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山大学人文科学学院

作品数:13,261 被引量:35,013H指数:49
相关作者:谢有顺陈林侠杨海文倪梁康李宗桂更多>>
相关机构:暨南大学文学院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吉首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学历史地理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2,142篇期刊文章
  • 60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547篇哲学宗教
  • 2,960篇文学
  • 2,424篇历史地理
  • 1,277篇文化科学
  • 815篇语言文字
  • 806篇政治法律
  • 702篇经济管理
  • 587篇艺术
  • 463篇社会学
  • 156篇自然科学总论
  • 60篇医药卫生
  • 55篇理学
  • 48篇自动化与计算...
  • 27篇轻工技术与工...
  • 27篇农业科学
  • 26篇军事
  • 23篇建筑科学
  • 16篇天文地球
  • 13篇环境科学与工...
  • 9篇生物学

主题

  • 823篇文学
  • 814篇哲学
  • 762篇文化
  • 658篇主义
  • 383篇小说
  • 358篇社会
  • 296篇政治
  • 272篇伦理
  • 243篇道德
  • 218篇代文
  • 211篇学术
  • 210篇现象学
  • 209篇儒家
  • 204篇叙事
  • 197篇社会主义
  • 196篇教育
  • 184篇汉语
  • 183篇孙中山
  • 181篇逻辑
  • 174篇文体

机构

  • 12,746篇中山大学
  • 67篇华南师范大学
  • 44篇北京大学
  • 38篇中国社会科学...
  • 32篇广州大学
  • 30篇暨南大学
  • 25篇复旦大学
  • 25篇吉首大学
  • 25篇浙江大学
  • 23篇北京师范大学
  • 23篇南京大学
  • 22篇广东外语外贸...
  • 22篇中国人民大学
  • 20篇清华大学
  • 20篇华南理工大学
  • 19篇广东省社会科...
  • 18篇南开大学
  • 18篇西藏民族大学
  • 17篇香港中文大学
  • 16篇华东师范大学

作者

  • 161篇彭玉平
  • 157篇谢有顺
  • 131篇黎国韬
  • 128篇李宗桂
  • 121篇桑兵
  • 117篇倪梁康
  • 114篇张均
  • 106篇陈少明
  • 98篇康保成
  • 96篇吴承学
  • 87篇李锦全
  • 75篇刘森林
  • 75篇陈立胜
  • 74篇陈林侠
  • 68篇杨海文
  • 68篇宋俊华
  • 65篇何诗海
  • 64篇郭冰茹
  • 60篇张华夏
  • 59篇林岗

传媒

  • 852篇中山大学学报...
  • 553篇学术研究
  • 487篇现代哲学
  • 449篇中山大学研究...
  • 290篇文化遗产
  • 218篇哲学研究
  • 151篇开放时代
  • 129篇广东社会科学
  • 116篇文学遗产
  • 107篇哲学动态
  • 98篇近代史研究
  • 96篇文艺争鸣
  • 92篇逻辑学研究
  • 81篇中山大学学报...
  • 74篇文学评论
  • 70篇中国现象学与...
  • 69篇中国哲学史
  • 68篇文艺研究
  • 63篇自然辩证法研...
  • 59篇社会科学战线

