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吴岩

作品数:9 被引量:22H指数:2
供职机构: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天疱疮
  • 5篇类天疱疮
  • 4篇大疱
  • 4篇大疱性
  • 4篇大疱性类天疱...
  • 2篇动物
  • 2篇动物模型
  • 2篇血管
  • 2篇血管瘤
  • 2篇栅栏状
  • 2篇神经瘤
  • 2篇皮肤
  • 2篇微静脉
  • 2篇静脉
  • 2篇抗体
  • 2篇包膜
  • 1篇单链
  • 1篇单链抗体
  • 1篇源性
  • 1篇人源

机构

  • 9篇第四军医大学...

作者

  • 9篇吴岩
  • 9篇王刚
  • 4篇王雷
  • 2篇呼蕾
  • 2篇刘玲
  • 1篇党二乐
  • 1篇李春英
  • 1篇李秋菊
  • 1篇刘振锋
  • 1篇晋亮
  • 1篇何争
  • 1篇孙娜娜
  • 1篇史晓蔚

传媒

  • 3篇中华皮肤科杂...
  • 2篇国际皮肤性病...
  • 1篇临床皮肤科杂...

年份

  • 1篇2012
  • 6篇2011
  • 2篇2010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大疱性类天疱疮免疫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11年
大疱性类天疱疮作为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疱病,国内外学者一直进行其发病机制的研究。目前认为,IgG是犬疱件类天疱疮患者血清中主要的致病性自身抗体类型,与BP180等自身抗原结合后可固定并激活补体,导致肥大细胞脱颗粒,激活浸润的炎症细胞并使其释放蛋白水解酶,引起真表皮连接部位的重要蛋白结构受损,最终导致表皮下水疱的发生。研究表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均参与大疱性类大疱疮的发病过程,但久疱性类天疱疮自身抗体及可能存在的自身抗原的来源及嗜酸粒细胞仵发病过程中的作用尚水完全清楚。
吴岩王刚
关键词:变态反应和免疫学
微静脉血管瘤一例
患者女,8岁,主诉因右食指褐黑色丘疹8年就诊。患者出生时右手食指即有一褐色丘疹,约米粒大小,随年龄增大而增大,近半年发展迅速,偶有疼痛。起病以来,患者一般情况好,无外伤史、家族史,无其他遗传性疾病史。体格检查无异常。皮肤...
吴岩王雷王刚
文献传递
栅栏状包膜神经瘤一例被引量:4
2011年
患者女,29岁,左颊部丘疹5年余,无自觉症状。患者5年前无明显诱因左颊部出现一绿豆大小肤色丘疹,缓慢增大,无痛痒,于2010年8月25日来我院就诊,要求手术切除。既往身体健康,无全身系统疾病,无外伤史。体检:一般情况良好,各系统检查无异常。皮肤科检查:左颊部见一2mm×3mm大小肤色丘疹,边界清楚,质地柔软,表面无破溃(图1)。局麻下行局部皮损完全切除术。皮损组织病理检查:
吴岩王雷刘玲王刚
关键词:神经瘤栅栏状皮肤科检查包膜组织病理检查完全切除术
天疱疮和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外周血滤泡辅助性T细胞水平的研究被引量:12
2012年
目的探讨滤泡辅助性T细胞(Tfh)在天疱疮和大疱性类天疱疮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天疱疮和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各10例,与天疱疮和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年龄、性别相匹配的正常人对照各10例。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BMc)中Tih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其血清中白介素21(IL-21)水平,同时检测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血清中抗BPl80一NCl6A抗体滴度,并进行抗体滴度与IL-21、Tfh水平的相关性分析。结果天疱疮患者组血清中IL-21水平(95.33±33.69ng/L)显著高于其正常人对照组(54.50±18.13ng/L)(t=3.38,P〈0.01),Tnl水平(12.08%±4.74%)亦显著高于其正常人对照组(6.15%±1.62%)(t=3.74,P〈0.01)。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组血清中IL-21水平(106.70±44.91ng/L)显著高于其正常人对照组(55.37±15.89ng/L)(t=3.41,P〈0.01),Tfh水平(11.85%±3.14%)亦显著高于其正常人对照组(6.03%±1.74%)(t=5.13,P〈0.01)。大疱性类天疱疮组抗BPl80-NCl6A抗体滴度与IL-2l水平呈正相关(r=0.77,P〈0.01),与Tfh水平亦呈正相关(r=0.67,P〈0.05)。结论天疱疮和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IIm及其分泌的细胞因子IL-21水平均明显升高,可能在其发病过程中起一定的作用。
