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
- 作品数:3,852 被引量:8,359H指数:25
- 相关作者:孟宪实韩建业李文海徐浩魏坚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政治法律文化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 走马楼吴简所见诸吏初探
- “吏”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身份比较特殊的一个社会阶层,由于文献资料的局限性,学界对“吏”及“吏户”的认识并不统一。走马楼吴简的出版,极大弥补了文献资料的不足。本文介绍了吴简中的“真吏”与“给吏”,阐述了“真吏”、“给吏”与州...
- 韩树峰
- 关键词:走马楼吴简
- 文献传递
- 礼敬明朝——清代“三恪二王后”探析
- 2012年
- "]三恪二王后"是中国古代册封前朝后裔的礼制传统。清朝为了增强统治的合法性,册封明朝宗室为延恩侯。但清朝的延恩侯身份可疑,地位低下,与清廷宣称对明朝宗室高规格的礼遇,相距甚远,从而体现了清代政治文化的复杂性。
- 李治国
- 关键词:清朝礼制
- 雍正初年笔帖式考被引量:1
- 2015年
- 笔帖式一职在清代尤为重要,担任笔帖式是旗人重要的入仕途径,而笔帖式的任用、数量与政治息息相关。本文从雍正初年皇帝下旨令各部院衙门保举笔帖式入手,在统计、分析各部院笔帖式数量的基础上,对雍正初年笔帖式设置与特点进行探讨。
- 王敬雅
- 关键词:雍正保举
- 发展的幻象——近代华北农村农户收入状况与农民生活水平辨析被引量:42
- 2002年
- 夏明方
- 关键词:农村农户农民
-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河南农村合作事业探析被引量:1
- 2012年
-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国民政府为了加强对河南农村社会的有效控制,统制河南农村社会经济,先后成立了河南农村合作事业委员会和河南农村合作事业管理处。在此期间,河南农村合作事业发展出现了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不仅在规模上迅速位居全国前列,而且各项合作事业均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同时,20世纪40年代和30年代相比,河南农村合作事业呈现出四个不同的发展趋势。但是由于国民政府的腐败统治,河南农村合作事业最终走向失败。尽管如此,河南农村合作事业在刺激农村信贷,活跃农村生产和贸易,保障抗战军需等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 丁德超
- 关键词:农村信贷
- 清代青州驻防八旗生计问题研究被引量:1
- 2016年
- 清入关后八旗人口迅速增长,雍正七年设立的青州驻防八旗,其目的不仅为了增强清廷对山东地区的军事控制,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京城八旗官兵的生计问题。清中后期,随着八旗人口膨胀以及清朝衰弱,驻防八旗面临严重生计问题,青州驻防八旗也陷入困境。虽然中央采取了赏银、增设养育兵、允许置产等措施来改善驻防官兵的生活,但没有取得良好效果。清末,青州驻防旗人走上了农、工、商道路,在困境中积极谋求生计出路,并由此完成了由旗人到民人身份的转化。
- 徐雪坤
- 关键词:驻防八旗生计问题
- 美德海军不宣而战的诱因——“格利尔号事件”评析被引量:1
- 2016年
-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期,美德两国海军在北大西洋海域摩擦不断,1941年9月4日发生的"格利尔号事件"开启了两国之间"未宣布的战争",美德双方这种有限的海军对峙很快演变为全面军事冲突。以此为契机,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为代表的高层主战派完全掌控了二战期间的美国政局,"见了就打"海军政策的实施,使得美利坚从偏安美洲的中立国转变为抵抗法西斯轴心国的正式成员,自由国际主义的外交理念最终成为20世纪美国外交政策的基调。"格利尔号事件"促使美国政府确立了全面遏制并摧毁纳粹德国的国家大战略。
- 王道
- 关键词:二战
- 临汾方志传记中的灾害体验1600-1900被引量:6
- 2009年
- 中国灾害史的研究视野,受到中国王朝更迭—灾害增加的互动范式以及中华帝国注定失败论范式的双重影响,从社会史及文化史层面深入探索中国灾害史的实证性研究尚不多见。本文选取史料特征不太显著的方志传记入手,研究其中隐含着的灾害体验的社会文化内容,并进而探讨中国灾害史的研究方法。
- 安维雅曹新宇刘希付
- 关键词:灾害史文化史
- 纪念五四运动80周年 近二十年来中国大陆“五四”运动史研究综述
- 1999年
- 一、研究概况二十年来,中国大陆的"五四"运动史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具体说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学术研讨活动规模大,层次高。影响大,覆盖面广。197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发起召开了纪念"五四"运动60周年大型学术研讨会,会后出版了《"五四"运动60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选》共三辑。10年后,为纪念"五四"
- 吴效马
- 关键词:五四运动史新文化运动中国文化建设传统文化
- 出土墓志所见唐藩镇质子制度研究被引量:2
- 2019年
- 质子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项重要制度。唐朝继承两汉、魏晋以来的做法,对周边少数民族实行质子制度。安史之乱后,唐中央由于难以完全控制地方节帅的任免和更替,在藩镇也推行了质子制度。藩镇质子制度产生于唐中央实力较弱的背景下,对维护唐朝的统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一制度始于代宗永泰初,在宪宗元和之后逐渐消失,是唐中期朝藩互动的重要内容。
- 张飘
- 关键词:唐朝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