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江艺
- 作品数:35 被引量:147H指数:7
- 供职机构:泉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泉州市科技计划项目福建省泉州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泉州市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早期发现能力调研
- 2011年
- 目的分析评估泉州市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早期发现能力现状,提出提升能力的重点方向和内容。方法设计使用3种专用的调查表,对确定为调查对象的5家疾控机构、18家医疗机构及16所学校进行定量和定性调查。结果泉州市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早期发现能力建设取得一定成效,但基层疾控及医疗机构不同程度地存在实验室检测能力弱等问题,各类学校的传染病疫情发现报告组织管理尚有不足。结论需重点加强基层疾控机构、医疗机构以及各级学校的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早期发现能力建设。
- 苏培聪王伟明洪荣涛欧剑鸣李锋平龚苍涛刘江艺
- 关键词: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疾病控制
- 泉州市2005~2009年流行性出血热监测分析被引量:8
- 2011年
- 目的分析泉州市2005—2009年流行性出血热的流行特征。方法收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2005—2009年泉州市流行性出血热疫情资料和全市疫情汇编材料进行分析。结果2005~2009全市共报告50例流行性出血热病例,年平均发病率为0.126//0万,无死亡病例。发病时间主要集中在1-6月;男性病例数多于女性,职业方面以农民最多,占全部病例的38%;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25~45岁。结论近年泉州市流行性出血热疫情有上升趋势,应加强对高发地区和发病率上升较快地区流行性出血热的监测,采取以灭鼠和疫苗接种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
- 张庆虎李锋平龚苍涛刘江艺黄亚兰贺兴增
- 关键词:流行性出血热防制
- 泉州市2002~2008年性病门诊就诊者性传播疾病监测分析被引量:3
- 2011年
- 目的了解泉州市性病门诊就诊者艾滋病及性传播疾病的感染情况,为制定有效的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国家、省统一制定的表格,对2002~2008年泉州市皮防院性病门诊就诊者开展血清学调查,进行HIV、梅毒检测,收集整理资料并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2002~2008年合计登记就诊者1632例,检测出阳性者1112例。其中男性占63.76%,女性占36.24%;20—29岁组占48.47%,30~39岁组占33.90%;非淋占35.16%,尖锐湿疣占20.68%,梅毒占19.33%,淋病占15.38%,未发现艾滋病感染者。结论2002~2008年泉州市性病门诊就诊者中性病患者以男性青壮年为主,女性的比例逐年上升;性病病人主要患非淋、梅毒、尖锐、淋病。
- 贺兴增龚苍涛李峰平张庆虎刘江艺黄亚兰
- 关键词:性病高危人群门诊就诊者
- 泉州市小学传染病疫情早期发现能力调查被引量:1
- 2011年
- 近年来,学校公共卫生问题已逐渐成为卫生和教育部门关注的焦点。有报道表明,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70%发生在学校[1]。学校传染病防控是公共卫生问题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关键在于早发现。为了解泉州市学校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早期发现能力现状,为建立、
- 李锋平苏培聪王伟明刘江艺龚苍涛洪荣涛欧剑鸣
- 关键词:传染病学生保健服务
- 泉州市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防控态势与应急策略研究被引量:3
- 2015年
- 目的分析泉州市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防控态势,提出应急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泉州市2004—2013年报告的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病例调查和监测资料,分析防控成效。结果 2004—2013年共报告登革热59例,基孔肯雅热2例,均为输入性,病例大多来自东南亚国家。病例输入高峰为7~10月,从入境到确诊平均5d,初诊到确诊平均4d。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诊断发现率为14.3%,医疗单位首诊诊断率42.9%。泉州市存在蚊媒白纹伊蚊,其布雷图指数平均3.80。结论登革热/基孔肯雅热病例呈常年输入态势,病例确诊时效较长,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和医疗机构的发现能力有待提高。应建立以白纹伊蚊繁殖期和病例输入高峰期的风险评估为重点,强化一线医务和检疫人员的流行病学观念,实验室在登革热检测排查时须关注基孔肯雅热,警惕两者合并感染。
- 吕文辉李锋平李焕榕刘江艺洪思让
- 关键词:登革热基孔肯雅热疫情输入病例疾病控制
- 2006-2009年泉州市流感监测分析
- 分析泉州市2006-2009年流感监测结果,探讨流感流行规律和影响监测质量的因素。方法 通过流感监测信息系统与实验室检测,对流感进行流行病学和病原学分析。结果 2006-2009年哨点医院流感样病例占门急诊就诊人数的1....
