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加春
-

-

- 所属机构:北京医院
- 所在地区:北京市
- 研究方向:医药卫生
- 发文基金:卫生部临床学科重点项目
相关作者
- 王大明

- 作品数:222被引量:1,208H指数:16
- 供职机构:北京医院
- 研究主题:颅内动脉瘤 血管内治疗 脑动静脉畸形 颈动脉狭窄 栓塞
- 王利军

- 作品数:59被引量:226H指数:9
- 供职机构:北京医院
- 研究主题:颈动脉狭窄 血管内治疗 颅内动脉瘤 微小动脉瘤 血管成形术
- 陆军

- 作品数:76被引量:316H指数:10
- 供职机构:北京医院
- 研究主题:颈动脉狭窄 血管内治疗 血管成形术 颅内动脉瘤 卒中
- 祁鹏

- 作品数:66被引量:258H指数:9
- 供职机构:北京医院
- 研究主题:血管内治疗 颈动脉狭窄 血管成形术 颅内动脉瘤 急性缺血性卒中
- 翟乐乐

- 作品数:26被引量:232H指数:9
- 供职机构:北京医院
- 研究主题:颈动脉狭窄 支架置入术 血管内治疗 颈动脉 脑保护装置
- 溃疡性结肠炎合并坏疽性脓皮病、脑静脉窦血栓1例报告被引量:1
- 2015年
- 1病例介绍
患者,女,58岁,因"头晕5 d,发作性意识丧失伴肢体抽搐1 h"于2013年11月13日转入我院神经内科。患者因坏疽性脓皮病于2013年10月15日于我院皮肤科住院治疗,期间于2013年11月8日无诱因出现头晕,无视物旋转,无耳鸣及肢体力弱,无头痛、恶心、呕吐等不适。神经系统查体无明显异常,Glasgow评分15分。
- 陈玉辉于会艳龚涛刘加春陆军刘琬吴国庚
- 关键词:静脉窦血栓溃疡性结肠炎坏疽性脓皮病
- 滤网脑保护装置应用于颅内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的观察和护理
- 本研究自2001年10月~2006年5月应用滤网脑保护装置进行颈动脉和椎动脉血管内支架成型术7l例次,取得满意疗效,现将对其术前准备、术中、术后观察和护理体会进行总结。
- 姜学丽郭红王大明刘加春王利军陆军翟乐乐祁鹏
- 关键词:颅内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护理体会
- 文献传递
- 难治性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
- 王大明刘加春王利军陆军祁鹏
- 75岁以上脑血管病患者脑血管造影临床分析被引量:10
- 2010年
- 目的分析75岁以上患者脑血管造影实施、病变分布、并发症等情况。方法83例75岁以上患者行全脑及双锁骨下动脉造影术,缺血性脑血管病61例(73.5%),出血性脑血管病22例(26.5%)。结果83例造影中78例(94.0%)造影经股动脉完成,11例(13.3%)造影中应用复合弯曲导管。缺血性脑血管病例中前循环狭窄107处(占67.3%),后循环52处(占32.7%);硕外97处(占61.0%),颅内62处(占39.0%);发现8例(占13.1%)患者存在9个未破裂动脉瘤。出血性脑血管病中16例(72.6%)存在颅内动脉瘤,共发现动脉瘤19个。5例(6.0%)出现并发症,一过性神经系统并发症2例(2.4%),穿刺点血肿2例(2.4%),尿潴留1例(1.2%)。结论脑血管造影术作为一项诊断技术对75岁以上脑血管病患者是较安全的。
- 韩轶鹏王大明刘加春王利军陆军祁鹏
- 关键词:脑血管障碍脑缺血脑血管造影术
- 硬脊膜动静脉瘘伴髓周动静脉瘘的影像学特征及手术治疗被引量:5
- 2002年
- 目的 增强临床医师对伴有髓周动静脉瘘的不典型硬脊膜动静脉瘘的认识。 方法回顾分析 3例硬脊膜动静脉瘘伴髓周动静脉瘘患者的临床与影像学特征及手术治疗情况。 结果3例患者的临床表现与典型的硬脊膜动静脉瘘差异不大 ,通过反复脊髓血管造影证实其伴有脊髓前动脉供血的硬脊膜动静脉瘘。 3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 ,术后症状全部改善。 结论 全面的脊髓血管造影对硬脊膜动静脉瘘的诊断是必要的 ,有助于发现另外的瘘口 ;伴髓周动静脉瘘的硬脊膜动静脉瘘的治疗关键在于成功地阻断硬脊膜支和脊髓动脉向瘘口的供血。
