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171099)

作品数:29 被引量:622H指数:15
相关作者:李国平孙铁山席强敏原嫄吴爱芝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大学南开大学西北工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历史地理社会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7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7篇经济管理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社会学
  • 1篇历史地理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主题

  • 7篇制造业
  • 7篇服务业
  • 5篇实证
  • 4篇分工
  • 3篇实证分析
  • 3篇京津
  • 3篇京津冀
  • 2篇影响因素
  • 2篇生产性服务业
  • 2篇实证研究
  • 2篇碳排放
  • 2篇经济增长
  • 2篇科技服务业
  • 2篇空间计量模型
  • 2篇空间结构
  • 1篇地理学视角
  • 1篇多极化
  • 1篇多目标
  • 1篇多目标约束
  • 1篇新经济

机构

  • 24篇北京大学
  • 4篇南开大学
  • 3篇西北工业大学
  • 1篇东北财经大学
  • 1篇吉林大学
  • 1篇新加坡国立大...
  • 1篇首都经济贸易...
  • 1篇山东师范大学

作者

  • 17篇李国平
  • 7篇孙铁山
  • 6篇席强敏
  • 4篇张清正
  • 4篇原嫄
  • 3篇吴爱芝
  • 2篇张杰斐
  • 2篇陈曦
  • 1篇惠长虹
  • 1篇王志宝
  • 1篇张军涛
  • 1篇刘建国
  • 1篇李青淼
  • 1篇韩茂莉
  • 1篇赵儒煜
  • 1篇孙瑜康
  • 1篇韩冰
  • 1篇张丹
  • 1篇宋灏
  • 1篇赵浚竹

传媒

  • 2篇地理学报
  • 2篇地理研究
  • 2篇地理科学进展
  • 2篇经济地理
  • 2篇城市问题
  • 2篇地理科学
  • 2篇世界地理研究
  • 2篇Chines...
  • 1篇当代经济研究
  • 1篇软科学
  • 1篇生产力研究
  • 1篇地域研究与开...
  • 1篇人文地理
  • 1篇科技进步与对...
  • 1篇统计与决策
  • 1篇探索与争鸣
  • 1篇南开学报(哲...
  • 1篇科学学研究
  • 1篇气候变化研究...

