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2001BA511B03)

作品数:9 被引量:114H指数:6
相关作者:吉万全任丽娟颜伟蔡士宾吴纪中更多>>
相关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高校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农业科学
  • 2篇生物学

主题

  • 8篇小麦
  • 3篇抗性
  • 2篇染色体
  • 2篇种质
  • 2篇纹枯病
  • 2篇小麦纹枯病
  • 2篇枯病
  • 2篇SSR
  • 2篇醇溶蛋白
  • 1篇东北春麦区
  • 1篇多基因
  • 1篇多基因遗传
  • 1篇新种质
  • 1篇性状
  • 1篇锈病
  • 1篇遗传多样性分...
  • 1篇遗传多样性研...
  • 1篇幼胚
  • 1篇远缘
  • 1篇远缘杂交

机构

  • 3篇西北农林科技...
  • 2篇江苏省农业科...
  • 2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佛山科学技术...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吉林农业大学
  • 1篇扬州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遗...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 2篇吴纪中
  • 2篇蔡士宾
  • 2篇李立会
  • 2篇颜伟
  • 2篇陈国跃
  • 2篇任丽娟
  • 2篇吉万全
  • 1篇王亚娟
  • 1篇王彦梅
  • 1篇钟冠昌
  • 1篇周淼平
  • 1篇马鸿翔
  • 1篇王献平
  • 1篇王玉兰
  • 1篇张相岐
  • 1篇曹双河
  • 1篇吴金华
  • 1篇李凤珍
  • 1篇王蕴波
  • 1篇陆维忠

传媒

  • 2篇麦类作物学报
  • 1篇江苏农业学报
  • 1篇Journa...
  • 1篇西北植物学报
  • 1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作物学报
  • 1篇吉林农业大学...
  • 1篇扬州大学学报...

