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五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作品数:133 被引量:169H指数:5
相关作者:何进军陈新田刘红卫王美定王钰更多>>
相关机构: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山大学人文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江门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哲学宗教政治法律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22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5篇文化科学
  • 37篇哲学宗教
  • 26篇政治法律
  • 10篇经济管理
  • 4篇社会学
  • 3篇历史地理
  • 1篇语言文字

主题

  • 14篇教育
  • 14篇教学
  • 12篇大学生
  • 11篇政治
  • 10篇高校
  • 9篇主义
  • 9篇文化
  • 8篇思政
  • 7篇思想政治
  • 7篇思政课
  • 6篇中国式现代化
  • 6篇马克思主义
  • 6篇陈白沙
  • 5篇中国共产党
  • 5篇视域
  • 5篇侨乡
  • 5篇进路
  • 5篇共产党
  • 5篇国共
  • 4篇治教

机构

  • 123篇五邑大学
  • 4篇华中师范大学
  • 3篇广西师范大学
  • 2篇四川大学
  • 2篇厦门大学
  • 2篇中山大学
  • 1篇复旦大学
  • 1篇吉林大学
  • 1篇华南师范大学
  • 1篇嘉应学院
  • 1篇西安交通大学
  • 1篇湖北大学
  • 1篇兰州交通大学
  • 1篇中国民航大学
  • 1篇韶关学院
  • 1篇西北政法大学
  • 1篇广东石油化工...
  • 1篇江门市第一中...
  • 1篇西藏民族大学

作者

  • 4篇罗华丽
  • 4篇刘红卫
  • 4篇尚小华
  • 3篇何进军
  • 3篇王美定
  • 3篇王木森
  • 3篇李嘉燕
  • 2篇谢晓东
  • 2篇王钰
  • 2篇李聪
  • 1篇赵海月
  • 1篇何鑫
  • 1篇陈新田
  • 1篇王夫营
  • 1篇韦冬雪
  • 1篇张学新
  • 1篇白文杰
  • 1篇罗华丽
  • 1篇杨丽君
  • 1篇周宝珠

传媒

  • 29篇五邑大学学报...
  • 7篇科教导刊
  • 6篇南昌大学学报...
  • 3篇教育导刊(上...
  • 3篇内蒙古师范大...
  • 2篇教育评论
  • 2篇社会科学动态
  • 2篇社科纵横
  • 2篇才智
  • 2篇成才之路
  • 2篇教育教学论坛
  • 2篇北部湾大学学...
  • 1篇新闻世界
  • 1篇江汉论坛
  • 1篇新经济
  • 1篇理论导刊
  • 1篇人大研究
  • 1篇云南行政学院...
  • 1篇未来与发展
  • 1篇教学与研究

