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675050) 作品数:12 被引量:79 H指数:7 相关作者: 梁迎春 白清顺 陈明君 王波 赵岩 更多>> 相关机构: 哈尔滨工业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黑龙江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国防基础科研计划 更多>> 相关领域: 金属学及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机械工程 电子电信 更多>>
Molecular dynamics simulations of thermal effects in nanometric cutting process 被引量:7 2010年 Understanding the basic action of how material removing in nanoscale is a critical issue of producing well-formed components.In order to clarify thermal effects on material removal at atomic level,molecular dynamics(MD)simulations of nanometric cutting of mono-crystalline copper are performed with Morse,EAM and Tersoff potential.The effects of cutting speed on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 are investigated.The simulation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the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 shows a roughly concentric shape around shear zone and a steep temperature gradient lies in diamond tool,a relative high temperature is located in shear zone and machined surface,but the highest temperature is found in chip.At a high cutting speed mode,the atoms in shear zone with high temperature implies a large stress is built up in a local region. GUO YongBo,LIANG YingChun,CHEN MingJun,BAI QingShun&LU LiHua Precision Research Engineering Institute,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Harbin 150001,China关键词:MOLECULAR DYNAMICS CUTTING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 NaCl溶液中纤连蛋白在TiO_2表面吸附的动力学模拟 被引量:3 2009年 对NaCl水溶液环境中,纤连蛋白(FNIII10)分子在金红石型TiO2(110)表面的吸附行为进行了分子动力学模拟.根据模拟溶液各成分与TiO2表面原子之间的径向分布函数、离子在水溶液中的扩散系数及FNIII10和离子的吸附构象等相关参数发现,分布于TiO2表面的稳定双层水分子是固液界面的主要特征,FNIII10分子通过天冬氨酸残基侧链末端的羧基基团(COO-)同表面Ti原子之间的强相互作用,结合赖氨酸残基侧链及位于FNIII10始端的精氨酸残基N端的氨基基团(NH3+)与表面桥氧原子之间的氢键作用,牢固地吸附在TiO2表面.溶液中吸附在TiO2表面的Na+可与羧基氧原子配合形成稳定的吸附构型,而分布在第二水层外侧的Cl-对纤连蛋白分子在TiO2(110)表面的吸附点位基本无影响. 陈明君 吴春亚 李凯关键词:纤连蛋白 固液界面 分子动力学模拟 基于分子动力学的单晶硅纳米振动切削过程(英文) 被引量:8 2007年 为了研究脆性材料单晶硅原子级的纳米振动切削加工去除机制,应用分子动力学,通过改变刀具椭圆振动切削的模式,进行单晶硅纳米振动切削仿真.仿真结果表明,主切削力和法向力的变化趋势总体上呈现正弦曲线变化,并且已加工表面不同深度的亚表层存在残余应力;同时在不同切削模式下,由于刀具法向的振幅增加,使得法向力和残余应力增大;当刀具通过已加工表面时,残余应力随着亚表层深度降低而减弱;刀具法向振幅高于主切削力方向振幅时,法向力峰值高于主切削力峰值,已加工表面亚表层没有明显驰豫现象. 