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祁鹏
-

-

- 所属机构:北京医院
- 所在地区:北京市
- 研究方向:医药卫生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相关作者
- 陆军

- 作品数:76被引量:316H指数:10
- 供职机构:北京医院
- 研究主题:颈动脉狭窄 血管内治疗 血管成形术 颅内动脉瘤 卒中
- 王大明

- 作品数:222被引量:1,208H指数:16
- 供职机构:北京医院
- 研究主题:颅内动脉瘤 血管内治疗 脑动静脉畸形 颈动脉狭窄 栓塞
- 王利军

- 作品数:59被引量:226H指数:9
- 供职机构:北京医院
- 研究主题:颈动脉狭窄 血管内治疗 颅内动脉瘤 微小动脉瘤 血管成形术
- 刘加春

- 作品数:64被引量:294H指数:10
- 供职机构:北京医院
- 研究主题:颈动脉狭窄 血管内治疗 颅内动脉瘤 颈动脉 支架置入术
- 王俊杰

- 作品数:30被引量:69H指数:5
- 供职机构:北京医院
- 研究主题:血管成形术 颅内动脉硬化 椎动脉 颈动脉狭窄 动脉闭塞性疾病
- 高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机械再通治疗不良预后的原因分析被引量:4
- 2019年
- 目的探讨高龄患者机械再通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并分析不良预后原因。方法回顾我院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急性缺血性卒中行机械再通治疗且年龄≥80岁的患者,收集基线信息、影像学、再通治疗与并发症、临床预后等资料,分析不良预后的具体原因。结果共纳入20例高龄患者,年龄80~96岁,平均(83.3±4.1)岁。均行血管内机械再通治疗,再通成功(mTICI 2b-3)率为70%;技术性并发症发生率为15%,其中,症状性脑出血发生率为5%。3个月随访预后良好(mRS 0~2级)者35%,预后不良者(mRS 4~6级)55%。分析该11例患者预后不良的原因,归因于发病重或就诊时间较晚者2例;归于再通不成功或再通并发症者3例;归于高龄相关因素者6例,其中,合并闭塞以外动脉多发重度狭窄、侧支血流代偿差、卒中进展迅速者3例,因内科并发症加重致预后不良者3例。结论高龄卒中患者存在内科并发症较多、伴有闭塞血管以外其他动脉重度狭窄等;侧支代偿差、原有内科并发症等可能是再通治疗不良预后的重要原因。
- 祁鹏陆军王利军王俊杰胡深杨希孟陈鲲鹏王海峰王大明
- 关键词:卒中血管成形术预后
- 滤网脑保护装置应用于颅内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的观察和护理
- 本研究自2001年10月~2006年5月应用滤网脑保护装置进行颈动脉和椎动脉血管内支架成型术7l例次,取得满意疗效,现将对其术前准备、术中、术后观察和护理体会进行总结。
- 姜学丽郭红王大明刘加春王利军陆军翟乐乐祁鹏
- 关键词:颅内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护理体会
- 文献传递
- 一种可视介入通路建立系统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视介入通路建立系统,其包括穿刺针,可视系统组件和操作系统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穿刺针包括针体和手持部,针体与手持部一体连接,可视系统组件与手持部组合连接,可视系统组件包括摄像头,摄像头与移动端或PC端数...
- 高群王大明胡深陆军祁鹏王俊杰杨希孟陈鲲鹏
- 文献传递
- 特发性肥厚性硬脑膜炎一例被引量:2
- 2010年
- 1病例报告 患者男,66岁,因“视物重影7个月,颈肩痛、右上肢麻木无力6个月,头痛、头晕、站立不稳5个月”入院。7个月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视物重影,于当地医院治疗后好转;6个月前出现右侧颈肩痛伴右上肢麻木无力,当地医院诊断为“颈椎病”,于家中自行牵引治疗后好转;5个月前出现头痛、站立不稳,无视物旋转、言语不利、
- 黄嘉王芳谢红雯祁鹏
- 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不同疗法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设计方案被引量:5
- 2014年
- 1研究背景:颅内动脉狭窄治疗现状