年份

  • 6篇2016
  • 11篇2015
  • 4篇2014
  • 2篇2013
  • 4篇2012
  • 1篇2011
2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市场潜能与空间分布——基于面板工具模型的实证研究被引量:24
2016年
利用2003-2012年全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研究了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及其市场潜能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基于面板工具计量模型,实证检验了生产性服务业市场潜能对其空间分布的影响。主要结论是:1生产性服务业主要集中在区域中心城市,且中心城市与非中心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差距日益加大;生产性服务业市场潜能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从动态上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市场潜能差距在逐渐减小;2生产性服务业市场潜能对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分布具有显著影响。分行业看,市场潜能仅对金融服务业和科技服务业的空间分布影响不显著,对商务服务业的空间分布影响最大;3市场潜能有效地带动了区域中心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但对非中心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带动作用不明显,市场潜能没能有效地转化为真实需求。基于此,建议中国未来应提高非中心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市场潜能,带动其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尤其是提高非中心城市的本地化专业服务水平,以满足非中心城市工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受距离限制不能从中心城市获得的专业化生产服务。
席强敏陈曦李国平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
健康产业集群发展的国际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被引量:31
2016年
借鉴发达国家健康产业集群发展的国际经验,对我国健康产业集群发展尤为重要,本文围绕美国纳什维尔和迪拜两大成熟健康产业集群模式,对其发展经验、产业内部上下游结构,尤其是集群内部研发环节-核心环节-支持环节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发现:(1)研发环节-核心环节-支持环节三者相互之间良性循环是健康产业集群发展的关键所在,两大产业集群内部产业体系全面涵盖上述三大环节并且互相支撑,呈现体系化的发展态势。只有这三个环节的定位形成一个彼此协调的发展体系,才能够保证健康产业集聚集群的快速、有序发展。(2)健康产业集群的发展尤其应当重视研发环节的投入,推动产业组织与高等教育机构之间的研究合作,以及本地区健康产业人才的培养。(3)政府对健康产业的介入应当审慎结合产业发展情况,对于那些原有发展基础已经非常好的地区,政府应当以辅助支撑为主,避免直接干预和市场扭曲;而对于健康产业尚处于培育、转型阶段的地区,政府应当更多进行直接管理和规划,避免市场不良竞争和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
侯韵李国平
基于价值链分工的跨国生物医药企业在华布局模式被引量:8
2016年
从企业微观视角,深入分析了全球前30强生物医药企业的价值链不同环节在华布局特征及各环节间的空间分工模式。研究结果表明:(1)从整体上看,绝大多数企业集中在长三角、京津冀和珠三角三大区域,其中总部和研发中心都集中在北京和上海,制造基地则散布在三大经济区内。(2)从区域内部价值链分工看,长三角、京津冀的价值链分工体系较为成熟,珠三角仍处于利用其成本优势吸引制造基地布局阶段。(3)在华跨国生物医药企业内部"研发中心"与"制造基地"的分工存在跨区域、同区域跨城市和城市内部3种模式,在华投资的路径可以分为"先制造后总部研发"的制造先行模式和"先总部后制造研发"的总部先行模式。
李国平方晓晖
关键词:价值链分工生物医药
北京制造业企业对河北投资的空间特征与影响因素被引量:16
2015年
运用空间计量回归方法,实证刻画北京制造业企业在河北发生的实际完成投资的空间格局,揭示在首都功能转移的战略背景下,北京制造业企业投资的空间规律。研究发现,制造业投资以北京为中心,呈现随距离衰减的特点,整体投资呈圈层状布局;企业投资重视当地劳动力平均工资,资本密集型企业偏好工资高、劳动力素质好的地区,技术密集型企业偏好接近机场、交通通达度高的临近北京地区,劳动密集型企业偏好经济社会环境优越,教育、医疗条件良好的地区;开发区特别是国家开发区的政策优势将提高地区对制造业企业的吸引力。揭示和验证了具有明显发展差距的大都市区域内部发达区域向不发达区域投资的空间布局规律。
王帅席强敏李国平
关键词:制造业投资
中国汽车制造业集聚与企业区位选择被引量:81
2014年
本文利用2001-2009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中汽车制造业企业有关数据,对近10年来中国汽车制造业的空间布局进行描述,利用地理集中度指数和EG指数对产业集聚水平进行测算和分析后,发现中国汽车制造业的空间集聚水平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零部件及配件制造业的集聚水平对汽车制造业具有决定性和先导性影响。针对零部件及配件制造业的特点,构建了基于地级以上城市为空间单元的新建企业区位选择模型,进行估计后发现:①中国不存在类似欧美日等国家整车和零部件企业邻近的空间集中集聚现象;②零部件制造业的劳动密集型特点显著,不利于产业生产率和专业化水平提高;③在不考虑集聚经济的条件下,市场规模和地方保护对新建企业的区位选择影响非常显著。在这些原因的共同作用下,使得中国汽车制造业的专业化水平和空间集聚程度越来越低。
赵浚竹孙铁山李国平
关键词:汽车制造业产业集聚区位选择
质量优先、规模适度:新型城镇化的内涵被引量:18
2013年
中国城镇化表现出诸多的独特性,在取得巨大的成就同时也存在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此,很多专家学者都在致力于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李国平
关键词:城镇化道路专家学者
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分工特征及溢出效应被引量:54
2015年