年份

  • 4篇2025
  • 21篇2024
  • 28篇2023
  • 8篇2022
  • 7篇2021
  • 4篇2020
  • 3篇2019
  • 13篇2018
  • 18篇2017
  • 17篇2016
13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陈白沙“致虚以立本”的工夫论被引量:2
2016年
在宋明新儒学体系中,"致虚"是祛除私欲的工夫。"致虚以立本"是陈白沙心学的基本体证工夫。濂洛之学是陈白沙心学的源头,周敦颐、程颢、程颐的"致虚"理论对陈白沙心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勿忘"与"勿助"是陈白沙实现儒学致虚工夫的基本途径。"勿忘"是提撕、唤醒的工夫,陈白沙通过"闲邪存诚"的"主静"或"主敬"的勿忘工夫执着于善,确立了心学的门户。"勿助"是陈白沙实现心与理凑泊的关键因素,"勿忘勿助之间"的致虚工夫是陈白沙立心学说的诀窍。在"勿忘""勿助"的致虚工夫的基础上,陈白沙实现了人与物的贯通,"惟仁与物同体"是陈白沙致虚工夫的极致。
刘红卫
关键词:陈白沙
高中思想政治课培养学生政治认同的策略被引量:2
2017年
在基于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课旨在将学生培养成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理性批判精神和法治观念的中国公民。学生要掌握四种关键能力,即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
柯俏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课政治认同理性批判精神政治立场中国公民法治观念
“两个结合”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三重维度
2024年
“两个结合”融入高校思政课,是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高校思政课创新发展、提升思政课育人成效的必要前提。“两个结合”融入思政课,在理论逻辑层面,以“两个结合”为中心线索把握高校思政课的系统内容,发掘“两个结合”与高校思政课有机融和的逻辑和规律;在方法引领层面,以“两个结合”的科学方法引领高校思政课守正与创新、理论与实际、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创新发展;在实践运用层面,探索“两个结合”有效融入高校思政课创新发展的现实路径。
李慧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马克思主义
论劳动精神的伦理意蕴
2024年
劳动精神是人类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对于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都具有重要意义。劳动精神的培养是劳动教育的目标之一,其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精神内涵具有深厚的伦理意蕴。文章结合劳动精神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从崇尚劳动表征科学的价值引领,热爱劳动凸显强烈的道德情感,辛勤劳动体现具体的道德实践,诚实劳动强调应然的道德规范等四个方面对劳动精神的伦理意蕴进行探讨,旨在完善劳动教育体系,培养更多具备劳动精神的高素质人才,为构建美好的人类社会贡献力量。
李茜温碧莹
关键词:道德情感道德实践道德规范
大学生积极心理资本、学业压力与课堂疏离感关系研究
2017年
本研究采用积极心理资本量表、课堂疏离感量表和学业压力问卷对439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考察大学生积极心理资本、学业压力与课堂疏离感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大学生积极心理资本和课堂疏离感之间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大学生学业压力与课堂疏离感之间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何友天
关键词:大学生学业压力
算法推荐视域下大学生价值观的塑造:风险挑战与防控策略
2025年
算法推荐技术作为当前新兴的信息传播和分发的重要手段,具有工具理性。算法推荐以多样性、个性化、交互性、高效性的重要特点,已经成为影响大学生价值观塑造的新变量。但算法推荐也给大学生价值观的塑造带来了价值偏差、异化和迷失等问题,应从引领算法内容、驾驭算法技术、培养算法素养、规范算法运营、协同算法治理等方面对算法推荐技术进行规范,以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高广明李嘉燕
关键词:大学生价值观青年价值观风险管理
思政课铸魂育人实效性提升路径探析——以五邑大学为例被引量:2
2021年
为有效提升思政课铸魂育人实效性,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在五邑大学“四位一体”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的基础性作用,五邑大学对思政课教学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更新理念,不断增进对思政课重要性的认识;锻造队伍,着力提升思政课教师政治素质、道德素养和业务能力;改革教学,切实增强思政课教育教学效果;拓展平台,努力形成思政教育合力。这些探索和改革增强了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提升了学生的获得感,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郑兴刚王璇尚小华
关键词:思政课实效性
对分教学范式与创新思维的养成——基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的分析被引量:4
2021年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内在地具备鲜明的批判性品格。这种批判性品格在新时代彰显为创新思维的养成。从理论分析看,对分教学范式的本质内涵和基本做法均有助于充分彰显创新性;从教学实践和反馈看,基于对分教学范式的教学设计激发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尚小华张学新
关键词:创新思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中西方现代化的唯物史观探析
2023年
从唯物史观的理论角度看,西方现代化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上实现了人类历史的革命性推进,确立了具有西方现代性的时代气质,创造了文明的资本主义形态。西方现代化也存在理性中心主义、资本逻辑和雇佣关系、生产和生活世界的异化等需要扬弃的社会缺陷。中国式现代化是对西方现代化的扬弃和超越。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要借鉴西方现代化进程中的积极因素,更好更快推进物质生产的现代化,实现社会关系的为我化,坚守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尚小华梁泳镅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唯物史观资本逻辑
“三单三问”打开思维课堂新天地——以发展观看中国式现代化
2024年
教书育人的主阵地在课堂。基于课堂观察,整合思政课新样态,构建思维课堂,实现知识立意到素养立意的华丽转身,能够使学生从沉默、被动的信息接收者转变为善言、积极的学习思考者和问题解决者。文章贯穿中国式现代化主题,设计预习单,建构与运用语言;依托学习单,发展与提升思维;创新作业单,体验与创造任务;通过问题情境、问题风暴和关键问题形成提问技术。“三单三问”合一,沿着“语言—思维—任务”学习路径,赋能思维课堂,实现“为理解而教”和“为实践而学”的双向耦合,坚持学思用贯通和知信行统一,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廖惠贤郑兴刚
共13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