大约10%15%的缺血性卒中是由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 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 ICAS)导致的。据不同文献报道,ICAS患者年卒中发生率为3%15%,每年卒中再次发作的风险高达15%17%。1955年,学者们开始采用华法林抗凝治疗ICAS。此后的多项回顾性研究表明华法林的效果要优于阿司匹林。直到2005年, WASID ( The Warfarin-Aspirin 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Disease Study )研究发现,华法林的治疗效果并不优于阿司匹林,反而显著增加不良事件的发生率[1]。因此,对于ICAS患者推荐使用抗血小板聚集治疗。
- 无高鹏焦力群赵振伟于嘉蔡艺灵崔永强王贵平李天晓贺迎坤吴伟尹森史怀璋郑秉杰何伟文姜顺婷尹龙魏铭黄胜平白小欣王大明刘加春祁鹏凌锋
- 关键词:颅内动脉疾病多中心研究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
- 难治性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
- 王大明刘加春王利军陆军祁鹏
- 大型与巨大型后循环梭形动脉瘤的血管内重建治疗被引量:1
- 2018年
- 目的 探讨大型与巨大型后循环梭形动脉瘤血管内重建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纳入2007年9月至2017年8月北京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22例大型与巨大型后循环梭形动脉瘤患者,其中对18例行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4例行单纯支架置入.术后每3~6个月行电话或门诊随访,临床表现以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价;术后3~ 24个月行造影随访,结果以稳定、好转及复发评价.结果 22例患者血管内重建治疗均获成功.所有患者中,2例(9.1%)发生围手术期并发症,其中1例术后因蛛网膜下腔出血死亡;另1例术后出现穿支梗死,出院时恢复良好.21例患者获得临床随访,随访时间为4.0~105.5个月,平均(42.1±26.3)个月,恢复良好(mRS 0~2分)18例(85.7%),预后不良(mRS 4~6分)3例(14.3%).19例患者获得造影随访,随访时间为3.0~47.0个月,平均(11.9±6.9)个月.10例患者的动脉瘤完全闭塞且载瘤动脉重建良好,病情稳定;5例好转或稳定;1例支架内闭塞;3例复发.结论 血管内重建治疗大型与巨大型后循环梭形动脉瘤较安全,中期疗效相对满意.
- 祁鹏胡深王利军陆军王俊杰杨希孟陈鲲鹏王海峰王大明
-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栓塞治疗性后循环
- 75岁以上脑血管病患者脑血管造影临床分析被引量:10
- 2010年
- 目的分析75岁以上患者脑血管造影实施、病变分布、并发症等情况。方法83例75岁以上患者行全脑及双锁骨下动脉造影术,缺血性脑血管病61例(73.5%),出血性脑血管病22例(26.5%)。结果83例造影中78例(94.0%)造影经股动脉完成,11例(13.3%)造影中应用复合弯曲导管。缺血性脑血管病例中前循环狭窄107处(占67.3%),后循环52处(占32.7%);硕外97处(占61.0%),颅内62处(占39.0%);发现8例(占13.1%)患者存在9个未破裂动脉瘤。出血性脑血管病中16例(72.6%)存在颅内动脉瘤,共发现动脉瘤19个。5例(6.0%)出现并发症,一过性神经系统并发症2例(2.4%),穿刺点血肿2例(2.4%),尿潴留1例(1.2%)。结论脑血管造影术作为一项诊断技术对75岁以上脑血管病患者是较安全的。
- 韩轶鹏王大明刘加春王利军陆军祁鹏
- 关键词:脑血管障碍脑缺血脑血管造影术
- 机械取栓治疗低ASPECT评分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的初步观察被引量:9
- 2021年
- 目的初步观察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SPECTS)<6分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20年1月北京医院神经外科采用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的30例ASPECTS<6分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30例患者的术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中位数(范围)为17(7~37)分,ASPECTS为(3.8±1.0)分。头颅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显示,大脑中动脉闭塞13例(其中M1段闭塞11例,M2段闭塞2例),颈内动脉闭塞13例,颈内动脉与大脑中动脉串联闭塞病变4例。