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昆明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解剖教研室

作品数:14 被引量:33H指数:5
发文基金: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9篇入路
  • 9篇视频显微镜
  • 4篇大脑
  • 3篇图像
  • 3篇纵裂
  • 3篇大脑纵裂
  • 2篇蝶鞍
  • 2篇蝶鞍区
  • 2篇四叠体
  • 2篇四叠体池
  • 2篇皮瓣
  • 2篇缺损
  • 2篇胼胝
  • 2篇胼胝体
  • 2篇小脑
  • 2篇颅底
  • 2篇经耳
  • 2篇肌皮
  • 2篇肌皮瓣
  • 2篇鞍区

机构

  • 13篇昆明医科大学
  • 6篇中国人民解放...
  • 3篇成都军区昆明...
  • 2篇成都军区

作者

  • 9篇朱兴宝
  • 8篇范泉水
  • 8篇詹东
  • 8篇陆地
  • 3篇罗俊力
  • 2篇刘云
  • 2篇陈国龙
  • 2篇王卫红
  • 2篇朱瑾
  • 1篇刘松
  • 1篇王娜
  • 1篇何永静
  • 1篇张少川
  • 1篇赵卫
  • 1篇黄伟
  • 1篇李斌
  • 1篇陈超
  • 1篇张帆
  • 1篇周莉
  • 1篇许彪