生产性服务业在京津冀地区的合理分工对于实现京津冀地区空间协调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利用2003-2012年京津冀地区13个地级城市面板数据,测算了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分工的空间特征与行业特征,并基于空间面板计量模型,实证检验了生产性服务业各行业在京津冀地区城市之间的空间外溢效应。主要结论:1北京和天津在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分工体系中都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而河北省11个城市则呈现出专业化特征,大多专注于金融服务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2北京与天津之间的生产性服务业分工程度相对较低,并且从动态上两个城市的生产性服务业结构呈现趋同的趋势;3金融服务业、商务服务业、信服务业和交通运输业在京津冀地区的地方化程度较高,而科技服务业和房地产服务业的地方化程度则明显偏低。4地方化程度较低的科技服务业和房地产服务业在京津冀地区各城市间的空间外溢效应显著,但受交易成本和对"面对面"接触需求的影响,空间溢出效应随距离增加而衰减,在150 km范围内的空间溢出效应最强;而地方化程度相对较高的交通运输业、金融服务业和商务服务业的空间外溢效应则不显著。信息服务业在京津冀地区城市间的溢出仅体现在相邻城市之间。实证结果一定程度上反映生产性服务业各行业的地方化程度越低,城市之间的空间溢出越易实现。
席强敏李国平
关键词:区域产业分工生产性服务业空间溢出效应京津冀
制造业内部产业关联与空间分布关系的实证研究被引量:27
2015年
聚焦于中国制造业内部的产业关联与空间分布,基于《中国投入产出表》中涉及的17个制造业细分行业和中国286个地级市空间单元的统计数据,研究与某一制造业细分行业具有较强产业关联的其他制造业细分行业与其空间分布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并进一步分析产业关联强且具有空间关联的产业组合的主要特征。研究表明,在68个产业关联较强的产业组合中,有39个产业组合具有空间关联;产业关联较强的劳动/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和资本/技术密集型制造业更容易呈现空间关联;超过半数的制造业细分行业的产业关联和空间关联的程度之间存在正相关。此外,在产业特征分析基础上,利用GWR模型对39个产业关联强且具有空间关联的产业组合的空间关联度在空间分布上的特征和差异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产业组合的空间关联度较高区域多分布在中等发展水平省区,而在经济发达或欠发达省区分布较少;东北三省区空间关联度较高的产业组合基本一致,产业发展情况较为相似。
陈曦席强敏李国平
关键词:制造业
天津市工业主导产业选择与发展趋势研究——基于AHP方法与ARMA模型的实证分析被引量:4
2012年
区域内主导产业的选择对于整个地区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而对区域内主导产业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将有助于推动产业的合理规划和布局。文章选取了天津市1995—2009年的34个工业行业部类的统计数据,以产业规模、经济效益、增长速度、比较优势、技术水平等五项基准,利用AHP层次分析法和ARMA模型,对天津市工业主导产业进行了选择和对未来发展趋势做出预测。并针对未来的主导产业的发展趋势和方向,提出相应产业发展政策的建议。
惠长虹宋灏张雅雯
关键词:AHPARMA
Impact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on Carbon Emission: Empirical Evidence Across Countries被引量:8
2014年
Global warming is recently an urgent issue worldwide. The increase of carbon emissions induced by human economic activi- ties has become a major driving force behind global climate change. Thus, as a matter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reasonable carbon con- straints should be implemented to ensure environmental securit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or every country. Based on a summary of studies that examin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arbon emissions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this paper shows that human activity-led carbon emission is caused by the combination of several influencing factors, including population size, income level, and technical pro- gress. Thus, a quantitative model derived from IPAT-ImPACT-Kaya series and STIRPAT models was established. Empirical analysis using multivariate nonlinear regression demonstrated that the origins of growing global carbon emission included the increasing influ- encing elasticity of the population size and the declining negative effect of technical progress. Meanwhile, in context of classification of country groups at different income levels, according to the comparison of fluctuating patterns of the influencing elasticity, technical progress was found as the main factor influencing carbon emission levels in high-income countries, and population size might he the controlling factor in middle-income countries. However, for low-income countries, the nonlinear relationship between carbon emission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was not significant, whereas population growth was identified as an important potential driving force in future carbon emissions. This study can therefore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formulation of policies on carbon constraints, especially to de- velop more efficient carbon mitigating policies for countries at different income levels.
LI GuopingYUAN Yuan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