- 王伟明苏培聪李锋平刘江艺
- 文献传递
- 泉州市2006—2015年学校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特征被引量:20
- 2018年
- 目的分析泉州市2006—2015年学校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特征,为科学制定防控策略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泉州市10年间报告的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相关信息进行分析。结果 2006—2015年泉州市共报告学校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65起,其中一般事件25起(38.5%)、未分级事件40起(61.5%)。事件以流感和水痘等呼吸道传染病为主,占97%;肠道传染病占3%,主要为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和手足口病。3—5月和11—12月为学校传染病突发事件的2个高发期,共占81.5%(53/65)。农村学校平均罹患率(3.13%)高于城镇学校(1.68%)(χ~2=226.679,P<0.01)。小学发生事件32起1 208例,平均罹患率为3.17%(1 208/38 098),罹患率高于幼儿园、中学和中专及以上学校(χ~2=219.472,P<0.01)。学校突发事件监测敏感值中位数为8.28 d,控制持续时间中位数为14.00d,报告及时性与事件持续时间密切相关(r=0.735,P<0.01)。结论流感、水痘等呼吸道传染病和诺如病毒等肠道传染病是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好发病种,建立主要症状的症状监测有助于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及时发现与控制。
- 李锋平刘江艺李焕榕贺兴增洪思让吕文辉
- 关键词:传染病公共卫生疾病暴发流行
- 泉州市2009年手足口病疫情分析
- 2011年
- 目的了解2009年泉州市手足口病疫情分布特点。方法从国家疫情网络直报系统中导出发病日期在2009年的泉州市手足口病个案数据库,用SPSS 15.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全市共报告手足口病2 865例,报告发病率为36.39/10万(男48.23/10万,女24.24/10万);其中临床诊断病例2 799例,实验室诊断病例66例。发病以0~4岁儿童为主,占总病例数的90.58%。结论 2009年泉州市手足口病发病以幼儿为主,应积极采取防控措施,以保护儿童健康。
- 刘江艺李锋平黄亚兰
- 关键词:手足口病疾病监测
- 泉州市2010年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分析被引量:3
- 2011年
- 目的分析2010年泉州市手足口病流行特征。方法从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中导出"发病日期"在2010年1月1日至12月31日、现住址属于泉州市的手足口病个案数据库,用SPSS 15.0软件统计分析;收集泉州市CDC 2010年全部的手足口病检测结果,录入Excel表格后整理分析。结果 2010年全市共报告手足口病16 620例,报告发病率为209.56/10万;中心城区发病率高于沿海县(市、区),沿海县(市、区)发病率高于山区县。0~4岁儿童占总病例数的90.6%,≤3周岁婴幼儿占全部重症病例的89.6%。EV71型肠道病毒株为主要流行株(90.0%)。结论 2010年泉州市手足口病发病强度高,发病高峰形成过程及持续时间均较长,发病以幼儿为主,EV 71型肠道病毒株为主要流行株,应积极采取各种防控措施,保护儿童健康。
- 刘江艺陈明春龚苍涛张庆虎
- 关键词:手足口病肠道病毒流行病学疾病控制
- 泉州市99例艾滋病高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治疗效果分析被引量:3
- 2010年
- [目的]分析用高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HAART)治疗艾滋病(AIDS)的效果,探讨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采用HAART治疗99例,观察治疗组和非治疗组的死亡差异和治疗前后CD4+T淋巴细胞水平变化。[结果]1991—2005年,2007、2008和2009年确诊为AIDS的治疗组病死率低于非治疗组;治疗后病人外周静脉血CD4+T淋巴细胞计数平均增加(189±191)个/μl;治疗死亡组开始治疗时基线CD4+T淋巴细胞平均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存活组。[结论]HAART可增加患者CD4+T淋巴细胞,帮助免疫重建,降低病死率。应加大AIDS筛查力度,及早发现病人,加强随访和监测,适时启动治疗。
- 黄亚兰龚苍涛李锋平刘江艺张庆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