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8BADB3B10)

作品数:28 被引量:314H指数:11
相关作者:魏臻武顾洪如沈益新武自念詹秋文更多>>
相关机构:扬州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8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7篇农业科学
  • 6篇生物学

主题

  • 10篇苜蓿
  • 7篇性状
  • 5篇紫花
  • 5篇紫花苜蓿
  • 5篇聚类分析
  • 5篇黑麦
  • 5篇黑麦草
  • 4篇多花黑麦草
  • 4篇种质
  • 3篇农艺
  • 3篇农艺性
  • 3篇农艺性状
  • 3篇高粱
  • 3篇播种
  • 2篇野生
  • 2篇叶绿
  • 2篇叶绿素
  • 2篇叶绿素含量
  • 2篇生物学
  • 2篇种质资源

机构

  • 8篇江苏省农业科...
  • 8篇扬州大学
  • 7篇南京农业大学
  • 6篇甘肃农业大学
  • 5篇安徽科技学院
  • 5篇四川农业大学
  • 2篇安徽农业大学
  • 2篇中国农业大学
  • 1篇四川省草原科...
  • 1篇教育部
  • 1篇西南大学
  • 1篇句容市农业局

作者

  • 8篇顾洪如
  • 8篇魏臻武
  • 6篇沈益新
  • 6篇丁成龙
  • 5篇李杰勤
  • 5篇许能祥
  • 5篇詹秋文
  • 5篇武自念
  • 4篇甘欣
  • 3篇雷艳芳
  • 3篇马啸
  • 3篇张霞
  • 3篇程云辉
  • 3篇刘高军
  • 3篇张新全
  • 2篇姚喜红
  • 2篇彭燕
  • 2篇王丽华
  • 2篇耿小丽
  • 2篇林平

传媒

  • 7篇草业科学
  • 5篇草业学报
  • 4篇草地学报
  • 4篇草原与草坪
  • 3篇江苏农业学报
  • 1篇种子
  • 1篇南京农业大学...
  • 1篇中国草地学报
  • 1篇安徽科技学院...
  • 1篇草业与畜牧