采用改良脑梗死溶栓(mTICI)分级对术后即刻血管再通情况进行评估,以mTICI分级2b或3级作为血管成功再通标准。根据欧洲急性卒中协作研究Ⅱ中的标准对出血转化进行分类,观察Ⅱ型脑实质血肿的发生率,用以评价血管内治疗的安全性。术后90 d通过门诊或电话进行随访,定义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2分为神经功能预后良好,3~6分为预后不良。结果30例患者中,24例(80.0%)血管成功再通,术后2例(6.7%)发生Ⅱ型脑实质血肿。术后90 d行临床随访,33.3%(10/30)的患者获得良好临床预后,其中成功再通组9例(9/24,37.5%),未成功再通组1例(1/6);10例患者(10/30,33.3%)死亡,其中成功再通组7例(7/24,29.2%),未成功再通组3例(3/6)。基线ASPECTS 3~5分的患者中,获得良好神经功能预后者占37.0%(10/27),病死率为25.9%(7/27);基线ASPECTS 0~2分的患者中,获得良好神经功能预后者占比为0/3,病死比例为3/3。结论初步观察发现,对于基线ASPECTS 3~5分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行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仍可能是安全有效的;但基线ASPECTS 0~2分的患者行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预后仍差。
- 陈鲲鹏祁鹏陆军叶耿帆胡深王俊杰杨希孟曹若瑶陈涓王大明
- 关键词:动脉闭塞性疾病手术后并发症
- 基于多模态CT血管内治疗后恶性大脑中动脉梗死的Nomogram模型研究被引量:2
- 2022年
- 目的探讨基于多模态CT及LASSO-Logistic回归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管内治疗术后发生恶性大脑中动脉梗死(MMI)的预测价值,并构建Nomogram预测风险评分系统。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2021年6月于北京医院急诊行一站式多模态CT血管造影-CT灌注扫描并进行血管内治疗的120例前循环闭塞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根据是否发生MMI分为MMI组24例及非MMI组96例。对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行LASSO-Logistic回归方法筛选变量,探讨相关因素在MMI中的预测价值,并建立Nomogram图预测模型。建立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及校准曲线验证其效能。结果与非MMI组比较,MMI组患者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更高(Z=-4.071,P<0.001)、颈内动脉闭塞更多见(χ^(2)=5.335,P=0.021)、再通不良占比更高(P<0.001)、梗死核心体积更大(Z=-6.672,P<0.001)、基线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更低(Z=-3.693,P<0.001)、4D CTA侧支循环评分更低(Z=-6.085,P<0.001)、血栓负荷评分更低(Z=-2.853,P=0.004)。通过LASSO-Logistic回归筛选出MMI的独立预测因子为改良脑梗死溶栓分级(OR=22.098,95%CI 3.100~157.503,P=0.002)、梗死核心体积(OR=1.022,95%CI 1.008~1.037,P=0.002)及4D CTA侧支循环评分(OR=0.288,95%CI 0.128~0.647,P=0.003);基于三者构建的Nomogram模型的曲线下面积为0.965(95%CI 0.915~0.990,P<0.001)。校准曲线及Hosmer-Lemeshow检验(P=0.878)显示该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符合度。结论未成功再通、较大梗死核心体积及低4D CTA侧支评分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行血管内治疗后更易发生MMI,基于三者构建的Nomogram风险预测模型可以判断其MMI风险,指导医师的临床决策。
- 李玲祁鹏徐蕾逯瑶曹若瑶王妍焱杨钰珩沈正寅杜旸陈涓
- 关键词:恶性大脑中动脉梗死列线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