传媒

  • 3篇临床神经外科...
  • 1篇上海口腔医学
  • 1篇介入放射学杂...
  • 1篇中国微侵袭神...
  • 1篇中国全科医学
  • 1篇解剖学研究
  • 1篇中华神经外科...
  • 1篇口腔医学研究
  • 1篇中华解剖与临...
  • 1篇中国实用神经...
  • 1篇国际神经精神...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8
  • 5篇2014
  • 4篇2013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便携式视频显微镜经翼点和大脑外侧裂入路的解剖研究
2014年
目的研究便携式视频显微镜经翼点经大脑外侧裂入路的显露范围和观察效果。方法新鲜和灌注固定的成人尸头标本各3例(6侧),经翼点游离骨瓣开颅,在便携式视频显微镜下暴露并观察蝶鞍区和大脑外侧裂深处。结果便携式视频显微镜经翼点经大脑外侧裂入路能够清楚、逼真地暴露蝶鞍区和大脑外侧裂深处直达基底动脉末端分叉。结论便携式视频显微镜经翼点经大脑外侧裂入路能够完成蝶鞍区和大脑外侧裂深处至基底动脉末端分叉的显微解剖。
刘泽飞朱兴宝国震詹东罗俊力陆地范泉水
关键词:经翼点入路
采用便携式视频显微镜经纵裂胼后段入路解剖学研究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研究便携式视频显微镜经大脑纵裂胼胝体后段入路的显露范围和观察效果。方法新鲜和灌注固定的成人尸头标本各5例,在便携式视频显微镜下,经大脑纵裂胼胝体后段、经小脑幕入路暴露并观察四叠体池及松果体区。结果便携式视频显微镜经大脑纵裂胼胝体后段、经小脑幕入路能够清楚、逼真地暴露四叠体池及松果体区。结论便携式视频显微镜经大脑纵裂胼胝体后段、经小脑幕入路能够进入四叠体池完成松果体区的显微解剖。
朱兴宝国震詹东罗俊力陆地范泉水
关键词:四叠体池
便携式视频显微镜经大脑纵裂胼胝体前段入路至蝶鞍的解剖研究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应用便携式视频显微镜进行经大脑纵裂胼胝体前段入路至蝶鞍的解剖研究。方法新鲜和灌注固定的成人尸头标本各5例,在便携式视频显微镜下,经大脑纵裂胼胝体前段入路解剖并观察鸡冠至蝶鞍。结果便携式视频显微镜经大脑纵裂胼胝体前段入路能够清楚、逼真地暴露蝶鞍的解剖结构。结论应用便携式视频显微镜经大脑纵裂胼胝体前段入路能够完成蝶鞍的显微解剖研究。
朱兴宝国震詹东刘云陆地范泉水
关键词:蝶鞍区
颏下岛状肌皮瓣修复腮腺区及颞区缺损
2021年
目的:探讨颏下岛状肌皮瓣修复腮腺区及颞区缺损的可行性及治疗效果。方法:在尸体上模拟解剖制备顺行及逆行颏下岛状肌皮瓣,评估修复腮腺区及颞区缺损的可行性。2014年11月~2020年12月,11例腮腺区恶性肿瘤术后缺损使用顺行颏下岛状肌皮瓣修复,2例颞区恶性肿瘤术后缺损使用逆行颏下岛状肌皮瓣修复。结果:无论是尸体解剖或临床手术中,顺行及逆行颏下岛状肌皮瓣的组织血管蒂可以分别满足修复腮腺区及颞区缺损。13例颏下岛状肌皮瓣均成活,功能及美观效果良好,供区无功能障碍。结论:顺行及逆行颏下岛状肌皮瓣组织血管蒂分别可以修复腮腺区及颞区缺损。
钱叶梅王卫红朱瑾邹智荣俞力夫罗磊
游离背阔肌皮瓣临床解剖及其在头颈部巨大缺损修复中的应用
2024年
目的 :探讨游离背阔肌皮瓣修复头颈部巨大缺损的可行性及修复效果。方法 :在尸体上模拟解剖制备背阔肌皮瓣,使用Image-Pro Plus 6.0软件进行测量,评估修复头颈部巨大缺损的可行性。回顾分析2011年5月—2022年9月使用游离背阔肌皮瓣修复的7例头颈部巨大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其修复效果。结果:尸体标本中制备的背阔肌皮瓣动、静脉血管蒂平均长度分别为(85.5±10.5) mm和(104±4.2) mm,胸背动脉起始外径为(4.03±0.56) mm。7例患者中,5例为头皮缺损,2例为颈部缺损。7例背阔肌皮瓣全部成活,供区无明显术后并发症。结论:背阔肌皮瓣组织量丰富,静脉回流充分,血管蒂长度充足,是修复头颈部巨大缺损的理想肌皮瓣。
钱叶梅王卫红朱瑾何永静许彪邹智荣施延安罗磊李静宜
关键词:背阔肌皮瓣
便携式视频显微镜在经眉弓额叶底入路解剖研究中的应用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 探讨便携式视频显微镜在经眉弓额叶底入路解剖研究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新鲜和灌注固定的成人尸头标本各5具,于眶上孔外侧经眉弓切口、游离骨瓣开颅,在便携式视频显微镜下解剖并观察前颅底和蝶鞍区。结果 便携式视频显微镜经眉弓额叶底入路能够清楚、逼真地显露视神经、视交叉、垂体、嗅神经、颈内动脉及其分叉、眼动脉起始部等前颅底和蝶鞍区的解剖结构。结论 便携式视频显微镜经眉弓额叶底入路可安全有效地显露前颅底和蝶鞍区。
刘泽飞朱兴宝詹东国震陈国龙陆地范泉水
关键词:前颅底蝶鞍区
便携式视频显微镜经大脑纵裂胼胝体上段、经胼体入路的解剖研究被引量:10
2013年
目的研究便携式视频显微镜经大脑纵裂胼胝体上段、经胼胝体入路的显露范围和观察效果。方法将新鲜和灌注固定的成人尸头标本各5例,在便携式视频显微镜下,经大脑纵裂胼胝体上段、经胼胝体入路暴露并观察侧脑室和第三脑室。结果经大脑纵裂胼胝体上段、经胼胝体入路,在便携式视频显微镜下解剖观察,侧脑室和第三脑室的结构显示清楚,图像逼真。结论便携式视频显微镜经大脑纵裂胼胝体上段、经胼胝体入路能够完成侧脑室和第三脑室的显微解剖。
朱兴宝詹东国震陈国龙陆地范泉水
关键词:经胼胝体入路
甲状腺激素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前体水平与抑郁症的关系研究被引量:16
2020年
背景随着对抑郁症了解的深入,人们发现其不仅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同时还与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HPT轴)密切相关,而抑郁症的神经营养因子假说则认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前体(proBDNF)在抑郁症的发病过程中发挥着一定作用,但抑郁症、HPT轴和proBDNF三者间的关系却鲜有研究。目的探索甲状腺激素、proBDNF水平与抑郁症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10月—2018年6月在云南省精神病医院住院及门诊治疗的抑郁症患者43例为病例组。同期选取本院健康体检者31例为对照组。测定并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及甲状腺激素〔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甲状腺素(T4)、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促甲状腺激素(TSH)〕、proBDNF水平;分析病例组甲状腺激素、proBDNF水平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24项(HAMD-24)总分及其各因子评分之间的相关性,甲状腺激素与proBDNF水平的相关性。结果两组T3、FT4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T4、FT3、TSH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病例组FT3水平与HAMD-24总分及认知障碍评分呈正相关(P<0.05)。两组proBDNF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proBDNF水平与HAMD-24总分及其各因子评分均无相关性(P>0.05)。病例组甲状腺激素水平与proBDNF水平无相关性(P>0.05)。结论抑郁症患者更容易出现焦虑、自杀、偏执、强迫、绝望感及睡眠障碍等问题,且有并发甲状腺功能减退的可能。
王娜傅希玥张帆蒋玉凤杨淑莫敏杨财花张少川周莉
关键词:抑郁症甲状腺激素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
便携式视频显微镜经枕下上正中入路的解剖研究被引量:6
2013年
目的研究便携式视频显微镜经枕下上正中入路的显露范围和观察效果。方法灌注和新鲜成人尸体头颈标本各5例,在便携式视频显微镜下,经枕下上正中入路暴露并观察四叠体池和松果体区。结果便携式视频显微镜经枕下上正中入路能够清楚、逼真地暴露四叠体池和松果体区。结论便携式视频显微镜经枕下上正中入路能够进入四叠体池完成松果体区的显微解剖。
朱兴宝詹东国震刘松陆地范泉水
关键词:四叠体池
基底动脉穿支动脉显微解剖与DSA研究被引量:5
2018年
目的通过显微解剖与DSA观察,为介入手术中基底动脉穿支动脉识别与手术风险评估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采用大体解剖方法取成人头颅标本14例,观察记录基底动脉各穿支动脉解剖特点;选取无后循环血流相关疾病脑血管DSA造影患者20例,采用精确延迟曝光行椎动脉旋转和3DDSA基底动脉造影,并于2D、3D旋转,3D重建成像阅片中结合解剖学基础识别和统计穿支动脉。对比分析穿支动脉解剖和DSA所示结果。结果 DSA显示脑干供血动脉长旋动脉为平均0.6支/侧,解剖结果为1.6支/侧(P<0.05)。DSA显示基底动脉顶端丘脑穿动脉为平均2.2支/侧,解剖结果为2.9支/侧(P<0.05);脉络膜后内侧动脉0.6支/侧,解剖结果为0.9支/侧;长旋动脉0.4支/侧,解剖结果为1.0支/侧(P<0.05)。结论 DSA对基底动脉穿支动脉显示尚未达到解剖水平,但对穿支动脉识别有重要作用,可根据其起源和形态评价手术风险和预后。
杨净松陈超赵卫张祥李斌潘文秋
关键词: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基底动脉显微解剖学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