李德刚 白清顺 梁迎春 董申关键词:切削力 残余应力 微细铣削硬铝时切削用量对表面粗糙度的影响 被引量:6 2007年 利用自研的三轴微小型立式数控铣床和微径立铣刀(直径小于1mm),通过双因素及中心复合实验设计的方法,分析微细铣削硬铝LY12过程中的铣削参数(包括每齿进给量、轴向切深、主轴转速、刀具直径以及刀具悬伸量)对工件表面粗糙度的影响,重点探讨了每齿进给量和轴向切深对表面粗糙度的交互影响,并建立了数学模型,为微细铣削工艺参数的选择和表面质量的控制提供了基本依据。 朱黛茹 王波 赵岩 梁迎春关键词:微细铣削 表面粗糙度 基于分子动力学的纳机电开关动态特性 2007年 建立了碳纳米管悬臂梁分子动力学模型,并对该模型的动态特性进行研究。分析了封腔中空气分子对纳米器件的阻尼作用,模拟了真空环境下碳纳米管原子处于平衡状态的自振情况,同时通过在外加激励作用下求解出该系统中碳纳米管的固有频率,绘制出了相应的幅频响应曲线。最后,对低真空环境下碳纳米管共振时的振幅进行分析。模拟结果表明:原子自振频率为2 THz;碳纳米管固有频率为4.79 GHz,且在初始阶段随着外加载荷的增加略有减小,随着载荷的继续增加而加大直到开关达到闭合状态;在相同的气压变化幅度下,低压环境的振幅变化远明显于高压环境下的振幅变化。 宫娜 梁迎春 刘炳国 陈明君关键词:固有频率 振幅 分子动力学 微构件分子动力学集成仿真系统的研究 被引量:1 2009年 采用VC++集成环境和OpenGL技术开发了面向微构件特性评价的分子动力学模拟软件系统(MDIS)。MDIS模拟系统可以实现微构件的纳米切削加工和微拉伸等参数化分子动力学仿真,同时可以实现特殊微构件—单壁碳纳米管的力学特性评价。软件利用了模块化设计思想,界面友好,易于操作,集成度高,适合微构件综合分子动力学分析。采用MDIS系统对金刚石刀具切削单晶铜材料以及单壁碳纳米管与单晶硅材料相互作用的分子动力学模拟进行了仿真模拟研究。 白清顺 杨春利 盆洪民 窦建华 梁迎春关键词:微构件 分子动力学 仿真软件 微细立铣削硬铝2A12表面粗糙度分析与预测(英文) 被引量:8 2008年 利用自行研制的精密三轴联动立式铣床(300mm×300mm×290mm),微径硬质合金两刃平头立铣刀(直径0.1~0.5mm)微立铣硬铝2A12,观察微铣刀悬伸量、直径、轴向切深和每齿进给量对加工表面粗糙度的影响.表面粗糙度由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奥林巴斯OLS3000)测量.结果发现微径立铣刀的直径和悬伸量对表面粗糙度的影响大于轴向切深和每齿进给量.另外,在刃口半径尺寸效应的作用下,表面粗糙度并不一直随每齿进给量的减小而减小.基于响应曲面法建立了表面粗糙度的二阶预测模型,方差分析表明该模型回归显著,拟合度为97.5%,可以用于预测表面粗糙度和优化工艺参数. 赵岩 王波 梁迎春 朱黛茹关键词:表面粗糙度 钛系生物医用材料表面粗糙度影响细胞黏附的新进展 被引量:12 2008年 详细介绍粗糙表面细胞的黏附机理,结合表面加工方法较全面地总结和分析钛系材料不同表面粗糙度对细胞黏附的影响及细胞黏附的表面粗糙度模型。综述表明:粗糙表面通过改变表面力场、表面电荷和表面能、增加比表面积及表面缺陷等方式促进细胞在植入体表面的黏附:钛系材料表面粗糙度对不同细胞黏附的影响不同,粗糙表面可促进细胞基因表达:由于表面加工方法造成表面化学状态变化并影响表面电荷和表面能,所以应根据不同的表面加工方法来设计植入体的表面形貌,以获得适合细胞黏附的表面粗糙度。此外,探讨钛表面细胞吸附的分子动力学研究方法,结果显示可利用分子动力学方法在分子水平研究表面特征对蛋白质和细胞黏附的影响机理。 梁迎春 宋代平 陈明君 白清顺关键词:表面粗糙度 细胞黏附 微细铣削加工刀具磨损数值模拟的研究 被引量:7 2008年 采用商业有限元DEFORM-3D软件,建立了三维微细铣削加工模型,利用该模型动态模拟了硬质合金微径铣刀铣削加工2A12工件时刀具的磨损变化形态。结果表明,与常规刀具磨损形态不同,微径铣刀的磨损主要发生在刀尖处,后刀面磨损形态为近似三角形。针对这一特点,提出利用后刀面刀尖处的最大磨损高度hmax判断微径铣刀磨损量的方法,研究铣削方式对刀具磨损量影响的变化规律。仿真结果可用于预测刀具磨损变化规律,为微细铣削加工参数的优化、微径铣刀的合理选用、设计及进一步有效控制刀具磨损提供研究手段。 杨凯 白清顺 梁迎春 王波关键词:微细铣削 刀具磨损 数值模拟 单晶硅(111)晶面纳米压痕过程分子动力学仿真及实验(英文) 被引量:4 2008年 为了研究脆性单晶材料单晶硅(111)晶面微观机械特征,应用分子动力学,对压痕过程进行仿真分析.本文应用平均势能和径向分布函数相结合方法对压痕过程进行考察.仿真结果表明,工件在压头附近的晶格结构发生变化.在仿真过程中通过确定工件内部的分界线来表明位错传播运动;在压痕结束后工件自身弛豫过程变形区域弹性恢复大约27%.,应用Hysitron公司的Triboindenter纳米原位压痕仪进行压痕实验,并把实验得到的材料压痕折合模量与分子动力学仿真计算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仿真的误差率小于31%. 李德刚 梁迎春 白清顺 董申关键词:压痕 径向分布函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