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970187)

作品数:12 被引量:16H指数:3
相关作者:谢树莲冯佳胡变芳吉莉陈乐更多>>
相关机构:山西大学晋中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山西省青年科技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9篇生物学
  • 2篇农业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3篇系统发育
  • 3篇环境因子
  • 2篇英文
  • 2篇系统发育分析
  • 2篇发育分析
  • 1篇藻类
  • 1篇藻类群落
  • 1篇藻类群落结构
  • 1篇植物
  • 1篇水产
  • 1篇水质
  • 1篇水质评价
  • 1篇索藻目
  • 1篇群落
  • 1篇群落结构
  • 1篇浒苔
  • 1篇系统发育研究
  • 1篇辛安泉
  • 1篇类群
  • 1篇灰关联

机构

  • 11篇山西大学
  • 2篇晋中学院

作者

  • 11篇谢树莲
  • 10篇冯佳
  • 2篇胡变芳
  • 2篇陈乐
  • 2篇李峰
  • 2篇韩晓静
  • 1篇张旭芳
  • 1篇王亚楠
  • 1篇翟丽莎
  • 1篇吉莉

传媒

  • 2篇植物研究
  • 1篇应用与环境生...
  • 1篇世界科技研究...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西北植物学报
  • 1篇水生生物学报
  • 1篇山西林业科技
  • 1篇Agricu...