年份

  • 274篇2024
  • 393篇2023
  • 458篇2022
  • 476篇2021
  • 482篇2020
  • 573篇2019
  • 572篇2018
  • 556篇2017
  • 532篇2016
  • 476篇2015
  • 452篇2014
  • 489篇2013
  • 438篇2012
  • 508篇2011
  • 519篇2010
  • 496篇2009
  • 648篇2008
  • 539篇2007
  • 554篇2006
  • 423篇2005
13,26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语言、历史与义理阐释——陈寅恪“合本子注”的方法论意义
2020年
"合本子注"本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经翻译与研究方法,陈寅恪对这一概念进行了详细讨论和反复强调,着重指出其对中古乃至宋代史学的影响,并赋予其普遍的方法论意义。在陈寅恪的理论建构中,"合本子注"包含了纵横两个向度,通过横向的语言比较和纵向的历史考察,实现了哲学方法与思想史方法的相反相成。其最终目的乃是基于近代以来尤其是五四前后的中西古今之争的问题意识,实现经典文本的义理阐释和古典思想的现代转化。从通达义理的角度出发,陈寅恪反思了清代朴学对经与史、理与事的两分,凸显了训诂学的局限与弊端,"合本子注"对"达事"与"明理"的融通兼顾也由此得以彰显,为学术范式的现代转型提供了指导意义。
仝广秀
关键词:陈寅恪语言方法论
“仁且智”与孟子的理想人格论被引量:26
2000年
以崇高化取向为旨趣的孔子圣人观,也因固有的神秘化取向而存在一定的理论缺失。对此孟子扬长避短,认为理想人格之于每一个道德实践主体都有着逻辑的与现实的普遍平等性,而且内在根据即是作为仁义礼智四德之浓缩与升华的“仁且智”。就“仁且智”如何促成理想人格来说,孟子针对一般人在心性修养过程中懒于自我反思,所以特别强调了智之于仁的扶持作用,同时针对一般人在人伦实践中喜欢同流合污,所以将“仁且智”视为对理想人格的哲学界定。不是孔子的神秘化取向,而是孟子的普遍平等性,范导了中国古代儒学进程中的圣人观;更为重要的还有,对于现代人不懈努力的“仁智双彰”的哲学模型,孟子“仁且智”的理想人格论亦不无借鉴作用。从而,将“仁且智”的理论贡献还诸孟子,并使之发扬光大,就有着重要意义。
杨海文
关键词:孔子圣人观理想人格论仁且智
《荀子》之“子弓”为“仲弓”而非“馯臂子弓”新证——兼谈儒学之弓荀学派与思孟学派的分歧被引量:4
2013年
古人字前的"伯"、"仲"、"季"或"子",或存或省,并非不可变通。《论语.雍也》篇孔子说"雍也可使南面",上博楚简《仲弓》显示仲弓向孔子请教的多是临民为政之道。《说苑.修文》说"仲弓通于化术,孔子明于王道,而无以加仲弓之言"。《史记.李斯列传》说李斯"乃从荀卿学帝王之术",这些皆可间接证明荀子承传了孔子、仲弓一系之外王儒学。在《孟子》书中,提到孔门十哲中的九位,唯独少了仲弓,荀子则极力批判子思和孟子。由此看来,弓荀学派之外王儒学,与思孟学派之内圣儒学相区分,似并非向壁虚造。
李福建
关键词:荀子仲弓儒学
胡塞尔弗莱堡时期的“现象学哲学体系”巨著计划被引量:7
2016年
从1918年开始,胡塞尔就在计划出版一部"体系著作"或"基本著作"。他为此断断续续地准备了二十年的时间,直至1938年去世。虽然他最后没有将这样一部著作提交出版,但从这里作为附录发表的两个纲要来看,他已经完成了总体的构想。而他在此期间发表的、未完全发表和未发表的一些著作,如《形式逻辑与超越论逻辑》《内时间意识现象学讲座》《笛卡尔式的沉思》《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现象学》,实际上是这部体系著作的阶段性成果。它们分别代表着胡塞尔的现象学哲学的结构体系、方法体系和历史体系。
倪梁康
关键词:现象学哲学
计算机民俗学研究:百年学术论文主题地图绘制被引量:2
2016年
像大部分学者一样,民俗学者通过两方面的结合来了解自己的学科历史,一方面是自身的阅读,另一方面是源自研究型训练和专业互动的共识。民俗学科历史被快捷梳理,高度偶然随机的过程逐渐被普遍认可为历史的必然性。本文是一个检验计算机方法在思想史研究中应用大型项目的初步报告,我们对运用主题建模方式去理解某一领域中的主题及范式的兴衰进行了探究。我们使用期刊数据库的研究数据应用程序接口访问了源自三份民俗研究期刊(美国民俗学刊,西部民俗,民俗研究)的6778篇文章的内容,运用"潜在狄利克雷分布"(Latent Dirichlet Allocation)主题建模形式,描述了125年间的学术作品的50种不同主题。其中最有趣的就是在我们学科中著名的"转向表演研究"现象。
约翰·洛顿乔纳森·古德温乔英斐李扬
冷战视野下的科伦坡计划——以澳大利亚为中心被引量:1
2017年
科伦坡计划肇始于1950年英联邦外长会议,其目的是通过资金和技术援助来促进东南亚、南亚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它是世界上第一批成体系的对外援助计划。战后澳大利亚积极参加地区建设,参与实施科伦坡计划,加大对东南亚、南亚国家的经济和技术援助。科伦坡计划的形成与冷战向亚洲的转移在时间上具有一致性。冷战背景下的科伦坡计划有着深刻的政治和战略意义,不能仅从人道主义的角度去理解。事实上,科伦坡计划是英美冷战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张绍兵
关键词:冷战
广州皇商
1985年
1704年5月,英东印度公司的斯特里咸号船在马六甲停泊,后来又停靠在康多,然后由理事葛兹保里引入广州。这个口岸的条件比厦门优越,使用便利快捷,价钱也最便宜。8月7日,该船抵达澳门。按照当时的惯例,主任大班布里斯特到广州商量船的丈量问题,然后同海关官吏一齐回到澳门。海关官吏丈量船只时要索取1,500两银子。
H.B马士黄启臣
关键词:海关监督中国商人大班英国商人附加税合约
论苏曼殊爱情小说中的佛性被引量:3
2004年
苏曼殊的爱情小说中频繁出现具有浓厚佛性意味的"海""舟"意象,佛性成为小说人物对待爱情、处理现实问题时坚持的原则。小说浸润着苏曼殊对佛性独到的理解,也为佛性创造了另一种阐释。
董艳
关键词:佛性
“广州英语”与19世纪中叶以前的中西交往被引量:50
2001年
从 18世纪初到 19世纪中叶 ,中西交往的语言基础是被称为“广州英语”的一种变种英语。它起源于出现时间更早的澳门葡语 ,由广州口岸从事中西经济文化交往的人群所发明。它主要以口语的形式存在 ,在发音、造句等方面深受汉语、广州方言和澳门葡语的影响 ,与正宗的英语相距甚远。 19世纪 30年代后 ,出现了若干种用作教材和词典的广州英语词汇书的刻本 ,标志着中西交往持续发展背景下广州英语应用范围的扩大。广州英语在一个多世纪的中西关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充当了“中国人与外国人之间的共同语言”。 19世纪 6 0年代后 ,因广州在中西关系中的地位下降 ,上海成为新的贸易中心 ,广州英语的地位亦被洋泾浜英语所取代。由于此类变种的英语具有明显的局限性 ,中国人在 19世纪前期就开始了寻求正确的英语知识的努力。
吴义雄
关键词:英语知识广州方言共同语语言基础中西交往
说“取笑”
2006年
孙菊芬
关键词:汉语词义学词源
共1,275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