- 刘加春相洪涛凌锋张鸿祺缪中荣
- 关键词:动静脉瘘硬脊膜髓周动静脉瘘脊髓血管畸形影像学
- 相对宽颈的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被引量:25
- 2010年
- 目的 探讨相对宽颈的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动脉瘤最长径≤3 mm且动脉瘤颈/瘤体宽径I〉3/4)血管内治疗的町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分析24例27个相对宽颈的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的临床、影像、血管内治疗和随访资料.结果 27个动脉瘤中24个用弹簧圈栓塞,3个仅在载瘤动脉内放置支架.前者有4个动脉瘤100%栓塞,13个90%,6个80%,1个80%以下.2例术后出现一过性轻偏瘫.所有患者临床随访平均51个月(1-94个月)无再出血,6例7个动脉瘤在术后6-38个月复查血管造影,未见再生长.结论 相对宽颈的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技术上可行,操作相对安全,初步结果有效.
- 王大明刘加春王利军陆军祁鹏翟乐乐姜学丽
- 关键词:微小动脉瘤血管内治疗
- 症状性椎动脉狭窄临床治疗的现状被引量:3
- 2007年
- 椎基底动脉狭窄是后循环缺血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内科药物治疗包括新型抗血小板药物的应用、他汀类药物降血脂治疗和控制血压、血糖等多种干预措施,与20年前仅使用阿司匹林、双嘧达莫等药物相比有了很大进步;支架成形术由于创伤小、恢复快等特点近年来也被越来越多地用于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疾病。我们回顾了相关文献,现就上述两种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进行综述。
- 陆军刘芳刘加春王大明李金
- 关键词:椎动脉狭窄症状性椎基底动脉狭窄后循环缺血内科药物治疗降血脂治疗
- 70岁及以上椎动脉狭窄患者介入治疗的随访观察
- 2016年
- 目的观察70岁及以上椎动脉近端狭窄患者介入治疗的可行性与临床效果。方法回顾2007年i月至2013年12月间因椎动脉近端狭窄于本中心接受介入治疗的年龄≥70岁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分析其临床表现、介入治疗和随访情况。结果共纳入40例患者,38例患者有后循环缺血症状,全部病例均有内科并存病和至少2处程度≥50%的颅内外大动脉狭窄。共45处椎动脉近端狭窄病变接受介入治疗,置入支架45个,技术成功率100%;治疗病变的中位狭窄率(四分位距)术前为80%(20%),术后为5%(8%);术中及术后30d内均无不良事件发生,后循环缺血症状均消失或明显缓解。影像随访1~95个月(中位随访时间29个月),支架内再狭窄或闭塞发生率33%,症状复发率7.5%(3/40)。结论70岁及以上椎动脉近端狭窄患者行介入治疗具有较好的技术可行性和临床效果,需要较高的手术技巧和合理充分的围术期管理。
- 王俊杰陆军王利军刘加春祁鹏胡深杨希孟王大明
- 关键词:椎动脉血管成形术
- 相对宽颈的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
- 目的探讨相对宽颈的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动脉瘤最长径≤3mm且动脉瘤颈/瘤体宽径≥3/4)血管内治疗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24例27个相对宽颈的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的临床、影像、血管内治疗和随访资料。
- 王大明刘加春王利军陆军祁鹏
- 颅内宽颈、超宽颈动脉瘤的瘤颈栓塞和载瘤动脉重建--支架内球囊再塑形技术
- 王大明刘加春王利军陆军祁鹏