
- 作品数:57 被引量:693H指数:14
- 供职机构: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项目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文学文化科学更多>>
- 莎剧汉语译本原作风格再现的多维考察——以《李尔王》和《温莎的风流娘儿们》为例
- 2023年
- 莎士比亚戏剧之所以能够具有非凡的感染力并成为世界文学经典,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丰富的内涵,具有文体多样性、世俗性、多义性、幽默性、互文性和文化异质性等特征,呈现出莎剧卓尔不凡的独特风格。本研究尝试以莎翁的两部剧作《李尔王》和《温莎的风流娘儿们》为研究案例,以上述6种特征为着眼点,总结译者的翻译风格和译者行为及其背后成因,以期为莎剧翻译提供参考。
- 孙会军刘文杰
- 关键词:莎士比亚李尔王译者风格
- 系统功能理论与翻译理论研究被引量:56
- 2000年
- 本文通过文献回顾,对系统功能理论对翻译理论研究在历史上的指导作用进行了论证,并从系统功能理论的核心观念入手,指出了将该理论运用于译论研究的可行性。
- 孙会军郑庆珠
- 关键词:翻译理论研究系统网络语域
- 梁思成中国建筑文化海外译写研究被引量:1
- 2023年
- 梁思成是20世纪中国建筑学界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不仅在建筑史学、建筑教育、古建保护方面成就卓越,而且在中国建筑文化海外译写方面贡献巨大。本文聚焦梁思成1924至1947年间发表的系列英文著述,考察梁思成如何在中国建筑文化译写过程中,探索中国建筑术语的英文翻译问题。通过对其英文著述中“侏儒柱”“歇山顶”“斗拱”“塔”等建筑术语翻译的历时考察,我们发现梁思成对中国本土建筑术语的英文翻译策略不是一成不变的,有归化(术语格义),也有异化(跨文化阐释、音译、图像等)。他对于术语“斗拱”的翻译从归化逐渐过渡到异化,循序渐进地将中国建筑文化推介给英语读者,向英语世界展示中国建筑文化的独特意义,推动了中西建筑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并为世界建筑文化的发展作出了中国人特有的贡献。梁思成的中国建筑术语翻译及其背后的文化翻译思想,对于当下中国学术话语的海外构建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 王姗姗孙会军
- 关键词:译写
- 《长恨歌》在海外的译介与接受研究被引量:3
- 2021年
- "茅盾文学奖"获奖小说《长恨歌》英译本自2008年在美国出版后,便得到英语世界评论家、学者和读者一众好评,其文学价值也被普遍认可。本文从译作接受效果角度分析作品的本土性和世界性,着重以俄国形式主义的"文学性"为切入点,将语音偏离和语义偏离作为研究对象,考察《长恨歌》文学性的再现情况,并且从布迪厄的资本视角出发,探讨译本获得接纳的社会学因素。研究发现:1)作品本身的思想内容、文学价值不容忽视。因为作品既反映了上海的本土经验,又挖掘和探索了普遍人性,而且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为激发英语读者的情感共鸣奠定了基础;2)《长恨歌》英译本获得成功,译者功不可没,毕竟翻译质量至关重要,原作再优秀,翻译不好也是枉然。总的来说,《长恨歌》英译本传神地再现了原作的文学性、本土性和世界性,读起来既亲切又新奇,给人一种"熟悉的陌生人"的感觉,能够激发英语读者的阅读兴趣;此外,白睿文和陈毓贤作为译介主体,其深厚的文化资本与"自己人效应"更容易使译文得到英语读者的接受与信赖。
- 李莹孙会军
- 关键词:长恨歌文学译介自己人效应
- “一双透明的眼睛”──评郭建中编著的《当代美国翻译理论》被引量:2
- 2001年
- 王东风孙会军
- 关键词:翻译理论主编
- 《北京折叠》英译本对原文引语的处理及分析被引量:7
- 2018年
- 论文的关注点是2016年获得"雨果奖"的科幻小说《北京折叠》中主要人物的话语呈现方式,以及这些呈现方式在英语译文中的处理。研究发现,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没有一成不变地照搬原文的话语呈现方式,而是有所调整。通过对经过调整的话语呈现方式进行统计与分析,发现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改作自由直接引语的倾向最为明显,同时还存在其他一些调整现象。这些调整与西方19世纪法国作家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发表以来日渐流行的叙述文体密切相关,跟小说译者对于译文接受性的追求密切相关,同时与译者在译文中完善人物性格的刻画以及主题思想的展示都不无关系。译者通过在译本中对这些转述语的展示方式进行调整,改变了叙事者的干预程度和叙事距离,使译文更加符合英语文学创作的风尚,同时提升了译本的文学性和可读性。小说英文版在国外最终能够获得"雨果奖",与这些引语呈现方式的调整不无联系。
- 徐松健孙会军
- 关键词:引语翻译
- 从欧美三大图书采购平台看现当代中国文学英译本出版情况(2006—2016)被引量:3
- 2020年
- 本论文对2006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期间录入欧美三大英文图书采购平台有关现当代中国文学的英译本和出版情况进行考察,并通过数据分析,对此期间现当代中国文学的外译总体趋势和具体情况进行梳理,分析并总结此期间现当代中国文学“走出去”的成效。
- 孙会军盛攀峰
- 关键词:英译数据统计
- 论《男人的一半是女人》英译本中敏感因素的跨文化传递与译介原因被引量:5
- 2015年
- 本文以张贤亮小说《男人的一半是女人》英译本为研究对象,采用描述性的研究方法,考察译者的倾向性翻译行为,探讨翻译行为背后的动因,并对该小说获得译介的原因进行分析。论文尤其关注译者对小说中敏感内容——政治和性因素的处理,借此管中窥豹,考察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小说在英语世界的传播情况和传播效果,尝试为当前中国文学"走出去"提供思路。
- 孙会军郑庆珠
- 关键词:意识形态东方主义
- 新时期英美文学在中国大陆的翻译(1976—2008)被引量:9
- 2010年
- 1976年,中国政治出现重大转折。自此之后,中国逐渐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新时期的外国文学翻译,特别是英美文学翻译达到了一个新的高潮,在中国翻译史上书写了新的篇章。本文尝试把新时期的英美文学翻译分成3个阶段,即解冻阶段、复兴阶段和活跃发展阶段,然后对各个阶段的特点进行总结,并且描述新时期英美文学翻译发展的总体趋势。
- 孙会军郑庆珠
- 关键词:翻译史
- 从《青衣》到The Moon Opera——毕飞宇小说英译本的异域之旅被引量:19
- 2011年
- 毕飞宇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鲁迅文学奖"获得者。他创作的《青衣》和《玉米》分别于2007年和2010年由"中国现当代文学的首席翻译家"、美国圣母大学的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及其夫人林丽君(Sylvia Li-chunLin)翻译成英语,在英美出版,并获得了相当程度的认可。本文尝试以毕飞宇的《青衣》为个案,对其译介到英美世界的情况进行考察,对英译本中具体的翻译方法、翻译策略以及翻译的效果———尤其是其文学性的再现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之上探讨中国文学走向英语世界、融入世界文学的境遇及其有效的途径。
- 孙会军郑庆珠
- 关键词:《青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