年份

  • 3篇2013
  • 2篇2012
  • 3篇2011
  • 3篇2010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山西省辛安泉泉域三种泉溪大型藻类植物附生藻类的研究(英文)被引量:1
2012年
对三种泉溪大型藻类(脆弱刚毛藻,弧形串珠藻和普生轮藻)藻体上附生藻类的种类、分布及环境因子与寄主本身对其的影响进行了研究。2004年7月至2005年4月在山西省辛安泉泉域采集三种大型藻类植物(每个季节采集一次)。研究结果表明,三种大型藻类藻体上的附生藻类种类数不同,普生轮藻上的附生藻类有49种,脆弱刚毛藻上37种,弧形串珠藻上6种,其中硅藻门种类数最多。这说明寄主本身结构的复杂程度在一定意义上会影响附生藻类的种类数及多样性。就季节变化而言,三种大型藻类藻体上的附生藻类也表现出了明显的季节性,大致趋势为:春季>秋季>夏季>冬季,同时,灰关联分析结果也表明,环境因子在一定程度上对附生藻类也有影响,最关键的影响因子是流速、水深和电导。这说明影响大型藻类植物藻体上附生藻类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不仅有寄主本身,同时流速、水深和电导这三种环境因子也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
胡变芳冯佳谢树莲
关键词:环境因子
奥杜藻属Audouinella系统分类研究进展
<正>奥杜藻属(Audouinella)是淡水红藻中一个比较重要的类群。自1823年建立至今,该属所依据的分类特征和归属几经变化。目前,一般认为该属的主要特征是:藻体为单列细胞组成的分枝丝体,细胞具数个周生盘状色素体,有...
谢树莲韩晓静冯佳
文献传递
暗紫红毛菜ITS序列的测定与分析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对暗紫红毛菜rDNA内转录间隔区(ITS区)进行序列测定,为其系统发育研究提供新资料。[方法]以产于山西娘子关泉的一株暗紫红毛菜为材料,提取DNA,设计引物,进行PCR扩增,进而测定其ITS区基因序列。[结果]暗紫红毛菜与同科的少精紫菜ITS区同源性为75%,与条斑紫菜ITS区同源性为79%。[结论]ITS区序列进化速率相对较快,种类和地理分布的差异是其序列差异产生的原因。
李峰冯佳谢树莲
关键词:RDNA-ITS2
汾河上游藻类群落结构及水质评价被引量:5
2013年
为了解汾河上游藻类植物的分布和水质状况,对17个样点的藻类植物群落结构及环境因子进行调查,并运用SPSS 13.0和DCA进行数据分析,进而对该区域的水质状况进行评价.结果显示:1)汾河上游藻类植物共计有91属286种,隶属于7门,其中蓝藻门(Cyanophyta)21属38种,绿藻门(Chlorophyta)40属92种,硅藻门(Bacillariophyta)25属147种,其它4门共5属9种;2)优势种主要有小席藻(Phormidium tenue)、微小平裂藻(Merismopedia tenuissima)、梅尼小环藻(Cyclotella meneghiniana)、尖针杆藻(Synedra acus)等41种,均为α-中污、β-中污、α-寡污、β-寡污指示种;3)物种多样性指数和物种丰富度指数从源头向下逐渐降低,水质污染情况逐渐加剧.总体分析,虽然汾河上游水质较好,但有的样点污染已较严重,而且从源头向下污染有增加的趋势;鉴于该流域目前的水质状况,提出了相应的预防和治理措施.
张旭芳冯佳谢树莲
关键词:藻类群落结构环境因子水质
基于tufA基因的泡状饶氏藻系统发育分析
2012年
对泡状饶氏藻[Jaoa bullata(Jao)Fan]的tufA基因进行扩增和测序,并与其它类群对比分析,分别用贝叶斯法、最大似然法和最大简约法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tufA基因测得的基因序列片段长度为957 bp,碱基组成A+T含量(64.7%)明显大于C+G含量(35.3%),说明该基因在进化上具有碱基偏好性。3种方法构建的系统树拓扑结构基本一致,泡状饶氏藻均构成相对独立的一支,显示与丝藻目、胶毛藻目及鞘藻目有一定亲缘关系。
翟丽莎冯佳谢树莲
关键词:系统发育分析
基于SSU序列的串珠藻目植物系统发育分析被引量:1
2013年
通过18SrDNA基因(SSU)序列,构建了串珠藻目植物的系统发育关系。结果显示:SSU基因序列片段长度为1 871bp,核苷酸变异位点有709个,占序列长度的38%;其中简约信息位点有169个,占序列长度的9%。用最大似然法、邻接法和贝叶斯法构建的系统树拓扑结构基本一致,都显示红索藻目的2个属独立于串珠藻目成单独分支,支持红索藻目的建立;胶串珠藻独立于其他串珠藻组植物,支持将其单独分组;数据同时支持将扭曲组和杂生组合并,建立Kumanoa属;但多芒组、绿色组、沼生组等因分子序列数据涉及的种类较少,其系统关系的确定还需要更多的证据。
吉莉陈乐冯佳谢树莲
关键词:串珠藻目系统发育SSU
用灰关联法分析环境因子对辛安泉泉溪大型藻类的影响(英文)被引量:1
2013年
研究了环境因子对辛安泉泉域泉溪大型藻类的影响。2009年7月~2010年4月对标本进行了4次采集(每个季节一次),对每个采样点的环境因子水温,pH,电导,溶氧,流速,水体最大深度和宽度进行了监测和记录,同时对标本进行了显微观察和鉴定。经鉴定,该泉域共有大型藻类植物42种。采用灰关联分析法分析了以上环境因子对泉溪大型藻类植物种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影响的关键因子为水温和流速。分析结果与前人文献相一致。因此,表明将灰关联分析法应用于藻类生态环境研究方面是可行的。
胡变芳谢树莲
关键词:环境因子灰关联分析法
奥杜藻属Audouinella系统分类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11年
奥杜藻属(Audouinella)是淡水红藻中一个比较重要的类群,主要特征是:藻体为单列细胞组成的分枝丝体,细胞具数个周生盘状色素体,有时边缘浅裂,无蛋白核,可产生单孢子囊进行无性生殖,具有有性生殖过程。已知的种类全部为淡水产。中国淡水奥杜藻属已报道的种类有10种2变种。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对我国淡水奥杜藻属进行深入系统的、多特征的分类研究,将是今后研究的主要发展方向。
韩晓静冯佳谢树莲
基于psaA和psbA基因的红索藻目系统发育研究被引量:3
2011年
对红索藻目植物棘刺红索藻(Thorea hispida)的psaA和psbA基因进行扩增和测序,并与其它类群比对分析,分别用最大简约法、邻接法和贝叶斯法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psaA和psbA基因测得的序列片段分别为825和920 bp,psaA基因A、T、C、G碱基含量分别为29.9%、35.8%、16.5%和17.8%,psbA基因A、T、C、G碱基含量分别为27.5%、35.3%、16.8%和20.4%,两个基因A+T含量均高于C+G含量,说明两个基因在进化上均有碱基的偏好性。用3种方法所构建的系统树拓扑结构基本一致,红索藻目植物均聚合于一个分支,独立于其它类群,支持红索藻目为一独立的目。
王亚楠冯佳谢树莲
关键词:PSAAPSBA系统发育
Sequencing and Analysis of ITS Sequences of Bangia atropurpurea
2010年
[Object]To providing new data for phylogenesis of Bangia atropurpurea by the sequencing of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 region)of rDNA.[Method]B.atropurpurea was collected from Niangziguan Spring in Shanxi,the DNA was extracted and the primers were designed for PCR amplification so as to obtain ITS gene sequence.[Result]The homology of ITS region between B.atropurpurea and Porphyra oligospermatangia was 75%,which was 79% between B.atropurpurea and P.yezoensis.[Conclusion]Compared with other genes,the ITS sequence had a greater evolution rate.The differences in classification and distribution resulted in the sequence diversity.
李峰冯佳谢树莲
关键词:SEQUENCE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