年份

  • 1篇2012
  • 10篇2011
  • 16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2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老芒麦野生种质的形态和农艺性状多样性研究被引量:9
2010年
以栽培品种川草2号为对照,观测到34份老芒麦野生种质的13个形态和农艺学性状的基本数据,基于欧氏距离进行UPGMA聚类分析,揭示老芒麦各野生种质间的表型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供试老芒麦野生种质间表型多样性非常丰富。根据聚类结果,供试种质可以划分成3个具有明显形态和农艺性状差异的类群。类群Ⅲ中3份来自新疆的种质和1份来自四川红原的种质具有良好的农艺性状表现,其牧草和种子生产性能远高于其它材料。主成分分析的结果与聚类分析基本一致。本文还对利用野生老芒麦种质进行新品种选育的方法进行了探讨。
熊潮慧马啸白史且张昌兵李达旭
关键词:老芒麦形态性状农艺性状表型多样性种质资源
苜蓿花药悬浮培养体系的建立被引量:1
2011年
以苜蓿花药愈伤组织为材料建立悬浮细胞系,对悬浮细胞系建立的适宜培养基进行筛选,并对培养液的pH值及细胞活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参试苜蓿品种在NB液体培养基中愈伤组织诱导率较高;同一激素水平下,NB培养基愈伤组织诱导率明显高于MS液体培养基。培养液pH值出现下降—上升—平稳的趋势。接种第3 d悬浮细胞活力最强。
姚喜红魏臻武耿小丽杨思维
关键词:苜蓿花药培养基PH值细胞活力
12份苜蓿农艺性状的主成分及聚类分析被引量:22
2011年
对12份苜蓿种质资源进行全年株高、茎叶比、分枝数、主枝侧枝数、主枝节间数、鲜草产量等6个农艺性状的主成分分析,选出累计贡献率84.141%的前3个主成分;在此基础上对12份苜蓿材料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在欧式水平上可将其聚为3大类,第1大类在江淮地区表现为产量高,全年高度、分枝数、主枝侧枝数均高于其他材料,比较适宜南方的气候条件,符合南方筛选种植苜蓿的条件,故可大面积推广种植;第2大类茎叶比最高,其他性状表现中等,综合性状一般,在南方种植时可选择其中一些性状优良的品种应用于亲本的改良。第3大类产量最低,茎叶比也最低,但有较多的主枝侧枝数和主枝节间数。
武自念魏臻武雷艳芳甘欣刘高军杨云
关键词:苜蓿农艺性状主成分聚类分析
遮荫条件下9个紫花苜蓿品种苗期形态及生长响应被引量:31
2010年
采用遮荫试验,研究了光对9个苜蓿品种苗期形态特征及生长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遮荫处理下苜蓿品种间株高变化有较大的差异,游客表现出最弱的耐阴性;随光照减弱,各品种根颈分枝数、主根粗、二级侧根数、根瘤数、叶片厚度和叶片数均显著下降,表现出较强光环境下更强的形态可塑性;各品种主根长无显著变化,总叶面积动态中新疆大叶、苜蓿王和德宝变化不显著,其他品种显著下降。各品种生物量随遮荫强度增加而显著下降,弱光下各品种生物量对根系的分配明显下降,对茎和叶的分配增加,叶面积比随光强减弱明显增大,相对生长速率随光强减弱显著下降。不同品种同一器官对光环境变化的反应程度不一致,反映了苜蓿各品种耐阴机制的差异。
覃凤飞沈益新周建国王庆师孙志成王波
关键词:紫花苜蓿苗期遮荫
多叶苜蓿自交一代遗传关系的SSR分析被引量:15
2010年
研究80份多叶苜蓿自交一代的多叶、花色及株型等性状的分离情况,并利用SSR分子标记对自交系单株进行分子检测,比较了单株之间的多态性差异。结果表明,所选多叶苜蓿单株自交后获得的S1单株全部具有多叶性状,仅在叶型上发生了分离,自交后代其余性状分离复杂;SSR分子标记扩增后能清楚的区分80个多叶苜蓿自交S1的遗传关系;通过UPGMA分析,在遗传相似系数(GS)为0.697处可将80个自交S1代单株划分成3大类,其中66号单株单独聚为一类。SSR标记聚类的结果与自交S1的田间表现有较好的一致性,可以给田间选择带来指导作用。
武自念魏臻武赵艳刘高军甘欣雷艳芳黎明
关键词:苜蓿SSR
干旱胁迫下两种钝叶草的生长和生理响应差异被引量:7
2008年
采用盆栽法,研究了2个来源不同的钝叶草在干旱胁迫条件下的生长和生理响应差异。结果表明:①持续干旱30 d后,两个材料均出现表征死亡现象,但复水3 d后仍有部分钝叶草返青;②不同干旱处理显著抑制了钝叶草的生长,但宫崎钝叶草能保持较强的匍匐茎生长势;③持续干旱胁迫下,钝叶草的叶片含水量和叶绿素含量显著下降,但宫崎钝叶草能维持较高且稳定的叶片含水量和叶绿素含量;④轻度干旱和中度干旱处理能提高钝叶草的叶片SOD活性;⑤宫崎钝叶草具有较强的旱后恢复能力,抗旱性强于句容钝叶草。
周海军顾洪如沈益新丁成龙许能祥
关键词:钝叶草干旱胁迫SOD叶片含水量叶绿素含量
5个高丹草品种的生物学性状及产草量比较分析被引量:2
2010年
为了解我国目前选育高丹草品种生物学产量水平,采用3次重复的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对参加全国饲草高粱区域试验的4个高丹草新品种以及皖草2号(对照)的主要生物学性状和草产量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各品种株高在第1次刈割时无显著差异,在第2次和第3次差异极显著。倒2叶长以皖草2号最长,且显著超过冀草1号和晋草08-1。分蘖数以皖草2号最多。茎粗和倒2叶宽在各品种间无显著差异。皖草2号含糖量最高,且紫斑病危害轻,叶中脉灰色,富含汁液,表明其抗性和适口性相对较好。在5个参试品种中,BMR1的草产量极显著低于其它4个品种,且这4个品种的总产草量差异不显著。通过聚类分析发现,BMR1被单独聚在1类,其余4个品种被聚在另1类。因此,皖草2号仍不失为本地推广种植的优良品种之一。
陆景标詹秋文王维林平李杰勤肖凡詹文兵牛小敏李姗姗李小娟
关键词:高丹草生物学性状产草量方差分析聚类分析
象草N51自交后代的遗传变异及饲用品质研究
<正>象草是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广泛栽培的一种多年生高产牧草,具有饲草产量高、利用年限长等特点,为我国南方建立人工草场的优良牧草之一。象草幼嫩期柔软多汁,适口性较好,利用率高,牛、马、羊、兔、鸭、鹅等喜食,也是养猪、养鱼的好...
丁成龙程云辉许能祥顾洪如
文献传递
日本结缕草抗寒相关性状的QTL分析被引量:5
2010年
为寻找与结缕草(Zoysia japonica steud.)抗寒性状相关的数量性状位点(QTLs),利用生态条件具明显差异的2个日本结缕草品系室兰(Zoysia japonsic cv. Muroran)和俵山北(Zoysia japonsic cv. Tawarayama Kita)及其假测交产生的F1代86个个体为材料,研究其在人工低温胁迫条件下叶片的半致死温度(LT50)及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及过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变化,并以447个SSR标记构建的日本结缕草遗传连锁图谱为基础,对抗寒相关的性状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及SOD活性进行了QTL定位分析。结果表明:F1群体的可溶性蛋白含量与叶片LT50呈显著负相关(P〈0.05),可溶性糖含量及SOD活性与叶片LT50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分别定位到与叶片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和SOD活性相关的QTL各1个,分布于3个连锁群上,QTL的LOD值介于2.19~2.42之间,单个QTL可解释性状表型变异的范围在13.3%~13.8%。
丁成龙刘颖许能祥顾洪如
关键词:日本结缕草可溶性蛋白含量可溶性糖含量SOD活性QTL分析
象草自交后代无性系产量及植物学性状聚类分析
2010年
对象草N51在南京地区经短日照处理自交得到86个无性系,在经过一个生长季节的生长后测定产量及植物学性状,根据株高、分蘖数、干草产量3个指标进行聚类分析,聚类结果显示,86个无性系共聚为11类。同一类群的不同亚类群之间仍存在较大差异。以聚类分析所得的亚类为基本单元,以株高为分类指标,分蘖数和干物质产量为属性指标进一步分类,共分为高秆、中高和矮秆3种植株类型。对干物质产量和植物学性状进行相关性分析表明,各无性系干物质产量与株高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在控制株高的条件下进行偏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干物质产量与分蘖数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
冉景松顾洪如沈益新丁成龙张霞
关键词:象草无性系植物学性状聚类分析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