李秋菊党二乐呼蕾吴岩刘振锋何争晋亮王刚
关键词:天疱疮白细胞介素21自身抗体
人源性抗大疱性类天疱疮抗原BP180单链抗体的体外功能鉴定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 探讨人源性抗大疱性类天疱疮抗原BP180单链抗体的生物学功能.方法 亲和层析方法纯化大疱性类天疱疮(BP)患者血清自身抗体,通过竞争性ELISA、竞争性免疫荧光和补体活化的竞争性抑制实验来观察所制备的抗BP180单链抗体对BP-IgG自身抗体结合人BP180抗原的竞争性抑制作用.结果 竞争性ELISA结果表明,在0~60 μg/ml范围内单链抗体对BP-IgG自身抗体的竞争性抑制作用呈剂量依赖关系,最大抑制率可达69.50%(与对照组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竞争性免疫荧光实验中,单链抗体浓度增加至40μg/ml时,BP-IgG在基底膜带的沉积及其介导的补体C3活化作用均被抑制,呈阴性.结论 人源性抗BP180单链抗体在体外对BP致病性自身抗体与抗原结合及后续的补体活化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吴岩孙娜娜史晓蔚呼蕾李春英王刚
关键词:单链抗体
儿童微静脉血管瘤一例被引量:2
2011年
报告1例微静脉性血管瘤.患者女,8岁.因右食指褐黑色丘疹8年就诊.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真皮中可见增生的薄壁小静脉,真皮胶原未见明显异常,胶原间隙可见散在血管内皮细胞,内皮细胞胞体饱满,无异形性.免疫组化染色显示:血管内皮细胞CD31、CD34及血管周围的细胞平滑肌动蛋白均阳性,而Ki-67阴性.符合微静脉性血管瘤的诊断.给予局麻下完全切除,目前随访无复发.该病主要需与早期的Kaposi肉瘤鉴别.
吴岩王雷王刚
关键词:血管瘤小静脉儿童
大疱性类天疱疮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目的 通过对大疱性类天疱疮(bullous pemphigoid,BP)动物模型研究进展的文献回顾,探讨其免疫病理学发病机制,从而为BP的临床治疗及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方法 根据BP动物模型构建方式的不同进行分类,分...
吴岩王刚
大疱性类天疱疮动物模型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11年
大疱性类天疱疮(BP)的免疫病理学发病机制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而动物模型的构建为其机制的阐明提供了研究平台。BP动物模型按照构建方式的不同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IgG的被动转移模型,即通过注射抗鼠BP180抗体诱导与人BP类似的临床及免疫病理学改变。该模型证实炎性细胞及补体等成分在BP发病过程中的作用,但无法直接说明患者体内自身抗体的致病性作用,也未能复制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的特点;第二类是转基因鼠模型,即在BP180抗原人源化鼠动物模型基础上证实了患者体内自身抗体的致病性作用,但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仍很少,体内模拟T、B细胞针对的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HC)依赖的致病性自身抗原仍不理想:第三类是移植皮片模型,即通过移植人或鼠皮片来模拟BP发病过程。该模型证明了BP皮损中嗜酸性粒细胞的存在,但具体的作用机制仍不清楚。该文就3类动物模型的构建及其最新进展作一综述。
吴岩王刚
关键词:大疱性类天疱疮动物模型
皮肤栅栏状包膜神经瘤1例
患者女,29岁,左颊部丘疹5年,于2010年8月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就诊.患者5年前无明显诱因左颊部出现一绿豆大小肤色丘疹,稍增大,无自觉症状,要求手术切除.既往身体健康,无全身系统疾病,无外伤史,无家族史.体格检查患者...
吴岩王雷刘玲王刚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