年份

  • 1篇2007
  • 1篇2006
  • 4篇2005
  • 2篇2004
  • 1篇2003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黑麦在小麦改良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被引量:39
2005年
黑麦属(Secale cereale)是小麦的近缘植物,是改良小麦抗病性、品质和产量等性状的重要外源基因供体,通过染色体工程方法结合常规育种可以将黑麦基因导入小麦,丰富小麦的遗传变异。为了了解目前黑麦在小麦育种中应用的现状,总结论述了黑麦基因向小麦转移的不同方式、黑麦遗传物质的鉴定方法,并对黑麦在小麦育种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以期促进黑麦有益基因向小麦的转移,进一步扩大黑麦优良基因在小麦育种和生产中的利用价值。
吴金华吉万全李凤珍
关键词:黑麦
半浸根法加倍小麦远缘杂交幼胚再生植株染色体被引量:8
2003年
安调过钟冠昌李俊明王志国王彦梅纪军
关键词:染色体加倍小麦远缘杂交幼胚再生植株
东北春麦区部分小麦品种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被引量:3
2007年
利用所收集的东北春麦区不同年代育成的73份小麦品种资源,以小麦醇溶蛋白为生化指纹,采用国际种子检验协会(ISTA)所推荐的小麦醇溶蛋白酸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方法,对73份小麦品种资源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和评价。结果表明:不同年代育成小麦品种醇溶蛋白电泳谱带分布频率和多态性差异较大,总的趋势是随着年代的推近,小麦醇溶蛋白多态性比率增加;小麦醇溶蛋白生化指纹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东北春麦区小麦品种资源遗传变异较为丰富。将供试的东北春麦区小麦品种资源分为4个类群,各类群所包含的品种数目差异较大。
陈国跃李立会王蕴波王玉兰
关键词:小麦品种资源醇溶蛋白东北春麦区
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醇溶蛋白遗传多样性分析被引量:2
2006年
运用酸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A—PAGE)技术,对96份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的醇溶蛋白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96份人工合成小麦中,共分离出65条不同的醇溶蛋白谱带,其中ω区22条,B和7区各17条,α区9条,但各醇溶蛋白在电泳图谱中出现的频率差异较大,其变化范围为1.04%~91.67%。醇溶蛋白遗传多样性指数(H’)及多态性信息含量(PIC)分析结果显示,β、ω两个谱带区醇溶蛋白组成最为丰富,而α区最低;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材料间的平均遗传距离为0.86,在遗传距离为0.83水平上,96份材料被划分为4个主要类群,类群间的关系基本反映了合成双二倍体的亲缘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醇溶蛋白基因位点表现出广泛的遗传变异,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陈国跃李立会
关键词: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醇溶蛋白
四倍体长穗偃麦草(Agropyron elongatum 4x)染色体组构成的生化和SSR标记分析被引量:9
2005年
应用等电聚焦(IEF)和SDS PAGE方法分析了二倍体长穗偃麦草(Agropyronelongatum2x)和四倍体长穗偃麦草(Ag.elongatum4x)的16种同工酶和3种贮藏蛋白的电泳图谱。结果表明,只有两种同工酶在四倍体和二倍体长穗偃麦草之间表现相同的酶谱,该类型仅占分析标记总数的10.5%;而10种同工酶和3种贮藏蛋白的电泳图谱在四倍体中除了具有全部二倍体的谱带以外,还有自己独特的条带,该类型最多,占分析标记总数的63.2%;另外5种同工酶在二倍体和四倍体之间只有部分条带相同,同时具有各自特异的条带,该类型占分析标记总数的26.3%。由此推测,四倍体长穗偃麦草可能是一个异源四倍体,即只含有一个起源于二倍体类型的染色体组Ee,而另一个染色体组在所分析的生化标记上明显不同于近缘种中的St、J和N染色体组,其起源尚待进一步研究。进一步用小麦的SSR引物对二倍体和四倍体长穗偃麦草进行扩增,结果表明大多数SSR引物在四倍体中既能扩出与二倍体相同的条带,同时还有其特异的条带,这一结果验证了由生化标记得出的四倍体长穗偃麦草是异源四倍体的初步结论。
李娜王献平曹双河张相岐
关键词:长穗偃麦草生化标记同工酶贮藏蛋白SSR
小麦抗白粉病种质“N9134”的抗性遗传分析被引量:6
2004年
 抗性种质"N9134"含有野生二粒小麦(资源编号:AS846)的抗白粉病基因。为了研究其白粉病抗性基因的遗传规律,用感病品种阿勃、中国春、陕160、陕优225与该种质正反交,结果F1白粉病感染0~1级,F2白粉病抗感比例为3∶1;以小麦缺体系与其杂交,F1白粉病感染0~1级,F2白粉病抗感比例除"5B"偏离3∶1外,其余均为3∶1。表明N9134的白粉病抗性由1对完全显性基因控制,位于"5B"染色体上。
王秋英吉万全王长有薛秀庄王亚娟
关键词:小麦抗白粉病种质资源抗性遗传感病品种
小麦纹枯病抗性QTL的SSR标记研究被引量:12
2004年
以ARz/扬麦158F6重组自交系(RILs)群体为材料,对其纹枯病抗性进行SSR分析和初步的QTL分析。群体抗性分析结果表明:纹枯病抗性是由多个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单个标记方差及回归分析显示有6个SSR标记至少在2份抗性资料中能被检测到,涉及2D、3A、3B、3D、7D5条染色体,能解释2.6%~10.1%的抗性表型变异。标记Xgwm340来源于感病品种扬麦158,其余的SSR标记(Xgwm102、Xgwm155、Xgwm71-2、Xgwm645、Xgwm437)来源于抗病亲本ARz;利用MapManagerQTX软件进行QTL分析,检测到2个QTL。
任丽娟蔡士宾汤頲吴纪中周淼平颜伟马鸿翔陆维忠
关键词:小麦纹枯病SSR标记数量性状位点
小麦新种质YW243抗条锈病基因的染色体定位被引量:12
2005年
为鉴定小麦新种质YW243的条锈病抗性基因,用条中31号小种接种,对YW243与中国春的杂种F2群体进行了抗性遗传分析,并利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对抗性基因进行了染色体定位。结果显示,YW243的条锈病抗性在与中国春的杂交组合F1、F2分离群体中呈一对显性基因的遗传模式;经过对264对微卫星引物的筛选,发现位于2BL上的两对引物Xgwm388和xgwm501能够在双亲和抗、感池之间扩增出特征带,并与抗性基因表现连锁,它们的遗传距离分别为27.9 cM和23.5 cM,说明抗病基因位于2BL染色体上。从系谱和抗谱分析,推测YW243的抗性基因不同于Yr5,可能是一个新的抗病基因或是Yr5的复等位基因。
刘朝辉林志珊陈孝马有志徐世昌张增艳辛志勇王辉
关键词:小麦YW243分子标记染色体定位
小麦纹枯病抗性的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分析被引量:26
2005年
以病情指数为指标,利用牙签接菌法对ARZ×扬麦 158衍生的F6 代重组自交系群体 (RIL)进行纹枯病抗性评价,并采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离分析法,研究该群体抗纹枯病基因的遗传规律。结果表明,这一群体中小麦纹枯病的抗性符合两对连锁主基因遗传模型(B 2 1),主基因间表现为加性 加性×加性上位性作用,重组率为 0 178 7。在两对主基因中,效应较大的 1对加性效应为 10 10%,效应较小的 1对加性效应为 2 32%,两对主基因的遗传率中等偏高,为 72 31%。提示抗纹枯病育种应重视主基因的利用。
吴纪中颜伟蔡士宾任丽娟汤颋
关键词:主基因小麦纹枯病加性效应抗性多基因遗传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